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常规头颅Willis环成像技术的探讨

    作者:李晶;续晋铭

    目的 探讨3D-TOF MRA序列在检查头颅Willis环中的成像参数的组合.方法 对检查头颅Willis环的病人,随机分两组,A组日常组和B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结果 对于头颅Willis环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分支和末梢部的显示效果,B组对照组优于A组日常组,缺点是扫描时间稍长,为2分钟.结论 Willis环成像质量与扫描方法 及参数值密切相关,MRA扫描技术和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是获得理想头颅Willis环图像的关键.

  • 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

    作者:方琼;余永强;刘斌;江安红

    目的:探讨国人颅内动脉和颅底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及其对颅底动脉环代偿潜能的影响.方法:对76例临床怀疑为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独立工作站上行VR、MIP、MPR及Tree VR多模式脑血管重组.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颅内脑供血动脉及脑底动脉环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76例患者中,4例因烟雾病前、后循环失去正常解剖形态,未作详细分型,其余72例共发现近代型17例、原始型2例、过渡型2例、混合型12例、发育不全型28例、当代型7例及不定型4例,其中,前循环完整者56例(77.78 %),后循环完整者36例(50%),整环完整者30例(41.67%),Willis环结构典型,具有良好代偿潜能的16例(22.22%).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对Willis环血流代偿潜能进行初步评估,Willis 环解剖变异影响其血流代偿.

  • 颈动脉肿瘤术前大脑Willis环状况判定的临床研究

    作者:谭颖徽;王建华;张纲;项钊;胡超;吴小波;蔡俊;周政;刘俊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前大脑Willis动脉环侧支循环状况判定的方法和标准,评价DSA全脑血管造影方法判定一侧颈动脉(颈内动脉)术中永久性阻断的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共14例,均行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CTA血管成像三维重建,9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3例保留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剥除肿瘤、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连同肿瘤一并切除;4例术中同步行脑电图监测.分析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后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脑电图监测等方法评价大脑侧支循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8例手术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3月~5 a,肿瘤相关症状消失,无肿瘤复发,其中1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半年后康复.结论: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肿瘤术前判断大脑Willis环侧支循环状况的重要方法,但不能作为判定一侧颈动脉结扎、切除安全性的"金标准".

  • 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形态学特点与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史跃;蔡廷江;黄玉杰;王安明;陈凯;高从敬

    目的:探讨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形态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术前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检查筛选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3D DSA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不同解剖学形态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1例患者共36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28枚(77.78%),大部分栓塞8枚(22.22%).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术前根据DSCTA检查资料和DSA图像对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能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健康成人Willis环变异

    作者:张玲;祁鸣;施海彬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体格检查时接受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中Willis环各组成动脉段的变异情况,探讨MRA评价Willis环各段动脉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3D-TOF MRA检查的健康成人体检者442名,统计Willis环各段动脉的变异情况,并将变异分为大脑前动脉(ACA)第1段(A1段)变异、ACA第2段(A2段)变异、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变异及大脑后动脉(PCA)第1段(P1段)变异.结果 442名体检者中,Willis环变异者占34.39% (152/442),其中A1段变异占50.00% (76/152),A2段变异占15.13% (23/152),ACoA段变异者占4.61%(7/152),PCoA段增粗者占66.45%(101/152),P1段变异占44.74% (68/152).结论 3D-TOF MRA对检出健康成人Willis环变异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 MSCT分析Willis环完整性与环上动脉瘤的关系

    作者:熊义林;彭长秀;兰永树;范光耀

    目的 通过MS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环上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80例拟诊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CTA检查资料,基于轴位薄层图像、VR、MIP及MPR图像,观察Willis环形态结构及环上动脉瘤发生情况.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分为Ⅰ型(Willis环完整)、Ⅱ型(前循环完整但后循环不完整)、Ⅲ型(前循环不完整但后循环完整)及Ⅳ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0例中,Willis环分型为Ⅰ型118例(118/580,20.34%)、Ⅱ型344例(344/580,59.31%)、Ⅲ型25例(25/580,4.31%)、Ⅳ型93例(93/580,16.03%).Ⅰ~Ⅳ型患者中Willis环上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16.10%(19/118)、14.83% (51/344)、32.00%(8/25)、23.66% (22/93).不同类型Willis环患者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3,P=0.046).不同性别间Willis环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31,P=0.006),且女性Willis环上动脉瘤发生率高于男性25.00% (63/252) vs 11.28% (37/328);x2=18.80,P<0.025].结论 多数Willis环结构并不完整,不完整的Willis环更易发生动脉瘤,且女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男性.

