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肝移植术后1052例次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分析

    作者:董辉;夏春燕;王斌;丛文铭

    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作出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对正确制订治疗方案,提高患者远期牛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一些常见肝移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不特异,因而对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现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1052例次肝移植术后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急性肝坏死小鼠肠道分泌型IgA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冬妍;丁鹏;刘沛

    据报道,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升高~([1-2]),因此,有学者认为TNF α在急性肝坏死时对肝损伤起重要作用,是导致肝坏死的重要介质之一~([3]).我们用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GalN)建立急性肝坏死模型,并用抗小鼠TNF α-IgG抗体和抗小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 α-R1)抗体进行阻断,同时用TNF α代替LPS建立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以观察TNF α是否是影响分泌型IgA(SIgA)变化的一个因子,从而探讨TNF α是否在急性肝坏死时对肠道SIgA的变化起作用,并验证SIgA变化是否可导致腹膜炎.

  • 人参皂苷Rg1对纤维化肝脏肝细胞超微结构及其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影响

    作者:马岚青;董向前;梁兵;段丽平;李树安;柳波;张林;詹尔益;杨志伟;张肇久;魏咏敏;吴秀娟;晋德光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随肝纤维化病情的发展表达增强,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特异性结合,使间质胶原酶活性下降,造成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增加,促进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三七可以增强胶原酶活力,降解肝内的Ⅰ、Ⅲ型胶原,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甙~([1]);而三七总甙是一种混合物,含人参皂苷共7种,人参皂苷Rgl为其中主要成分之一.前期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1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本研究通过RT-PCR检测人参皂苷Rg1对CCl_4所致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TIMP-1mRNA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 替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恒定链短肽构建内源性丙型肝炎靶向基因疫苗的真核表达

    作者:高明;王海平;卢媛;周勇;王燕宁;詹林盏;王全立

    本研究通过三轮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表位替换BALB/c小鼠MHC Ⅱ类分子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短肽(CLIP)编码基因,构建了替换CLIP片段的HCV-NS3 Th1内源性靶向基因疫苗,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CV内源性靶向基因疫苗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碱化蛋白溶液和碱化血浆树脂吸附清除胆红素的效果比较

    作者:徐兵;蒋晓织;朱勇强;林城;林灼;林丹

    我们曾将用盐析法回收的血浆蛋白溶液碱化,可明显增加活性炭吸附清除胆红素的量~([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碱化蛋白溶液和碱化血浆树脂吸附清除胆红素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 阻断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信号通路增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的抗病毒免疫

    作者:翁志宏;叶翩;张淑玲

    目的 建立慢性HBV感染的小鼠模型,体内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增强模型小鼠的抗病毒免疫,探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以流体动力学法给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pAAV/HBV1.2-GFP,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和组织中各种HBV标志物的表达.给模型小鼠腹腔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小鼠血清ALT和HBV DNA载量的变化.两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建模90 d后仍能检测到血清HBsAg的表达及高载量的HBV DNA.体内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后,小鼠血清ALT水平明显上升(t=5.436,P<0.01),同时,血清HBV DNA载量显著下降,t=4.9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是研究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及治疗方法较好的工具;体内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能增强慢性HBV感染小鼠的抗病毒免疫,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策略.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8周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严;王江滨;季尚玮;张永贵;斯庆图娜拉;赵平;郭宏华;李岩;焦健;周长玉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72例CHB患者,其中包括35例肝硬化患者,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连续治疗10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及HBV标志物.根据12周和24周时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 log_(10)拷贝/ml和≥3 log_(10)拷贝/ml两组,比较其在治疗108周时的疗效.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替比夫定治疗4周时,HBV DNA不可测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37.5%和33.3%,至108周时达到87.5%和91.7%.46例HBeAg阳性患者治疗108周时HBeAg消失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1%和23.9%.12周时HBV DNA水平<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108周时的HBV DNA不可测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HBV 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值分别为7.96和3.94,P值均<0.05).24周时HBV DNA<3log_(10)拷贝/ml的患者,108周时的HBV DNA不可测率高于HBV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10.13,P<0.05),耐药发生率低于HBV 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4.82,P<0.05).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108周时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Child A级患者比例明显增加(χ~2=5.83,P<0.05).结论 替比夫定可强效、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者的耐药发生率低.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2结合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其反式调节基因的筛选

