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永辉;蔡云;夏广明;梁家宁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病人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结果:12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68例脑血管病变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诊断明确.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首选的筛查方法.

  • 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

    作者:牛好敏;刘远洪;王东林;丁同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时间≤48 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达峰值时间(rTP),并与CTA结果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CTPI表现为患侧rTP延迟(t=3.04 , P=0.008),CTA表现为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r=0.32, P=0.17).结论 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病患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兴;王闯;程超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方法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DSA共发现26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中,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26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新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敏感性、安全较高的方法.

  •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 临床价值

    作者:孙凯;孙强

    目的 探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冠脉CTA诊断,以CAG诊断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阳性,并予以统计比较.结果 CTA诊断的特异度为90.00%(36/40),敏感度为98.13%(157/160),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冠脉CTA与CAG的相关性非常强,能够对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予以准确判断,同时可定量、定性分析斑块情况,可作为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与治疗随访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中推广与普及.

  • 颈部血管彩超、CTA联合评估颈内动脉狭窄与前循环急性脑梗死

    作者:季娟;丁长青;王雪璐;刘文;谢光彤;史志卫

    目的 探讨彩超(DUS)、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狭窄所致前循环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50例疑诊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经MRI及临床证实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例为实验组,另以50例无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在3 d内行CTA检查,观察两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狭窄情况.结果 实验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79%(DUS)及77%(CTA),对照组为10%(DUS)及10%(CT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S与CTA在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方面具有较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US显示血管中重度狭窄程度结果 略高于CTA评估结果 .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DUS可作为颈部动脉狭窄的筛选手段,与颈动脉CTA检查手段相结合,可较好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情况.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0例临床特点及TCD CTA结果分析

    作者:张丹;刘丽;郭玉兰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点及检测方法.方法:对10例SSS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CT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此10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锁骨下动脉近心端重度狭窄或迂曲或闭塞.结果:TCD提示Ⅱ度盗血8例,Ⅲ度盗血2例;Ⅱ度盗血患者头颈CTA提示严重狭窄7例,血管迂曲1例;Ⅲ度盗血患者CTA均提示锁骨下动脉闭塞.均与DSA结果符合.结论:SSS应通过患者临床表现所提供的线索,利用TCD联合CTA检查安全、方便、快捷地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对临床医师选择佳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和CT血管造影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评估价值

    作者:杨春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临床实验中,定量分析动脉壁对动脉硬化疾病的进展进行连续观察及对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防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料显示〔2〕,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在斑块成分和形态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迄今为止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的检查技术〔3〕。本文旨在通过3D-BB-MRI技术和CTA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的3D-BB-MRI在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 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华;徐燃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先行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结果:本组42例患者共检出34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Ⅰ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其中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证实Ⅰ度狭窄14支、Ⅱ度狭窄12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及其程度,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首要的地位.

  • CT增强扫描及CTA在脑出血早期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振国;青科;余猛进;隋海晶;宋卫东;钟斐;罗泽斌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CTE)及CT血管造影(CTA)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86例脑出血经CTE或/和CTA检查后,在CT引导下选择避开较大的血管处直接定位,后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并进行定期CT随访观察;6例因发现严重动静脉畸形(AVM)或动脉瘤(AN)出血而放弃微创治疗,行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结果 86例颅骨钻孔定位准确,引流量20~90 ml,占血肿量的40~70 %,其中3例因钻孔引流术后血肿扩大而行开颅手术.5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8%);81例术后3月内CT随访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后遗留脑软化灶.术后6月随访生存良好者71例(良好率87.7%).结论 CTE和CTA有助于脑内血肿微创治疗病例的选择和定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应用

    作者:王存祖;傅震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具有简易、可靠、快速及创伤小的特点,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行三维立体成像,且对动脉瘤形态的描述优于DSA;在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在一定程度上可独立诊断并指导外科治疗.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判断

    作者:程万里;刘光华;韩希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判断及其意义.方法: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扫描后,进行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以三维图像为主,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其中手术病人42例,CTA显示血管受侵28例,术中所见血管受侵29例.CTA判断血管受侵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85.71%,χ2=0.333,P=0.564>0.05,胰周血管是否受侵术前CTA判断与手术判断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结论:术前CTA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 多层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判断

    作者:程万里;刘光华;蒋涛;韩希年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分别利用三维图像和单纯轴位图像,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手术病人42例,CTA三维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8例,CT单纯轴位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5例,术中所见血管受侵29例.CTA三维图像判断血管受侵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92.31%,CT单纯轴位图像判断血管受侵敏感性82.76%,特异性为92.31%.结论 相对于CT单纯轴位图像,术前多层CT血管造影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更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 头颅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小军;于建刚;孙敏;徐红;刘文鹏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6个动脉瘤,CTA发现66个动脉瘤中的63个,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65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安全、敏感性较高的方法.

