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定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潘海涛

    目的:评价安定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1例惊厥患儿的资料,其中有72例患儿为安定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其余69例患儿为安定单药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36%,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3.89%,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40.58%,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安定联合苯巴比妥在小儿惊厥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降低近中期复发率。

  • 治疗癫痫病的药物分析

    作者:冯闯利

    1苯巴比妥:是一种有效的、低毒的、价廉的抗癫痫药。在小儿癫痫的治疗中,本药常列为首选。
      1.1作用机制:确切的抗癫痫机制未明,可能是:(1)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作用,增强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减少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2)减低与电压有关的钠、钾的传导,增加细胞膜的氯离子传导;(3)作用在突触前,以减少钙进入神经元及阻滞神经递质释放;(4)此外,PB可抑制脑的能量代谢,间接与其抗惊厥作用有关[1]。

  • 妊娠合并Sturge-Weber综合征1例

    作者:赵亚娟;曹桂荣

    患者女性,22岁。因“妊娠33+2孕周,突发意识丧失、抽搐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 d”于2011-03-12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产科。病史采集:G3 P0 A2,LMP:2010-08-10,平素月经规律。入院前1 d,因饥饿出现双眼凝视、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3~5 min,自行缓解,清醒后出现头痛和左侧肢体活动障碍。既往史:5岁自床上跌落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未治疗自行好转。妊娠20孕周时,因饥饿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未予处理。入院查体:T为36.5℃,P 为83次/min, R为18次/min,BP 为112 mmHg/67 mmHg,神智清楚,右侧额面部见一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痣样病变(5 cm×4 cm×5 cm),右侧额部和眼睛内眦部各见一红色突起(直径分别约为0.8 cm 和0.2 cm),压之不褪色,面部血管瘤大致按三叉神经第1支范围分布(图1)。产科查体:宫高为28 cm,腹围为90 cm,未触及宫缩,胎心率为140次/min,LOA,无阴道流血、流液。神经系统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为Ⅰ级,无法自主活动,其余正常;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无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2011-03-12头颅 CT 检查结果示右侧顶枕叶钙化,伴脑组织萎缩(图2)。血常规检查结果示,WBC 为14.4×109/L,Hb为96 g/L,PLT 为83×109/L。肝、肾功能正常,血糖为3.8 mmol/L。尿常规检查结果示尿酮体(+++)。初步诊断为:①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②孕龄为33+2孕周。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与苯巴比妥控制癫痫及补液、营养等治疗。2011-03-13复查尿常规检查结果示尿酮体(+++),隐血(+),生化检查结果示白蛋白为33.2 g/L,葡萄糖为3.81 mmol/L,Mg2+为0.65 mmol/L,CRP 为15.67 mg/L,其余正常。2011-03-14超声检查结果示晚孕期,单活胎,头位,脐带绕颈1周。入院第4天(2011-03-16)患者出现间断神智昏迷、肢体抽搐、双眼向右凝视,给予苯巴比妥后症状缓解。2011-03-2224:00患者自然临产,12:35经阴道娩出一死亡女婴。产后给予抗感染及回乳治疗。产后患者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产后3d活动自如,肌力恢复为Ⅳ级,未出现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复查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出院。

  •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可行性预防方案研究

    作者:刘敬;王琪;陈妍华;朱立春;赵金辉;秦桂莲

    目的 研究能够降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发生率的可行性简便方案,以期减少死亡和伤残,改善早产儿预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对在两院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及其所生婴儿,使用地塞米松、Vitk1和苯巴比妥钠预防PIVH,以探讨他们对降低早产儿PIVH发生率的疗效.结果 产前母亲应用单疗程地塞米松组早产儿总的PIVH发生率和重度PIVH发生率分别为54.0%和11.1%,应用两疗程地塞米松组为51.4%和12.9%,产前母亲应用Vitk1组为42.5%和5.0%,产前母亲联合应用地塞米松+Vitk1组为31.8%和2.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5.2%和18.4%.产后婴儿应用苯巴比妥钠组重度PIVH少于对照组(x2=4.04,P=0.044),但PIVH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0,P=0.004).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Vitk1和地塞米松+Vitk均能降低早产儿PIVH发生率,但以应用地塞米松+Vitk1疗效好.产后婴儿应用苯巴比妥钠虽不能降低早产儿PIVH发生率,但可减轻出血程度及防止出血轻度向重度转化.故认为产前母亲应用地塞米松+Vitk1,产后婴儿应用苯巴比妥钠是降低早产儿PIVH发生率及减轻出血程度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案.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苯巴比妥中毒一例

