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妇人产后头痛辨治

    作者:杨越;夏庭伟;尹涛;李燕

    产后头痛属于妇科常见的病症,因其处于产后这一特殊生理期,总有清窍失养、邪害清窍之病机特点.气血虚则易致清窍失养而出现头痛,或内生之邪扰及清空;体虚则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导致头痛.临证治疗此病应当随病体之虚实,分清表里之程度,运用补阴阳气血之虚或兼以散邪之法.散表者有散太阳、少阳、阳明,与助虚散表之治法;养护气血有补养阴血与养阴清热之分.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不可妄补妄攻,使虚体更虚或邪气更旺.

  • 温阳化痰散结法治疗乳腺癌之探讨

    作者:陈歌;曹阳;徐琪琳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代文献记载中提示“阴极阳衰”为乳腺癌发病的病机,乳腺癌为阴证疮疡,多因阳气不足致寒痰凝聚而形成,“痰邪”又与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故阳虚痰凝证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疗可采用温阳益气配合化痰散结之法,灵活应用扶正与祛邪.通过总结古代文献、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等进行简要论述及讨论,为临床应用温阳化痰散结法治疗乳腺癌提供理论依据及辨证思路.

  • “宣透郁热”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蒯仂;吴人杰;许逊哲;陆恩昊;应海峰;沈小珩

    从卫气营血4个方面探讨“宣透郁热”法在温病辨证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宣畅气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的各个病理阶段皆然,需疏散郁结以达到气机的调畅,用药上重视风药的应用.郁热需治以宣达,风药不独解表,更因其辛温行散之力宣阳疏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能发郁热.清热养阴是温病的治疗大法,但针对温病“阳热怫郁”的特点,宣透郁热、透邪外出的应用亦值得重视.

    关键词: 温病 宣透郁热 风药
  • 论五气说的起源与五气主时

    作者:颜隆;贺娟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古代存在五气、六气、四气3种不同的说法.《尚书·洪范》的五气说是首次系统地对天气的论述.医和的六气说是六气学说的雏形,但实际上是四气说.早期的五气、四气、六气所指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并不固定,现行的五气说为《素问》所确立.《管子》早探讨了五气主时,五气主时在历史上存在7种说法.《素问》确立了春为风、夏为暑、季夏为湿、秋为燥、冬为寒的五气主时方式,相比于其他相配方式更符合中原地区的季节气候特征.

    关键词: 五气 六气 四时 五行
  • 清末道医方内散人考

    作者:施铮;陈仁寿

    方内散人,清末江西南昌人.方内散人学道多年,曾得近代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郑观应为之护法.其精于丹法且精通医学,但其著作均不署其真名,只署名“南昌方内散人”.后世学者往往将方内散人误认为是郑观应的“圣师”万启型.万启型与方内同姓同乡,又同为郑观应修道的师傅.故对清末道医方内散人的生平、著述、真名进行了考证,以供学者参考.

  • 《福寿丹书》饮食养生思想探颐

    作者:王河宝;黄小英;薛小虎;曹征

    《福寿丹书》是明代医家龚居中的一部养生巨著,书中养生内容丰富,从饮食、精神、气功、服食等方面阐述了养德养气是福寿之源的至理.书中饮食养生思想论述全面而详尽,包括饮食物的采食时间、烹饪调制方法、饮食物冷热、品类的食宜与禁忌、食当静心正念、冷热饥饱适宜、食后漱口摩腹、缓步慢行等内容,同时尤其强调老年人的饮食宜忌,对后世饮食养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故从食宜、食忌、食禁及饮食卫生等方面择其要而阐述如下.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燥润结合法运用探究

    作者:郭永胜;孙美灵;张思超

    通过研读《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中运用燥润结合法配伍的医案,探寻叶天士运用燥润结合法的规律.叶天士运用燥润结合法施治病证范围广泛,病理层次涉及卫气营血,涵盖上中下三焦部位;燥润结合法配伍具有集扶正祛邪于一体的作用,若配伍有度可使养阴扶正与祛湿驱邪各得其宜;而其临证运用需分标本缓急,或暂治其标以祛邪,或直治其本以调体.叶天士对燥润结合法的运用主要体现于论治阳明病,故以此作为具体例证等,这些认识可为临床治疗类似复杂病机提供借鉴.

