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중화간장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418
  • 国内刊号: 50-11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5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任红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肝纤维化形成中血管紧张素(1-7)及其转换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宁;申凤俊;赵彩霞;唐瑾

    肝脏存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其主要介质,AngⅡ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与纤维增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及其代谢产物Ang-(1-7),Ang-(1-7)可通过Mas受体拮抗AngⅡ的作用,引起血管舒张、抑制细胞增殖[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和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关系密切[2].但对Ang-(1-7)、ACE2及IGFBP-2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报道较少.因此,本实验采用CC1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ACE2、Ang-(1-7)、IGFBP-2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作者:黄平;杨永峰;熊清芳;钟艳丹

    本研究通过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HCV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于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和病房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资料,诊断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标准.2.治疗方法:患者均给予PegIFN α-2a(购自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35 μg或180μg(体质量≤65kg者为135μg,体质量>65kg者为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应用RBV 800~1200 mg(体质量≤65 kg者为800mg,65 ~75kg者为1000mg,体质量≥75mg者为1200 mg),每日分次口服,共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至24周.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选择对症支持治疗、药物减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暂停后恢复治疗或停止治疗等处理方式.剂量调整主要依据PegIFN α-2a临床试验中针对不良反应剂量调整原则所定的标准,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主治医师决定.

  • 肝细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NPRL2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马燕凌;孙建海;晏菲;李黎;刘莉

    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其发生、发展是由于环境、遗传和生活环境等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原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调所致.NPRL2(nitrogenpermease regulator-like 2)是新发现的人抑癌基因,位于人基因组3p21.3区域[1].它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的形成,而其失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其表达量与癌组织大小、血清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密切相关[3].本研究选取肝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肝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PRL2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了解NPRL2基因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肝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线索.

  • 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

    作者:刘顺庆;朱晓骏;孙学华;李曼;高月求

    目的 分析ALT轻度升高(1~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年龄及HBV DNA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入组病例中符合条件者,行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检测HBsAg、HBeAg滴度及HBV DNA水平.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情况及年龄(≥40岁和<40岁)、HBVDNA水平(≥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对其的影响.两样本构成比的比较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89例HBeAg阳性与126例HBeAg阴性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26和3.464,P值均>0.05).<40岁组中,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2.543和5.024,P值均>0.05).≥40岁组中,HBeAg阳性患者中、重度炎症(G3、G4)所占百分比(32.9%)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16.4%),x2=8.777,P<0.05;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7,P>0.05).HBV DNA≥105拷贝/ml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轻度炎症(Gl)所占百分比(17.5%)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7.3%),x2=8.851,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227,P>0.05).HBVDNA<105拷贝/ml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轻度炎症(Gl)所占百分比(29.6%)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6.9%),x2=6.357,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轻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2和2.11,P值均<0.05).结论 ALT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状态与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关.年龄≥40岁的HBeAg阳性患者中、重度炎症比例明显升高;不同HBV DNA水平的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也有差异.

  • 蛋白酶抑制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袁学兰;李茂英;张大志

    目的 比较蛋白酶抑制剂(特拉普韦或波塞普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及利巴韦林(RBV)的三联治疗方案与Peg-IFN联合RBV的标准二联方案治疗基因1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纳入比较蛋白酶抑制剂联合Peg-IFN及RBV的三联治疗方案与Peg-IFN联合RBV的标准二联方案治疗基因1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为protease inhibitor、hepatitis C和genotype 1.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复发率、贫血发生率、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致的停药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研究结果的评价指标,异质性通过x2检验及I2检验评价,异质性明显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式,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式.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3200例患者.三联治疗组的SVR率高于标准二联组(65.4%比40.9%,OR=2.92,95%口CI为2.5~3.42,P<0.01),复发率低于二联治疗组(11.3%比24.8%,OR=0.42,95%CI为0.26~0.68,P<0.01),贫血发生率高于二联治疗组(44.1%比26.2%,OR=2.25,95% CI为1.9~2.65,P<0.01),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致的停药率也高于二联治疗组(12.4%比7.7%,OR=1.66,95% CI为1.19~2.32,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三联治疗组(包括24或28周组、48周组、应答指导疗程组)均有较高的SVR率及较低的复发率.结论 特拉普韦或波塞普韦联合Peg-IFN及RBV的三联治疗方案对于基因1型的初治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Peg-IFN联合RBV的二联治疗方案,但增加了贫血发生率及因不良反应而导致的停药率.