  • 64层螺旋CTA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的价值

    作者:叶莹莹;张伟国;陈蓉;陈金华;李雪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 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01例64层螺旋CTA诊断为FTP及201例诊断为非FTP(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FTP组与对照组相比,FTP患者更易伴发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和椎动脉(VA)变异,且单侧FTP更易发生同侧A1段和P1段变细、发育不良或缺如(P<0.001),右侧VA较左侧更易发生变异(P<0.01).而两组间PCoA、ACoA 及基底动脉的变异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TP患者常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64层螺旋CTA能够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的解剖与变异,有助于指导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 CT灌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及Willis环结构对灌注分布的影响

    作者:颜利辉;戴真煜;姚立正;李新;周桂龙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 64层螺旋CTA评估脑缺血患者供血动脉及Willis动脉环

    作者:颜利辉;高歌军;戴峰;文颂;杨涛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A评估脑缺血患者供血动脉、颅底Willis环的解剖诊断价值及代偿潜力的价值.方法 137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TIA患者59例,脑梗死45例,33例无症状.对全部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使用多种方式重建,多方位观察Willis环及大脑Willis环前、后动脉结构.结果 三组间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脑前动脉A1段、椎-基底动脉、颈总-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能全面评价动脉狭窄及Willis环代偿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腺相关病毒不同血清型对小鼠大脑动脉环感染效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昊;郝晓东;孙莹莹;陶瑾;徐昊晨;陈敬洲

    目的 探讨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腺相关病毒不同血清型对小鼠大脑动脉环(Willis环)血管的感染效率及特异性.方法 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依据脑定位图谱确定右侧基底池的定位坐标(前囟点喙侧1.2mm,右侧0.7mm),用微量注射泵以0.5 μl/min泵速将AAV2-hSyn-GFP和AAV9-hSyn-GFP病毒注射入基底池.14天后将脑组织完整取出,采用荧光体视镜观察各处理组小鼠颅底Willis环附近绿色荧光强度及组织分布.小鼠脑组织固定后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观察AAV不同血清型对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感染的效率及特异性.结果 溴酚蓝染料示踪发现立体定位方法将AAV顺利注入到小鼠Willis环附近.采用荧光体视显微镜发现AAV2和AAV9注射后的小鼠颅底均激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免疫荧光染色提示AAV9处理小鼠的脑组织GFP表达与SM22α表达存在明显共定位,与神经细胞几乎无共定位.AAV2处理小鼠脑组织GFP表达与SM22α表达仅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 AAV9对大脑动脉环血管感染效率高且特异性较强,该研究为颅内动脉瘤的机制探索在动物模型水平提供了新的更特异的基因编辑途径.

  • 血管内栓塞治疗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合并一侧P2段动脉瘤样改变一例

    作者:贺建雄;李桂林

    患儿男,10岁,因头痛于2014年12月1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语言障碍,肢体活动正常,无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床突旁病变,行全脑DSA检查,发现左侧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样改变。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正常,无发热。无手术外伤史,按国家法定预防接种,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足月顺产,无特殊嗜好。无家族性遗传病史。体格检查:意识清楚,查体合作,生命体征正常,无眼睑下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辐辏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正常,颈项无抵抗,视力正常,无视野缺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未见异常。2014年12月1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全脑DSA,示双侧大脑后动脉P1缺如(图1),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左侧后交通动脉远端及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样改变(图2,3)。2014年12月3日在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 F动脉鞘,实施全身肝素化(075 mg/kg体质量)后,将6 F Enovy导引导管头端置入左颈内动脉约颈椎C2上缘水平。先行造影,确认左侧大脑后动脉病变,与之前造影比较,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在路图下将球囊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经过左侧颈内动脉到达左侧大脑后动脉。球囊到达目标位置后,路图下充盈球囊,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比较球囊闭塞前后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血管显影情况。球囊闭塞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有代偿供血(图4)。撤出球囊,在微导丝导引下微导管到位,在左侧大脑后动脉病变起始部填塞弹簧圈(Axium,EV3公司,美国)2枚后,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血流速度明显减缓,数分钟后造影不显影,左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有代偿供血(图5)。术后患者仍有头痛,检查视力、视野正常,四肢活动及肌力正常,1周后头痛逐渐消失。3个月后患者返院复诊,视力、视野正常,四肢活动及肌力正常,复查脑血管造影,左侧大脑后动脉不显影(图6),未见复发病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显影正常。