  •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探讨

    作者:闫雪柔;纪越;尚懿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湿从足下上行侵袭人体,其中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脾为外湿所困则失于运化,内湿泛溢,土为金之母,脾虚及肺,肺主气属卫,卫气去,皮肤不收;脾主血属营,营血涩,四肢痿废不用,筋肉缓纵不收.故脾为水湿转运之枢机,避外湿的同时健脾燥脾则皮肉筋脉之病俱去.古今医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依据这一理论,从脾土出发基于培土制水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分析其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的特点,为后世治疗外湿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经验.

  • 心肺相关源流探析

    作者:刘玉金;贾振华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肺疾病往往互相影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后期常常出现肺心痛心衰或合并冠心病(CAD),而冠心痛亦往往影响肺的通气功能,故就心肺相互关联的理论源流及当代研究作一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难经》早记载了心肺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奠定了心肺相关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从心肺同治的角度论治胸痹、痰饮等病证,晋唐以后从金火相制论述心肺相关并发明宗气统摄心肺功能,当代医家从各种心肺疾病的临床实践及流行病学研究发展了心肺相关理论.

  • 张简斋“胃肾相关”理论探析

    作者:李支龙;鲁晏武;吴承玉

    张简斋是民国时期国内具影响力的金陵医家,被誉为“金陵医派的奠基人”.张氏熟读医学经典,精通医理,熟谙五脏六腑生克制化之理,用药重视顾护脾胃.其“胃肾相关”理论是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者胃之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出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笔者通过研读《张简斋医案》,从理论探究、别候审机、方药撷菁及医案钩玄4个角度探析此理论,并于小结中对胃与肾之间的病理联系进行综合论述,希冀对脾胃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黄帝内经》“必齐”论析

    作者:张亭立;刘庆宇

    “必齐”一词见于《黄帝内经》,注家多阙如.清代小学家或以之为“必资”之假,或目之以“火齐”之讹,议论多歧,殊无定论.盖“必齐”既与“汤液…“醪酒”并举,别病程发展之阶又与“毒药…“镵石…“针艾”诸治疗方法同列,亦为传统医学治疗手段之一.“齐”取调和汁液与药滓之义,“必”取过滤渣滓之义.从剂型看,“必齐”指的是添加药物与汤液酒醴和煮之后过滤渣滓饮用的药物种类.汤液养胃防病,醪醴日本养生,必齐则分于二者之间,以攻邪祛疾为主,三者同用则体现了传统医学防病重于治病、疗疾亦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初识

    作者:李博灵;黄韵婷;刘洋;屈伸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传为陶弘景及其门人辑录伊尹《汤液经法》,并增补或整合《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而成,书中药物五味理论与《内经》有相承的部分和不一致的部分,其特点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以五味功用为鉴药基础,以“苦…“欲”“急食”为五行补泻目标,通过增加的药物“体…用…化”味,扩展了五行药物的应用功能,同时在汤液经法图中融入进退和数理理论,对于本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发展变化.

  • “问诊”源流考

    作者:杜松;于峥;刘寨华;张华敏

    “问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从“问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问诊”之同义词及曾用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准确内涵.同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研究认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初意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自《内经》以来问诊这一名词的内涵比较明确,清以前各类著作中分别以“问”“问证…“问病”等名称来统称问诊,名称不一.“问诊”一词与“望诊”“闻诊”一样首见于《医学研悦》.之后明清诊法著作中在论及问诊时有言“问诊”者,亦有仍称之为“问证”者.到近现代“问诊”的名称被逐渐统一,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

  • “不整脉”与心律不齐探讨

    作者:董艳;王阶;姚魁武

    中医脉象内涵丰富,每种脉都具有“位、数、形、势”4个要素,其中以节律不整齐为主要表现者为“不整脉”,它包括脉搏歇止引起的部分不齐及每搏跳动间隔时间不均匀引起的整体不齐.中医传统28脉中涉及脉律不齐者有结、代、促、涩、散及十怪脉中虾游脉、雀啄脉、解索脉、麻促脉、屋漏脉,这些脉象的节律失调表现与西医心律不齐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故探讨二者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准确收集脉诊信息及正确结合现代检查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不整脉 心律不齐
  • 基于“邪毒致变”探讨Hp相关胃病演变过程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作者:胡玲;陈昫;陈万群;龚琳

    基于“炎癌链学说”提出中医“邪毒致变”观点,认为据此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炎症因子、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基因多态性微效作用累积效应的差异,既能一定程度提示外受与内生之“邪毒致变”,在Hp相关胃病(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HPGD)胃黏膜炎症、糜烂→萎缩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变演变中加重和发生恶性转化的病理特征,也可初步体现不同病理阶段虚实不同证候发生和转化的病机特点.而缘于生物和环境形成之体质状态的可变性,可能亦与HPGD患者不同病理演变阶段的不同证候及其由实到虚、瘀兼夹状态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群类趋同性易感之表型特征相关联.

