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乙型肝炎病毒DNA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邓存良;宋新文;陈枫;盛云建;王明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不仅引起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还可引起肝外多种脏器损伤.其中,HBV相关性肾炎受关注,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来研究发现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肾小球病变在肾脏病进展中意义更为重要,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不平衡可能是导致肾小管萎缩和肾功能恶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此,我们以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对象,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阳性血清对它的凋亡及Fas表达率的影响,以探讨HBV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肝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梁惠宏;陈敏山;王旭东;张亚奇;郑云;李锦清

    肝癌的局部治疗近年发展迅速,其中经皮射频消融(PRFA)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瘦素对小鼠肝纤维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戴锴;齐俊英

    近年研究发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的瘦素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1],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亦升高[2].表明瘦素和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现探讨瘦素对小鼠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机制.

  • 白细胞介素-15重组体对HBsAg核酸疫苗的免疫佐剂作用

    作者:杨春艳;苏先狮;李曼妮;何艳

    白细胞介素-15(IL-15)属螺旋结构细胞因子家族,它能促进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B细胞增殖及分化;具有诱导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lL-15 与疫苗共同免疫时可刺激抗体产物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加强.将IL-15表达质粒与HBsAg DNA疫苗共同免疫小鼠,以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关系

    作者:张复春;冼建中;尹炽标;唐小平;杨湛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对不同HB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HBV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

    作者:全俊;范学工;胡国龄;谢建萍;谢玉桃;谭德明;鲁猛厚;李聪智

    研究旨在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病情的影响.

  • PTEN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肝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作者:李学锋;邹益友;周明欢

    肿瘤生长及转移有赖于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调控因素,VEGF过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EN是一新的抑癌基因,其抑癌机制尚不清楚,在肝癌中PTEN与VEGF的关系尚未阐明.我们检测了37例肝癌中PTEN、VEGF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经肝段下腔静脉建立门体分流道的临床效果

    作者:褚建国;孙晓丽;徐晓明;黄鹤;朴龙松;吕春燕

    传统的经颈内静脉穿刺门体分流术(TIPS)分流道是建立在肝静脉与门静脉分支之间的肝实质内[1],经过十年临床实践发现,在术中经肝静脉向门静脉穿刺不但常受肝尾叶肿瘤、肝静脉闭塞及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的制约,而且术后的再狭窄常发生于支架肝静脉端,均与选择肝静脉有关.本研究探讨了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建立TIPS分流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蒋孝华;谢玉桃;谭德明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3组,A组(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组(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C组(2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流式细胞术、腹部彩色B超检测3组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其类别PAIgG、PAIgA、PAIgM水平、脾脏大小,采用骨髓穿刺术对其中74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血清TPO水平A组低于C组(P<0.01)和B组(P<0.05),严重肝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数相关(r=0.374,P<00.01).PAIg、PAIgG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和C组(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血小板数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脾脏肿大发生率A组(77.1%)明显高于B组(47.2%,P<0.01),C组无脾脏肿大发生,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 81,P<0.01).74例骨髓象显示A组有4例呈骨髓抑制象改变,B组和C组无一例有上述改变.结论严重肝功能受损时血清TPO水平下降,与血小板数减少直接相关.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脾脏肿大是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初步发现慢性肝病有骨髓抑制现象,可能成为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之一.

  •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

    作者:李琴;贾继东;王宝恩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凝血因子的临床检测已成为现实,它在判断肝病病情方面将提供较PT更早、更准确的信息.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华;张大志

    1965年Blumberg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表面成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乙型肝炎c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从此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进而促进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对HBV前S1(pre-S1)抗原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HBV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对诊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1].

  • PTEN在HepG2细胞中诱导凋亡发生及上调p53表达

    作者:杨志芳;易继林;李兴睿;谢大兴;廖晓锋;马昕

    目的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TEN对HepG 2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携带有野生型PTEN基因及突变型G129E-PTEN,C124A-PTE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利用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PTEN表达、蛋白激酶B(PKR/Akt)和焦点粘附激酶(FAK)的磷酸化状态,以及野生型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转染野生型PTEN和G129E-PTEN的HepG2细胞中磷酸化FAK(-65%,-65%)与磷酸化Akt(-93%,-35%)表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调,而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至19.8%± 1.2%和9.2%± 0.6%,并且p5 3蛋白表达上调(+120%,+50%);然而转染C124A-PTEN的细胞中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PTEN依赖其蛋白磷酸酶活性抑制FAK的磷酸化:并主要通过脂质磷酸酶活性抑制Akt的磷酸化,并诱导HepG2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上调.

