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瑞宏;胡立斌;付海鸿;张思迅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锐元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在我院治疗的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将检查结果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观察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结果64排CTA的诊断准确率与DSA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直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DSA检查相比,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A检查同样能取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作者:闫红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DVT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组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分析观察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的诊断符合率及血管异常特征检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经DSA检出DVT 69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出65条,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4.2%.观察组CFV、SFV、POV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DVT 65条中,存在血管内膜异常35条(53.84%),瓣膜功能不全26条(40.00%),血管内回声异常56条(86.1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准确显示血管内血流异常、血管异常特征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头血供重建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王敏;孙玉强;周浩;叶湛;孙晓海

    个月为(1.71±0.11),术后3、6个月之间的D/N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的D/N值较术后3、6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MR检查未发现股骨头密度下降、形态改变.结论:DSA、CTA、ECT、MBI证实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效的血供,有利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重建.

  • 血管超声检查在颈部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准确性

    作者:龚涛;王荫华

    目的评价血管超声检查在颈部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准确性.方法对53例提示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患者颈部75条动脉同时进行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用四格表法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为中度、重度及闭塞(血管管腔直径狭窄分别为50%-69%、70%-99%、梗阻)的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血管超声检查对中度、重度血管狭窄及血管闭塞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各自分别为85.7%、78.9%、84.0%;90.2%、88.2%、89.3%;93.3%、95.0%、94.6%,两种检查的完全相符率为73.3%.结论血管超声检查技术对颈部动脉病变,特别是严重狭窄或梗阻性病变的检测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病变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

    作者:徐蕾;龚涛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97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8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91.8%),68例存在多血管受累(76.4%);血管病变部位以颈内动脉起始处(35.5%)及椎动脉起始处(28.2%)常见.高危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动脉狭窄越重.结论 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常为多血管受累,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附1例报道

    作者:郭军红;牛小媛;吴晓巍;张美妮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常常发生于年轻产妇正常妊娠和产后的1周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血管收缩可逆性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本文就1例经反复DSA检查证实的RCVS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探讨.

  • DSA引导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

    作者:韩丽丽;杨晓秋;刘小男;宋云;刘茂林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97例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组(R组)及单纯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组(E组).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观察近、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每组随机取7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肽含量,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R组优良率明显高于E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治疗后升高,第16天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LDH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有升高趋势,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 颈部血管彩超在老年脑卒中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莫定芳

    目的:通过临床运用实践探讨颈部血管彩超(US)在老年脑卒中早期筛查中的作用,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经我院转诊至当地某三甲医院行US脑卒中早期筛查的志愿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US检查后再次进行DSA检测,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前循环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吻合率为72.22%;其中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的吻合率分别为75%和88.88%。后循环系统:US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低,只适用于闭塞的椎动脉的判定。结论 US检测能够准确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与狭窄程度,为脑卒中的预防与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

  • 颅底动脉环异常与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临床探讨

    作者:王道珍;王远臣;詹霞;李振光

    目的 探讨颅底动脉环(Willis)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64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 本组病人中A1优势征者43.8%;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40.6%;颈动脉供血型者21.9%;混合供血型者37.5%.共检出血管狭窄31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23例(74.2%),不符者8例(25.8%). 结论 Willis前环的A1优势征和Willis后环中大脑后动脉供血为颈动脉供血型、混合供血型者提示Willis动脉环形态变异;形态异常的Willis动脉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可能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时溶栓部位的选择.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

    作者:寇志平;娄雪磊;阎瑞香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症状,可原发,也可继发.量可少可多,少者涕中带血,多者可休克致死.对出血较多者应尽快找到出血部位、原因,进行及时处理.

  •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病患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兴;王闯;程超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方法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DSA共发现26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中,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26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新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敏感性、安全较高的方法.

  • 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

    作者:刘海杰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颈部血管彩超(US)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8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9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9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US联合DSA检测,对比2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状况以及前后循环系统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结果(1)观察组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狭窄的发现率与发生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US与DSA联合检查中,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其次为双侧椎动脉;US在狭窄血管检查中的效果较差,仅能对闭塞的椎动脉进行判定。结论 US联合DSA检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为脑梗死患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MSCT CTA与DSA诊断肾癌的应用对照研究

    作者:梁文钊;靳仓正;胡海菁;李春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 异位肾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叶巽;董其龙;陈自谦

    目的 总结分析异位肾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技术对异位肾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08月至2006年06月我院医学影像科诊断的8例异位肾,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2例行静脉肾盂造影,超声诊断1例,CT诊断3例,MRI诊断1例,DSA诊断1例;超声检查方便、价廉,可改变体位实时成像,特别是对盆腔异位肾,其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易造成误诊;CT、MBI能更好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及其与其它器宫的结构关系,DSA检查能佳显示异位肾的血管有否畸形.结论 IVP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超声,CT、MRI及DSA检查对异位肾的诊断均具有较准确诊断价值.

