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肝硬化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路径的探讨

    作者:朱鸣;赵长青;平键;周扬;徐列明

    肝脏是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由于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80%[1].营养风险与疾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发现营养风险并给予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开展了方法学的比较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估肝硬化营养风险的临床筛查路径.一、资料与方法

  • HIV合并HCV感染者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改用聚乙二醇干扰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柯迎春;李凌华;胡凤玉;何艳;兰芸;陈谐捷;唐小平;蔡卫平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后改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NF α)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观察使用Peg-INF 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0例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的HIV合并HCV感染者0(基线)、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的HCV RNA载量、肝功能及CD4+计数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HCV病毒基因分型:14例1b,3例2a,3例测序失败.基线情况:CD4+计数平均(406.45±210.83)个/μl;CD8+计数平均(1 076.45±716.18)个/μl;CD4+/CD8+比值平均0.43±0.17;HCV RNA平均载量(6.01±1.13)log10 IU/ml;12例(60%)存在肝功能异常.共14例(70%)患者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15例(75%)获得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7例(35%)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8例(40%)复发.治疗过程中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 (10/2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也无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停药.20例患者治疗48周时的CD4+计数与CD8+计数,均较基线明显下降(P=0.001;P=0.001),但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32).SVR组基线HCV RNA平均值(4.95±1.18) log10 IU/ml,未取得SVR组为(6.59±0.53) log10 IU/m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t=3.49,P=0.009).结论 HIV合并HCV感染者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后改用Peg-INFα联合利巴韦林仍可取得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基线HCV RNA载量低者更容易获得SVR.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中利巴韦林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汪茂荣;张馨;杨志国;李平;高蕾;陈晓慧;王洁;熊熙;王寿明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过程中利巴韦林服用剂量及血药浓度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关系. 方法 收集了40例接受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根据疗效(治疗结束获得病毒学应答患者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CV RNA仍维持低于检测下限为获得SVR,HCV RNA转阳者为复发)分为获得SVR组20例(年龄19 ~ 55岁,男性10例)和复发组20例(年龄21 ~ 76岁,男性12例),采用HPLC-MS/MS测定法检测其治疗过程中第4、12、24、48周的利巴韦林血药浓度.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服用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15.01±1.21) mg/kg和(10.28±2.81)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8,JP=0.000).AUG达到0.96 (95%CI,0.00~ 1.00),P=0.000,表明利巴韦林服用剂量对获得SVR的预测价值较高.当RBV用量大于13.05 mg/kg(敏感度:100%;特异度:85%)时,更可能获得SVR疗效.获得SVR组第4、12、24、48周RBV血药浓度检测值依次为(1 894.8±740.7)ng/rnl、(2 029.9±547.7) ng/ml、(2 011.8±354.2) ng/ml、(2 093.5±540.3)ng/ml,复发组依次为(1 223.1±722.7) ng/ml、(1 286.9±685.4) ng/ml、(1 304.7±692.0) ng/ml、(1 221.3±655.3)ng/rnl,两组患者每个时间点的利巴韦林血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t=2.903,P=0.006;t=3.787,P=0.001;t=4.068,P=0.000;t=4.593,P=0.000).采用ROC分析结果显示,第4、12、24、48周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6(95%CI,0.61 ~ 0.92),P=0.005;0.83 (95%CI,0.68 ~ 0.97),P=0.000;0.83(95%CI,0.69 ~ 0.98),P=0.000;0.86(95%CI,0.72 ~ 1.00),P=0.000;提示利巴韦林血药浓度对SV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第4、12、24、48周利巴韦林血药浓度依次高于1 262.5 ng/ml(截断值,敏感度90%,特异度60%)1 432 ng/ml(敏感度100%,特异度65%)、1 427 ng/ml(敏感度100%,特异度65%)和1 610 ng/ml(敏感度95%,特异度80%)时,获得SVR疗效的可能性更大. 结论 Peg-IFN α-2a联合RBV抗HCV过程中,RBV服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对CHC复发及获得SVR可能性预测价值较高.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李晨;吕飒;朱冰;万志红;刘婉姝;郭丽;游绍莉;辛绍杰

    目的 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 方法 对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338例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患者近期(12周)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血肌酐(CRE)、血清钠(Na)、HBV DNA及HBeAg是预测该类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 (p)=-4.466+1.192×年龄+1.631×乙型肝炎家族+1.091×HE+1.631×HRS+1.208×WBC-1.487×PLT+1.092×INR+1.446×TBil+1.608×TBA-1.101×CHE+1.279×CRE-1.713×Na+1.032×HBV DNA+0.833×HBeAg.所得预测近期预后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Cut-off值为3.16,敏感度为0.860,特异度为0.871,随方程分值增加,患者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结论 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HE、HRS、WBC、PLT、INR、TBil、TBA、CHE、CRE、Na、HBV DNA及HBeAg是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指导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壳寡糖降低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健;姜曼;辛永宁;耿宁;李雪洁;宣世英