    作者:张怡;朱静秋;温树才;杨丽萍;谢晓玲

    患儿女,2 d,因嗜睡,拒奶1 d入院.患儿生后当天因呕吐较频繁,出生医院给苯巴比妥注射剂口服,误服剂量为100 mg/次,共3次,总量为300 mg.

  • 新生儿戒断综合征误诊一例

    作者:刘德香;熊军

    患儿男,胎龄38周,第4胎,第1产,因胎盘前置行剖宫产,羊水Ⅱ°,脐带绕颈1周,Apgar评分1 min 7分,5 min 8分.体检:体重2 850 g,身长48 cm,体温不升, 呼吸65次/min,脉搏148次/min.急性重病容,呻吟,面色发绀,口吐白沫.前囟平,颈软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心音纯,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圆隆,肝肋下2.5 c m,质地中度.四肢肌张力增强,病理反射阴性.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2 h后呼吸增快, 易激惹,打哈欠,打喷嚏,面肌、四肢肌肉抽搐.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经综合治 疗,疗效欠佳.第2天患儿皮肤出现黄染,汗多,刺激即抽,大腿内侧、会阴部、足跟部均 出现擦伤.经再三追问病史,父母均系瘾君子,前三胎均因吸毒坠胎.后因年龄渐大才生育 第4胎.母子尿液毒物分析均为阳性、弱阳性.修正诊断:新生儿戒断综合征.经光疗、抗惊厥[苯巴比妥负荷量20 mg/(kg·d)、维持量5 mg/(kg·d)],输血浆等疗效不满意.家属放弃治疗.半月后患儿因脐部感染第2次来院,除精神软弱、脐部脓性分泌物外,无阳性体征.随访半年患儿无异常.

  • 糖尿病母亲婴儿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一例

    作者:郑军;蔡金荣;刘瑞霞

    患儿男,33 h.因呼吸促,阵发性大汗1 d入院.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剖宫产,出生体重3850 g,1 minApgar评分9分.于生后24 h出现呻吟、呼吸急促、吸吮乏力、哭声减弱并伴有阵发性大汗.无明显呼吸困难及皮肤发绀,未见抽搐.孕母28岁,孕4个月空腹血糖7.7 mmol/L,尿糖(-),未处理,孕8个月血红蛋白80 g/L,产前92 g/L.体检:体温36℃,脉搏150次/min,呼吸80次/min,血压100/60 mm Hg,反应差,面色微绀,哭声弱,双眼睑略水肿,前囟2 cm×2 cm平软.轻度鼻搧及三凹征,胸廓对称无隆起,节律规则,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啰音,心率150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腹软胀,肝肋下1.5 cm,四肢肌张力略弱,特殊反射减弱.入院时血糖2.6mmol/L,胎龄评估36周.入院诊断:吸入综合征,糖尿病母儿,早产儿36周,LGA.予吸氧,将液体入量限制在60~80 ml/(kg·d),苯巴比妥口服,常规监测血糖等.入院后5 h胸片示双侧下肺野局部点状致密阴影,心外形左心室段延长.心电图示TⅡ、avF低平.入院后8 h血糖低至1.9mmol/L,输糖速度达6.7 mg/(kg·min)后稳定在3.1mmol/L以上,但仍有阵发性大汗及呼吸急促,血气分析正常.

