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石向江;贺琳

    目的:评估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TSP)、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为分组(每组10例):1组患者行RVITSP,1组行RAVP,另1组行RVOTSP;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的QRS波宽度,术后即时及1、6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结果:3组患者成功植入心室电极;术后心电图V1导联QRS宽度:RVAP组0.18±0.04秒、RVITSP 0.13±0.02秒(P<0.05),RVOTSP 0.14±0.09秒(P<0.05).术后RVITSP和RVOTSP V1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稍窄于后者(P>0.05),但均明显窄于RVAP(P<0.01);电极植入后即时和第6个月随访,各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RVITSP组与RVOTSP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好于RVAP组(P<0.05).结论:右心室RVOTSP、RVITSP、RVAP同样安全、有效,但前两者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及心功能的维持.

  • 优化起搏参数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中的作用

    作者:谢芳;何亚峰;邓成钢;程光辉;张劲林

    目的:探讨优化A-V、V-V间期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中的疗效。方法49例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观察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达到CRT佳治疗目的。结果临床症状:45例CRT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提高为Ⅱ?Ⅲ级,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超声指标: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 P <0.01)、血流速度积分( VTI)增加,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评价心腔大小指标改善,术后3、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小于术前( P <0.01,P <0.05);二尖瓣反流量减少;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起搏参数优化现状

    作者:谷佳佳;徐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伴有收缩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已经明确.但有约30%的患者CRT术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恶化,称之为CRT无应答.而影响这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及术后起搏参数优化.目前,起搏参数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14]术后房室(atrioventricular,AV)间期和室间(interventricular,VV)间期的优化可提高CRT治疗的应答率,甚至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本文就当前AV间期和VV间期的优化方法及其价值予以综述.一、AV间期优化的方法AV间期的优化有多种方法,其中心导管检查测量左心室大压力差与大时间差之比(dP/dTmax)准确性高,但为有创检查,而在超声指导下优化因具有无创、方便等优点,目前为使用多的优化方法.近,基于程控仪自动检测和运算的间期优化法已被应用于临床.

  •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杨敏;房殿春;龙庆林;隋建峰;李前伟;孙念绪

    目的:探索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采用4导联胃肠电系统微机分析仪记录胃肠浆膜肌电活动;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行有效的胃起搏,观察起搏治疗前后胃动力紊乱犬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模型犬餐后的胃电频率(4.85±0.40次/min)、胃电幅度(2.32±0.35mV)及的传播速度(4.06±0.40cm/s)较正常对照犬均显著降低(5.37±0.36次/min,4.25±0.12 mV,6.92±0.24 cm/s)(P<0.03);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餐后的胃电频率(5.49±0.31次/min)、胃电幅度(3.97±0.19 mV)和l曼波的传播速度(5.57±0.48cm/S)匀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胰高血糖素诱发了模型犬和正常犬餐后的异常胃电节律,其中模型犬的规则慢波节律百分数从用药前的87.6±34%减少到10.0±6.7%(P<0.001),而正常对照犬从97.1±0.8%减少到35.0±11.0%(P<0.01),但采用适宜参数行胃起搏可100%诱发慢波.结论: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进行胃起搏可从腹部体表完全触发胃电慢波,改善胃电参数,纠正药物导致的异常胃电节律.

  • 双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狭窄一例

    作者:陈正迪;王学坤;姜文青

    患者,女,60岁,因阵发心慌半年,一过性意识不清5小时于1999年10月30日入院.心电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拟行VVI起搏治疗.术中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进导引钢丝,透视下多次试入右心室,于上腔静脉入房口上遇阻力,导丝偶能入右心室.遂退出导丝,注射造影剂,发现上腔静脉入房口上方有造影剂滞留现象,呈细线状流入右心房.考虑病人无上腔静脉阻塞征,遂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注射造影剂,发现造影剂自冠状窦注入右心房.确认病人为双上腔静脉后于左侧送入起搏电极,因电极过短(58cm),于右室瓣下固定电极,测量起搏参数良好,遂植入起搏器,送入监护病房,嘱卧床72小时.术后1周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康复出院.正常的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左右侧第1肋胸关节后方汇合而成,垂直下降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近几年,临床上通过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

  • 双腔起博器(右室流出道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一例

    作者:谢东明;廖伟;钟一鸣;刘训楷;危小军;阳贻红

    现报告一例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行DDD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气促五年,加重不能平卧两年,服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症状易于反复.心脏超声:LA52 mm,LV78 mm,RA61 mm,RV30 mm,EF30%,二、三尖瓣重度返流,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频普多普勒:E、A峰融合.窦性心律,PR间期150 ms,QRS时间180 ms CLBBB.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巨大左心室,CLBBB,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行右室流出道起搏,起搏器为Medtronic DDD (Sigma 203),右室流出道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fix 4067激素缓释单极螺旋电极,心房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sp 4523J型电极.右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右室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起搏参数如下:心室起搏阈值0.4 mV,感知R波幅度7.5 mV,阻抗750 Ω,心房起搏阈值0.7 mV,P波感知幅度4﹒5 mv,阻抗450 Ω.心脏彩色多普勒下调节A-V延迟时间(AV-Delay),AV-Delay为110 ms时,多普勒频谱提示:E.A峰积分(Ti)高,瓣膜返流为轻中度,故设

  • 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在右心室起搏应用中的参数对比

    作者:潘昌;胡作英;张航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作者:周宁;陈曼华;罗洪波;王琳

    目的 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 方法 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 结果 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 结论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 139例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的应用效果及对策

    作者:李育红;苏进肖;王琼;许守涛;齐书英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因缓慢心律失常需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加,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一定范围内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置入起搏器后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心律失常或起搏器特殊功能,未及时治疗和调整起搏参数而引起心悸、胸闷等。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0岁以上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39例,观察其预后效果及随访症状,报告如下。

  •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韩雅玲

    目的 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 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术后1个月下降,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术后 6个月时阈值升高.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参数均较稳定.