  • 广州地区中老年人群瘀血质、湿热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作者:蔡海荣;黄永莲;郭永宁;张为章;黄钜明;陈冬杰;赵子聪;赵帅;陈伯钧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人群瘀血质、湿热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瘀血质、湿热质、平和质的广州地区中老年人群315例,对比分析三者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瘀血质以女性为主,该体质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和质,湿热质尿酸、总胆固醇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质.结论:瘀血质人群易患高龄、超重/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湿热质人群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 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光宇;田向东;薛志鹏;谢国庆;王剑;管垒;谭冶彤;杨晨;杜冬峰

    目的:通过探讨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影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膝骨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取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121例(126侧)接受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按中医膝痹辨证分为瘀血痹阻、阳虚寒凝、肾虚髓亏3组,每组随机抽取各30例,通过研究关节镜手术中镜下所见滑膜增生、软骨损伤、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病理表现分析统计数据,找出每组内相同特性及组间差别,总结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组织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根据中医证型,滑膜增生多见于瘀血阻滞型,膝关节软骨轻度损伤见于阳虚寒凝型,软骨严重损伤见于肾虚髓亏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不同辨证分型在关节镜下呈现不同的组织病理变化,且同一分型病例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中医基础治法研究

    作者:孙杨;李涵;张明雪;易丹辉;宋年彬;杨志欣;张一开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基础治法.方法:编撰冠心病合并心衰治则治法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开展多中心、大样本调查研究,应用汇总、组合、排序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痛合并心力衰竭诊疗中应优先判断病势轻重缓急,主要治法优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急性发作期方选参附汤、四逆汤、真武汤加减,慢性缓解期方选生脉散、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人参汤、炙甘草汤加减.各期用药均优选辛甘药以化阳、甘淡以利水除湿、甘温以建中.结论: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流调得出的冠心病合并心衰基础治则治法符合临床诊疗规律,可反映临床专家对该病的诊疗共识,为中医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 中药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IL-2及IL-10mRNA水平的影响

    作者:邹雯;王健;刘颖;咸庆飞;张复春

    目的:观察中药免疫2号颗粒联合HAART疗法对44例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IL-2及IL-10 mRNA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索该疗法对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治疗组23例采用HAART+免疫2号颗粒,对照组21例采用HAART+免疫2号颗粒模拟剂,观察时间1年.观察指标包括CD4+T淋巴细胞计数、IL-2mRNA、1L-10mRNA.结果: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IL-2上升,△Ct增加值试验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后-疗前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IL-10△Ct值均上升,2组疗后-疗前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免疫2号颗粒联合HAART治疗可较对照组明显上调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IL-2的表达,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 10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作者:刘靖;李保双;吕林;马祥雪;张娇;赵全利

    目的:探讨HP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103例HP感染患者及116例正常人,并收集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患者及正常人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分析HP感染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及不同性别、年龄段HP感染患者中医9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03例HP感染患者中属于单一体质者55例(53.4%),兼夹体质者48倒(46.6%),HP感染患者前三位单一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28.75%)、痰湿质(21.6%)及阴虚质(15.57%).结论:平和质、痰湿质及阴虚质是HP感染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祛痰化湿、滋阴润燥是中医调治HP感染病症的重要治法.

  • 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魏戌;谢雁鸣;田峰;申浩;姜俊杰;孙帅玲;章轶立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缺乏中医证候学和症状学等方面内容.病证结合构建慢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以疾病发生或疾病终点指标作为目标结局变量,其次确定并采集与目标结局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法筛选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后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Markov模型、随机森林.此外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时,需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局变量特征、影响因素的数据特点.