  • 多排螺旋CT在肝脏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多排螺旋CT与DSA对比

    作者:龙光峰;李国华;黄东彬;宁炳游;管静;廖亚勇

    目的:通过对70例肝血管介入患者的多排螺旋CT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了解多排螺旋CT对肝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肝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多排螺旋CT图像与DSA造影图像对比,分析其血管解剖分型情况,病灶数量及强化程度符合性,由两名影像学主治医师进行评价,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脏CT与DSA血管解剖及变异显示符合率为99%,病灶符合率为94%,经卡方(P=0.05)分析,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查高度相符。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肝脏血管解剖及变异情况,并且能清晰显示病灶、癌栓情况,与DSA检查对比高度相符,因此对肝脏血管介入治疗有积极指导意义,能指导介入治疗,肝血管介入前应行多排螺旋CT检查进行评估。

  • 椎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彭红梅;张东威;李敏

    目的:研究椎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变化。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为介入治疗提供直接的影像依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1例椎动脉狭窄患者的DSA病例资料为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 6.2.16,在一个心动周期(T)内对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局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椎动脉狭窄存在时,t1=0.05T、t2=0.12T、t3=0.21T时刻血液流场状况,比较t3(血流速度峰值)时刻介入治疗前后血液流场及血管壁切应力变化。结果血流速度较小时(t1、t2时刻),由于起始端狭窄存在,椎动脉中血流量不足,影响大脑供血。血流速度较大时(t3时刻),椎动脉入口处血液出现了严重紊流,同样影响大脑供血,并且狭窄处血管壁较大的切应力可能会撕裂血管内膜,加重增生。椎动脉实施支架植入术后,显著改善椎动脉对大脑的供血情况,同时也改善血管壁的应力状况,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结论对椎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

  • CT血管成像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脑内血肿

    作者:黄新;姚霖;祝斐;杨勇;徐国平;陈坤山

    目的 研究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并脑内血肿在急诊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急诊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收治的经CT和CTA检查确诊为AVM并脑内血肿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4~57岁,平均年龄3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36h.根据CTA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加脑内血肿清除术,4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随访3~ 12个月,对患者神经功能按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者均存活,术后DSA或MRA检查,脑AVM血管团均消失.4例仅行血肿清除术者,1例术后6h死亡(畸形血管团位于基底节区,术前双侧脑疝),另外3例后期行介入或放射治疗.31例随访3~12个月,ADL 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3例.结论 手术是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CTA检查对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及急诊手术评估有重要的价值,能作为判断手术方式的依据,指导手术过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血管DSA中路图图像质量控制的研究

    作者:曹新志;潘永泉;曹建民

    目的 解决在腹部出现的血管DSA路图图像中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图像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血管失真、边缘模糊、背景减影程度不够、成像区域中过饱和、注入药物路图不清晰等情况.方法 组1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2 ~ 65岁,平均年龄51岁.组2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7 ~ 54岁,平均年龄48岁.组1采用调整前造影方案.针对肝癌的患者DSA过程中的路图图像,分析影响其质量下降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用于组2造影.具体包括路图中透视图像血管图像叠加的数量由3调整为1、实时背景衰减因素由1.4调整为1.0、透视减影增益步长由14调整为11、整体图像的亮度由0.63调整为0.76、对比度由1.00调整为0.94等,同时请3位介入临床医生评价调整后的图像质量,达到满意为止.结果 组1患者30例中,路图图像质量优0例(0%),良6例(20%),差24例(80%);组2病例中,优27例(90%),良3例(10%),差0例(0%).调整的这些参数确实使路图图像得到了改善,调整后的路图图像血管清晰、边缘清楚及背景、亮度、对比度、成像区域过饱和情况得到改善,图像能够满足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要求.结论 由于在腹部特别是横膈附近运动幅度比较大,原先预置的与路图相关参数不能满足临床图像要求,这些参数的调整解决了路图图像质量的问题,达到了临床诊断的要求.

  • 仿真三维虚拟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罗杰;杨振九;王皓;廖煜君;吴剑煌;张朋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虚拟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患者34例,分为2组。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D-DSA)组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2.5岁;通过3D-DSA重建方法,确定脑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运用虚拟支架血管分析程序,得到脑动脉狭窄的虚拟支架数据参数,并指导血管内治疗。对照组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3岁;采用普通脑血管造影指导血管内治疗。结果与普通DSA相比,3D-DSA重建图像能够多角度清晰地观察和显示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程度;以虚拟支架技术的数据参数为依据,选择相应型号的支架行介入治疗效果更满意。结论3D-DSA虚拟支架技术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有指导价值,便于施术者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支架。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