  • 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蒋永芳;马静;贺波;李耐萍;唐伟;龚国忠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6例采用ADV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对照组36例单用ADV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V DNA及肝组织学.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及肝脏组织学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积分和HBV DNA阴转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值分别为(101.58±30.11)μg/L、(182.25±117.59)μg/L;层黏连蛋白(LN)值分别为(147.89±41.72)μg/L、(181.50±56.96)μg/L;Ⅳ型胶原蛋白(CⅣ)值分别为(38.75±9.50)μg/L、(74.92±31.14)μg/L,治疗组患者的HA、LN、CIV值与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3.987、2.856、6.666,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肝组织纤维化积分分别为12.28±3.16、10.61±2.37,治疗前后比较,t=2.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肝组织纤维化积分分别为12.17±3.01、11.36±2.93,治疗前后比较,t=1.1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V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患者获得明显肝组织学改善.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长期随访中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权润;张长江;熊瑜琳;朱研;谭朝霞;胡亚君;袁婧;王小红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获得应答后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长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统计分析.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干扰素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依基因型分别为24周(非1b型)或48周(1b型).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HCV RNA载量,影响因素纳入了年龄、性别、HCV基因型、基线HCV RNA载量及干扰素类型.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33.5±16.4)个月,短12个月,长85个月,累计复发率为14.8%.随访第1~6个月内复发概率大,为8.9‰第7~12个月为1.4%、第13~18个月为1.4%、第19~24个月为1.6%、第25~30个月为1.1,30个月后未见复发.65.0%(13/20)的复发病例发生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但之后2年内仍有35.0%(7/20)病例复发.HCV基因1b型和非1b型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0.4%和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和未复发患者平均基线HCV RNA载量分别为(6.86±1.01)log10拷贝/ml和(6.60±1.21)log1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普通干扰素α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12.1%、14.0%及1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5±11.89)岁,高于未复发患者的(37.41±10.65)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2,P=0.001).结论 接受病毒基因型指导的标准抗病毒方案的患者,只有年龄与复发显著相关,高龄患者容易复发.基因型指导的抗病毒方案基本上消除了病毒因素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 性激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亚东;张英泽;赵彩彦;曹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肝小叶内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发现NAFLD不仅与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氧化应激、内毒素血症等相关,其发生还存在明显性别差异,推测其可能与不同性别间性激素水平、肝脂代谢差异以及糖脂代谢酶表达及活性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1].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新文献,就性激素在NAFL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对NAFLD发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一、NAFLD流行病学与性别差异Hepatology于2011年发表了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结果,1170例青少年中,NAFLD发病率为12.8%,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1.6[2].该结论与多项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的男性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女性相悖,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研究人口基础特征、ALT水平及不同性别人群肥胖比例差异等相关[3].有关NAFLD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男性NAFLD患者高于女性,但青春期前及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过男性,说明女性激素可能对生育期女性脂肪肝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 急性起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海燕;马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约25%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起病,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其中小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自身免疫性急性肝衰竭(autoimmune acute liverfaiilure,AI-ALF).美国急性肝衰竭学会报告显示,约10%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是由AIH引起的,30%左右的ALF患者虽表现为"自身抗体阴性",但部分可能为AIH,而高达47%~71%的老年AIH患者呈急性起病[1].我院的病人资料显示,初诊将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85.5 μmol/L和(或)血清AST(或ALT)>1000 U/L定义为急性起病AIH时,12%(20/167例)的AIH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起病,而17例自身抗体阴性的AIH患者中有4例为急性起病.

  • 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荧光蛋白标记的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汪茂荣;张馨;刘延庆