  • 345例间质性肺炎中医体质因素及加重病因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君;周胜红;田虎

    目的:初步探讨间质性肺炎中医体质因素及加重病因的相关性.方法:对345例间质性肺炎患者调查分析,完成《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间质性肺炎患者中医病因登记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体质类型、加重病因等,分析体质类型、加重病因等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次结果显示,频次较多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特禀质、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痰湿质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气郁质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相关性结果显示,气虚质与疾病呈显著性相关;从加重病因分析,外感六淫、环境刺激、七情内伤出现频次较多,情志病因女性患者更多见.结论:气虚质、特禀质、痰湿质、气郁质是间质性肺炎发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外感六淫、环境因素、情志内伤是中医的主要加重病因.

  • 参地颗粒治疗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的疗效及免疫机制研究

    作者:魏玲;金华;王亿平;茅燕萍;张磊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型患者Th17细胞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90例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缬沙坦胶囊(代文)80 mg/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地颗粒,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ro)、尿红细胞计数(URBC),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和Th17细胞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结果:试验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24 hUpro、URB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24 hUpro亦显著低于同期治疗后的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的Th17含量及IL-1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CD4+、CD4+/CD8+比值显著提升,且其CD4+/CD8+比值、Th17含量及IL-17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地颗粒可以通过调节Th17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慢性肾炎脾肾亏虚型患者的免疫功能,发挥临床疗效.

  • 翼核果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影响

    作者:刘瑛;陆国寿;卢文杰;王丽;黄周锋;胡筱希

    目的:研究翼核果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翼核果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HE、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周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形态学变化.结果:翼核果素可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于HepG2细胞24 h的IC50值为124.77 μmol·L-1.显微镜可见细胞核变形、染色体聚集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60、90 μmol·L-1翼核果素给药组细胞凋亡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2/M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呈现解聚断裂状态.结论:翼核果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解聚有关.

  • 冠脉通片补肾活血法对大鼠肾阳虚心梗模型的拆方研究

    作者:苗淑杰;王蕾;吕楠;杜雪梅;郝迪;李旭;刘洪斌

    目的:观察冠脉通片对肾阳虚心梗大鼠心肌梗死改善作用.方法:腺嘌呤灌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肾阳虚心梗大鼠模型,结扎前2d给予冠脉通片全方2.6g生药/kg,补肾拆方、活血开窍拆方灌胃给药连续5d,以血清肌钙蛋白T(cTn-T)、心电图ST段、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梗死心肌NBT染色评价药效作用,以血清肌酐(Cr)、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激素(T4)作为评价肾阳虚改善指标.结果:冠脉通片全方组对ST段、EF%、梗死面积均有显著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清Cr、升高T3、T4水平,补肾与活血拆方药效作用均不及冠脉通全方组.结论:冠脉通片全方补紧、活血功效兼备,为冠脉通片治疗心梗的证候特点提供药理学数据参考.

  • 宁肾颗粒对IgA肾病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赵林;王志学;齐芳华;牟林茂;李安源

    目的:研究宁肾颗粒对IgA肾病(IgAN)大鼠系膜细胞(MsC)凋亡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宁肾颗粒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并复制IgAN模型,造模后药物干预4周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低、高剂量(12g/kg·d、24g/kg·d)宁肾颗粒.干预后,检测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系膜区病理、MsC的凋亡率、皮质Bax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尿红细胞计数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增高,系膜区病理损害加重,MsC凋亡率、皮质区Bax蛋白表达均降低;较模型组,宁肾颗粒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尿红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均减少,宁肾颗粒高剂量组系膜区病理损害减轻、MsC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均升高.结论:宁肾颗粒可减轻IgAN模型大鼠的血尿、蛋白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表达促进MsC凋亡,进而抑制MsC异常增殖有关.

  • 张志远小青龙汤用法用量之巧

    作者:张成博;刘金洁;李玉清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从医70余年,小青龙汤是他的常用方剂,并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用小青龙汤治疗哮喘必须把五味子打碎,五味子的辣味在仁中,不碎则无辛辣味,且不起辛散作用.打碎后服20 g、30 g均可,且服用之后不会出现憋气、喘得更厉害之状况.小青龙汤用细辛不可拘于不可过钱之说,小青龙汤用麻黄的经验是凡是不恶寒且无汗用生麻黄;若病人有汗则用炙麻黄,若患者哮喘时间较长屡治不愈可用生麻黄.

