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作者:董闻平;马锋;李学文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1],关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入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 双腔起博器(右室流出道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一例

    作者:谢东明;廖伟;钟一鸣;刘训楷;危小军;阳贻红

    现报告一例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行DDD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气促五年,加重不能平卧两年,服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症状易于反复.心脏超声:LA52 mm,LV78 mm,RA61 mm,RV30 mm,EF30%,二、三尖瓣重度返流,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频普多普勒:E、A峰融合.窦性心律,PR间期150 ms,QRS时间180 ms CLBBB.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巨大左心室,CLBBB,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行右室流出道起搏,起搏器为Medtronic DDD (Sigma 203),右室流出道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fix 4067激素缓释单极螺旋电极,心房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sp 4523J型电极.右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右室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起搏参数如下:心室起搏阈值0.4 mV,感知R波幅度7.5 mV,阻抗750 Ω,心房起搏阈值0.7 mV,P波感知幅度4﹒5 mv,阻抗450 Ω.心脏彩色多普勒下调节A-V延迟时间(AV-Delay),AV-Delay为110 ms时,多普勒频谱提示:E.A峰积分(Ti)高,瓣膜返流为轻中度,故设

  • 双腔起搏器AV搜索功能致患者心悸1例

    作者:赵小平;朱正炎;张红卫;郭峰

    患者男,52岁,主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心悸”入院。患者40天前因被人打伤胸部短暂意识丧失,醒后出现头晕、胸闷、左胸剧痛,查体示:血压135/80 mmHg (1mm=0.133kPa),心率44次/分,左胸前明显肿胀、触痛,可触及骨擦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胸片及胸部CT示:左侧7、8、9肋骨骨折。头部及颈椎CT及MRI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正常,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电解质等均正常。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房室阻滞病史。入院第2 d行临时心脏起搏,于临时起搏第11 d时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型号为Medtronic Enpulse E2DRO1。起搏模式为DDD,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基本起搏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房室间期(AV)间期180 ms。入院行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房跟踪心室起搏(VAT)方式右室流出道起搏图形,夜间偶见DDD起搏,偶发房早,房早时为VAT方式右室起搏,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参考患者活动日志可见每于明显心悸不适时即出现单次心房感知后心室起搏的AV间期突然过度延长至440 ms(图1)。后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相似(经测量过度延长的AV间期后心室起搏的QRS波中埋着一个脱落的窦性P波,因其落入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不被感知),期间随访起搏器工作状态正常,胸片无电极脱位及导线异常等,遂考虑患者心悸不适与起搏器AV搜索功能(Search AV+)有关。经程控关闭此功能后,患者心悸不适症状消失,令患者反复做下蹲动作及上下楼等加大运动量后亦无不适,复查动态心电图未再出现图1所示现象(图2)。随访24个月,患者从事日常工作、生活及轻-中体力活动等均未再出现心悸不适。

  • 螺旋电极在右室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居新;李婷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电极容易到达.方便固定.近年来,随着严重心力衰竭及心脏明显扩大,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明显增多,为了更好地固定电极防止脱位,更大程度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传统的起搏方式及电极已不能满足需要,而应用螺旋电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被动固定电极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报道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韩麦丰;王育惠

    于被动同定电极导线置人右室心尖部容易,且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脱位率低,因此一直是目前国内起搏器置入时常使用的导线.但少数患者因有其他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有退行性病变,心肌纤维化的存在往往使心尖部位达不到理想的起搏阈值.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已被公认.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上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1,2].现多采用螺旋电极主动同定在RVOT起搏.笔者对2例被动同定电极到心尖部起搏不理想的患者采用RVOT电极置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比较分析

    作者:向睿;赵建全;何泉

    目的 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16)和RVOT起搏组(n=17).在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为临床评估,左室射血分数,QRS波群时限,BNP水平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0.8±0.4)年,两组术后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有所延长,RAP、RVOT分别延长了(40±29)、(56±25)ms vs (24±22)、(32±25)ms,P<0.05;且RVAP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RVOT(14±28)、(22±26) m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LVEF较术前均有下降,RAP、RVOT分别为(-3±8)%、(-4±9)%vs(-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LEVF、NYHA分级、BNP、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VAP引起QRS时程延长,且LVEF值降幅大于RVO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左心功能受损,心方面衰竭发生率方面,RVOT优势性也不明显,可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薛衍敏;潘翠珍;王蔚;宿燕岗;柏瑾;巩雪;舒先红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2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 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组(RVOT 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容积、射血分数、LV区域壁运动,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术后两组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到小容积时间的大差值和标准差(T m sv-dif , Tmsv-dif%,Tmsv-sd ,Tmsv-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VOT组左室收缩同步性高于RVA组(P<0.05);两组常规二维超声参数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不影响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左室收缩同步性。

  • 个性化选择佳心室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敏全;朱燕;周军;张小忆;顾锡华;姜述斌;许力舒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波;谷惠敏;李相权;冯振勤;赵志强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因Ⅱ°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47例,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22例(RVOT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5例(RVA组).观察术前和术后3、6个月时心电图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PPEI-APEI、Ts-SD和Tei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差异并评价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结果 RVA组与RVOT组术后心电图QRS均较术前明显增宽(P<0.01),RVA组比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P<0.05).RVA组与RVOT组在术后6个月比较,其Tei指数、NT-pro-BNP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明显影响.RVA组与RVOT组在术后3、6个月比较,APEI-PPEI、Ts-SD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VA起搏对心室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协调.结论 RVOT起搏心室同步性更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相比RVA起搏更为接近生理性起搏.

