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头臂静脉变异1例

    作者:洪敏;孟镔;万里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左头臂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左头臂静脉于左胸锁关节后方,由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起始处管外径9.95 mm.继而经纵隔左侧、肺根前方向下斜行,斜跨主动脉弓前方,距起始处49 mm处,有副半奇静脉注入,此后继续斜行,直至主动脉出心包的后外下缘,左头臂静脉斜穿入心包,在心包内斜行入右心房处上腔静脉内侧缘,在此注入上腔静脉,注入处管外径10.15 mm.左头臂静脉自起始处至注入上腔静脉处,全长约152 mm.

  • 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王湘军

    目的搜集体质资料及心脏插管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长度、直径夹角等情况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 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总长度为(60.84±12.14) mm,心包外段长度为(42.29±8.76) mm,外径为(17.51±2.99) mm;心包内段长度为(18.43±6.22) mm,外径为(19.21±3.15) mm.左、右头臂静脉长度为(66.89±10.01) mm,和(40.15±8.45) mm,外径分别为(12.61±2.56) mm和(12.17±2.56) mm和(12.17±2.82) mm.左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夹角为128°25′13″±24°25′13″.对上腔静脉主要属支的注入部位及管径也作了观察.结论心脏插管时,经右侧头臂静脉入右心较为短捷.

  • 左头臂静脉汇合处多发血栓1例

    作者:沈秋芳;徐永利

    关键词: 头臂静脉
  • 左头臂静脉汇合处多发性血栓1例

    作者:沈秋芳;徐永利

    患者女性, 49岁.因感左面部及左上肢肿胀半月, 左面部有蚁走感, 深呼吸左颈部疼痛, 尤以呼气时显著.查体:体温36.5℃, 血压23/10kPa, 心肺听诊正常.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ASPEN, 探头频率5~10MHz.

  • 彩超诊断PICC管异位至椎静脉内1例

    作者:白玲;唐英;杨涛

    患者女,45岁.乳腺癌病史,为行化疗在床旁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术后为确定PICC管的位置行彩超检查.彩超检查示:沿左侧肘部穿刺点开始追踪PICC管,沿头静脉追至左侧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其内均显示双线状增强回声带,后上行至左侧椎静脉,走行约4 cm后反折,静脉管腔内显示双管征(图1),下行1.8 cm后未再显示PICC管回声.超声提示:PICC管异位,尖端位于左侧椎静脉内.

  • 颈外静脉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位置异常l例

    作者:詹申;张丽红;杨涛;王玉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入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肾性贫血、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闭塞.患者4年前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曾多次行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2年前因外周血管耗竭开始以长期置管为透析通路,先后因"右颈内静脉长期管cuff脱出、左侧颈内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予拔出导管,外院曾再次行双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穿刺置管未成功,右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因流量不佳拔除.入院后行造影检查后提示右侧颈内静脉闭塞,右侧锁骨下静脉中重度狭窄,左头臂静脉闭塞,右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下段狭窄,右侧颈外静脉通畅.次日查双上肢血管彩超,提示双上肢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于超声引导下行经右侧颈外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导管类型为美国Tyco公司Permcath血液透析导管,长度45cm,置管过程顺利,术后胸片提示导管末端位于腋静脉.因此在X线引导下行调管手术,经导管动脉端注入造影剂12ml,可见造影剂经导管末端流入腋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右头臂静脉处轻度狭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中重度狭窄.将导管末端回撤至颈外静脉内,沿导管静脉端送入0.035"超滑导丝,调整导丝"J端"置入下腔静脉,沿导丝将导管末端置入右心房,拔除导丝,5ml注射器回抽动静脉端均通畅.透析泵控血流量300ml/min.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锁骨下静脉狭窄的诊治分析

    作者:朱蓓;裴小华;王翠玉;袁海川;王蕾;梅竹;赵卫红

    中心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常见于临时或永久中心静脉血液透析插管后,由于有功能的血液透析通路的存在,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同时也影响了血管通路的使用和寿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或无中心静脉插管史的患者,都可能存在中心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通过介入治疗可迅速有效的解除狭窄,保证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1研究对象2012年4月至7月就诊我科的2例上肢肿胀患者,均为老年男性透析患者,其中1例63岁,1例88岁,均因瘘侧上肢肿胀入院.1.1 临床表现瘘侧上肢进行性肿胀,局部皮肤红,伴皮温增高,无破溃,患侧上肢、胸壁及腋部浅静脉可见迂曲、扩张,内瘘杂音较前减弱,可触及震颤.

