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贾晓艳;李赐恩;景莉娟;宋卫锋;陶海龙

    目的 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 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 vs. (50.8±7.5)%,P=0.002],LVEDD 显著增加[(43.1±4.6)mm vs. (53.3±7.9)mm,P<0.001].结论 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 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束起搏后的R在T上起搏现象与处理对策探讨

    作者:嵇荣荣;陶宁超;邱垣皓;王垚;钱智勇;石璐;王昆鹏;邹建刚;侯小锋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希氏束起搏的R在T上(R on T)起搏现象发生情况,探讨解决方法.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永久性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或长RR间期行希氏束起搏的患者18例,希氏束起搏导线插入脉冲发生器心房接口,所有患者均同时植入心室备用导线并连接心室接口,程控脉冲发生器为DDD模式,低限频率60次/min,PAV、SAV间期均为250 ms,关闭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出院后首次随访程控测试并记录AP-VP的比例,程控调整AV间期观察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18例患者中男12例(66.7%),术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室率(48.28±11.0)次/min,长RR间期平均值(2.96±0.87)s.植入参数:希氏束导线R波感知(3.97±1.60)mV,术中阈值(1.24±0.85)V/0.5 ms,出院后随访测试起搏阈值(1.18±0.72)V/0.4 ms,程控时观察到PAV间期为250 ms时,AP-VP表现为R onT起搏现象,18例患者中有17例(94.4%)测试AP-VP比例>0;平均AP-VP百分比为3.02%±4.66%.缩短PAV间期为100~150ms后心室脉冲发放均落在QRS终末部分心室绝对不应期从而避免R onT起搏.结论 慢心室率房颤患者希氏束起搏后默认设置的长AV间期导致的Ron T起搏现象非常常见;缩短AV间期可有效预防RonT起搏现象.

  • 永久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

    作者:吴高俊;苏蓝;方丹红;黄伟剑

    目的 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l2个月.结果 成功HBP 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知、阈值分别为(3.5±1.4) mV、(1.2±0.7)V和(3.4±3.3)mV、(1.7±1.3)V,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中有2例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宽QRS波,其中1例依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半年,HBP后QRS时限由术前的150、200 ms变为120、160 ms,心功能由术前的Ⅲ级(NYHA分级)变为Ⅰ、Ⅱ级.17例中1例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随访1年心包积液明显减少.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后出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永久HBP可能是较佳选择.

  • 永久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韩宏伟;苏晞;杨新玮;王三娣;刘志;钟茹瑛

    目的 评估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尝试希氏束起搏的心衰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成功永久希氏束起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起搏心电图QRS时限,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并发症、植入器械,对比分析术中及术后希氏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希氏束起搏比例等参数.结果 永久希氏束起搏成功14例(63.6%),其中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HBP)11例,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3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13例,窦性心律1例;植入装置:VVIR起搏器1例,DDDR起搏器1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6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 6例;同台完成房室结消融8例,总手术时间1.5~5.5(2.9±0.6) h,除1例血气胸外无其他并发症.患者随访(18.6±10.7)个月,希氏束起搏比例96.4%±3.3%.术前术后对比QRS时限[(164.9±31.3) ms对(126.7±15.0) ms,P=0.002]、LVEDD[(6.9±1.0) cm对(6.3±1.1) cm,P=0.009]、LVEF [(30.9±12.8)%对(40.1±13.3)%,P=0.012]、6MWD[(228±57) m对(414±45) m,P<0.001]、心功能[(3.3±0.4)对(1.9±0.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起搏阈值[(2.2±1.6)V/0.4 ms对(2.3±1.8)V/0.4 ms,P=0.9]、感知[(3.8±2.3) mV对(3.2±1.6) mV,P=0.22]、阻抗[(530.7±74.4) Ω对(505.4±102.4) Ω,P=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永久希氏束起搏技术上安全可靠,虽难度较大,但对于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恶化心功能、因房颤心衰行房室结消融以及部分CRT适应证的心衰患者,希氏束起搏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值得更多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进一步完善.

