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附1例报道

    作者:郭军红;牛小媛;吴晓巍;张美妮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常常发生于年轻产妇正常妊娠和产后的1周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血管收缩可逆性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本文就1例经反复DSA检查证实的RCVS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探讨.

  • 表现为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1例

    作者:袁俊亮;秦伟;贾泽金;王双坤;胡文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2岁,主因"头痛3 d"于2017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 d用力排便时突发剧烈头痛,表现为双侧颞部搏动性疼痛,伴心率加快,自行测血压180/100 mmHg,口服硝苯地平治疗,持续约2~3 h好转.入院前1 d咳嗽后再次出现剧烈的头痛,伴呕吐,血压185/100 mmHg,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局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予控制血压、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收住神经外科.

  • 青年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的常见病因分析

    作者:田力;国建真;郭爱武;张彦芳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以外的病因问题。方法回顾性调查148例青年脑卒中病历资料,归纳统计病因及危险致病因素,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以外病因。结果青年脑卒中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其他病因如动脉炎、动脉夹层、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为青年脑卒中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年患者应重视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颈痛等症状,及早诊断和治疗,避免青年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特征及研究进展

    作者:柴圣婷;夏爽

    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炎是一组主要累及CNS的炎性血管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及MR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楚显示管腔的形态变化,但对于管壁的显示存在缺陷.近年来,一些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提供管壁信息并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其中高分辨力血管壁成像(HR-VWI)能够直接显示病变的管壁特征,在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顾CNS血管炎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并对各种影像技术在CNS血管炎的成像特征及应用予以综述.

  • 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匡爱霞;帅建;李华钢

    1 病例介绍患者,女,84岁,因"一过性左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5 h"于2018年4月6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5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无力、持物不稳,伴有吐词含糊,无语言理解障碍、无言语不利,无头晕、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无视物模糊及听力改变,无肢体发麻等情况,上述症状持续约10 min,休息后完全缓解,后未再发作,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就诊,遂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 起病以来患者精神一般,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临床病例评析——腮腺肿大表皮剥脱雷击样头痛发作性失明

    作者:杨华夏;林伟锋;边赛男;吴庆军;曾跃平;彭斌;赵岩;曾小峰

    目的 提高对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出现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的认识.方法 描述1例SS患者接受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之后出现RCVS的诊治过程,总结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43岁女性,SS病史4年,10 d内出现发热,全身表皮剥脱样皮疹.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皮疹消退,逐渐出现雷击样头痛、发作性双目失明.脑脊液检查压力、细胞学、生化均正常.头颅MRI提示顶枕部大片异常信号,磁共振血管造影提示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多发串珠样狭窄.积极治疗原发病无效.停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并静脉泵入尼莫地平后,头痛症状消失,视力恢复.诊断为RCVS.3个月后随诊复查磁共振血管造影颅内动脉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RCVS可在有自身免疫病基础的患者中因药物诱发出现,突出特点为雷击样头痛.早期诊治则病情可逆,预后良好.

  • 回顾性分析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附2例病例报道)

    作者:解龙昌;杨新光;何毅华;高聪

    目的:报道1例临床罕见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病例及1例疑似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临床及早期影像学特点.结果:2例均为青年患者,均以突发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伴或不伴肢体乏力、言语不清、短暂记忆障碍等症状.MR示脑叶皮质长T1、长T2信号,TCD可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呈低阻力波形改变、PI值降低.结论: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反复发作性、短暂性头痛的患者,血管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新发缺血病灶者,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应考虑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可能.

  •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海朋;朱宁;李晶;夏斌;吴睿;薛孟周

    目的 分析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从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筛选cSAH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2例cSAH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为1.64%(2/122).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可出现头痛、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意识障碍和认知损害.CT上凸面脑沟线样高密度影、磁共振GRE序列上局部低信号影是cSAH的影像学特征,磁共振DWI序列高信号影提示合并急性脑梗死.小于60岁的病例1 cSAH病因为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大于60岁的病例2 cSAH病因是脑淀粉血管病变.急性脑梗死可因cSAH引发的脑血管痉挛所致,也能由房颤等其他原因引起.病例1进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200 mm H2 O),颜色呈均匀一致淡红色,脑脊液常规提示脑脊液浑浊,可见红细胞.病例2头颅影像学已确诊为cSAH,未进行腰穿检查.针对cSHA,给予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预防脑血管痉挛治疗;针对急性脑梗死,给予抗氧自由基、改善脑循环、改善认知等治疗.经过综合治疗,2例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复发.结论 cSAH可合并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可能高于现有统计结果,应给予重视.虽然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但依据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有助于判断发病原因,及早进行治疗,一般可获得良好效果.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作者:王子高;祖衡兵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是一组相对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早由Call等[1]报道,主要临床特点为突发雷击样头痛,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外大动脉呈非动脉硬化性、非炎症性、多发节段性狭窄,典型者呈"串珠样"改变,且在1~3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近年来该疾病临床报道日益增多,对其发病机制、影像特点及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故现对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提高对其认识.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1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张建辉;倪长伟;王莹;单宝帅;段卉;王颜颜;谭京;林永忠

    1资料
      患者,女,54岁,以“发作性头痛1周伴视野缺损3 d”为主诉,于2012年9月17日入院。患者1周前打电话时情绪激动后突发头痛,为后枕部搏动性头痛,剧烈难忍,1 min内达高峰,数小时头痛缓解,此后头痛反复出现,平均1次/d,当地医院予止痛、改善循环(具体不详)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3d前行走时出现双眼右下方视物不全,看不全文字及物体,持续约30 min后自行缓解,恢复如常,此后反复发作,平均1次/d。行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病前2个月因“抑郁症”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早、午各1片至今。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检查:血压134/58 mm Hg,心肺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 3.0TMRI常规序列及MRA对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呈新;朱建忠;杨贵华;张颜波

    目的:探讨 MRI 各序列与 MRA 对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5例RCVS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 MRI 及 MRA 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形态、脑实质病变信号特点。结果5例 MRA 结果均显示颅内外大动脉呈非动脉硬化性、非炎症性、多发节段性狭窄与扩张,典型者呈“串珠样”改变,有4例并发颅脑病变,其中1例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局部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分水岭区脑梗死3例。5例治疗后3个月复查 MRI 及 MRA 完全恢复正常。结论MRI 及 MRA 能清楚显示脑血管形态,观察脑实质的继发性病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