  • DSA评价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作者:王正阳;孙忠良;王冬梅;李尧;缪中荣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0.011,优势比(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0.007,OR=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0.009, OR=3.786).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张新中;金保哲

    第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毗邻丘脑、下丘脑、Willis环、大脑大静脉系统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因此,第三脑室肿瘤的切除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术后并发症多,一向被国内外认为是神经外科领域中具挑战的手术之一.第三脑室肿瘤除侵犯周围脑组织外常堵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因此,第三脑室肿瘤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解除对毗邻结构的压迫,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明确病变性质.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全切肿瘤,避免损伤下丘脑等周围结构,有效地解决脑脊液循环障碍.

  • 近颅底巨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切除并人工血管重建一例

    作者:张雷;陆华;柏骏;曲乐丰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发现口腔右咽后壁搏动性肿块4年入院.4年前睡觉时感觉右侧咽喉部有搏动感,头偏向右侧时明显,伴有右侧偏头痛,外院CT检查提示:右颈内动脉瘤,Willis环完整,颅内外血管轻度动脉硬化表现.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治元;史继新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f)asm,CVS)多见于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底Willis环大动脉管径变细,甚至闭塞.动脉瘤性SAH后CVS的发生率高达70%,其中17%~40%可并发神经功能障碍.CVS是SAH患者病情恶化、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

  • 显微手术治疗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585例

    作者:张国忠;冯文峰;李伟光;李明洲;王刚;漆松涛

    目的 探讨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Willis环前部动脉瘤585例(612个)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0级32例,Ⅰ级120例,Ⅱ级218例,Ⅲ级176例,Ⅳ级27例,Ⅴ级12例;影像学均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早期手术(发病3d内)107例,亚急性期手术(发病后4~14d)376例,延期手术(发病14d后)102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及病死率.结果 585例612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GOS评分:1分6例,2分13例,3分28例,4分136例,5分402例.随访412例,恢复良好396例(96.2%).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及0.624).结论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心理社会因素对脑血管影响的TCD观察分析

    作者:刘月艳;黄同伟;刘翠霞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呈快速上升趋势,使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现已跃居首位[1],血管神经性头痛已被归为心因性疾病的范畴.1982年Aaslid[2]博士推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对了解颅底Willis环及其分支在病理、生理情况下血液动力学变化有重要作用[3],从而使脑血管功能检测成为现实.本文对64例来院就诊的头痛病人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加以分析.

  • 利用灌注技术观察昆明小鼠Willis环的形态结构

    作者:李广意;邹柯杰;赵娟;赵胜蓝;曾杰

    目的 建立完整的昆明小鼠动脉环(Willis环)形态结构.方法 选用昆明小鼠利用灌注技术经左心室往脑血管内灌注填充塑化剂约2 mL,去骨取脑,观察Willis环结构.结果 该方法使复杂的小鼠脑血管及Willis环立体清晰的显露出来.结论 我们采用灌注技术显示小鼠脑血管动脉环的形态结构,对小鼠脑血管的模型制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张吉桂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于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起.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经DSA或CTA可得到确诊.多发生于Willis环大动脉分叉的部位,发生的原因与先天性动脉壁肌层薄弱以及后天动脉硬化、高血压、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 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缺失遗传特性分析及脑缺血模型高发群体的初步培育

    作者:周好乐;杜小燕;路静;王迎;陈振文

    目的 研究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遗传特性,并定向培育脑缺血高发种群.方法 通过对5代定向培育的长爪沙鼠高发群动物共398只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进行观察,比较长爪沙鼠亲代与子代间脑底动脉Willis环的变异缺失类型,探求其遗传特性,并根据该遗传特性将Willis环后交通支缺失且前交通支缺失或细小的同类型的长爪沙鼠父母所生的子代雌雄个体配对繁殖,定向培育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结果 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一致时,其子代大部分与其父母一致;而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不一致时,Willis环前交通支与母亲一致率为60.4%,前交通支与父亲的一致率为48.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定向培育5代后,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时,一侧脑缺血造模成功率由F1代的40%提高到F5代的75%.结论 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有明显的遗传性,初步培育出了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