    目的 建立裸鼠原位人荧光蛋白肝癌移植瘤模型,采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研究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c裸鼠肝脏接种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肝癌细胞(RFP-HepG2),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G1组)、奥沙利铂阳性对照组(G2组,25mg/kg)、南蛇藤小剂量治疗组(G3组,20mg/kg)、南蛇藤大剂量治疗组(G4组,40mg/kg)和南蛇藤预防治疗组(G5组,20mg/kg).治疗组自RFP-HepG2细胞接种第20天开始用药,每日给药1次,连续4周.奥沙利铂尾静脉注射给药,南蛇藤灌胃给药,G1组用等渗盐水替代.G5组自RFP-HepG2细胞接种第2天开始给药至治疗结束.活体荧光影像技术追踪肿瘤生长情况,测量移植瘤体积;治疗结束后切除肿瘤并称重.组间肿瘤体积和质量比较用t检验.结果 RFP-HepG2细胞接种第31天的影像扫描结果提示各组移植瘤体积出现差异,第45天达高峰,G1、G2、G3、G4、G5组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803.1±512.3)mm3、(83.8±23.5)mm3、(852.7±502.6)mm3、(410.0±231.6)mm3、(120.5±60.1)mm3;G5组肿瘤体积较G1组明显减小(t=3.723,P<0.01),与G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3,P>0.05);G4组与G1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56,P>0.05),且均明显大于G2组(t=4.526,P<0.05).G1、G2、G3、G4、G5组瘤体质量分别为(0.95±0.49)g、(0.36±0.09)g、(0.67±0.29)g、(0.48±0.15)g、(0.38±0.11)g;G2、G4和G5组瘤体质量明显小于G1组(t值分别为3.371、2.774和2.901,P值均<0.05),G4组和G5组与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5、0.259,P>0.05),而G3组瘤体质量则明显高于G2组(t=2.684,P<0.05).结论 大剂量南蛇藤对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疗效稍低于奥沙利铂;预防用药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弱,其作用与奥沙利铂相当.

  •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

    作者:周帆;刘娇;陈庆美;单晓亮;陈林林;权会琴;唐霓

    目的 研究HCV F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酶切连接方法将编码HCV F蛋白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SEB-3Flag中,用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SEB-3Flag-F转染Huh7、SMMC7721细胞,经Blasticidine抗性筛选,拟建立HCV F蛋白稳定表达的细胞株,用RT-PCR方法检测HCV-F基因的表达.通过MTS、细胞计数、结晶紫以及流式细胞检测实验观察F蛋白对转染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了HCV F基因稳定表达的细胞株Huh7-F和SMMC7721-F,MTS、细胞计数实验均证实Huh7-F和SMMC7721-F细胞较对照细胞增殖速度减慢,Huh7-F稳定细胞株结晶紫定量A值为1.072±0.070,对照组为1.387±0.005(t=-6.347,P<0.05);SMMC7721-F稳定细胞株A值为1.594±0.007,对照组为1.921±0.090(t=-4.81,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Huh7-F稳定细胞株48hS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7.12%±0.04%,对照组S期细胞数为55.32%000±1.45%(t=-7.99,P<0.05);SMMC7721-F稳定细胞株S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0.75%±0.09%,对照组S期细胞数为33.23%±0.28%(t=-5.91,P<0.05).结论 稳定转染HCV F基因可以明显抑制Huh7细胞、SMMC7721细胞的增殖.

  • 干扰素辅助治疗肝细胞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庄丽萍;曾宪涛;孟志强

    目的 评价手术、消融、动脉栓塞化疗等治疗措施后辅助用干扰素(IFN)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互联网检索灰色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857例,其中IFN组442例,对照组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治疗后辅助用IFN治疗能降低肝癌1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0.71,95%可信区间(CI)为0.51~0.99]、3年复发率(RR=0.86,95%CI为0.76~0.98)、4年复发率(RR=0.79,95%CI为0.68~0,91);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RR=1.09,95%CI为1.01~1.18)、2年生存率(RR=1.25,95%口CI为1.04~1.50),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5年复发率和3、4、5年生存率的差异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一项针对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辅助用IFN治疗的RCT结果显示,TACE-IFN联合能降低患者的肝癌复发率,改善患者2年的无疾病生存率和2年的总生存率,但1年的无疾病生存率和1年的总生存率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FN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患者对IFN的不良反应能较好耐受.

  • CCL15在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中的功能分析

    作者:李悦国;张鹏

    目的 解析CCL15的生物学功能,验证其是否在肝癌侵袭、转移和复发中发挥作用.方法 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CL15在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用CCL15特异性的小干扰RNA质粒转染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ML3,得到CCL15低表达的细胞株HCCML3-siCCL15,通过划痕实验和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观察CCL15表达降低后对HCCML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CCL15在有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ML3和MHCC97-L中高表达.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CCML3组和HCCML3-siCCL15组划痕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是(0.35±0.02)mm和(0.82±0.03)mm (t=15.67,P<0.05).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HCCML3组和HCCML3-siCCL15组平均每视野侵袭细胞分别为(657.9±22.9)个和(148.4±10.2)个(t=19.34,P<0.05).HCCML3-siCCL15组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CCML3组.结论 降低CCL15表达后HCCML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细胞内MMP-9表达水平降低.提示CCL15通过增强肝癌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和上调MMP-9的分泌参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