    关键词: 五味子 细辛 张志远
  • 男性不育之“痰瘀互结、毒损入络”理论探析

    作者:马杰;姜琳;王仑;李玉波;李志更;贾海骅

    论述痰瘀与不育的相关性及痰瘀相挟亦可损伤肾精.痰瘀互结阻于络脉,日久生毒,毒损肾络,进而导致不育.是从多层次、多空间、多角度探讨病因的演变对病机的影响和改变,提示当代疾病一些新的演变机理.据此提出男性不育“痰瘀互结,毒损入络”的理论,探索其治疗路径并加以阐述分析.

  • 王松龄从六经辨治顽固性失眠经验采菁

    作者:赵彦青;宫剑鸣;赵灿;申法涛

    整理王松龄教授通过调治六经的开阖枢功能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三阳太阳主开,其病特点为“昼精夜不瞑”,治以补营通卫调其机关;少阳主枢,其病特点为“心烦焦虑,口干苦”,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随证治之;阳明主阖,其特点为“胃家实是也”,治以通腑和胃兼顾阳气;三阴太阴为开,其特点为“昼不精便溏善惊”,治以温运中州以开其源;少阴为枢,其特点为“但欲寐,脉微细”,治以理脾胃交心肾;少阴主阖,其特点为“梦多呓语,上热下寒”,治以寒热并施兼以养肝.

  • 从施今墨药对探讨失眠病机

    作者:李智

    施今墨善用对药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故讨论6组施今墨治疗失眠对药,分别是龙骨配牡蛎、远志配石菖蒲、黄连配阿胶、茯苓配茯神、肉桂配黄连、珍珠母配磁朱丸,既为遣方用药之兵将亦为失眠病机之概括,寓法于方,营就其配伍思路探析失眠病机.

    关键词: 失眠 药对 病机 施今墨
  • 田淑霄论治围绝经期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的思路及用药分析

    作者:佘延芬;范玺胜;张俊茶;曹丽静;杜潇怡;张晓琪;刘君;张凯

    田淑霄教授是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之一,国家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导师,临床擅长治疗妇科疾病,在治疗上衷中参西,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及用药特点.子宫内膜增生约50%发生在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临床表现为月经血量增大或月经来潮后持续不断,从临床表现来看该病属于中医崩漏范畴.根据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子宫内膜的增生,增生在中医属于积聚或癥瘕,所以认为本病除归属崩漏范畴外,还应归属于癥瘕范畴,治疗应止崩漏同时兼顾软坚散结消癥瘕.故对田淑霄教授采用升提元气止崩漏、软坚散结消癥瘕、调补阴阳调体质等方法综合治疗围绝经期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的独特思路及用药特点等加以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论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

    作者:邓怀涵;刘兴隆;贾波;冯瑞权;陈岚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湿热 湿温 滋阴药
  • 冲击松解疗法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浩伟;赵亚男;陆福;宋佳;袁金玲;刘慧;刘熠赫;刘红星

    目的:研究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所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纽(a组)、普通针刺组(b组)及两者联合治疗组(c组),治疗2周后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FS-CSA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S-CSA评分较普通针刺组降低,与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组、联合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组、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组痊愈显效率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定配伍药物冲击松解术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创新疗法,疗效显著、可靠,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电针百会印堂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佘燕玲;江婷;陈睿;李洋;黎程;徐世芬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印堂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其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Wistar Kyoto天生抑郁模型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及假针组,以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电针组针刺百会、印堂每次15min,每天1次,假针组进行安慰治疗.3周后对大鼠进行称重及行为学检测,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改变.结果:4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后糖水偏好百分比、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海马超微结构得到改善.结论:电针百会、印堂可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超微结构.

