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论阴阳的数理权衡

    作者:齐凤军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医传统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医学中的阴阳的量化,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的数理量化,"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1]".当然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2].教材中关于三阴三阳的量化不是很客观,依据也不充分.再<黄帝内经>并没有言明,历代医家即使有论,也仅仅是泛泛而谈,不能解释其转化关系以及各自所占的数理权重.本人根据阴阳的化生机理,理顺三阴三阳关系,推导其数理量化权衡.

  • 《神农本草经》对食养和食疗的贡献

    作者:居玲玲;路新国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根据中医药药食同源的观点及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兼用的天然产物对<神农本草经>中的食品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其食养和食疗作用.

  • 中风病因学探源

    作者:周岳君;姚海清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见昏仆而以(口內)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以中风名之.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强调"外风"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得到发展成熟.正如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风总论>中所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逆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外因、内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论治,思过半矣."到了现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现欲就中风病因学说的古今演变一陈管见,以祺同仁贤达赐教、斧正.

  •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作者:田琳;阎英杰;朱建贵;王映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 论《内经》"命门者,目也"的理论蕴义

    作者:贾耿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其中<灵枢>两篇提出"命门者,目也",明确目就是命门.认真研究<内经>脏腑经络与目的关系,就不难看出目具有生命之门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 命门 脑心 先天之精
  • 试论温病病机的髓分层次观

    作者:王亮;武肇玲

    1导言温病学理论溯源于<内经>,在学术上则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对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其理论在明清两代的发展成熟则适应了当时温病盛行的医疗实践需要.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将温病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温病 病机 髓分
  • 肾在五脏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张启明;吕冬梅;杨洪军;黄璐琦

    1建立数据库1.1医案的选择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的医案部分为指导,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从宋代的许叔微到近代的秦伯未等156位中医临床名家的专著中选择医案.选择原则:①医案应至少包含临床表现和用药两部分;②医案的辨证用药应遵循中医学的传统思路,避免西医理论的影;③医案若属对患者多次复诊的情形,则由二诊时的疗效决定是否仅录入初诊部分;④对表述不规范的医案,则予以舍弃.

  •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医特色

    作者:王炜;严火其

    什么是中医特色?一般而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常被认为是中医的两大特色[1];也有人认为辨证论治是一个,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各为半个[2];还有人提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属于"生物一社会一心理"综合型医学模式,即是中医特色[3];甚至有人把中医的综合性、实践性等都看作是中医特色[4];也有人对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特色性尚存质疑[1、3、5],这表明对中医特色的认识不尽一致也并不完全.

  • "治病求本"之我见--中医治则的研究

    作者:王锡安

    从"治病求本"的起源,论及本的概念以及本的演变与发展,进一步探讨本的求取和本的治疗,同时指出建国以来的中医教材在这方面的分歧与失误,从而认为中医界对这一重要理论大有讨论和修改的必要.

    关键词: 治则 求本 治本
  • 论中医诊断中的常与变

    作者:池建淮;万毅;袁娟;刘碧山

    中医诊断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除操作层面的技巧外,还涉及许多思维层面的问题.在中医诊断中,不仅要正确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临床资料,还要运用中医辩证思维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兼有两方面的能力,其中思辨能力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分析判断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即在诊断过程中,充分体现辩证观,从哲学的角度把握诊断标准与临床疾病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群体标准与患病个体的关系,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等,概言之,就是处理好"常"与"变"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就"常"与"变"这一对概念,探讨其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以利于诊断水平的提高.

  • 论肺应秋的适应性调控机理

    作者:吴同玉;刘燕池;马淑然

    <尚书·周书·洪范>说:"金曰从革",指出金具有肃杀、收敛、潜降、变革、成形的特性.此观点渗透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后,则引申为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均属于金.故在<内经>中已点明肺属金,具有肃降的特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审平之纪,收而不争……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藏肺……其应秋."这是肺气宣发肃降而应于秋的理论萌芽.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肺痹>说:"肺为呼吸之橐籥,位居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则进一步阐明了肺具有肃降功能.

    关键词: 肺应秋 调控 肃降
  • 论中医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关于白血病论治的区别

    作者:田泳;陶秀芳

    1白血病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西方发达的现代医学,由于它的科学实验方法而取得了举世皆知的辉煌成就.但这种方法在微观具体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宏观整体辩证联系认识对象的缺陷.然而,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多种方式的综合模式,实验方法无法认识的人体现象,抽象思维推导可以认识和把握.东方中国古代文明奇葩之<黄帝内经素问>就是运用抽象概括共性思维认识人体现象的医学典范著作.在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白血病病魔的认识和治疗实践上有与现代西医学大相径庭之别.本文就白血病的<素问>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论治区别进行探讨.