  • 永久希氏束起搏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作者:盛夏;潘轶文;张杰芳;叶炀;姜冬梅;杨莹;孙雅逊;张祖文;陈世权;蒋晨阳;傅国胜

    目的 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尝试行永久HBP的患者105例,评估永久HBP参数变化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主要指标为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等指标.结果 成功HBP 88例,其中选择性起搏64例(72.7%),非选择性起搏24例(27.3%).术中希氏束导线阈值(1.3±0.7) V/0.4 ms,感知幅度(4.1±3.5) mV,阻抗(582.7±157.6) Ω.中位随访15个月,希氏束导线阈值、感知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均较基线改善.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55例(62.5%)及射血分数下降组(LVEF<50%)33例(37.5%).射血分数下降组中,HBP术后3个月LVEF即有提高,术后1年以上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基线显著缩小.射血分数正常组中,术后3个月的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1年以上的LVEDD显著缩小,LVEF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14例患者再住院,再住院率为15.9%.其中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11例(12.5%).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于有起搏适应证合并心功能不良的患者,HBP可能是合理选择.

  • 希氏束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于海波;梁延春;王娜;梁智豪;徐白鸽;高阳;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分为选择性HBP(S-HBP)组和非选择性HBP(NS-HBP)组,并比较未起搏状态下的基线组、S-HBP组、NS-HBP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比较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HBP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参数的差别.结果 18例患者,11例房颤,其中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7例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平均QRS时限150~180(170±11)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19%~35%(27%±5%).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HPCD的总成功率为89%(16/18),HBP纠正HPCD的起搏阈值为0.8~1.8 (1.4±0.3) V/1.0 ms,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为2.0~13.6(6.8±3.0) min.16例患者临床HBP的QRS时限85~135(103±18) ms,较自身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明显小于N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92±4) ms对(132±6) ms,P<0.01].有8例房颤患者同时植入了HBP导线及左心室起搏导线.HBP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3.8~12.2 (6.9±2.6) min短于左心室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10.2~39.8(22.8±9.5) min(P<0.01);术后HBP纠正HPCD的QRS时限90~135(111±19) ms比双心室起搏的QRS时限125~140(133±5) ms进一步缩短(P=0.02).HBP术后1个月,16例患者的LVEF为23%~47%(37%±6%)较基线明显提高(P<0.01).结论 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心衰患者因HPCD导致的心脏电学不同步,临床实践可行,短期效果显著.

  • 希氏束起搏患者导线长期稳定性的观察

    作者:钱智勇;王垚;邱垣皓;姜泽宇;石璐;侯小锋;邹建刚

    目的 观察希氏束起搏患者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组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希氏束起搏治疗的患者,定期常规程控随访,记录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导线阻抗.患者基线高阈值定义为植入后起搏阈值高于2.5 V/0.4 ms;术后阈值增高定义为术后随访时起搏阈值较基线阈值升高>1.0 V且达到2.5 V/0.4 ms以上.结果 66例希氏束起搏患者基线、半年、1、2和3年的起搏阈值分别为(1.39±0.96) V/0.4 ms、(1.66±1.04) V/0.4 ms、(1.83± 1.10) V/0.4 ms、(1.97±1.11) V/0.4 ms、(1.83±0.74) V/0.4 ms(P=0.08);术后第2年平均阈值较基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年稍有下降,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线阻抗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R波感知未见明显改变.基线高阈值者14例(21.2%),其远期阈值与基线相比无明显增高.术后半年阈值增高者7例(10.6%),其中2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出现,5例在半年随访时发生.无1例患者发生起搏失夺获、3830导线移位、重置或拔除.结论 希氏束起搏导线远期阈值有增高的趋势,基线阈值增高者远期阈值并未持续增高.希氏束起搏导线远期阈值增高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阈值
  • 希氏束起搏对心脏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王垚;钱智勇;张金龙;吴红平;侯小锋;邹建刚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和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估希氏束起搏(HBP)患者的心脏机械同步性.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符合永久起搏适应证、左心室射血分数和QRS时限均正常的患者进行HBP.根据起搏特征及形态分为选择性HBP(S-HBP)及非选择性HBP(NS-HBP).所有患者在植入术后1周,分别在S-HBP、NS-HBP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模式下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测量左心室充盈时间(E峰开始到A峰结束时间)/同步心电图上RR间期(LVFT/RR)评估房室间同步性;测定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作为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评估左右心室间同步性;测定左心室12节段达收缩末期小容积的标准差(Tmsv 12-SD)评估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应用静息核素心肌显像的相位分析技术检测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phase SD,PSD)和带宽(bandwidth,BW)评价左心室内机械同步性.结果 S-HBP组、NS-HBP组与RVSP组的房室间同步性参数(LVFT/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8.2%)对(42.9%±6.2%)对(43.7%±6.1%),P=0.97);S-HBP组和NS-HBP组的IVMD分别为(3.5±21.4) ms 和(5.5±17.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但均小于RVSP组的(23.5±22.0) ms (P<0.0001);Tmsv 12-SD在S-HBP和NS-HBP组分别(16.2±8.3) ms和(20.3±14.4) ms(P=0.43),其中S-HBP组优于RVSP组的(34.2±22.8) ms(P=0.02).S-HBP组和NS-HBP组的PSD和BW分别为(14.3±5.7)°对(14.7±5.3)°和(43.1±15.6)°对(41.3±1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P组的PSD和BW分别为(19.1±5.0)°和(55.3±14.4)°,与S-H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P=0.04),其BW和NS-HB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 与RVSP相比,HBP可以保持更好的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机械同步性.