  • 张振宇采用精准经筋推拿治疗颈源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成远;张振宇;潘珺俊;范肃

    张振宇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部主任,治疗颈椎相关疾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通过对颈椎病相关病因、病理等研究,采用皮部经筋理论结合“七线五区十二穴”精准推拿理论提出分区分部治疗颈源性疾病,避免了推拿操作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有效地提高了颈源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于规范颈肩背部推拿手法的技术操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 从马王堆文献看中医灸法理论的演变——以足太阳脉为例

    作者:胡蓉;田永衍;赵小强;魏英俊;王怡园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踢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脒循行的描述与《灵柩·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 傅杰英针灸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研究

    作者:张新普;薛丹;李敏;郝燕;傅杰英

    傅杰英教授认为上热下寒俸质是阳虚体质的一个亚临床分型,岭南气候和地理环境是此类体质形成的制约因素,阳气升发太过是其形成基础,其易感疾病呈现出上焦火热上炎和中、下焦虚寒内盛的临床特征;调体兼治病、治未病是总的思路和方向,其调治应从阳虚体质状态切入,注重调理脾胃,稳固中下二焦的阳气;针灸应对实践策略为温补中焦下元、引火归元,选穴配穴多采用神阙、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太白、隐白、涌泉等基础腧穴.

  • 推拿对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相关脑区的影响

    作者:王昊;左伟斌;张慧;尚可欣;谭中建;陈红;张华

    目的:探讨推拿对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相关脑区关联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0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与10名健康人,2组在治疗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患者组给予12周的推拿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颈椎病量表评估,治疗结束后再次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提取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感兴趣区域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丘脑与双侧岛叶、右侧丘脑与右侧岛叶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组推拿治疗后中脑导水管周围友质与左侧丘脑、右侧中央后回与前扣带回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结论:推拿通过抑制伤害性信息在中脑导水管周围友质中上行传导或通过激活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诱发上行镇痛通路,抑制丘脑对疼痛信息的传递以达到镇痛作用.

  • 基于数据挖掘学习探讨“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研究

    作者:徐希法;余亮;张晓纬;邝丽侠;武春慧;刘健;樊小农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经取穴规律并基于此学习、探讨、领会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技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中登载的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文献中腧穴并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6篇,腧穴84个,其中奇穴11个,腧穴总使用频次872次,主穴634次,配穴238次;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十四经均有涉及但其重要程度不一,其中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所用腧穴频次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等;使用频次前五的腧穴依次为太冲(104次)、曲池(86次)、足三里(64次)、风池(60次)和合谷(45次);身体各部位腧穴选用频次多的是下肢部(389次),其次为上肢部(175次)和头面颈项部(175次);选用特定穴的频次(735次)远高于非特定穴频次(137次),其中特定穴中五榆穴(385次)、原穴(202次)和交会穴(199次)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石学敏院士创立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选用的5对腧穴,4对与研究结果一致(足厥阴肝经及手足阳明经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和原穴,如太冲、曲池、足三里、合谷等穴),其所属的3条经脉亦与研究结果完全一致,惟一不属于高频率的经穴人迎穴,不仅有中西医理论支持而成为处方中的主穴,而且从所属经脉(足阳明胃经)、所在部位(头面颈项部)、特定穴(交会穴)方面都符合研究结果.结论: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针刺技术,是大继承基础上的大创新,故对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必须重视对中医经典、疾病中西医知识和前人成果的深入掌握、融会贯通和锲而不舍.

  • 方氏头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

    作者:田文静;王瑞辉;黄琳娜;安军明

    目的: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表达的变化,探讨方氏头针治疗VD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针组4组各10只,通过改良的4 VO法制备VD模型,随后头针组进行选穴针刺,余3组正常喂养,10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ELLSA检测大鼠海马区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跨越原象限平台的时间均有明显延长,海马组织中TNF-α表达也明显升高,而经头皮针治疗后,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跨越原象限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TNF-α表达明显降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方氏头针可以有效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方氏头皮针可以调控大鼠海马组织中TNF-α的表达有关.

  • “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对改善儿童冷哮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高凌;马淑丽;常佳婧;王洋;樊建楠;赵兴梅;秦艳虹

    目的:通过分析冷哮患儿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肺功能指数的变化,客观评价“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对儿童冷哮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冷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两所医院符合标准的冷哮患儿40倒,从2013年入伏第1天对患凡实施“双药双穴”天灸疗法,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寻两所医院、治疗前后以及医院与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冷哮5项主要中医症状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补充惠儿肺功能各指标配对t检验相佐证.结果:“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可显著影响冷哮患儿的咳嗽、喘息、咳痰以度胸膈满闷症状,其中对咳嗽的影响大(F=4.526),喘息次之(F =4.520).此外,该疗法对惠儿的肺功能指标VC、FVC,FEV1、MVV也有着显著影响.结论:“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可明显改善冷哮患儿的中医症状及肺功能,初步证实“双药双穴”天灸疗法对预防冷哮安全有效.

