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贾晓艳;李赐恩;景莉娟;宋卫锋;陶海龙

    目的 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 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 vs. (50.8±7.5)%,P=0.002],LVEDD 显著增加[(43.1±4.6)mm vs. (53.3±7.9)mm,P<0.001].结论 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后心力衰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

    作者:高见书;李江津;鲍智;杨静;张媛媛;徐海燕

    目的 探讨右室心尖(RVA)起搏是否引起心力衰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80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1:1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术前抽取外周血,测定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和视神经萎缩症蛋白(OPAl)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NT-proBNP,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1、6及12个月进行常规起搏器随访,并测定SERCA和 OPAl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NT-proBNP,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术前比较,RVA起搏组术后1、6及12个月SERCA和OPA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RVA和RVS组间SERCA、OPA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34).RVA起搏组术后12个月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与术前比较有增加(P=0.038),LVEF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起搏组术后12个月的SERCA和OPA1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与LVEF值下降呈正相关(r=0.529,95%CI 0.113~0.287,P=0.017;r=0.495,95% CI 0.028~0.788,P=0.044).RVA起搏术后12个月心功能减低组的SERCA、OPAl的mRNA表达水平较无心功能减低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5).结论RVA起搏术后外周血SERCA、OPAl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先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而且可能与心功能减低相关.

  • 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比较分析

    作者:向睿;赵建全;何泉

    目的 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16)和RVOT起搏组(n=17).在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为临床评估,左室射血分数,QRS波群时限,BNP水平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0.8±0.4)年,两组术后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有所延长,RAP、RVOT分别延长了(40±29)、(56±25)ms vs (24±22)、(32±25)ms,P<0.05;且RVAP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RVOT(14±28)、(22±26) m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LVEF较术前均有下降,RAP、RVOT分别为(-3±8)%、(-4±9)%vs(-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LEVF、NYHA分级、BNP、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VAP引起QRS时程延长,且LVEF值降幅大于RVO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左心功能受损,心方面衰竭发生率方面,RVOT优势性也不明显,可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估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老年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季玲;胡文志;俞剑;雍永宏;吴红平;姚静;周蕾;许迪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老年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左室舒张功能。方法应用斑点追踪、组织多普勒和彩色M 型多普勒参数测量40例LVEF正常的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起搏(RVA P )老年患者(A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C组)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ELISA法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随访1年。结果与C组比较,1年后,A组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峰值、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组织运动速度[室间隔侧瓣环峰值速度、外侧瓣环峰值速度及两者平均值(Ea mean)]、整体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和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度均降低,而QRS波离散度、E/Ea mean和BNP升高,且等容舒张时间延长(P<0.05或P<0.01)。A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Ea mean、E/Ea mean与BNP水平独立相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RVAP加重了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Ea mean、E/Ea mean参数可作为评估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进展的重要指标。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右室起搏患者左室收缩运动的研究

    作者:陈小珠;周美珍;胡喜田;蒋吉鹏;王梦洪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右室心尖起搏(RVAP)VVI型对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20例RVAP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切面的室间隔和左室外侧壁速度和位移曲线进行观察,测量心电图Q波分别至室间隔和左室外侧壁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并除以√R-R间期进行校正.结果QTVI显示右室起搏器置入者的室间隔与左室外侧壁速度曲线的收缩期S波非同步出现.Q波至室间隔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短于Q波至左室外侧壁收缩期峰速度的时间,两者分别为(0.12±0.02)s和(0.14±0.02)s,P<0.05.结论右室起搏后早期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虽未见明显下降,但QTVI可以发现室间隔与左室壁收缩明显的不协调,可作为早期分析左室收缩运动的定量方法.

  • 频繁右室心尖起搏对单腔起搏器置入人群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建华;范林;张飞龙;林朝贵;李金国;陈良龙

    目的:评价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即起搏心率占总心率的百分比)不同情况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心力衰竭新发风险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74例NYHA心功能Ⅰ-Ⅱ级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右室心尖单腔起搏患者分成2组进行随访观察.A组,29例,为CUM%VP≥75%的患者;B组,45例,为CUM%VP<75%的患者.以死亡、新发心力衰竭为终点,比较2组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同时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血清NT-proBNP从基线至随访结束时的改变(△LVEF、△LVEDV和△NT-proBNP).结果:平均随访(31.0±11.4)个月,无失访和退出病例.随访结束时,A组与B组比较:①△LVEF为(-4.1±8.67)% :(2.0±5.7)%(P=0.001),△LVEDV为(7.75±12.62)ml∶(2.80±7.53)ml(P=0.04),△NT-proBNP为1443(115,2931)ng/L∶187(80,489)ng/L(P=0.003),血清NT-proBNP随着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01).②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4.1%∶6.7%, 相对危险度为3.6,95%可信区间为(1.02,12.89,P=0.032);2组均无死亡,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和生存期分别为75.9%∶93.3%和(42.6±13.9)个月∶(50.8±11.4)个月(P=0.015).结论:频繁右室心尖起搏增高单腔心室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危险和血清NT-proBNP水平,CUM%VP和NT-proBNP联合应用可作为该人群心力衰竭的预测指标之一.

  • 体内新旧两个起搏器引起的两种图形的起搏心电图一例

    作者:林靖宇;宿燕岗;陈卫文

    患者17年前右室心尖部植入单腔起搏器,9年前更换脉冲发生器,1年前于右室流出道再次植入单腔起搏器.因植入部位不同,心电图表现为2种不同形态、不同起搏频率的心室起搏图形.由于旧起搏器存在间歇性起搏不良的情况,所以出现两个起搏器交替性起搏心室的情况.在两个起搏器相继发出心室脉冲时,心电图会表现出双脉冲情况.针对此患者,将新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调整至70次/分,这种交替起搏心室的情况被避免.

  • 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晶;曾国洪;曾少颖;王树水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n=22)和右室心尖部组(n=16)。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心脏彩超心功能指标及QRS波时限,术中与术后起搏参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右室流出道组与右室心尖组在术前及术后心功能指标、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差值、导线阻抗差值、R波幅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术后QRS波时限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的QRS波时限差值[(134.95±12.86)ms vs(147.44±22.35)ms,t=1.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安全可行,两者起搏术后QRS波时限增宽,但右室心尖起搏组QRS波时限增宽更明显。

  • 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

    作者:蔡琳;燕纯伯

    右室心尖部起搏产生异常心室电活动,导致心室不同步收缩、腔内分流和二尖瓣反流,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目前一些研究提示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有较右室心尖更好的电生理稳定性和心室同步性,同时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但终结果还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