    作者:林森浩;马姣姣;张晖;丁红;俞清;朱虹光;曾文姣;王文平

    目的 分析应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二甲基亚硝胺对70只Wistar大鼠以5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膜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作为实验组,10只大鼠腹膜腔一次性注射同等量等渗盐水作为对照组.造模后于第5、7、10、14、21、28天分别随机从实验组中取9~10只、对照组中取1~2只大鼠进行超声弹性检查,记录蓝色区域百分比(%AREA)和肝纤维化指数(LF index).随后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行病理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坏死程度分级.分析弹性特征参数与病理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计量资料(偏态)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LF index、%AREA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采用多组间秩和检验检测不同肝纤维化组间的LF index、%AREA的差别并用小显著差异法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对LF index和%AREA的诊断效率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58只大鼠造模成功,其中肝纤维化分级为S1、S2、S3、S4的各有9、13、14、12只,伴或不伴有轻度炎症坏死,其余10只大鼠肝脏发生严重炎症坏死而无纤维化.LF index值和%AREA值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index值、%AREA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具有一定相关性(r=0.643,P=0.000和r=0.662,P=0.000).应用LF index和%AREA诊断肝纤维化S1或更高分级纤维化,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和0.948;用于诊断S2或更高分级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和0.883;用于诊断S3或更高分级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和0.772;用于诊断S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842.10只S0伴严重炎症坏死的大鼠与S0无炎症坏死大鼠的Lfindex及%ARE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P=0.017).结论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可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但严重的炎症坏死会影响其准确性.

  • 空腹血糖水平与肝硬化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尹梁宇;陈汶;崔剑锋;刘彬;阴建;范金虎;陈凤;刘新伏;付春静;代兴碧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河南省某县食管癌营养干预试验队列完成了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及酶联免疫法检测了310例肝硬化个体与620例对照者的基线空腹血糖以及3项肝炎病毒学标志物(HBsAg、抗-HBc与抗-HCV)水平,并从调查问卷收集了研究对象相关特征信息.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基线特征与研究因素中的连续性变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而分类变量的比较则使用了x2检验.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各项研究因素与血糖连续性变量的依存关系进行探索用于筛选潜在的混杂因素.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提示与血糖浓度有关的因素以及考虑可疑的混杂因素均被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作为调整以分析血糖水平与及肝硬化的联系,模型中血糖低浓度组被定义为参考水平,对回归模型统计学意义的评价使用了似然比检验.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糖浓度分别为(4.5±1.8)mmol/L与(4.2±2.1)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第5组中的研究对象与第1组即参考水平相比肝硬化发病风险升高,OR=1.672;并且血糖水平的升高与疾病发病风险的增加具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在对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HBsAg、抗-HCV以及饮酒情况进行调整之后,高浓度组肝硬化疾病风险的增加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6,P<0.05).结论 提示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可能作为肝硬化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与肝硬化发病风险升高相关.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诊断进展

    作者:仲人前;杨再兴;梁艳;秦保东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ILD)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的一类疾病,缺乏明显的病因或诱因,血清中常会出现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因此,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对于AILD特别是PBC和AIH的诊断、辅助诊断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是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血清中还存在着多种其他自身抗体,对于PBC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1.AMA:PBC患者AMA的阳性率可达90% ~ 95%,在患者出现症状前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可以检测到AMA的存在[1].AMA至少有9种抗原亚型(M1-M9),其中AMA-M2、AMA-M4、AMA-M8及AMA-M9与PBC有关,AMA-M2对诊断PB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重要的AMA亚型,甚至有学者建议将AMA-M2直接作为PBC的一个诊断标准[2].绝大部分患者血清AMA和AMA-M2检测结果是一致的,也有个别患者血清AMA阳性但AMA-M2阴性,反之亦存在.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

    作者:赵艳;李艳丽;闫惠平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肝组织内T淋巴细胞浸润、高Y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遗传背景、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为特征[1].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是AIH发病机制之一,且遗传因素也参与了AIH的发病,而在AIH免疫发病机制方面,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尤其是AIH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一、AIH特异性靶抗原的认识自身抗原是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作用的靶点,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基础.自身抗原必须满足4个条件:(1)必须存在一个相应的高滴度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2)需证实T淋巴细胞对相对应的抗原致敏;(3)存在疾病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位;(4)需有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致病的证据.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损伤:鉴别诊断和处理

    作者:苗琪;马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由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实质炎症性病变,多发于女性,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为特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injury,DILI)是与用药相关的肝功能损伤,同样多见于女性,有时可出现自身抗体阳性,严重病例需免疫抑制剂治疗.两者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在初诊时予以鉴别和适当治疗是临床医生需要重视的问题.一、AIH和DILI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这样的现象:DILI患者恢复后再次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可出现AIH样表现.Lucena等[1]从西班牙药物性肝损中心选取9例两次出现DILI的患者(9/742),其中8例第二次肝损伤的类型和第一次相同(肝细胞型为主),4例患者两次肝损伤前后使用药物的结构相似,2例作用靶点相似.