    目的 探讨壳寡糖(COS)对肝脏甘油三酯(TG)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1 mmol/L脂肪酸处理的L02细胞作为模型组,1 mmol/L脂肪酸与0.5 mg/ml COS处理的细胞为COS组,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脂肪酸合酶(FAS)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CPT1A)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COS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16周后取肝脏进行HE及油红O染色,测定肝脏TG含量.各组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结果 模型组L02肝细胞内脂滴增多,TG含量升高,COS干预后细胞内TG的含量减低.COS组SREBP-1c、FA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5±0.177、1.226± 0.150,与模型组的2.322±0.198、1.801±0.159比较,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60.457、24.753,P值均<0.01,差异均有意义;而与模型组相比,COS处理后,CPT1A mRNA表达水平升高(1.254±0.156对比1.908±0.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4,P<0.01).COS组SREBP-1c及FA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1±0.081、0.332±0.023,低于模型组的0.351±0.016、1.238±0.051,F值分别为188.920、624.069,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T1A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1.014±0.033对比0.561±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793,P<0.01).COS能降低高脂饮食小鼠肝脏内TG含量. 结论 COS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肝细胞和高脂饮食小鼠肝脏TG蓄积,其可能机制与抑制SREBP-1c及其下游的FAS基因表达,减少TG的合成,且增加CPT1A基因表达,加速TG分解有关.

  • 当归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作者:夏婕妤;樊艳玲;贾道勇;张梦思;张岩岩;李静;景鹏伟;王璐;王亚平

    目的 研究当归多糖(ASP)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D-半乳糖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mg/kg),1次/d,持续42d;ASP+ D-半乳糖模型组:从D-半乳糖模型复制的第8天起,皮下注射ASP (120 mg/kg),1次/d,持续35 d;正常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与等时等渗盐水.药物注射完成第2 d,取眼球血制备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含量,制备肝脏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丙二醛(MDA),晚期糖苷化产物(AGEs)含量.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糖原染色观察肝脏内糖原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用One-way ANOVA法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D-半乳糖模型组小鼠肝脏病损严重,肝细胞出现退行性变化.ASP治疗35 d后,ASP+D-半乳糖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ALT为(21.49±4.81) U/L比(28.29±0.51) U/L,AST为(84.03±9.17) U/L比(97.93±3.56) U/L,TBil为(0.61±0.14)μmol/L比(1.19±0.18)μmol/L;SOD为(170.69±13.41) U/mg比(136.31±21.59) U/mg,MDA为(5.12±1.01)nmol/mg比(8.71±2.04)nmol/mg,GSH-Px为(47.01±8.85) U/ml比(33.22±5.44) U/m1,AEGs的含量下降,肝脏内糖原数量回升,肝脏病损和肝细胞损伤减轻. 结论 ASP能拮抗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脂素-1在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园园;周俊英

    脂素-1 (lipin-1)在脂质代谢过程中具有促进甘油三酯合成和脂肪酸氧化双重调节作用,乙醇通过AMPK-SREBP-1-1ipin-1信号通路上调lipin-1的表达,还可通过SITR1-SFRS 10-LPIN1信号通路上调lipin1 β/α比例,在细胞质中lipin1 β作为Mg2+依赖性的磷脂酸磷酸酶(phosphatidic acid phosphohydrolase,PAP)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在细胞核中,作为转录共刺激因子的lipin1 α通过抑制PPAR α、PGC-1 α活性使得线粒体内脂肪酸氧化减少,进而促进肝细胞脂质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 肾功能损伤标志物及其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肾功能监测的应用

    作者:李华珊;马红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用药,包括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由于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口服NAs抑制病毒复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是临床医师选择药物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近几年,一些研究开始关注长期应用NAs对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评价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开始在临床应用,但是大部分标志物在CHB患者中的适用性还不明确.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常用的及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并初步探讨了这些标志物在CHB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 哪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癌动物模型更具实用价值?