  • 小化心房起搏研究进展

    作者:初蕙君;李永东

    起搏器的常见植入部位是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耳,但长期植入会引起心脏机械活动和电活动等多方面的问题,且心房起搏比例的增加会增加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高比例的心房起搏会增加心脏负荷,对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临床常用希氏束起搏来降低不必要的心房起搏比例,而具有休息功能的起搏器同样也可有效减少心房起搏,这些小化心房起搏措施不仅能减慢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速度,还可以延长起搏器的寿命.现有研究对于小化心室起搏研究甚广,但对于小化心房起搏的研究及实验尚不完全,故未来需进行更多的大型研究以填补小化心房起搏领域的研究空白.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鹏慧;陈椿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 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希氏束起搏治疗房颤的护理

    作者:蔡雪

    目的 总结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希氏束起搏治疗房颤的护理经验.方法 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完成的5例"联合术式",结合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护理过程,归纳护理要点.结果 5例患者"联合术式"均成功完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由于创新术式过程较复杂,需要护理团队在不同阶段进行严密的辅助护理及病情监控以保障手术安全施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超声指导希氏束起搏患者房室间期优化研究

    作者:李雪;王星懿;刘楠楠;高越;焦晓芳;李贵申;梁延春;于海波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希氏束起搏患者房室间期的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希氏束起搏器置入的2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房室间期的参数变化.结果 术后3 d调节80~160 ms房室间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间机械延迟、左心室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房室间期120 ms时,左心室充盈时间长.结论 希氏束起搏可以改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运动同步性,超声指导优化房室间期简便可行,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 经希氏束起搏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胡伟珍;苏蓝;陈秀青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而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提及的希氏束起搏(His loundle paecng,HBP)能使心室内收缩保持同步,是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心室生理起搏。因其操作有一定难度以及术者对其慢性起搏参数可靠性的担忧,至2012年止全球文献报道成功 HBP 的病例数仅300余例[2]。我院心脏中心积极改进技术,从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在积累了大量成功起搏器手术的基础上,为122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成功实施了HBP,通过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积极配合和术后的观察处理,一定程度上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希氏束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陆敏

    生理性起搏是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希氏束起搏的靶点、定位标准、临床实现方式及优势等.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李超(综述);任晓庆(审校)

    生理性起搏是当前起搏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长期随访发现右室心尖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的不同步,导致心功能损伤。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在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方面比传统的右室心尖起搏更有优势。本文就 HBP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 多极导管标测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一例

    作者:刘璐;张树龙;赵维龙;王泽峰;刘吉义

    生理性起搏是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希氏(His)束起搏是较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方式.目前尚无永久性His束起搏技术的操作标准,有学者使用双极或4极导管标测His束电位,但存在His束电位标测不精确或识别困难,影响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在多极导管标测指导下成功进行的His束起搏一例.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

    作者:于榛;郑明奇;刘刚

    起搏器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不同,会引起心室除极顺序发生改变,而心电图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本文主要通过描述右室心尖部、右室间隔部、希氏束旁及希氏束等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形态、电压高低及电轴等的不同情况,分析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影像学方法,为起搏器植入过程中电极的定位及术后电极位置的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 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张金龙;侯小锋(综述);邹建刚(审校)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左心室结构改变以及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通过希浦系统传导可实现理想的双心室同步激动。希氏束起搏是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起搏方式。而且可以避免左室失同步。文中就希氏束的纵向分离解剖结构及意义,直接希氏束起搏和希氏旁起搏的定义,希氏束起搏的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希氏束起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序贯联合术式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作者:蔡雪

    总结序贯联合希浦系统起搏及左心耳封堵术治疗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评估疗效并排查各类相关并发症,加强抗凝药物及起搏参数程控随访.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序贯联合术式,病情好转出院,未见明显并发症.

  • 希氏束电图的记录与希氏束起搏

    作者:Benjamin J.Scherlag;李强

    希氏束电图的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将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直到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进展.这些新技术基于良好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因应用导管技术实现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