  • 头臂静脉的CT解剖学研究

    作者:吕发金;罗天友;谢鹏;牟君;张志伟;肖智博;方维东

    目的 探讨左右侧头臂静脉的CT解剖结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纵隔、锁骨上及腋窝病变的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60例,观察左右侧头臂静脉的形态,测量左侧头臂静脉横过主动脉弓或右侧头臂动脉处的短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段短径,记录静脉注射侧别、有无静脉反流.结果 右侧头臂静脉短直,直行向下汇入上腔静脉(100%,60/60);左侧头臂静脉较长,跨过右侧头臂动脉前方者(Ⅰ型)占86.7%(52/60),跨过主动脉弓前方者(Ⅱ型)占13.3%(8/60).左侧头臂静脉管径明显小于右侧,26.7%出现管腔狭窄,经左侧肘前静脉注射时,8.3%出现明显的静脉反流;右侧头臂静脉管径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病例.结论 右侧头臂静脉形态短直,管径明显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在CT增强时采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能达到较好的对比剂强化效应.

  • 左头臂静脉走行变异并汇入冠状静脉窦畸形一例

    作者:解朋波;李康印;郝晓东

    患者男,47 岁,以心慌气短7 年、加重1 周入院,入院行胸部CT 时偶然发现左头臂静脉走行异常,仔细追踪其行径,观察其毗邻关系,测量其外径和长度,并行图像原始数据减薄,工作站后处理,发现左头臂静脉汇入左心房下冠状静脉窦.患者的左锁骨下静脉与左颈内静脉在胸廓入口第一肋水平汇合,起始部管腔直径约1.2 cm,继而经纵隔左侧向下向后行于主动脉弓左前方,距起始部约6.2 cm,向内下于肺门,在左肺静脉水平时汇合于左肺静脉,回流左心房旁的冠状静脉窦,全长约13.2 cm.

  • 双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狭窄一例

    作者:陈正迪;王学坤;姜文青

    患者,女,60岁,因阵发心慌半年,一过性意识不清5小时于1999年10月30日入院.心电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拟行VVI起搏治疗.术中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进导引钢丝,透视下多次试入右心室,于上腔静脉入房口上遇阻力,导丝偶能入右心室.遂退出导丝,注射造影剂,发现上腔静脉入房口上方有造影剂滞留现象,呈细线状流入右心房.考虑病人无上腔静脉阻塞征,遂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注射造影剂,发现造影剂自冠状窦注入右心房.确认病人为双上腔静脉后于左侧送入起搏电极,因电极过短(58cm),于右室瓣下固定电极,测量起搏参数良好,遂植入起搏器,送入监护病房,嘱卧床72小时.术后1周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康复出院.正常的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左右侧第1肋胸关节后方汇合而成,垂直下降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近几年,临床上通过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

  • 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作者:张建军;杨明;杨新春;汪爱虎;陈明

    植入起搏导线时,正常的路径从头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在上腔静脉壁上存在着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容易进入奇静脉,而不是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导线在奇静脉内的操作不当,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注意.我们在2000-2003年3年中遇到4例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现将其临床表现,发现经过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 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作者:黄岚;温向阳;周音频;Philippe ICARD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静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12例(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51岁).术前行胸部CT检查了解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局麻下股静脉穿刺插管,沿下腔静脉逐渐向上,到达头臂静脉至上腔静脉的入口处进行造影,明确狭窄部位.

  •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

    作者:夏磊;王利民

    上胸椎前方解剖关系复杂,由浅及深为肌层: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骨性结构:胸骨柄,胸锁关节;血管性结构:左、右颈总动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左无名静脉,左、右头臂静脉,甲状腺下动脉,胸导管;神经组织:喉返神经,交感神经链;其他深层组织:食管,气管,甲状腺,胸腺.这些器官和组织相互交错,互为邻里,错综复杂.此处椎体或脊髓前方病变时,前方入路可直接暴露病变部位,术野清晰,手术直接,效果明确,但易损伤以上相邻组织,严重者损伤胸髓,导致患者高位截瘫.

  • 静脉回流障碍与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相关性

    作者:韩珂;赵雅琴;张丰基;钟芷萍;许弘毅;盛文鸯;吴江;胡汉华

    背景颈静脉回流异常被认为是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的病因。既往研究报道,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期间短暂增高的胸内压或者腹内压主要是通过椎静脉系统上传及通过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下传,所以通畅的颈内静脉对短暂增高的颅内压力的释放及脑静脉的回流非常重要。我们假设颈内静脉受压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是TGA发病机制中的决定性因素。方法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45例TGA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5例健康对照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应用造影剂的增强轴向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axial T1-weighted imaging,Contrast T1)与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及未应用造影剂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评估双侧颈内静脉与左侧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BCV)的形态及横窦(transverse sinus, TS)的不对称性,其中颈内静脉被分成上、中及下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TGA者双侧颈内静脉上段(左侧:37.8%vs 17.8%,P=0.0393;右侧:57.8%vs 15.6%,P<0.0012)及左侧头臂静脉(60%vs 8.9%,P<0.0004)中、重度狭窄/闭塞及横窦发育不良(53.3%vs 31.1%,P=0.0405)的比例显著高。病例组静脉回流的任一部位狭窄/闭塞(包括颈内静脉或者左侧头臂静脉狭窄/闭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1.1%vs 33.3%,P<0.0004)。MRV显示病例组左侧横窦的管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小[(0.31±0.21)cm vs(0.41±0.19)cm,P=0.0290],而Contrast T1显示病例组左侧横窦的管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此结果与回流静脉存在近心端狭窄/闭塞相符。结论头颈静脉回流障碍是TGA的重要发病机制;双侧颈内静脉和(或)左侧头臂静脉狭窄/闭塞及横窦发育不良是导致头颈静脉回流障碍的重要因素。

