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颈部 CTA 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田雨;董巧玲

    目的:探究头颈部 CTA 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组采用头颈部 CTA 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不同检查方法与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符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头颈部 CTA 检查诊断,不仅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可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菊霞;蒋晓娇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78例(试验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78例纳入研究(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与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及类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及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查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中使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对其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 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陆安学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在该时间内进行正常健康体检的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颈部血管彩超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测出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率为91.42%,诊断出斑块情况的诊断率为85.71%;对照组患者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率为28.57%,诊断出斑块的诊断率为20.00%.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斑块中粗糙、软斑、混合斑分别为30例,18例,12例;对照组依次为8例,5例,1例.对两组患者斑块类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测,能够有效的诊断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其斑块类型进行确定,诊断率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 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崔国慧;余大兵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5例脑血管病患者,在其检查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血管成像狭窄及闭塞分别为49例、44例,椎动脉狭窄和发育异常分别为37例、35例.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4例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寇玉红;杨晓东;孙玲;赵丽丽;孙东华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反复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4例,对其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检查发现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以分叉处、右锁骨下动脉为常见.结论: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为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反复发生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

  • 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宰玉梅

    目的:研究在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患者5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正常身体健康检查的人群50例.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以正常健康群体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42例,检出率为84%,有斑块45例检出率为90%.对照组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3例,检出率为18%,有斑块10例.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粗糙25例,软斑14例,混合斑6例,对照组粗糙5例,软斑4例,混合斑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检查中,颈部血管彩超对患者患处病变的情况可以做出准确的检测,推广价值极高.

  •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诊断中的 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浩;肖承昊;陈奇

    目的 :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诊断的临床进行分析.方法:在2016年1月—12月所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任选34例,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测,针对患者间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共检测出慢性肾脏病13例、2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损伤10例,中膜厚度上均存在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慢性肾脏病eGFR为(25.25±2.58)mL/min,2型糖尿病肾病为(27.95±3.64)mL/min,高血压肾损伤为(24.84±2.65)mL/min,三者间存在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有效反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各方面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通窍活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栓型)9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维彬

    资料与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栓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38~70岁,平均55.0岁;病程1~15年,平均7.22年;合并高血压病28例,颈椎病32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90例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病程2~13年,平均7.2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30例,颈椎病35例,糖尿病4例.临床上根据症状、体征、X线片及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排除其他疾病.

  •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意义

    作者:肖嘉懿;杨洪艳;李敏;刘建廷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颈动脉狭窄中的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动脉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血管成像,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思山;韩培海;杨琴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 老年气虚痰瘀型眩晕证候积分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作者:邹襄谷;李永鉴;陈国通;陈比特;赵红佳;李立;林求诚

    眩晕是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按照1997年国家新颁布的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标准属于"项痹"、"脑络痹"等病的范畴.但现代医学的多种指标对眩晕的中医证型的影响关系少见报道.本研究就老年气虚痰瘀型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候积分与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分析.资料与方法 60例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60~79岁,平均(70.5±5.6)岁.经查体,颈椎X线照片及经颅多普勒(TCD)与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动脉硬化的诊断(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95-96).颈椎X线照片示95%病例均显示有颈椎退行性改变,颈部血管彩超提示80%病例有颅外椎动脉走向弯曲(但剔除椎基底动脉完全闭塞的病例),同时排除高血压(≥140/90mmHg)、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梗塞、脑出血以及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性疾病.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24-27,以下简称部颁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型,即除眩晕外还应有神疲倦怠,面色淡白,心悸气短或胸闷,饮食减少,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瘀斑,苔腻,脉弦细.

  • 基于社区抽样调查数据的颈动脉疾病预测模型

    作者:童璐莎;姜雯红;严慎强;楼敏;张建民

    目的 建立简便有效的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厚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中拟定筛查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杭州市2个社区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的卒中筛查数据共14 226例,年龄≥40岁的常住居民自愿参加筛查项目且完成血压、空腹血脂、空腹血糖及颈部血管B超检查,随机抽样1000例进行分析,以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厚为结局,以是否出现颈动脉内膜斑块/内膜增厚分为2组,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Logistic回归,建立评分模型并以C值检验预测效能.结果 随机抽取的1000例样本中,164例有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厚.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LDL-C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佳预测模型的C值=0.804,高危诊断点3.5,敏感度0.713,特异度0.757.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更简便有效的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厚的预测模型,可进一步应用于颈动脉筛查和卒中一级预防.