    作者:张桓虎;王丹琼;成军;赵婕;赵心恺;高虹

    目的 克隆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2结合蛋白1(PS1TP2BP1)基因,并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反式激活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S1TP2BP1基因,鉴定正确后再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 A上;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TM3.1/mycHis A-PS1TP2BP1转染HepG2细胞,构建cDNA消减文库;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HepG2细胞来源的cDNA中扩增出PS1TP2BP1基因,并成功进行TA克隆,酶切、测序均正确后,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消减文库扩增后得到35个阳性克隆,经菌落PCR分析,得到15个含200~1000 bp插入片段的菌落.对所得片段测序,并进行间源性分析,显示15种已知基因编码蛋白可能是PS1TP2BP1反式激活靶基因.结论 成功克隆PS1TP2BP1,并构建了PS1TP2BP1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病毒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320排CT检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劲;罗琳;张建生;谢斯栋;刘凌云;姜在波;张亚琴;胡冰;单鸿;杨扬;陈规划;邝思驰

    目的 探讨320排CT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A、B两组,对比剂分别为碘350g/L(27例)和370g/L(31例);均采用320排CT扫描机,对比剂流速均为6 ml/s,总剂量50 ml,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扫描参数:X线管转速0.5 s/r,层厚0.5 mm,管电流100~250 mA,管电压100 kV.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达峰时间、达峰CT值;记录肝移植组患者的身高和体质量.选取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不同数据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1)肝移植A组,B组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间肝动脉达峰时间分别为(19.71±3.11)s、(20.06±3.67)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动脉达峰CT值、达峰绝对CT值分别为451.39±113.16、412.06±112.30,与A组的396.26±89.46、357.59±87.5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038,P值均<0.05);(2)移植肝动脉成像: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3例、5例、9例、1例;肝动脉吻合口处多发中重度狭窄4例,肝动脉吻合口病变发生率为58.6%(34/58),肝动脉闭塞及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各12例,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8例,其他包括15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移植肝动脉纯动脉期图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 两种非酒精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比较

    作者:吴鸿儒;陈韶华;卢轶;厉有名

    目的 比较50%胎牛血清,油酸分别建立HL-7702细胞脂肪肝的离体细胞模型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50%胎牛血清、油酸分别建立HL-7702细胞脂肪肝的离体细胞模型,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3-磷酸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两组计量数据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0.5mmol/ml油酸组和50%胎牛血清组都能建立较好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其中0.5 mmol/ml油酸诱导的细胞脂变更为明显,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为(893.2±89.1)μg/mg,50%胎牛血清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为(411.6±126.6)μg/mg,两组比较,F=72.288,P<0.01,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0.5 mmol/ml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可重复性.该模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简便、可行的新途径.

  • Hepcidin在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郭晓强;王越甲;常彦忠;段相林

    全世界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有25%是由HCV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治疗HCV引发的并发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HCV感染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肝细胞内氧化胁迫增多,尤其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升高,这是造成肝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

  • DNA修复基因XPC和XP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李龙嫚;曾小云;纪龙;范雪娇;李永强;胡晓桦;仇小强;余红平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DNA修复基因XPC(Ala499Va1、Lys939G1n)和XPG(His1104Asp)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HCC患者500例,相同地区,年龄、性别和民族频数匹配的非肿瘤患者507例.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PC和XPG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HCC患病风险的关系.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的Logistic同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与XPC基因Ala499Va1位点CC基因型相比,CT或者TT基因型与HCC患病风险无相关性(校正OR=1.34,95%CI:0.85~2.12;校正OR=1.30,95%CI:0.68~2.51);与Lys939G1n位点AA基因理相比,AC或者CC基因型与HCC患病风险无相关性(校正OR=1.20,95%CI:0.78~1.85;校正OR=1.81,95%CI:0.88~3.73).与XPG基因His1104Asp位点CC基因型相比,CG或者GG基因型与HCC患病风险尢相关性(校正OR=0.85,95%CI:0.56~1.27;校正OR=1.12,95%CI:0.67~1.8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XPC基因Lys939G1n位点AA基因型女性相比,携带AC+CC基因型的女性患HCC的风险增加2.17倍(95%CI:01~4.64).结论 XPC基因Ala499Va1和Lys939G1n位点以及XPG基因His1104Asp位点SNP的单独效应可能与HCC易感性无相关性,但是XPC基因Lys939G1n位点C等位基因可协同增加女性患HCC的风险.