  • MDCT血管成像研究黔南少数民族地区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及分型

    作者:吕廷勇;邹伟婕;王启春;何玲;田甜;朱奉兴;赵玺;王建华;文开龙

    目的 探讨贵州省黔南布州依族及苗族成人Willis环解剖变异及分型,为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血管疾病提供对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黔南州人民医院2011年12月~ 2017年2月期间CT及MR[检查正常,并作CTA检查黔南布依族或苗族成人513名,将检查数据采用西门子signo工作站,行VR、MIP及MPR多模式、多角度观察Willis环的发育情况进行分型,分析各种类型的情况.结果 根据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将513例正常脑动脉Willis环分为4型,Ⅰ型3.7%(19例);Ⅱ型0.1%(5例);Ⅲ型65.5% (336例),根据后循环的发育情况分为5个亚型:Ⅲa,18.9%(97例);Ⅲb,32.2% (165例);Ⅲc,2.5%(13例);Ⅲd,4.5% (23例);Ⅲe,7.4% (38例);Ⅳ型29.8% (153例),根据前、后循环的发育情况组合将Ⅳ型分为5个亚型:Ⅳa,21%(108例);Ⅳb型,1.2%(6例);Ⅳc,1.6%(8例);Ⅳd型,1.9% (10例);Ⅳe型,4.1% (21例).结论 CTA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价脑底动脉环类型的方法,利用CTA评价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底动脉环可以为其他与脑血管类型有关疾病提供正常对照;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对称型Willis环显示率较低,以Ⅲ型为主,Ⅳ型次之.

  • 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CTA评价

    作者:张惠娟;刘晟

    目的 通过64排MSCTA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及非糖尿病CAD患者冠脉病变进行比较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CAD冠脉成像斑块类型的特点.材料与方法 对35例2-型糖尿病CAD患者(DM组),41例非糖尿病CAD患者(NDM组)行64排MSCT血管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节段、斑块的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1.DM组76支病变血管,人均2.17±1.1支,共87个冠脉斑块节段,人均2.48±1.5节段;NDM组83支病变血管,人均1.88±1.0支,89个冠脉斑块节段,人均2.02±1.05节段;2.DM组混合斑块及冠脉弥漫病变发生较NDM组明显增高,DM组病变管腔中度以上狭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组间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在冠脉分布上,病变支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混合斑块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高,且管腔狭窄较非糖尿病严重.

  • 经颅多普勒(TCD)结合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病变的研究

    作者:杨宗瑜;安勇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 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 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 CT血管造影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分析

    作者:李伟钦;朱光源;郑华英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进行检查,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血管后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情况,准确判断椎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智能跟踪与数字减影结合扫描方法在CT 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张德川;岳伟东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方法对颅脑血管造影的影响,寻找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何种扫描方式能达到佳的造影效果。方法选取C T A患者350例,采用减影法236例,经验值法13例,智能法68例,复合法33例,通过对经验值法、智能跟踪法、减影法、智能跟踪与减影结合法4种扫描方法的对比、分析,通过盲评法分析评价。结果智能跟踪和减影结合扫描法与减影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3.93%和9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验值法与智能跟踪方法获得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只有76.92%和6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影扫描方法可以作为常规的扫描方法。在小剂量团注时间密度曲线检测失败的情况下,采用智能跟踪与减影结合的扫描方法会得到与减影方法一样的图像质量效果,该方法是减影扫描方法的有效补充,值得推广。

  • CTA辅助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应用研究

    作者:明华伟;何芸;张兴安;韩新生;王华东;谭小尧

    目的:探讨CTA(CT血管造影)对指导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制备的辅助价值及该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明确诊断为舌鳞形细胞癌的患者,术前采用CTA辅助定位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支血管,选取以该穿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结果:所有患者术前CTA辅助定位穿支血管的皮瓣制备在术中按计划均获成功,游离移植肌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舌体形态、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局部未见肿瘤复发,供瓣肢无功能障碍.其中1例(T4N2M0)于术后12个月合并肝、肺转移后死亡.结论:CTA辅助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的方法可靠、实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选择.

  • CT血管造影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饶鹏程;罗世洪;王雷;孙黎波;周航宇;吴双江;肖金刚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舌鳞状细胞癌患者21例,术前采用CTA定位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并根据检查结果模拟设计个性化的ALTF,术中应用ALTF行软组织缺损重建修复.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所见血管走行与术前CTA显示均一致;切取皮瓣面积6.0 cm ×5.0 cm~11.0 cm×8.5 cm;其中20例皮瓣存活,2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1例皮瓣恢复正常,1例皮瓣未能抢救成功,皮瓣坏死.术后随访6 ~ 36月,1例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肿瘤远处转移,其余患者均无瘤存活,移植皮瓣存活情况良好,舌外形、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术前CTA可精确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利用CTA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