  • 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

    作者:韩英;朱疆依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肝脏特异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率较高,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血清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为止,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熊去氧胆酸(urodeoxycholic acid,UDCA)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惟一用于治疗PBC的一线药物,以13 ~ 15 mg.kg-1.d-1的剂量长期应用可有效改善PBC患者的生物化学指标,阻止或延缓PBC早期患者的组织学进展.一、对UDCA应答的标准及意义关于对UDCA的应答,欧洲肝病学组关于"胆汁淤积性疾病"中PBC治疗的指南给出了两种标准:巴黎标准[1][UDCA治疗1年后血清总胆红素≤17 μmO1/L、碱性磷酸酶(ALP)≤3倍正常值上限(ULN)、AST≤2×ULN]和巴塞罗那标准[2](UDCA治疗1年后ALP下降40%或降至正常),PBC患者用UDCA治疗1年后未达到上述两种标准之一可认为"对UDCA应答不佳".目前对反映UDCA治疗后患者生物化学应答的佳标准仍存在争议,无论应用何种标准,对UDCA的应答状况都与其远期预后、生存率及肝硬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

  • 重视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邱德凯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慢性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病,其通常包括以肝细胞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以胆道系统损害及胆汁淤积为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AIH首例报道于1950年,是肝细胞炎症坏死性疾病往往伴有自身抗体阳性,但没有一个单一特异的诊断标志物(如乙型肝炎中的HBsAg),肝组织学虽然有一定的病变特点,但尚不足以明确诊断,且往往与其他慢性肝炎较难鉴别[1].1999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颁布了诊断AIH的传统评分系统[2],Hennes等[3]在2008年又公布了一个简化评分系统.供对AIH诊断的参考.传统的评分系统较繁琐,包括15项临床参数和29个分值,而简化的评分系统仅包括4项临床参数.前者和后者比较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5%,而特异性分别为73%和90%,前者有利于提高对于临床特征较少或不典型AIH的诊断率,而后者则能更好的对具有自身免疫反应的其他疾病进行排除诊断[4].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

    作者:王绮夏;苗琪;肖潇;沈镭;陈晓宇;邱德凯;马雄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169例AIH患者分为男性患者组23例,女性患者组14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非正态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eney U检验,分类构成比采用Chi-Squre检验,累积生物化学缓解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男、女患者组的一般情况、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和肝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γ-球蛋白、IgG、IgM、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传统积分系统评估,男性患者组治疗前积分为14.4±2.3,低于女性患者组的16.6±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8,P=0.000),采用简化积分系统评估,男性患者组积分为7.2±0.8,高于女性患者组的6.5±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2,P=0.018).15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男性AIH患者中有12例达到生物化学缓解,其余3例目前为不完全缓解,累积生物化学缓解率为80%,中位缓解时间为3个月(95%CI为2.070~3.930).结论 AIH在临床及病理特点方面不存在性别间差异,肝功能异常的男性患者也应考虑AIH的可能,建议行肝活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简化标准可很好地用于男性AIH患者的临床诊断.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雌激素受体与外周血细胞因子及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磊;李青梅;杜慧慧;王俐琼;刘一博;张玮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脏雌激素受体(ER-α)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设未治疗的80例女性PBC患者为PBC组;健康对照组为10例基线匹配的健康女性志愿者;非PBC对照组为20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自身抗体: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Sp100及抗-gp2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BC组及非PBC对照组肝组织ER-α的表达,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数值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和非PBC对照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而PBC组和非PBC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组肝组织ER-α阳性率为(50.7±8.9)%显著高于非PBC对照组(10.2±2.8)%,Z=4.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C组肝组织ER-α阳性率与血清AMA-M2、抗-SP100、抗-gp210的阳性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8、0.819和0.81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α与血清细胞因子IL-22、TNFα、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89和0.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PBC对照组血清AMA-M2、抗-Sp100、抗-gp210为阴性,肝组织ER-α表达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PB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ER-α阳性率显著升高,与自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提示PBC患者肝组织高表达ER-α,可能是PBC的发病原因之一.

中华肝脏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