  • 肝癌细胞对5-氮杂-2'-脱氧胞苷的敏感性与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无关

    作者:李小平;黄爱龙;杨梅

    目的 比较不同肝癌细胞株对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的敏感性,探讨肝癌细胞对5-aza-dC的敏感性是否与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有关.方法 用不同剂量(0.5、5.0、10.0μmol/L)的5-aza-dC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QGY7701和HepG2.2.15细胞)及正常肝细胞株L02,比较不同浓度处理前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10 μmol/L 5-aza-dC处理前后的Caspase-3活性及细胞DNA片段化水平(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率),比较不同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组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5-aza-dC对HepG2、QGY7701、HepG2.2.15、L0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5、0.5、4.5、11.4μmol/L,与HepG2细胞和QGY7701细胞相比,HepG2.2.15绌胞和L02细胞对5-aza-dC不敏感.HepG2和QGY7701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升高较L02和HepG2.2.15细胞明显(P值均<0.05),QGY7701细胞中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率升高较L02细胞明显(P<0.05).L02、HepG2、QGY7701和HepG 2.2.15细胞的DNA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1.7%±0.9%、10.9%±1.3%、11.7%±1.7%和12.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细胞对5-aza-dC的敏感性与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无关.

  • MiR-122调控肝癌遗传印记基因PEG10的实验研究

    作者:常莹;何星星;黎培员;林菊生

    目的 探讨遗传印记基因PEG10功能的异常与miRNA失调控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预测可能参与PEG10调控的miRNA分子,筛选到miR-122.通过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比较miR-122在原代正常肝细胞和3株肝癌细胞株(Huh7,Hep3B,HepG2)中的表达差异.将miR-122的分子前体转染HepG2细胞,观察转染前后PEG10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多组均数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配对样本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miR-122可能参与了PEG10的调控.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PHHC、Huh7,HepG2、Hep3B细胞miR-122的表达量(2~(-△△Ct)值)分别为1.0578±0.0975、0.5600±0.0632、0.0068±0.0012、0.0058±0.0008,H=9.667,P<0.05.与原代正常肝细胞相比,miR-122在肝癌细胞株中表现为完全(Hep3B、HepG2细胞)或部分缺失(Huh7细胞),其表达水平与PEG10呈负相关.将miR-122分子前体转入HepG2细胞后,PEG10在mRNA水平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下调,但Western blot结果提示miR-122分子前体明显抑制了PEG10蛋白的表达.结论 miR-122参与了遗传印记基因PEG10的调控,其调控主要发生在翻译阶段,即蛋白质水平.miRNA的失调控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功能的异常可能早于受其调控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改变,是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这为肝癌的早期预警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普伐他汀对HepG2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文杰;杨少华;田淑菊;李朝霞;龚晏萱;屈延;毛维武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及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浓度普伐他汀组(普伐他汀分别为0.01、0.10、1.00g/L),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普伐他汀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Matrige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普伐他汀对HepG2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的影响;p38活性试剂盒测定p38活性,Western blot测定磷酸化p38(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Ras相似物C(ras homologue C,Rho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各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Dunnett-t法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浓度普伐他汀处理细胞后,低、中、高浓度普伐他汀组HepG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9.51%±9.55%、75.53%±8.33%、64.99%±7.87%,p38活性分别为87.45%±8.22%、73.18%±8.32%、60.11%±7.21%,p-p38表达量分别为83.18%±10.71%、49.83%±6.36%.30.70%±4.66%,MKP-1表达量分别为127.89%±15.38%,153.96%±18.99%、182.63%±20.21%,RhoC表达量分别为81.08%±9.66%、57.11%±7.89%、33.65%±4.78%,MMP-2表达量分别为88.21%±10.01%、51.22%±6.18%、35.66%±5.09%,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76、22.29、18.22、20.87、20.01和18.22,P值均<0.05).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及Tran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过膜细胞数高于普伐他汀处理组过膜细胞数(F值分别为21.09和19.78,P值均<0.05).结论 普伐他汀通过抑制p38活性及p-p38表达、提高MKP-1表达,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通过下凋RhoC及MMP-2表达,抑制HepG2细胞侵袭,运动.