    作者:段娜娜;吴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曾被认为只在进展到肝硬化后才发生肝癌,新近的临床研究表明NAFLD在脂肪性肝炎(NASH)期就可出现肝癌.NAFLD的流行及其恶变率的升高要求尽早阐明肝细胞癌(HCC)的发病机制,评估新颖治疗的效果,这需要可靠的动物模型.现总结具有实用价值的NASH-HCC模型的特点,希望利用这些模型揭开NASH-HCC的神秘面纱.

  • 胞外Y-盒结合蛋白1通过Notch3受体促进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与转移

    作者:史静;李朴;邹麟;陈瀑;张莉萍

    目的 阐明应激状态下肝癌细胞HepG2是否主动分泌Y-盒结合蛋白1(YB-1),并初步探讨胞外YB-1的病理意义与作用机制. 方法 浓度梯度的脂多糖(LPS)、阿霉素刺激处理HepG2,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已建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实时定量检测上清液中YB-1水平;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胞外YB-1是否特异结合Notch3受体,Western blot分析Notch-跨腹受体表达;浓度梯度的重组YB-1与HepG2共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法与细胞迁移实验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转移.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CLI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液上清液中胞外Y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10.54,P<0.001),分泌表达量在刺激培养(LPS:8 ng/ml和阿霉素:10 ng/ml)4 h后达高峰;免疫共沉淀与Westem blot结果证实胞外YB-1特异结合并上调表达Notch3;四甲基偶氮唑盐法与细胞迁移实验表明胞外YB-1显著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转移(F=9.405,P<0.001).结论 化疗药物等应激状态下肿瘤细胞HepG2可经非经典途径主动分泌YB-1,胞外YB-1特异结合并上调表达Notch3受体,进而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转移.为阐明肝细胞肝癌发病机制及进一步探讨胞外YB-1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关系奠定了基础.

  • 新型抑癌基因Arid2对CD44的表达调控及其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田玲;段玉洁;聂丽珠;李治;陈震;高庆祝;杨翼;唐霓;郑建

    目的 观察新型抑癌基因Arid2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细胞中CD44的表达调控,初步探讨Arid2调控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机制. 方法 构建pGL3-CD44报告质粒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HepG2及Huh7细胞中,感染腺病毒Ad-Arid2后,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报告质粒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Arid2对跨膜糖蛋白CD44表达的影响.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Arid2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在裸鼠荷瘤实验中观察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情况.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发现,转染不同长度CD44报告质粒后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变化明显的pGL3-CD44-791 ~ +225 bp报告质粒相对荧光素酶在给予过表达Arid2处理后明显下调,抑制率分别为73.83%±0.92%(P<0.05,HepG2)和48.99%±1.37%(P<0.05,Huh7).外源性过表达Arid2能够明显抑制CD44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证实过表达Arid2可以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在HepG2、Huh7细胞中其抑制率分别为66.95%±0.59%(P<0.05)、73.86%±0.49%(P< 0.05).动物实验结果表明,Arid2明显延缓或抑制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率为98.57%±0.34%(P<0.05).结论 外源过表达Arid2明显下调CD44启动子活性和CD44蛋白表达,并在肝癌细胞和荷瘤裸鼠模型中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提示CD44在Arid2调控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为阐明Arid2与CD44分子的关系以及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酸)类药物双重耐药且新发肝癌1例

    作者:李春艳;潘峻岩;杨爱萍

    本文报道1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规律口服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初始抗病毒治疗3年后发生YMDD变异,停药经保肝、免疫调节治疗3年后出现黄疸和低蛋白血症,给予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肝生物化学指标恢复正常,病毒学应答满意.3年后再次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发生YMDD、rtA181V碱基位点变异,改用ADV联合恩替卡韦(entecarvir,ETV)抗病毒治疗7年,持续维持病毒学完全应答.半年前上腹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肝硬化结节癌变.