  • 首剂联合应用安定和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春梅;ZHOU Xiao-jian;杨祖钦

    目的 探讨安定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惊厥的疗效.方法 将15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再给予常规首剂苯巴比妥止惊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安定,分别观察治疗1、5、15 min止惊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迅速有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迅速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首剂联合应用安定和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惊厥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新生儿惊厥161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兆娥;张凤娟;孙正芸;杨波

    目的 总结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惊厥新生儿临床资料.结果 惊厥发生率12.4%;男女之比为2.2:1;惊厥首发时间为生后51.6 h,13.0%的患儿足量苯巴比妥不能控制.治疗后85.7%治愈出院,10.6%有症状出院,3.1%死亡,1.16%自动出院.围产期窒息(47.2%)是引起惊厥的首要病因,其次是糖及电解质紊乱(13.0%)、感染性疾病(16.2%)、各类遗传代谢病(6.8%).发作类型以微小性发作为主(26.7%),其次为阵挛性发作(23.0%).结论 (1)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2)发作形式以微小性发作多见.(3)苯巴比妥仍是抗新生儿惊厥的一线药,少数患儿应用该药后惊厥不能控制,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抗新生儿惊厥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 苯巴比妥致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志国;王海东;曹娥英;李兴川;杨保旺;崔祎梅;李楠

    目的 探讨应用苯巴比妥后诱发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4个月,初次诊断癫痫,服用苯巴比妥后出现发热不退、全身皮疹,血液系统、肝脏功能等损害,后确诊为DRESS综合征,虽应用甲泼尼龙及IVIG等治疗,停用苯巴比妥后发热消退、全身红斑改善,但由于出现继发感染,肝功能进一步恶化,终出现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DRESS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医生在遇到使用抗癫痫药物之后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和多脏器功能异常的患儿时,应警惕DRESS综合征的可能.尽早识别,并及早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给予激素、IVIG等治疗,力争挽救患儿生命.

  • 咪唑安定治疗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

    作者:曾敏;邹丽萍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sy SE)为急症,应立即处理,若不及时控制,可留有脑部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难治性SE是指初始治疗如苯二氮卓类药物(两次)、苯妥英钠(20?mg/kg)和/或苯巴比妥注射治疗SE无效者.大约10%~15%的全身型SE的患儿对初始的治疗无效[1-2].

  • 新生儿惊厥

    作者:曹云

    1 病历摘要患儿,女,生后2d,因"反复抽搐12 h入院".患儿孕1产1,孕38+1周,因母亲试产失败而行剖宫产娩出,试产过程中曾有胎心异常(具体不详).出生时羊水清,胎盘、脐带未见异常,出生体质量2950 g,1 min Apgar评分10分.出生后第一天,患儿一般情况好,无发热,无呕吐.生后第二天患儿出现抽搐,为四肢阵挛性发作,以右侧明显,约20 s后缓解.即刻于当地医院查血糖,结果正常,给予苯巴比妥抗惊厥治疗.但患儿仍反复出现抽搐4次,表现同前,发作间隙一般情况好,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新生儿科.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与新生儿黄疸

    作者:孙革;杜立中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胆红素结合的关键酶,此酶的缺陷使胆红素不能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使非结合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导致Crigler-Najjar综合征(包括Ⅰ型、Ⅱ型)和Gilbert综合征.CN-Ⅰ型患儿由于高度缺乏UGT,生后1~2 d即出现严重黄疸,血清间接胆红素可达256.5~595.0 μmol/L,苯巴比妥治疗无效,需换血与光疗结合,常见短期内出现胆红素脑病,多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死亡,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伴有枕部发作波的儿童癫-Panayiotopoulos型八例报告

    作者:吴家骅;刘寅;庞保东;曹丽华;张琰

    在国际抗癫联盟(ILAE)1989年关于癫和癫综合征分类中,描述了2种良性儿童癫: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BECTS)和伴有枕部发作波的儿童癫(childhood epilepsy with occipital paroxysms,CEOP),前者已被小儿神经专业医生熟知,但CEOP因其预后不一并相对少见,临床上对其预后评估有一定困难.近年来,Berg、Panayiotopoulos和Caraballo[1-4]先后论述了CEOP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指出其中一部分病例预后较好并有如下特点:(1)起病较早(80%在2~6岁,范围1~12岁),发病前神经精神发育正常;(2) 发作时无明显视觉症状,仅有痉挛性眼球偏移;(3) 多数在睡眠中发作,约1/3病例也有清醒时发作;(4) 常伴发作性呕吐;(5) 枕、后颞区有一侧或双侧同步棘-慢波发放,主要在睡眠中出现(少数也可在清醒时出现);(6) 预后较好,1/3病例只发作1次,多数在1~2年后停止发作,12岁后不再发作;(7) 用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较易控制发作[1-5].