  • 五苓散证的病位以及配伍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刘伟;周春祥

    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大多数医家对五苓散“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病机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故首先对素有争议的太阳经与太阳府的问题进行考证,发现用太阳经和太阳府简单地划分太阳病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进而推出五苓散的病位应在脾而不是在膀胱;其次从脾之转输探讨脾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基于药象理论分析五苓散药物配伍规律等方面作进一步论述,由此得出五苓散治疗水湿内停作用机制应是通过健运脾土达到消除各个脏腑水湿停聚的作用,后以期对临床运用五苓散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天麻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配伍模式分析

    作者:田丽芬;王欣麒;翟志光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期刊文献中天麻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痛的配伍模式.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适合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然后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其中的配伍模式并进行网络化展示.结果:选择68条方剂建立数据库,经分析后得出方剂数据库中的药物频次、13种天麻的基本配伍模式以及药物关联的网络化展示等.结论:天麻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痛时常与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生地黄、杜仲、菊花等清热、平肝、滋阴、引血下行之药相配伍组合以增强疗效,挖掘出的13种组合模式可看作天麻的基本配伍模式.

  • 基于数据挖掘林丽珠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黄楚栓;卢茵茵;庄逸洋;叶嘉威;林丽珠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探讨林丽珠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林丽珠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49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8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林丽珠教授认为乳腺癌的病机以气郁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临床多用理气、健脾、化痰、通络之品,体现其“理气补气,祛痰通络”的学术思想.

  • 伸筋草功效考

    作者:贾俊骅;王仑;姜琳;贾海骅

    伸筋草是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是典型的“同药异名”“异名同药”,别名有石松、过山龙等.《本草拾遗》首提伸筋草之名,《滇南草本》对云南本土中医药的独特药性均有阐述,其对伸筋草功效的阐述别具特色.在考证中药典籍与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发掘出伸筋草具有善治脚膝疼冷与促排卵独特的药性,临床善治脚膝疼冷与多囊卵巢综合症导致的排卵障碍,其药性可达卵巢,促进卵巢平滑肌的收缩,有助于排卵.

  • 当归入胃经探讨

    作者:李亚南;许二平

    中药当归是临床常用补血药之一,因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归入肝心脾三经.根据当归的归经源流、历代本草沿革及方剂配伍应用发现当归性温味辛甘,具有温胃和中之功,且广泛应用于中医脾胃病.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当归具有调节胃肠动力、保肝利胆、抗消化性溃疡等作用,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因此提出当归入胃经的观点.当归归入胃经更能全面合理地解释其功效,有利于扩大当归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当归 归经 胃经
  • 论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

    作者:肖定洪;李良;王庆其

    多数人认为补中益气汤为补益脾气之剂,笔者认为补中益气汤主要通过补益肺卫之气泻心火,作用于上焦肺卫之气达到补中益气之效.补中益气汤类方均以此立方本旨为基础,根据暑湿热邪、肺脾胃气的盛衰等加减化裁,对部分感染性疾病,其是肺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胃肠道损害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撷谈《西游记》的中医养生理念

    作者:李钰;李健珂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奇幻中反映着世态人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书贯穿着人神鬼怪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意识,在休养生息和起居劳作中反映出“固本培元”的养生原则,以及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起居有常、服食丹药、药膳及素食充养等养生方法,与中医养生理念相契合.《西游记》既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医学研究价值.

  • 从诠释学方法看中医理论研究的路径

    作者:张宇鹏

    诠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的理论.在中医理论研究中,对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也始终存在着困扰与争议,由此形成了“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3条不同研究路径的分野.中医理论研究是对应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取向与适用范围,以供众多的研究者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3种路径的研究都会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不断地取得各种进展与成果,同时也都各自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文本中心论”的立场无疑应代表中医学发展进步的方向,我们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

  • 中医药领域效果比较研究策略

    作者:陆丽明;温泽淮

    目前中医药领域效果比较研究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故在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基础上,分别从效果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效果比较研究、开展前瞻性效果比较研究(疾病登记和社区纵向研究)、中医药大数据研究等诸方面较系统论述此领域的研究策略.通过总结目前的研究策略方向提出此领域研究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以期进一步提高此领域研究水平.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中医药领域效果比较研究将为中医药卫生决策的制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