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后并发症防治策略

    作者:王申伟

    腹膜透析期间导管置入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影响了患者腹膜透析的安全.患者接受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时,需掌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加强并发症预防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

  • PICC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作者:魏道琳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

  • 永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的护理

    作者:蒋莉;杜育阳;张妍

    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保证透析充分的必要条件,可以说血管通路是尿毒症病人的生命线.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针对血管条件差,难以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无经济能力行人造血管移植的病人,开展了永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共3例,取得满意效果,既可较长时间使用,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 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患者的自我护理

    作者:万光明;蔡敏华;陈浩芸;汤文英;杨巧琼

    目的 探讨对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患者进行PICC相关护理知识培训、网络教育、护理门诊等形式的延续护理模式,将患者自我护理理念引入到PICC带管患者的院外护理.方法 通过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基线数据,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PICC自我护理能力量化数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比较,分析延续护理平台对肺癌PICC带管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健康行为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2.18%比7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利用PICC专科护士建立的延续护理模式,采用多元化维护管理方式,对带管患者进行质量控制,可增强患者自我护理的信心及效果,提高PICC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 颈外静脉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位置异常l例

    作者:詹申;张丽红;杨涛;王玉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入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肾性贫血、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闭塞.患者4年前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曾多次行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2年前因外周血管耗竭开始以长期置管为透析通路,先后因"右颈内静脉长期管cuff脱出、左侧颈内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予拔出导管,外院曾再次行双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穿刺置管未成功,右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因流量不佳拔除.入院后行造影检查后提示右侧颈内静脉闭塞,右侧锁骨下静脉中重度狭窄,左头臂静脉闭塞,右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下段狭窄,右侧颈外静脉通畅.次日查双上肢血管彩超,提示双上肢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于超声引导下行经右侧颈外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导管类型为美国Tyco公司Permcath血液透析导管,长度45cm,置管过程顺利,术后胸片提示导管末端位于腋静脉.因此在X线引导下行调管手术,经导管动脉端注入造影剂12ml,可见造影剂经导管末端流入腋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右头臂静脉处轻度狭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中重度狭窄.将导管末端回撤至颈外静脉内,沿导管静脉端送入0.035"超滑导丝,调整导丝"J端"置入下腔静脉,沿导丝将导管末端置入右心房,拔除导丝,5ml注射器回抽动静脉端均通畅.透析泵控血流量300ml/min.

  • 腹膜透析置管术

    作者:付纲;韩庆烽;汪涛

    在过去的30年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1].腹膜透析能够顺利地开始进行有赖于一个成功的腹膜透析置管术.随着在我国腹膜透析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导管置入术也成为临床医生竞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技能.

  • PICC健康教育画册在围置管期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振香;王艳丽;郑蔚;李俊玲

    目的 普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相关知识,提高置管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方法 采用3日培训法、问卷调查和随访咨询对256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试验组采用PICC健康教育画册,对照组采用普通PICC文字宣传材料.比较2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闻.结果 试验组置管期PICC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72%,较对照组的24.22%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导管使用寿命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 使用健康教育画册培训PICC置管期患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 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韩国华

    目的:探讨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管理经验。方法:对25例血液病患者行PICC置管,并加强相应护理,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5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期间发生导管堵塞2例,静脉炎4例,均经及时处理后好转。因此加强护理可有效降低穿刺部位出血、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可以长期使用,值得推广应用。

  • 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研究

    作者:徐雪华;昌晓军;王继杰

    目的:探讨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探讨降低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300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00例,A组更换敷料频率为每3 d 1次,B组更换敷料频率为每5 d 1次,C组更换敷料频率为每7 d 1次,对比分析3组新生儿的感染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 3组的穿刺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2.0%、10.0%和14.0%;3组的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7.0%、6.0%和5.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2.0%和1.0%,3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的敷料更换频率每7 d 1次较为合理,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注意敷料潮湿、松动时,应及时更换。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256例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高艳华;李传玉;刘德民;巨长桥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由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结果:256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95.7%效果良好,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超声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玉兰;单新强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解剖标志定位组,统计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置管机械并发症、28 d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死亡例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 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机械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0,P=0.035);28 d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0,P=0.602).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超声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可作为置管困难患者及初学者的首选.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和护理措施

    作者:杨莉

    血管内置管包括外周静脉内置导管、动脉内置导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等.这些血管内置管在临床上提供着不同的功能,如输液、输血、营养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但血管内置管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血管受损、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其中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问题严重,CRBSI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成效,包括住院时间增多、病死率及医疗成本增加.

