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万又平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90例,将其分为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术后左心房内径(LAD)均较术前升高,RVA组升高较为明显(P<0.05);两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降低,RVA组减低明显(P<0.05);两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均较术前升高,但RV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OTS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RVA组(P<0.05)。结论 RVOTS起搏有利于双室电激动同步,安全可靠。

  •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智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贾凤英;石鑫;李艳霞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 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条件者82例,依据患者起搏器植入位置不同分为RVS组(4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9例)。分析 RVS对 Pd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与RVA相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RVS组P波离散度( Pd)、大 P波显著低于RVA组(P<0.01),QRS时限、QRS增量均显著低于 RVA组(P<0.05或 P<0.01),QRS波开始到主动脉血流出现时间-QRS波开始时间到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差值显著低于 RVA 组( P <0.01)。RVS组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RVA组( P<0.05),而房性心律失常为1~2级的比例显著高于RVA组(P<0.01)。 RV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时,相对于 RVA,RVS可减少对Pd的影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心脏收缩不同步性,改善心脏收缩能力。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郭俊芳;鲍中华;张国辉;真亚;李卫东;汪建飞;孙琴芳;张凤琴

    目的 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QRS波形态和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和血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增宽[(187.00±15.67)ms与(94.00±9.17)ms,t=15.98,P<0.05],LVEF下降[(53.70±1.34)%与(58.60±1.65)%,t=7.30,P<0.05],IVMD延长[(43.20±6.79)ms与(15.00±4.08)ms,t=7.75,P<0.05],BNP升高[(89.70±8.30)ng/L与(40.00±4.73)ng/L,t=16.44,P<0.05],而RVS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和RVA组相比,RVS组QRS时限缩短[(119.00±7.38)ms与(187.00±15.67)ms,t=12.42,P<0.05],LVEF增加[(57.00±2.00)%与(53.70±1.34)%,t=4.09,P<0.05],而IVMD缩短[(19.00±4.59)ms与(43.20±6.79)ms,t=7.94,P<0.05],BNP降低[(44.加±9.18)ng/L与(89.70±8.30)ng/L,t=11.62,P<0.05].结论 和传统的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醒存

    心脏起搏是一直以来临床研究的重点,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研制并用于临床后,对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促其技术更为成熟。将螺旋电极定位器用于间隔部起搏,可降低间隔部起搏器操作难度,使临床对起搏器植入位置认可。虽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有明显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个体差异和心脏结构差异等影响,在同一位置对起搏器植入,并不能起到一致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出现失败的情况,临床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起搏方案。目前,针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还在进行,旨在提高心脏起搏实施效果。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郭璐映;刘儒;李新

    目的 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Pd、心脏血流动力学水平、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心功能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研究组 Pd以及大 P波时限(Pmax)水平分别为(36.49 ±6.39)ms、(108.14 ± 8.27)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88 ±9.74)ms、(126.55 ±12.71)ms(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及E峰与A峰大充盈速度比值(E/A)水平分别为(2.72 ±0.30)、(79.15 ±11.33)ml、(1.68 ±0.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0.24)、(69.04±12.48)ml、(1.21±0.40)(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为(54.27±6.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2±9.63)%,而左室内径缩短分数、6 min 步行距离分别为(36.39 ± 7.82)%、(451.27 ± 24.73)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8±3.74)%、(422.94±26.49)m(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3 ~4级房性心律失常人数占比分别为11.90%(5/42)、9.52%(4/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78.57%(33/42)(P<0.05).结论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有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作者:鲍中华;郭俊芳;张国辉;真亚;李卫东;汪建飞;孙琴芳;张凤琴

    目的 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间步性的影响.方法 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 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起搏数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奇燕;孙雅逊;傅国胜

    目的 探讨右心室起搏总数对高龄双腔起搏器(DDD)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起搏器植入年限、24h平均心室率和心室起搏%的乘积,得出心室起搏总数基础值.将右心室起搏组、右心室心尖部(rightventrivular apical,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组分别分<10次·年/分组和≥100次·年/分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及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情况.结果 (1)右心室起搏组:与<10次·年/分组比较,≥100次·年/分组LAD、LVEDD、LVEF、NT-pro BNP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人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100次·年/分组NT-pro BNP、ACEI/ARB的使用人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DD有所增高,LVEF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VS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DDD患者右心室(特别是RVA)起搏数越少,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而RVS可能是相对更好的心室起搏位置.

  • 右室中间隔起搏患者长期预后的研究

    作者:汪涛;江尕学;李强;白明;文雅琳;张钲

    背景 长期心尖部起搏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差.目的 评价右室中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P组)和右室中位间隔部组(RVSP组),经过长期随访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率、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经过46.9±9.6个月随访,RVSP组与RVAP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比较,RVSP组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RVAP新发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SP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开;沈启明;詹美恩;刘增荣;叶承刚;李芳

    目的 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 右心室间隔部和心尖部螺旋电极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正章;沈哲;薛豪平;程石;季群;薛敏芝;冯晓贺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组(RVS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QRS波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大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RVS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组比较,术后RVS组左室有所缩小,起搏时QRS宽度明显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减少.结论: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能改善患者预后.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单腔起搏对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左心室的影响

    作者:吴兴安;李秀琪;谢刚;余稳;韩静;谭安娜

    目的 研究不同右心室单腔起搏部位及不同起搏比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并植入永久性右心室单腔起搏器患者,根据右心室起搏部位分为室间隔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随访并对其手术前后临床特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及术后起搏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血浆BNP浓度均低于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则高于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单腔起搏且起搏比例低对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研究进展

    作者:陶四明;洪云飞;李易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荣华;陶四明;洪云飞;杨锋;李绍龙;李易

    目的 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 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 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