  • 高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袁吉;刘艳艳;马雪娇;李家斌

    目的 研究高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α-平滑肌肌动蛋白(o-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高脂对肝纤维化影响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SC-T6,300μmol/L棕榈酸(PA)处理HSC-T6 24h,对照组采用等量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HSC-T6 24 h,Western blot检测α-SMA、MMP-2的表达;剂量效应组分别用浓度为0 μ mol/L、100 μ mol/L、200 μ mol/L、300 μ mol/L、500μmol/L、1 000 μ mol/L的PA处理HSC-T6 24h;时间效应组用浓度为300μmol/L的PA分别处理HSC-T6 0h、4h、8h、12h、24 h、48 h,对照组采用等量BSA代替PA,Western blot检测HMGB1、α-SMA、MMP-2的表达;浓度为0 ng/ml、50 ng/ml、1oo ng/ml、200 ng/ml、500 ng/ml的重组人HMGB1 (rHMGB1)处理HSC-T6 48h,对照组采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代替PA,Westem blot检测α-SMA、MMP-2的表达;PA组采用浓度为300 μ mol/L的PA处理HSC-T6 24 h,PA+HMGB 1-siRNA组在下调HSC-T6细胞内HMGB1后加入300μmol/L的PA处理24h,空白对照组采用等量BSA代替PA,Westernblot检测HMGB1、α-SMA、MMP-2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300μmol/L PA处理HSC-T6 24h,α-SMA、MMP-2的表达较0h明显增加(P<0.05);(2)不同浓度PA处理HSC-T6 24h,HMGB1、MMP-2的表达较未处理组(0μmol/L)明显增加(P<0.01),α-SMA的表达在PA浓度为200 μ mol/L、300μmol/L、500μmol/L、1 000μmol/L时出现明显增加妒< 0.01);300 μ mol/L PA处理不同时间,HMGB1、α-SMA和MMP-2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且在16 h、24 h、48 h较0h出现显著性增加(P<0.01);(3) 1oo ng/ml、200 ng/ml、500 ng/ml rHMGB1处理HSC-T6 48 h,α-SMA、MMP-2的表达较未处理组(0ng/ml)明显增加(P< 0.05);(4)与PA组相比,PA+HMGB1-siRNA处理HSC-T6 24 h,HMGB1、α-SMA和MMP-2的表达明显下降(P< 0.05).结论 高脂可以通过上调HSC-T6中HMGB1的表达来促进α-SMA、MMP-2的表达,从而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 化学合成的Ac-SDKP类似物FAM-Aca-SDKP与HSC-T6细胞表面结合特征分析

    作者:周达;何玲楠;王晶;丁永年;陈源文;范建高

    目的 利用化学合成N-乙酰基-丝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脯氨酸(Ac-SDKP)类似物FAM-Aca-SDKP,探讨Ac-SDKP与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的结合及其结合的基本物理特征.方法 化学合成携带绿色荧光的Ac-SDKP类似物短肽[5-FAM]-酪氨酸-氨基己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脯氨酸(FAM-Aca-SDKP),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对HSC胶原分泌影响验证其生物学效应与Ac-SDKP一致性,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FAM-Aca-SDKP与HSC-T6结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M-Aca-SDKP与HSC-T6结合的时间-浓度效应.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的Ac-SDKP及FAM-Aca-SDKP与HSC-T6孵育24 h后,均观察到HSC-T6表达Ⅰ型前胶原增加,而作用时间为0.5h时,Ac-SDKP和FAM-Aca-SDKP导致Ⅰ型胶原表达分别下降30% ~ 50%;FAM-Aca-SDKP与HSC-T6共孵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出现显著绿色荧光,给予Ac-SDKP竞争抑制可显著减少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FAM-Aca-SDKP浓度为0 ~ 50 μ mol/L时,荧光阳性细胞率从0快速上升至约12%,而在浓度为50 ~ 100μ mol/L,阳性细胞率仅从约12%上升至约14%,并且给予Ac-SDKP共孵育可显著降低阳性细胞百分率;FAM-Aca-SDKP阳性细胞数在孵育45 min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 结论 FAM-Aca-SDKP可结合于HSC-T6细胞表面,表现出竞争性抑制、可饱和、时间-浓度效应等配体-受体结合特征.

  • 值得临床关注的新挑战:丙型肝炎病毒对直接抗病毒药物的耐药

    作者:陈志伟;胡鹏;任红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是国外HCV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是耐药问题却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我国目前还没有批准DAAs上市,部分DAAs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对HCV耐药有一个认识,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减少治疗失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DAAs耐药机制及屏障、预存耐药突变发生率、耐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耐药后治疗方案选择以及耐药检测的方法等问题作一介绍,希望能对DAAs在我国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帮助.

  • HCV感染与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

    作者:史继静;张纪元;张学秀;王福生

    适应性免疫尤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抗HCV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病毒的清除需要强烈、持久、多表位的HCV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后者功能障碍是导致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抗HCV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现就HCV感染不同转归时机体HC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及机制进行讨论.

  • 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评价专家建议

    作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疾病新药临床

    近年来,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的研究开发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有新药获准上市.DAA的出现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还有可能取代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治疗.目前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和医疗单位在不同程度上参与DAA的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但国内尚无相关指南或规范,为使这方面的工作更规范、更符合国内新药评价的要求并与国际接轨,我们组织了国内部分知名专家,就丙型肝炎DAA的新药临床试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了《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评价专家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