  • 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凌昌全;李柏;张晨;顾伟;李绍祥;黄雪强;张亚妮

    目的将编码蜂毒素的基因用于肝癌治疗,为蜂毒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携蜂毒素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重组腺病毒,X-gal染色检测其转染效率,MTT法测定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体外转染对肝癌细胞致瘤能力的影响及肿瘤内注射对荷肝癌裸鼠的抑瘤效果.结果蜂毒素基因mRNA在细胞中得到了转录;当感染复数(MOI)为10时,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转染效率达到100%,体内转染亦有较高的效率.Ad-rAFP-Mel和Ad-rAFP对BEL74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6.2%±2.7%和2.9%± 2.3%(t=30.83,P<0.01).Ad-CMV Mel对BEL7402、SMMC7721及L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8.9%± 9.6%、65.9%±3.8%和31.7%± 1.2%,而Ad-rAFP-Mel对BEL7402、SMMC7721及L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6.2%±2.7%、16.1%±6.6%和7.5%±3.3%,与Ad-CMV-Mel组比较t=1.27,P=0.27,t=11.31、P<0.01和t=12.12、P<0.01.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后,肝癌细胞致瘤能力减弱,肿瘤内注射,裸鼠皮下移植瘤消退. 结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对肝癌均有特异性抑制作用,证明动物毒素基因作为抗肿瘤目的基因具有可行性.

  • 肝相关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魏来

    《Science》将干细胞研究列为1999年十大科学进展的首位,2004年3月11日出版的《Nature》中,"胚胎国家"(an embryonic nation)一文介绍和评价了中国的干细胞研究情况,认为在西方国家对该方面研究还很敏感的情况下,中国"对胚胎技术相对宽松的观点使其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头人"[1].显示了我国的干细胞研究成为不多的与国际上起点相接近的科学研究.在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启动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也对干细胞研究予以大力支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培哚普利和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TGF β1及其Ⅱ型受体mRNA与Smad3、7表达的影响

    作者:龚作炯;宋仕玲;黄砚青;阮鹏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GFβ1RⅡ)mRNA与 Smad3、Smad 7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4周开始分别予以培哚普利和缬沙坦灌胃.采用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与TGF β1R Ⅱ mRN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 β1、Smad3及Smad 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和血清透明质酸.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大鼠肝内TGFβ1与TGFβ1RⅡmRNA表达明显下降、以及Smad 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7的表达增加.TGF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Smad 7主要在肝细胞浆表达,上述物质在两种药物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后肝组织羟脯氨酸及血清透明质酸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小叶结构均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 结论培哚普利或缬沙坦均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抑制肝内TGFβ1与TGFβ1RⅡmRNA及Smad3表达,并促进Smad7表达有关.

  •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新进展--美国肝脏病学会2004年年会纪要

    作者:张定凤

    美国肝脏病学会2004年年会于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波士顿召开,内容涉及肝病各个领域,但是今年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报道较多,一改过去对肝炎治疗较为沉闷的局面,抗病毒治疗的涉及面广,杂色纷呈.今将有关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 U1 snRNA嵌合体核酶的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

    作者:田梅梅;王峰;牛俊奇;王美霞

    目的鉴定特异性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酶与具有细胞核靶向性的U1 snRNA组成的嵌合体在体外切割HCV RNA的活性.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的方法用HCV特异性核酶(Rz)序列取代质粒pBSⅡSK+U1(含有人类野生型U1 snRNA基因全序)中U1 snRNA第三个茎环结构,重组质粒命名为pBSⅡSK+(U1-Rz).再将pBSⅡSK+(U1-Rz)中核酶与U1 snRNA组成的嵌合体基因正向克隆于pGEM-T 载体T7启动子的下游,重组质粒命名为pGEM(U1-Rz).质粒pGEM-(U1 Rz)和pGEM Rzl含有与pGEM-(U1-Rz)相同的核酶序列]体外转录后,转录产物与靶RNAs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切割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结果 U1 snRNA嵌合体核酶构建成功.嵌合体核酶与核酶对靶RNAs均有切割活性,且二者的切割活性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工具酶体积比的增加切割效率增加. 结论特异性抗HCV核酶与U1嵌合体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催化切割活性.

  • 预处理与肝细胞保护

    作者:冯晓彬;董家鸿

    适应性细胞保护是机体的一种普遍现象,1986年Murry在对狗进行冠状动脉阻塞后再灌流的基础上观察到心脏对更长时间的缺血及再灌流产生了很强的抵抗力,从而提出了缺血预处理(预适应)这一概念.随后这一预处理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等其他器官,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就预处理与肝细胞保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含淤胆血清的培养体系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表达肝细胞功能的研究

    作者:方天翎;闵军;邓小耿;钱世鹍;褚忠华;陈亚进;邵静;魏菁;陈积圣

    目的探讨病理微环境体外诱导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表达肝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悬滴培养ESC发育5~7d的拟胚体,将其离散细胞种植于不同的分化体系,观察ESC在自主分化、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或5%淤胆血清+HGF诱导下每天的分化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以及细胞的糖原、甘油三酯、白蛋白及尿素氮合成功能,细胞吲哚氰绿(ICG)和荧光二乙酯(FDA)染色的情况.结果 ESC自主分化难以控制,分化为3个胚层的细胞.HGF促进ESC向内脏内胚层和中胚层(心肌)分化,但两者仅能表达低水平的肝细胞特异性功能.引入淤胆血清的HGF诱导体系中ESC能分化为较为均一的多角形细胞,具有较高水平的糖原、甘油三酯、白蛋白和尿素氮合成能力,ICG和FDA染色阳性.结论自主分化和HGF诱导ESC表达肝细胞代谢的能力有限.体外模拟病理性微环境可诱导ESC定向分化为肝系细胞,并具有较高水平的肝细胞代谢功能.