  • 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评价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文鹏

    目的:评价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对诊断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5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24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MRA检查.结果: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MRA与颈部血管彩超对颈动脉狭窄吻合率较高,且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结论: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程度,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彩超在诊断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张忱;张敏

    目的 观察颈部血管彩超在辅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 对50例经过头部MRI或CT和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的结果为对照,对CVUS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VUS和CTA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为21、18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者狭窄分别为14、30例.结论 CVUS和CTA对于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效果基本一致,但对于诊断椎动脉疾病CTA效果优于CVUS.

  • 颈部血管彩超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宋丹琳;韦金喜;郑静;孔健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DSA、颈部血管彩超.结果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1级狭窄率诊断正确率为96.88%,对2级狭窄率诊断正确率为96.30%,对3级狭窄率诊断正确率为96.00%,对4级狭窄率诊断正确率为93.75%;对斑块诊断正确率为97.37%,对轻度诊断正确率为96.88%,对中度诊断正确率为93.33%,对重度诊断正确率为90.00%,对闭塞诊断正确率为100.00%.同时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特异性、敏感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0.00%、96.00%、4.00%、10.00%.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用于颈动脉狭窄病变中具有一定价值性,可推广于基层医院,但不可代替DSA.

  • 双腔起搏器AV搜索功能致患者心悸1例

    作者:赵小平;朱正炎;张红卫;郭峰

    患者男,52岁,主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频发心悸”入院。患者40天前因被人打伤胸部短暂意识丧失,醒后出现头晕、胸闷、左胸剧痛,查体示:血压135/80 mmHg (1mm=0.133kPa),心率44次/分,左胸前明显肿胀、触痛,可触及骨擦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胸片及胸部CT示:左侧7、8、9肋骨骨折。头部及颈椎CT及MRI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正常,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电解质等均正常。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房室阻滞病史。入院第2 d行临时心脏起搏,于临时起搏第11 d时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型号为Medtronic Enpulse E2DRO1。起搏模式为DDD,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基本起搏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30次/min ,房室间期(AV)间期180 ms。入院行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房跟踪心室起搏(VAT)方式右室流出道起搏图形,夜间偶见DDD起搏,偶发房早,房早时为VAT方式右室起搏,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参考患者活动日志可见每于明显心悸不适时即出现单次心房感知后心室起搏的AV间期突然过度延长至440 ms(图1)。后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相似(经测量过度延长的AV间期后心室起搏的QRS波中埋着一个脱落的窦性P波,因其落入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不被感知),期间随访起搏器工作状态正常,胸片无电极脱位及导线异常等,遂考虑患者心悸不适与起搏器AV搜索功能(Search AV+)有关。经程控关闭此功能后,患者心悸不适症状消失,令患者反复做下蹲动作及上下楼等加大运动量后亦无不适,复查动态心电图未再出现图1所示现象(图2)。随访24个月,患者从事日常工作、生活及轻-中体力活动等均未再出现心悸不适。

  • 颈部血管彩超在老年脑卒中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莫定芳

    目的:通过临床运用实践探讨颈部血管彩超(US)在老年脑卒中早期筛查中的作用,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经我院转诊至当地某三甲医院行US脑卒中早期筛查的志愿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US检查后再次进行DSA检测,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前循环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吻合率为72.22%;其中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的吻合率分别为75%和88.88%。后循环系统:US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低,只适用于闭塞的椎动脉的判定。结论 US检测能够准确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与狭窄程度,为脑卒中的预防与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

  •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艳

    目的 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诊断时,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在组间对比其检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占比例、有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粗斑比例58.13%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混合斑比例则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的诊断意义

    作者:乔羽

    目的:进一步探讨和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在同一时期在我院治疗的非脑部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的诊断价值。结果经检查,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两组患者间椎动脉中间段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等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效果明显,可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 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的价值分析

    作者:叶霞

    目的:分析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间来我院诊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住院部非脑血管疾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析2组彩超表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彩超检查表现为血液流速增快,血流略显暗淡,椎动脉管壁增厚;观察组患侧椎动脉中段内径、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PSV)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借助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可根据血流的变化指标参数进行良好的判断,且操作简便,无损伤性,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