  • 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吕菲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并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使其顶端置入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许多并发症而影响导管的正常留置和应用,其中静脉炎是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6%~9.7%[2],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如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现将PICC置管术所致静脉炎的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感染149例分析

    作者:张海波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现代监测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提供快速输液和输血的通路,并且可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和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al nutrition,TPN).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001年8月~2002年8月,笔者在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学习期间,对14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侯立伟;韩丽敏

    在对急诊复苏、严重休克、长期使用某些血管刺激性药物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有着外周静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临床维护过程中也逐渐出现如局部穿刺点渗血、导管阻塞、局部过敏、穿刺点局部感染、导管移位脱出、气胸等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导管使用寿命,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 膀胱造瘘置管结石形成的原因与护理对策

    作者:牛艳萍;朱承云

    我院于1999年10月~2004年2月为膀胱造瘘后置管3个月以上患者更换引流时,发现37例膀胱内以引流管为中心形成结石,因结石固定,无法拔除引流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

    作者:艾冬梅;张广杰;王欣;俞宏伟;吴站坡;王肇瑞;刘复生

    心包积液是晚期肺癌常见的并发症.恶性心包积液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导致心包填塞和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成为肿瘤患者死亡原因之一[1].

  •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伴腹透液过敏1例

    作者:何立梅;毛明锋;孙丽娜;金烈

    病例
      患者,女,54岁,因“维持性腹透1个半月,腹透液浑浊2 d”于2014年8月23日入院。患者2月前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CKD )5期、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药物过敏”,于2014年6月28日在我科行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于2014年7月3日开始行1.5%低钙腹透液4 L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治疗,同时予益比奥针、开同片等对症治疗。患者开始腹透后1d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脱屑、颜面部水肿、间歇性发热,更换腹透液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晕厥( BP 70/40 mmHg ),予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后稍有好转。2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透液浑浊,无明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查腹透液常规提示“白细胞(WBC)150/μl,中性粒细胞(N)57%,腹透液呈白色”,拟“CKD5期、维持性腹透状态、腹膜炎”收住入院。既往有“头孢地嗪”过敏史,应用后出现全身皮疹。查体:T 36.6℃, P 96次/min,BP 106/64 mmHg,意识清,精神软,贫血貌,全身皮肤见脱屑,抓痕明显,颜面部轻度水肿,双下肢无水肿,透析导管隧道口愈合可,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3×109/L,红细胞( RBC)2.70×1012/L,嗜酸性粒细胞10.0%,血红蛋白(Hb)57 g/L,血小板(Plt)273×109/L。腹水常规:颜色:淡黄色,透明度:微浊,白细胞115/μl,李凡他试验:阴性。尿常规:尿比重1.015,尿蛋白(+),镜下红细胞-/HP,白细胞-/HP。血IgE302 Iu/ml。腹透液培养:阴性。入院后予1.5%低钙腹透液6 L/d CAPD排除毒素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超滤量-200 ml ~1176 ml,尿量200~1000 ml,予万古霉素针1.0每日1次+氨曲南针1.0每日1次加入腹透液中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腹透液清,进出通畅,停用抗生素后全身瘙痒症状未缓解,伴夜眠差,曾出现数次低血压头晕表现,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

  • 肿瘤患者外周深静脉置管依从性调查

    作者:汪娟;李俊英;向秋芬;余春华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2].但目前临床尚未广泛推广,仅少数肿瘤患者愿意接受这种方法进行化疗.为使这种先进的方法在临床推广,我们进行了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

    作者:李女好;刘丽华

    目的:探讨经外置周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在极低出生体重中(VLBW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1.9 Fr 规格PICC 管对38 例VLBW 实施PICC 置管,回顾性分析置管方法、置管后护理及导管应用情况.结果:共38 例VLBW 行PICC,1次穿刺成功33 例,5次穿刺成功4例,1次成功率为86.8%,平均置管时间20 d,其中长32 d,短7d.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断管(导管外段)而拔管1 例.拔管后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38 例,结果均阴性.结论:PICC 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置管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少,术后易固定,在新生儿尤其是VLBW 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