  • 复方仙草胶囊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小萍;蒙木荣;顾国龙;向少伟;赖申昌;马晓露

    2001年以来,我们在应用仙草汤治疗肾病取得初步疗效的基础上,加入田七、甘草制成复方仙草胶囊,并与目前公认的治疗肾小球肾炎药物苯那普利进行对照,前瞻性地观察复方仙草胶囊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疗效.

  • 论"毒"与艾滋病的发病

    作者:黄世敬

    1艾滋病"毒邪"产生的途径1.1外来之毒1.1.1疫之为毒中医认为,自然界产生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可导致人体剧烈病症的致病物质为疫毒[1].艾滋病在中医学中可归于伏气温病,本病主因伏邪温疫即是疫毒,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伏邪温疫入侵人体,因其具有传染性、潜伏性和致病的严重性,又不同于一般外邪所化之毒.伏邪瘟疫(或简称伏气、伏疫、伏毒、伏邪)属疠气(也称为异气)的一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伏邪疫毒侵入人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旦发病病情凶险.<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病也."<素问·刺法论>中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易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中医对传染病认识的专著,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里所指的"异气",又叫"疠气",是当时描绘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广泛、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等特征.

    关键词: 毒邪 艾滋病
  • 清开灵注射液配合治疗5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的疗效研究

    作者:裘吴

    急性脑出血大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少部分是血管畸型或动脉瘤破裂造成,其来势凶险,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人群的不断增加,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防治脑出血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神经科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57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思路

    作者:邹如政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90%,尤以周围神经病变(DPN)多见.由于本病起病隐匿,可以出现在糖尿病症状之前而易被忽视,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原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显示出优势,现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治思路略作探讨.

  • 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作者:张栋;王淑友;马惠敏;叶燕燕;朱元根

    "九五"期间本实验室应用胆囊炎病理模型的方法,首次报道了在该动物模型上记录到的躯干上循胆经走行的高温线现象[1].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内脏病变诱发相应经脉上循经高温线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和发现在心脏病变时相关的经脉、穴位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对实验性心包炎动物模型的体表温度进行了红外热像方法的观察和显示,结果报道于下.

  • 小儿磁药脐疗袋抗腹泻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频;杨帆;徐国龙;沈德凯;王国勤

    中药散剂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磁场作用在此病的治疗中亦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多年的中药散剂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基础上[1],将磁疗与中药散剂合而为一,制成磁药袋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更为满意的效果,为该磁药袋应用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分别观察磁药袋、单纯药袋对两种药物性腹泻的止泻作用,对虚泻动物小肠推进率的抑制作用及对动物冰醋酸性疼痛镇痛作用的影响,分析比较磁药袋、单纯药袋之间的疗效差异,采用对照的方法来探求其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 新制抗癌方对AFB1染毒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组织PCNA、P21ras和NF-KB P65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梅菊;张红;郭振球

    我们已从形态学角度观察了新制抗癌方对AFB1染毒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1].本研究旨在运用免疫组化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新制抗癌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部分实验依据.

  • 免疫损伤、应激和高脂饮食多因素所致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机理研究

    作者:刘剑刚;张红霞;史大卓;董国菊

    动脉内膜脂质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往往损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功能改变、白细胞黏附活化、炎性细胞因子改变等多因素参与其中.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动脉硬化的发生还与免疫有关[1],免疫网络中各因素的相关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结合免疫损伤、应激等多因素综合造成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2~4],以期为活血化瘀方药干预AS作用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 脑脉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熊露;田少霞;范吉平;朱凌群;王元身;杨慧

    新近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系脑内分布为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1、4],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脑内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均呈现高表达,与缺血后脑组织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探讨中药复方脑脉康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AST的影响

    作者:俞利平;陈小囡;方志明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值的变化,验证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对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剂量按8~12g/kg/d)和治疗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2周后同时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按10m1/kg/d).10周左右剖杀大鼠,经摘眼球取血,立即离心分离血清,按血清检查要求保存待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ALT、AST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ALT、AST值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ALT、AST的含量从而有效地防治大鼠的酒精性肝损伤.