  • 小鼠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一鸣;胡大荣;姚鹏;范公忍

    目的探讨成年小鼠骨髓干细胞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用下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分化特性,为肝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HGF 100ng/ml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于诱导的第0、7、14、21、28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mRNA水平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LB、AFP和细胞角蛋白19(CK19)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新鲜分离的骨髓干细胞ALB及AFP mRNA呈弱阳性.在非诱导组,培养7d时ALB mRNA已检测不到,AFP mRNA明显减弱,14 d时消失.在诱导组,7 d时ALB mRNA检测不到,14 d时再次出现阳性条带,21 d时表达量大,而AFP mRNA在诱导组始终呈阳性,14 d时表达量大,以后逐渐减少.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RT-PCR结果基本一致,但CK19蛋白始终阴性.结论小鼠骨髓干细胞在HGF单独作用下能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的佳时期是2~3周.

  • 体外定向诱导E14小鼠胚胎干细胞为肝细胞

    作者:孟瑛;黄绍良;闵军;郭中敏;吴燕峰;包蓉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方法常规方法培养E14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后,进行悬滴一悬浮培养,形成胚胎体,再进行分阶段定向诱导,在培养第9~12天、第12~18天以及第15~18天分别加入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制瘤素M.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特异性基因mRNA的表达,并用吲哚氰绿(ICG)摄取和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分析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结果在诱导培养的第13天,细胞出现肝细胞样改变.RT-PCR分析可见,在诱导的第6天和第12天分别可以检测到内胚层或卵黄囊分化标志基因--甲状腺素运载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的mRNA表达,第6天出现未成熟肝细胞标志基因--甲胎蛋白mRNA表达,第9天、第15天和第18天分别开始出现成熟肝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白蛋白、葡萄糖6磷酸酶、酪氨酸氨基转移酶mRNA表达.同时,ESC源性肝细胞表现为ICG摄取和PAS反应阳性,经过诱导,ICG阳性细胞数约占 85.1%.结论 ESC源性肝细胞具备肝细胞特性,ESC有可能成为肝细胞治疗的替代供体细胞.

  • 肝再生大鼠血清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播江;钟翠平;顾云娣;张新华;梁春敏;吴超群

    目的观察肝大部切除大鼠再生血清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肝实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探讨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体外培养条件和方法,为患者应用自身骨髓细胞修复损伤肝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肝大部切除大鼠肝再生动物模型,收集术后24 h血清;分别应用鼠肝再生血清和HGF对大鼠骨髓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培养;以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分化不同阶段细胞进行检测.将分化细胞经尾静脉输入同系大鼠,观察输注细胞在肝、脾内的生长情况. 结果活体移植分化细胞能定向迁移至肝和脾;体外及体内分化细胞在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表达白蛋白,并在一定时期内表达甲胎蛋白.结论大鼠骨髓干细胞在肝大部切除再生血清或HGF的诱导下能横向分化为肝实质样细胞.

  • 丁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

    作者:王萍;贾继东;唐淑珍;阎钟钰;尤红;丛敏;王宝恩;陈丽;安威

    目的探讨分化刺激剂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从喂养含0.1%乙硫氨酸的胆碱缺乏性饮食4~6周的大鼠肝脏中分离出肝卵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0.75 mmol/L丁酸钠处理大鼠肝卵圆细胞后,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表型改变,weste rn blot检测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细胞既表达成熟肝细胞的标志物白蛋白,也表达胆管细胞的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RT-PCR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还表达干细胞的标志物c-kit,但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CD34,表明这些细胞是大鼠肝前体细胞--肝卵圆细胞.0.75 mmol/L丁酸钠能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出现明显的表型改变,细胞变大、变圆,核浆比减小,且双核细胞数增多,约占总细胞数的50%左右,同时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0.75 mmol/L丁酸钠能够提高大鼠肝卵圆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论分化刺激剂丁酸钠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

  • 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多向分化

    作者:赵运转;魏来;韩梅;李凌松

    目的从胎肝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优化的方法从胎肝中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分布,并体外诱导成骨、成脂肪和成肝组织细胞分化.并用染色方法鉴定成骨、成脂肪分化结合形态学方法和RT-PCR方法鉴定成肝组织分化结果.结果从胎肝中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样,贴壁生长,表型相对均一,表面标志为CD90+,CD44+,CD147+;而CD34,CD45,HLA-DR.具有向肝组织分化的潜能,并可向成骨和成脂肪分化.结论从胎肝中可分离培养得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关键词: 胎儿 干细胞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