  • 超声微泡包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自杀基因靶向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

    作者:周世骥;刘长安;龚建平;刘作金;唐勇;李生伟;徐越;艾志国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HSV1-TK)基因在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组织中的转染效果及联合更昔洛韦(GCV)后对肿瘤的抑瘤效应.方法 建立小鼠肝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A组),HSV1-TK(B组)、HSV1-TK(C组)、HSV1-TK+微泡(D组),每次注射200μl,每隔3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C组、D组小鼠分别给予1 MHz、2 W/cm~2、5 min超声辐照.首次注射HSV1TK 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TK蛋白的表达情况,且各治疗组分别从腹腔注射GCV 0.2 ml(100 mg·kg~(-1)·d~(-1)),连续注射14 d.测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 在超声引导下微泡包裹的HSV1-TK基因可以准确定位于肿瘤组织并靶向释放,在处理组中均有TK蛋白的表达,其中D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抑瘤率在A组、B组、C组、D组中分别为0、3.90%±1.80%、22.70%±2.86%、41.25%±3.20%(C组、D组与B组相比,P值均<0.05;D组与C组相比,P<0.05).HE染色结果显示D组较A组的坏死病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超声辐照可破坏包裹HSV1-TK基冈的微泡以定位释放,既增加了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又提高了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从而增强了自杀基因对小鼠肝癌的杀伤效果.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并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

    作者:郑瑞丹;陈雪婉;郎振为;蒋瓅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而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并存则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乏力9年"入院.2000年7月中旬开始无诱因出现全身疲倦、乏力,经休息后体力可恢复,但易反复.患者无长期饮酒史、发病前无反复服药史、无寄生虫病史、无慢性心脏病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无瘀斑、瘀点、出血点.心肺无异常发现.

  • 加强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庄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年第2期和本期发表了宁琴、侯金林、王宇明、唐红、陈智和魏来等教授写的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系列文章,包括乙型肝炎重症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转录复制调控与乙型肝炎重症化,宿主遗传背景、免疫学应答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现代诊断技术平台、细胞治疗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等,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主题突出,内容新颖,观点明确,证据充分;既有国内外新的文献综述,又有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展望了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向.

  • 《中华肝脏病杂志》征订征稿通知

    作者:

  • 细胞治疗与乙型肝炎重症化

    作者:刘峰;陈红松;魏来

    重型乙型肝炎是感染HBV后导致的重型肝炎,其发病凶险,进展迅速,绝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可迅速出现大面积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血浆置换和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缺乏,很多患者在等待移植供体期间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肝功能支持和促进肝细胞再生可能帮助肝功能衰竭患者无需肝移植而自行恢复或者度过等待移植的难关.

    关键词: 干细胞 肝炎 乙型 重型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相关分子靶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智;郑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一系列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研究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同时,积极寻找可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重型肝炎的分子和靶点;同时,高通量、组合筛查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为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宿主免疫应答与乙型肝炎重症化

    作者:宁琴;武泽光;韩梅芳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起病迅速,临床救治困难,病死率高.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微循环障碍、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和凋亡~([1]).乙型肝炎重症化的临床特点为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出现血清ALT和AST再升高,伴有黄疸和凝血机制紊乱,进一步发展导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临床表现不同于慢性终末期肝病~([2-3]).

  • 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复制调控与乙型肝炎重症化

    作者:唐红;陈恩强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年有1%的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其病情严重;由于乙型肝炎从轻症发展至重症之重症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甚清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故病死率极高~([1]).因此,HBV引起的重型肝炎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临床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介绍

    作者:王振威;王炳元

    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酒精性肝病(ALD)诊疗指南,已在2010年1期Hepatology发表~([1]),现介绍如下.一、ALD的患病率和自然病史全世界的饮酒方式存在地理差异,几乎2/3的美国成年人饮酒.少量或适量饮酒是否有益健康,尚缺乏相关证据.而过量饮酒者可发展为洒精耐受,酒精依赖和酒精戒断,另外,酒精滥用和酗酒义可带来消极的社会和健康后果(如失业,家庭破裂、器官受损、意外伤害或死亡).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