  • 心脏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萍;崔长琮;张全发;李宇

    阻抗是反映起搏器、导线和心肌组织之间连接情况的有意义的起搏参数之一.起搏阻抗与电压阈值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变化.本研究观察了分形涂复导线(fractally-coated leads,FCL)和激素释放导线(steriod-eluting leads,SEL)在术后半年内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以及临床意义.

  • 精确定位室间隔起搏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作者:沈法荣;金红峰

    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为传统起搏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导线植入较容易,易固定,在心内膜可获得长期稳定、可靠的起搏参数.该技术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但是,RVA起搏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会改变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导致QRS时限增宽,改变心脏收缩的同步性,进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另外,RVA起搏可产生使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尤其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等不利影响.

  • 植入器械治疗:起搏器的基本要点

    作者:郭潇潇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心脏起搏治疗取得革命性的进展。心脏病专科的年轻医生们越来越多地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起搏器植入的相关问题。不可否认,起搏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内科难度较大且需要大量实践和时间不断积累的领域。繁杂的起搏参数往往使初涉该领域的医学工作者望而生畏并感到无从下手。本书由资深电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Kenny 编撰,是学习起搏器治疗不可多得的敲门砖。

  • 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文松海;李腾龙;龙黔清;王芳

    自动化功能的起搏器是指一些起搏参数不需要体外程控的管理,它能够根据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自动调整[1,2],其中以自动阈值管理系统,表现完美.美效力公司(Medtronie)生产的Kappa型起搏器便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在不增加起搏器体积、重量及电池容量的基础上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下面着重分析我院从2003年8月~2005年6月所植入10台Kappa自动阈值管理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 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S/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孟天宇;张勇;袁记行

    目的:比较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S/M型与百多力Axios S、圣犹达2402、美敦力RES01心脏起搏器的一般参数、起搏参数,分析国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间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分别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ming 2312S/M、百多力Axios S、圣犹达2402、美敦力RES01起搏器,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变化,比较各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结果4组患者100%起搏理论寿命、50%起搏理论寿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心脏起搏器Qinming 2312S/M安全可靠,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 VVI起搏患者动态心电图随访分析

    作者:卢益中;吴晓春

    为了解VVI心脏起搏器的工作情况、自身心搏和心律失常情况,自1996年5月~2000年4月,笔者使用动态心电图(DCG)对33例VVI起搏患者进行随诊观察,以指导起搏参数的调整和对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做出相应的治疗.

  • 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唐利娟;申萍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是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而在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其较心尖部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动力学指标,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左右心室协调运动但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西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置入术的病例较少,我科于2007年8月重置入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术,经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已出院,现报道如下.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现状探讨

    作者:佟秋艳;孙祥庆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起搏治疗的目的已不仅是为了患者的基本心率支持以及挽救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这与置入起搏器后心肌激动顺序、心肌细胞的重构、心肌电-机械运动的同步性、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心脏起搏方式、起搏参数一定时,起搏部位是决定以上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 镜面右位心安置VVI型起搏器

    作者:许波宁;刘磊;赵家健;霍星;迟永兰

    1病例报告男患,74岁,心率48次/分,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长间歇为4.08秒,间歇性交界性心律.I导联P波、QRS及T波均倒置,aVR与aVL导联波形态与正常相反,右心前导联图形类似左心前导联;心脏彩超:心脏镜像右位,各心腔大小,形态正常,各瓣膜正常,未见其它畸形;腹部彩超:肝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诊断:镜面右位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入院后患者曾多次因窦停时间较长,发生阿斯综合征,经静滴654-2、异丙肾上腺素后,心脏复苏成功,急诊行VVI型起搏器置入术.方法:于右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约2 cm做-3~4 cm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沿着该静脉送入心室起搏电极于右室心尖部(解剖部位),测试起搏参数如下:阀值:0.3 V,阻抗:820 Ω,R波振幅:18 mV,固定电级导管.分离皮下组织形成一囊袋,连接电极与起搏器,将起搏器置入囊袋内,缝合皮下皮肤.

  •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高洁;王晓群;李畅;王义龙;顾刚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极组(n=41),观察两组在置入术中即刻和术后1、3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1.12±0.40)V对(0.67±0.28)V,P<0.01],术后1、3个月[(0.49±0.12)V及(0.42±0.13)V]较术中即刻明显降低(P均<0.01),但与被动固定电极组[(0.45±0.16)V及(0.41±0.15) 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电极组术后3个月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其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P<0.01).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454.56±82.51)Ω对(526.51±93.06)Ω]、术后1个月[(370.53±87.86)Ω对(533.63±89.64)Ω]、术后3个月[(371.07±86.14)Ω对(535.17±90.64)Ω]的阻抗均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均<0.01);螺旋电极组术后1、3个月的阻抗均明显低于其术中即刻阻抗(P均<0.01),术后1、3个月之间的阻抗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2.84±1.17) mV对(3.20±1.34) mV]、术后1个月[(2.75±1.36) mV对(3.15±1.42) mV]、术后3个月[(2.61±1.27) mV对(3.03±1.31) mV]的感知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各时间点之间的感知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炎、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安全可行.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