  •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作者:蔡洁;梁亚非;王文标;俞章平

    目的 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 vs139.5±19.42,P<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vs128.94±21.36,P<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vs 32.6±11.03,P<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584,P< 0.01).结论 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 右室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李辉;宋建平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金卫东;刘艳宾

  •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侯勃;蔡尚郎;孙品;王茂敬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P=0.001],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48.83±8.42):(41.5±11.01)ms,P=0.02],[SPWMD(143.89+12.43):(136.45±8.37),P=0.03].绪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相对减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及心脏运动不同步.

  •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汪芳;张建军;金炜;Jackson K;Lieberman R;孙宝贵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 例;年龄在 75.6 ±23.8(54~92) 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 V vs 0.78±0.09 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 min vs 13.69±11.37 min;17.88±7.23 min vs 9.78±3.55 min,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 体内新旧两个起搏器引起的两种图形的起搏心电图一例

    作者:林靖宇;宿燕岗;陈卫文

    患者17年前右室心尖部植入单腔起搏器,9年前更换脉冲发生器,1年前于右室流出道再次植入单腔起搏器.因植入部位不同,心电图表现为2种不同形态、不同起搏频率的心室起搏图形.由于旧起搏器存在间歇性起搏不良的情况,所以出现两个起搏器交替性起搏心室的情况.在两个起搏器相继发出心室脉冲时,心电图会表现出双脉冲情况.针对此患者,将新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调整至70次/分,这种交替起搏心室的情况被避免.

  • 右室双部位起搏采用2188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成功二例

    作者:俞宙;丁力;梁化达

    2例放置Medtronic 2188冠状窦电极失败后,将2188电极改放至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果:2例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分别为0.9,1.3 V,阻抗分别为572,900 Ω.双部位起搏阈值为1.4,1.8 V,阻抗为570,500 Ω.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右室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50~75 ms.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2周、1月、3个月分别为:2.0,3.0 V;1.8,2.5 V;1.8,2.5 V.随访22个月以上,电极固定无移位.结论:2188电极可作为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后备电极选择之一.

  • 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白介素-6的变化

    作者:潘伟;方长庚;张小勇;光雪峰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 :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

  • 改良起搏电极塑型行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的临床应用

    作者:曾智桓;陈泗林;赵艳群;周万兴;张卫;朱桂平;李博维;周玉良

    目的:探讨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36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需要植入心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电极塑型组(C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双弯三维形状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改良电极塑型组(M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J弯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结果两组均100%成功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电极固定次数、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比较,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由于MRVOTP组塑型简单,容易通过三尖瓣环及直接到达右室流出道间隔部,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CRVOTP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脱位,复测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较传统电极塑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显著减少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

  • 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晶;曾国洪;曾少颖;王树水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n=22)和右室心尖部组(n=16)。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心脏彩超心功能指标及QRS波时限,术中与术后起搏参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右室流出道组与右室心尖组在术前及术后心功能指标、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差值、导线阻抗差值、R波幅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术后QRS波时限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的QRS波时限差值[(134.95±12.86)ms vs(147.44±22.35)ms,t=1.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安全可行,两者起搏术后QRS波时限增宽,但右室心尖起搏组QRS波时限增宽更明显。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 对P波离散度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邹光新;林智海;王正东;甘剑挺;刘明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率的影响,探讨较好的右室起搏部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2例,根据右心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AV组(24例)和RVOT组(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Pd值,并观察在随访过程中PAF发生的情况.结果 术前RAV组患者的Pd值为(27.69±5.96)ms,与RVOT组的(28.95±5.14)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A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Pd值分别为(36.47±7.72)ms、(41.04±7.00)ms和(44.42±5.57)ms,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Pd值分别为(31.36±4.99)ms、(34.31±4.43)ms和(36.42±4.37)ms,也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A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Pd值增量的变化均大于RVOT组[(36.47±7.72)ms vs(31.36±4.99)ms,(41.04±7.00)ms vs(34.31±4.43)ms,(44.42±5.57)ms vs(36.42±4.3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后,RVA组患者的PAF发生率为16.7%,高于RVOT组的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起搏可影响心房电活动,但是相对于RVA起搏,RVOT起搏的影响会更小.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