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鹏慧;陈椿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 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

    作者:姜亦然;耿书军

    目的 探讨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进行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后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VESVI、LVEDVI都明显低于介入前[LVESVI (24.09±5.09)ml/m2比(33.98±4.56)ml/m2、LVEDVI (54.98±5.91)ml/m2比(61.93±6.33)ml/m2,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介入后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rs-Avg-12值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介入前后的Trs-Avg-6b组内与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介入后随访调查6个月,治疗组的慢性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彩超显示多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辅助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射频消融肾交感神经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胡伟;郭瑞强;于胜波;肖金平;王徐乐;代子玄;赵庆彦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检测肾动脉交感神经经导管射频消融后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对20只犬的肾交感神经进行射频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消融6周后观察肾交感神经消融犬的血压变化及心脏指标变化.采集犬心尖两腔观、三腔观、四腔观的清晰图像,用Qlab软件测量各切面观心尖水平、二尖瓣水平和乳头肌水平16节段自QRS起点至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用Qlab软件分析左房前壁、下壁、间隔及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底段12节段同步性指标,包括:左房储蓄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及左房主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结果 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消融后犬R-R间期呈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16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也呈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标准差也无明显差异(P>0.05).左房12节段储备功能期及辅泵功能期峰值应变率达峰时间也呈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标准差也无明显差异(P>0.05).消融前后心脏各腔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消融犬肾交感神经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降低,心脏R-R间期及左房、左室应变率达峰时间呈延长趋势,左房及左室同步性无影响.

  • 右室起搏部位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彤;杨玉雯

    起搏器植入以来,右室心尖部起搏一直为传统起搏位置,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寻找更佳的起搏位点,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新的起搏部位研究主要集中在右室流出道、右室中位间隔、右室流人道、直接希式束、希式束旁及心室双部位起搏,现对上述几种起搏部位的电极固定位置、及其对心电、机械活动及对心功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 GSPECT MPI相位分析技术评价WPW综合征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

    作者:缪长青;陈椿;李殿富;冯建林;陈季

    目的:运用SPECT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G-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imaging,GSPECT MPI)相位分析技术探讨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综合征患者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方法:入选WPW患者35例和正常对照13例,均行GSPECT MPI检查,其中WPW患者GSPECT MPI检查在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urrent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前进行,计算出LVEF,MPI数据通过相位分析生成定量指标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HB)来评估WPW患者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根据RFCA术中阻断旁道部位对WPW患者进行分类(间隔旁道组、左侧游离壁旁道组、右侧游离壁旁道组).结果:间隔旁道WPW患者组、左侧游离壁旁道WPW患者组、右侧游离壁旁道WPW患者组、正常对照组LV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旁道WPW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P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旁道WPW患者存在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左或右侧游离壁旁道WPW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P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或右侧游离壁旁道WPW患者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不明显.结论:GSPECT MPI相位分析表明间隔部旁道WPW患者存在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鲍中华;郭俊芳;张国辉;真亚;李卫东;汪建飞;孙琴芳;张凤琴

    目的 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间步性的影响.方法 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 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吴丽君;纵亚丽;张莉;丁坤;史玉露;关欣;孙春启;王和平

    目的 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有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 RVA起搏使左、有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间隔部和心尖部螺旋电极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正章;沈哲;薛豪平;程石;季群;薛敏芝;冯晓贺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组(RVS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QRS波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大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RVS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组比较,术后RVS组左室有所缩小,起搏时QRS宽度明显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减少.结论: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能改善患者预后.

  •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心脏功能及同步性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燕翔;冷倩倩;郭瑞强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其可以在同一切面同步放置两个取样容积,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功能,而且可以更简便地评价心脏同步性。同时,双多普勒技术可以实时、直观、快速地显示心肌组织运动与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定量评价室壁运动力学与心腔内流体力学的耦联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双多普勒技术在评价心脏功能及同步性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