  • 原发纵隔真菌感染一例

    作者:王丹丹;陈卫东

    患者女,37岁.主因间断发热、咳嗽、咯痰1个月,伴胸闷4 d于2009年1月31日入院.入院前3 d于外院因纵隔肿物、胸闷行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架置入术缓解症状.10年前曾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此后间断发热、咳嗽、咯痰;2年前发现右上纵隔软组织密度占位.病程中多次抗炎、抗结核及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行胸部CT检查,右纵隔见大小约8.1 cm×7.3 cm×7.5 cm肿物,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及点状结节样钙化.增强扫描部分强化,平扫及增强CT值分别为36和62 HU.肿物与气管、右主支气管、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紧密相贴,包绕右颈总动脉.纵隔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部分分界不清,隆突下左肺门淋巴结伴点状钙化,增强扫描部分淋巴结有不均匀强化.左肺下叶及上叶舌段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图1~3).

  • 对吻式支架置入术在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曦彤;刘棠;韩向军;张伟;刘大伟;徐克

    目的 评价对吻式支架置入术治疗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肿瘤所致的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均采用2枚适宜规格的支架行对吻式置入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其中1例伴静脉血栓形成,先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并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复发.结果 17例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随访1 ~16个月,包括5例因恶性肿瘤终末期死亡的患者在内,均未再出现静脉梗阻症状.结论 支架对吻技术可能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多层螺旋CT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一例

    作者:何聪;徐宏伟;徐林刚

    患者男,61岁,因咳嗽1周,于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心脏病史.体检未见异常.为明确有无肺部感染而行胸部MSCT检查.CT定位像显示右上纵隔空虚(图1),轴面像显示右侧上腔静脉缺如,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左侧见上下连续的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光整,考虑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遂做增强扫描进一步确诊.应用碘海醇(320 mg I/ml )80 ml以3.O ml/s流率经右侧肘前静脉注射,注药开始15 s后启动CT扫描,于轴面像证实右侧上腔静脉缺如,明显强化的右锁骨下静脉和右颈静脉汇合后经胸骨后间隙横行至左侧,与左侧头臂静脉汇合形成左上腔静脉(图2),沿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左侧下行,中途接受奇静脉血流,然后继续向下向后绕行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后经扩大的冠状静脉窦汇入右心房(图3).

  • 头臂静脉CTV在动静脉内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殷慧康;夏云宝;吴琼

    目的:探讨头臂静脉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对目标静脉通畅状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通用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对48例需要行内瘘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CTV检查,扫描范围从腕关节至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扫描完毕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ADW4.4版本软件处理,并分析左上肢静脉及头臂静脉的通畅状况.所有患者在行CTV检查后当天加做血液透析1次.结果:48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靶血管图像,其中发现无名动脉压迫左侧头臂静脉致管腔重度狭窄5例,左侧头臂静脉血栓形成致管腔轻度狭窄1例.42例头臂静脉通畅患者均成功实施左前臂头静脉一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术中血管充盈佳、搏动明显,可闻及血管杂音.34例患者4周后造瘘血管成熟,4例3周后成熟,造瘘血管可用,成功率90.5%.6例头臂静脉狭窄患者行右前臂动静脉造瘘术,术后造瘘血管均成熟可用,成功率100%.结论:头臂静脉CTV是一种无创、准确、全面的内瘘术前评估方法,可以为血管通路建立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增明;宫德峰;詹新立;徐房添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 CT在肺癌分期中的作用(二)

    作者:潘纪戍

    3.2 在决定N类别上的作用 区域淋巴结在肺癌分期上有重要意义,CT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在观察胸部淋巴结,判断其所在部位及大小,从而在决定N的类别上有重大作用。3.2.1 胸部淋巴结分布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肺癌分期的胸内淋巴结分布图首先由日本学者Naruke提出(1978),后为美国胸科协会(ATS)采用、修改和颁布(1983)。1996年UICC将两者统一,于1997年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布图。它把纵隔、肺门和肺内淋巴结划分为14区,各区的名称和解剖标记见表1。 在14个区中,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N2淋巴结,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结。10-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属于N1淋巴结,10区为肺门淋巴结,11-14区为肺内淋巴结,当X线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除1、7~9区外,其他各区都要分为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3.2.2 应用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对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像上可根据假定的5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它们是:①左头臂静脉上缘;②主动脉弓上缘;③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④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⑤气管隆突角。第1线以上为1区,第1、2线之间为2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其余各区根据个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