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

    作者:李金燕;蔡文芳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在我科连续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并经历手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护理的要点.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再出血发生.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6天,开颅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8天,介入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3天.其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14例,脑积水患者有12例,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护理中要特别注意Hunt-HessⅢ级Ⅲ级以上的患者和Fisher 3级和3级以上的患者,尤其是介入手术的患者,重点防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术后感染.

  • NF-κB、TNF-α和IL-6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作者:梁汉才;张鑫;郝静;郑辉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与NF-κB 、TNF-α和IL-6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aSAH患者不同时间段(1~3d、7~9d、13~15d)血清中NF-κB、TNF-α和IL-6含量,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 在aSAH早期(1-3d)NF-κB升高更为明显,之后(7-9d)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随后逐渐恢复.TNF-α和IL-6水平在第7-9天高于第1-3天和第13-15天.结论 aSAH患者血清中NF-κB、TNF-α和IL-6的含量及变化与CVS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 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

    作者:丁辉

    目的: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分析护理措施对患者头痛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干预.结果:将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程度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更高,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很好地预防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效果佳,值得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季文静;王丽芳;董书飞

    脑血管痉挛(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CV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基于此,本研究就目前有关aSAH后CVS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兆侠;王丽;赵红梅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就诊的9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ADL评分、KPS评分及GOS预后评分.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6.33%(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KPS评分及GOS预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永昌;李少泉;李连生;王占强;徐秀珍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5%.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危重急症,它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达6~8例,具有高达50%的病死率,而存活患者中的致残率也高达30%[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导致SAH具有如此之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的原发性出血和血管痉挛等[1],而SAH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血管内填塞和动脉瘤夹闭手术.因此,通过对SAH患者的患病资料进行多样性统计来探讨影响SAH预后的因素,进而改善SAH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智;胡林旺;李璟;彭倩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预后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情况将样本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试验组纳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34例患者,参照组纳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的16例患者,比对试验组和参照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良好发生率.结果:参照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试验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照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试验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危险的一种重要因素.

  • Hunt-Hess 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栓塞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存良;廖海球;李长茂

    目的::探讨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Hunt-Hess Ⅳ级和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76例和12例,均在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将两组患者列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应用其他外科手术治疗或者药物治疗的Hunt-Hess Ⅳ级和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Ⅳ级23例,Ⅴ级27例,列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头颅 CT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观察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95%,生存率为82.9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为18.00%和生存率为52.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 早期连续腰穿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缺血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高信京;李建国;张英亮;高华;宋树;司福民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探究早期连续腰穿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病72h内的3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早期连续腰穿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弱患者脑血管痉挛,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起了改善性的作用.结论:早期连续腰穿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治疗探讨

    作者:闫建敏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手术结束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经统计,所有患者中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59例,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17例,2例死亡;对118例患者跟踪随访半年并未发现再次出血情况.结论:针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且术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 CTA辅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治疗

    作者:钱希颖;陶维华;金立德;赵建华;洪孙权

    目的 探讨CTA辅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2015年1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超早期共治疗12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先行64排双源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证实有颅内动脉瘤后即在24 h内全麻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出院时预后良好92例(71.88%),预后差32例(25.00%),死亡4例(3.12%).结论 CTA辅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反复腰穿与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比较分析

    作者:杨丰兵;呼格吉乐巴图;田志华;刘赫

    目的 比较分析反复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某三级医院治疗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根据行反复腰椎穿刺引流或腰大池持续引流,分为反复腰穿引流组(A组)90例和腰大池持续引流组(B组)95例.术后监测体温、脑脊液,行经颅多普勒、头颅CT检查.随访时应用mRS评分和Barthel Index评分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A组外引流总量较B组有所减少(A组50ml,B组250ml),发热的发生率较低(A组7.8%,B组20%),抗菌药物使用率(A组7.8%,B组20%)以及专项费用(A组500元,B组4000元)均较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16.7%,20%)、继发脑梗死发生率(10%,10.5%)以及脑积水发生率(7.8%,8.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无明显差异.B 组发生顽固性神经根痛7例,引流管梗阻11例,二次置管8例,接口脱落6例.结论 反复腰穿引流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相当,反复腰穿引流的并发症更少,而且更加简便、经济.

  • 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嘉炜;高觉民;黄玉杰;傅传经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及其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aSAH患者54例,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0.5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病程第3天开始使用,连用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水平,观察经颅超生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CVS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出院时Glasgow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用药后血浆NO、ET-1、6-K-PGF1仅水平升高(P<0.05)、TXB2水平下降(P<0.05)、CVS的发生率降低(P<0.05)、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及出院时GOS评分升高(P<0.05).结论 葛根素是一种防治aSAH后CVS的有效药物,并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水平,即升高血浆NO、前列环素(PGI2)含量,降低血栓素A(TXA2)含量从而扩张脑血管,同时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等有关.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作者:杜余辉;赵建华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钱进先;李磊;陆士奇;陈罡;赵益明

    目的 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DSA和(或)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标准:(1)入院时发病已超过72 h或即将死亡患者;(2)在外院已接受手术、介入或内科保守治疗患者;(3)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4)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感染性疾病、孕期患者.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抗原和ADAMTS13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3个时间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相比在第1天、第4天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CI组与预后不良组在T1时间点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下降;而在是否发生CVS患者之间血浆ADAMTS13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血浆vWF水平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与DCI发生有关,并日早期ADAMTS13活件下降与预后相关.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病因学分析

    作者:陆菁菁;杨中华;赵性泉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病因.方法 对107例发病后24 h内CT诊断为SAH,并经全脑动脉造影(DSA)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 d行头痛数字评分(NRS),对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分析头痛发生原因,观察不同类型头痛的l临床特点.结果 86.9%(93/107)的动脉瘤性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骤然加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6.1%(15/93)的头痛患者CT显示继发性脑积水,且头痛多持续性加重,但有时可突然自行缓解;TCD检查显示12.9%(12/93)的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并可因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61.3%(57/93)的患者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类似.结论 大多数动脉瘤性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

  • 新动态

    作者:

    芬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许应算作1型糖尿病的一个独特的微血管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由脑血管动脉瘤破裂所致,发生这类病变的脑血管直径较大,往往在1mm或以上。但非动脉瘤性SAH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其具体病因目前还不清楚。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Careby Miikka Korja博士及其同事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SAH的发病率非常高,他们认为这种疾病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他们希望通过后续研究分析非动脉瘤性SAH这一脑卒中亚型的特异性风险因素。

  • 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辉;赖琴;贾映海;陈登奎;彭宗军;吴小聪

    目的 分析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7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编号法纳入联用组与参照组(n=26).两组患者均实施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联用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Glasgow评分以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联用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6.15%,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4%,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区别,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7.69%,参照组患者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76%,数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颅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脑室内注射硝普钠在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涵伟

    目的:分析脑室内注射硝普钠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效果,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115例(脑室内注射硝普钠)和对照组112例(常规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率14.78%,GOS预后评分良好率76.52%,重度损伤率13.04%,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室内注射硝普钠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4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恩和;郝继山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发生率高达30%~70%[1],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SAH的病理生理机制虽没有得到精确阐明,但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CVS明显地同蛛网膜下腔存有积血有关.自1999年3月起,本组124例SAH患者经过病因治疗后,接受腰大池持续引流术(lumbar drainage,LD),降低了CV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81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