  • 论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述我的寻找"突破口"之路

    作者:严健民

    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两千余年来,求索、创新之论不绝于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依今本<黄帝内经>为基础,讲继承与发展.近数十年来,每当涉足这个问题的时候,继存重于发展的倾向就抬头了,甚至达到<内经>理论神圣不可动摇的程度.从中医理论演绎的长河验之,"泥古"观念只是某些人的看法.通过对<五十二病方>、<足臂经脉>、<阴阳经脉>、<武威汉代医简>、<仓公诊籍>等为代表的汉前医籍分析,它们都保留了中医学的本来面目.两汉时期的<难经>依<黄帝内经>为据分类解释医理,条理较<内经>更为清晰.一部<伤寒杂病论>,源于对"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继承与发展.<伤寒杂病论>直至<类经>,无不与<黄帝内经>一脉相传,又无不从各自的主题出发阐索原由,补入新知,将中医理论探讨得更为合理.历史上的诸多著述对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得较为适当.魏晋时期,虽有玄学对中医理论产生严重干扰,但后世医家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新的医理的创立都十分慎重.如吴又可在温疫病因的审视中创"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一种可以致病的"物质",是"邪从口鼻而入",戾气"有天受,有传染",这种病可"延门合户,众人相同".

  • 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作者:周丽娟;许利平

    抗炎免疫药理学是药理学新近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抗炎免疫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作用的规律性,寻找对防治炎症免疫紊乱性疾病有效的药物,从而有助于揭示炎症免疫紊乱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1].鉴于炎症和免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紧密联系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伴有免疫紊乱的特点,故单独应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疗效均不佳,长期应用还可能加重病程发展.研究开发并应用既有抗炎活性又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药物即抗炎免疫调节药,将是抗炎免疫药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而随着抗炎免疫药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逐渐建立了一些适合中药的体内外研究模型,对推动我国抗炎免疫药理的发展及寻找高效低毒抗炎免疫药物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以往中药药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状况,开始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中药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2].

  • 中医药降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IgE的研究

    作者:顾一峰;张新民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IgE抗体介导产生.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于应用中医药降低本病的IgE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简单回顾和评价.

  • 胆石病发作期病机浅析

    作者:顾宏刚;张静喆;朱培庭

    胆石病依其临床表现,可见于中医学中"肝胀"、"胆胀"、"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胆瘅"、"结胸"、"肝气"、"肝胃气"及<伤寒论>中的"少阳病"等相关病种诸章节.有关中医胆病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中,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的记载.<灵枢·胀论>中也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记载,均指明胆腑有病可引起胁肋部类似胆囊疾病的症状.<金匮要略>中更有黄疸的专章论述,提出了多种治法,其中"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为后世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奠定了基础.常见的胆石病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等.胆石病根据中医分型可分为发作期和静止期二期.吾师朱培庭教授师从已故著名外科专家顾伯华、徐长生教授,潜心钻研胆石病40余年,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胆石病发作期的发病过程中"邪从热化"、"热从燥化"是两个重要的病机,认识这些病机特点将有助于胆石病的防治.本文仅就胆石病的这些病机特点,择其精要,浅析如下.

  • 强肾降浊排毒液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文远;周世英;方万红

    各种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殊途同归,往往是终发展成为CRF尿毒症.但如何有效地防治CRF尿毒症一直是医学研究上的热点.近10年来,笔者采用强肾降浊排毒液治疗早、中期CRF尿毒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活血降糖饮对2型糖尿病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志玲;李惠林;董彦敏;赵恒侠

    观察110例2型糖尿病人中药活血降糖饮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活血降糖饮有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血液黏聚状态的作用,从而控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 中医外科方剂研究的思路与现状

    作者:周光;周铭心

    就中医外科常用内服方剂整体而言,有其显著的共性特征和蕴涵其内的临证构方用药规律.根据中医外科文献资料统计,历代中医外科书籍共有334种[1](含日本汉方外科书目103中),大部分已佚失,现存较早的主要为宋代以后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宋及明清的方书及外科专著,但上述专著均有方无解或方多注少.近年来,学者对外科方剂的共性特征和蕴涵其内的临证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外科方剂研究的思路和现状从方证互鉴角度、各家方药角度、传承与发展角度、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角度做如下综述.

  •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作者:姚实林;许霞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时,应选择特异性的、相互拮抗的凋亡相关基因作研究指标,进一步研究中药对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体外研究应与体内研究相结合;应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加强复方研究.

    关键词: 凋亡相关基因 中药
  • 对《明医杂著》中"杂病用丹溪"之说的浅见

    作者:胡代槐

    朱丹溪因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阴虚火旺者,治病以滋阴降火为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然而,朱丹溪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不局限于滋阴,更着重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正因为如此,明代王纶在其<明医杂著>中强调"杂病用丹溪",就是说治疗内伤杂病,要向朱丹溪学习.笔者对朱丹溪治疗内伤杂病的贡献,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