  • 关注抗癫(癎)药物的标签外用药

    作者:张月华

    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是一批由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控制癫(癎)发作的药物.临床使用的AEDs包括传统的AEDs和80年代以后上市的多种新型AEDs.临床常用的传统AEDs包括苯巴比妥(PB)、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ZB)、苯妥英钠(PHT)、氯硝西泮(CZP)等,以上几种传统的AEDs在说明书中均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

  • 儿童期不典型性良性部分性癫癎一家系二例

    作者:王蓉;肖波

    先证者男,4岁,因反复惊厥发作4个月于2000年7月11日入院.患儿3岁9个月时出现两次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无发热,就诊于外院,给予苯巴比妥治疗无效,脑电图显示全面性阵发性尖波,改用丙戊酸后发作频率增加,并出现3~9次/d的失神发作和失张力性发作,再改用苯妥英加氯硝西泮,发作无减少,每次发作持续约1~2 min,转至本院.

  • 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和面神经干阻滞治疗偏侧面肌痉挛

    作者:张丽梅;王维治;闫晓波

    我们曾对100余例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进行1~3年追踪观察,发现通常可使症状控制3~6个月,但有些多次重复注射的患者,疗效维持时间缩短.近1年来,我们采用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与氟美松、苯巴比妥面神经干阻滞联合治疗,并与局部注射进行了对比观察及疗效评价.

  • 我国农村地区癫痫治疗管理模式探索及其效果评估

    作者:王晓玮;茹小娟;王文志

    目的 评价在基层卫生保健基础上开展的癫痫防治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由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组织,由基层乡(镇)医生进行治疗和随访管理的模式,对24个项目县惊厥性癫痫患者进行筛查和复核,对终确诊并同意入组的患者给予免费苯巴比妥治疗、随访管理.疗效评估以发作频率与治疗前的变化为标准.结果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共有来自408个乡镇卫生院的979名经培训的基层医生参与,共随访管理5 038例癫痫患者.管理期间90%以上的患者依从性较好.服用苯巴比妥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3 170例患者随访管理满12个月,其中1 246例(39.3%)未发作,2 005例(63.3%)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651例患者随访管理满24个月,其中202例(31.0%)未发作,491例(75.4%)患者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管理期间343例(6.8%)患者退组,仅有35例(0.7%)因不良反应严重退出治疗.69例(1.4%)患者死亡,8例因癫痫发作导致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1.6%.结论 癫痫防治管理模式以经济有效的措施控制了农村癫痫患者的发作,适宜在我国广大农村进行推广.

  • 关于抗癫(癎)药物治疗靶点的探讨

    作者:吴立文;刘慧

    癫(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癫痫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自1912年苯巴比妥被发现,直到1936年出现了苯妥英,1964年丙戊酸钠问世,这几种抗癫(癎)药物(AEDs)至今仍在使用.

  • 苯巴比妥对豚鼠听觉间隔响应的影响

    作者:冯艳梅;殷善开;王坚

    目的 探讨苯巴比妥(pentobarbital,PB)对豚鼠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和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间隔响应阈值、幅值及潜伏期的影响.方法 在豚鼠IC和AC分别埋植慢性电极,比较清醒和两种剂量(20 mg/kg和40 mg/kg)PB麻醉状态下的间隔响应阈值、幅值和潜伏期.结果 PB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其中对AC的影响大于IC.在IC,只有大剂量PB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而在AC,两种剂量PB均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PB还对豚鼠IC和AC阈上间隔响应的潜伏期和幅值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 PB可降低豚鼠以间隔响应阈值为代表的时间分辨率.

878 条记录 4/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