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白细胞抗原(HLA)-DRB1 *0901、1501和HLA-DQB1 *0301、0602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性

    作者: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HLA-DRB1和DQB1等位基因的遗传易感性,为寻找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易感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200例、正常食管黏膜177例HLA-DRB1 *0901、1501和DQB1 *0301、0602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HLA-DRB1 *1501、DQB1 *0301和DQB1 *0602基因分布频率(0.455,0.760和0.690)明显高于177例正常食管黏膜上述等位基因分布频率(0.232,0.520,0.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78,2.93,1.80;P值均<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HLA-DRB1 *09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0.105)与哈萨克族正常食管黏膜(0.10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36,P>0.05);HLA-DQB1 *0602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哈萨克族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中的分布频率(0.742)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0.5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B1 *1501、DQB1 *0301和DQB1 *0602可能是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易感基因,HLA-DQB1 *0602与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红霞;余祖江;江河清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DRB1*1301,1302基因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LA-DRB1*1301,1302的检测.结果 HLA-DRB1*1301,1302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9.6%vs10.0%,χ2=5.900,P<0.05,RR=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DRB1*1301,1302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可能有关.

  • 中国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

    作者:郭宇菁;赵宇彤;卢琦;侯玉立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OVI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国内外发表的关于HLAⅡ类基因与中国人群MS的病例对照文献,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各研究HLA-DQB1*0601、DRB1*0405、DRB1*1501、DRB1*1602、DPB1*1301基因结果未见明显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 MS的HLA-DRB1*1602基因表达较高[OR=2.35,95%CI(1.43,3.86),P=0.0007];(2)与对照组相比,MS 的 HLA-DQB1*0601、DRB1*0405、DRB1*1501、DPB1*1301的基因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HLA-DRB1*1602基因是MS的易患基因,但其余HLAⅡ类基因与MS的关系尚不确定,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 MHC Ⅱ类转激活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张敏敏;杨骅;金晶;吴红玉;李兆申

    目的 构建含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分子激活物(CⅡT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 回收CⅡTA的PCR产物插人pUC57中,用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U-Gene凝胶回收纯化3300bp目的基因片段.用EcoR Ⅰ和sal Ⅰ双酶切质粒载体pShuttle-GFP-CMV,用T4DNA连接酶将上述目的基因片段与pShuttle-GFP-CMV片段连接,得到穿梭质粒pShuttle-GFP-CMV-C Ⅱ TA,并经Kpn Ⅰ单酶切及测序鉴定.Ⅰ-Ceu Ⅰ/Ⅰ-See Ⅰ双酶切处理,回收目的片段,将pAdxsi载体片段和插入片段进行酶连接,得到腺病毒质粒pAdxsi-GFP-C Ⅱ TA,经Xho Ⅰ酶切鉴定后转染HEK293细胞并培养出毒.扩增、纯化重组腺病毒AdCⅡTA,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GFP-CMV-C ⅡTA经Kpn Ⅰ单酶切及测序分析,证实与GeneBank中公布的小鼠CⅡTA(NM_007575)序列完全相符.重组腺病毒pAdxsi-GFP-C Ⅱ TA构建成功后在HEK293细胞中包装产生的重组腺病毒AdC Ⅱ TA对HEK293细胞有致病作用.经多次重复感染并纯化后,病毒滴度达2.0×10~(11)PFU/ml.结论 含小鼠CⅡT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已成功构建.

  • 人类白细胞抗原II类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曼林;冯玉昆;祁文瑾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II(HLA-II)类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8例GDM孕妇(GDM组)及同期入院的48例正常健康孕妇(对照组)的HLA-II类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GDM组DRB1*0301、DRB1*1302、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8%、45.8%、6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8.8%、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LA-II类等位基因与GDM发病存在相关性;DRB1*0301、DRB1*1302、DQA1*0301是GDM患者的易感基因.

  • CⅡTA锤头状核酶抑制Jukart细胞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作者:郭荣;邹萍;宋永平;马军;陆华中;曹谊林;童允洁

    目的针对同种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Ⅱ,人类中亦称HLA-Ⅱ)类抗原介导,而MHCⅡ类分子转录激活因子 (MHC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CⅡTA)对MHCⅡ分子的表达起严格且专一性的调控作用,拟通过抗CⅡTA锤头状核酶(ribozyme,Rz)抑制细胞表面MHCⅡ分子的表达.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类CⅡTA基因第134、218、464位点的一组核酶,分别命名为Rz134、Rz218、Rz464.通过体外制备和活性鉴定,筛选出活性较高的核酶--Rz464.将Rz464克隆到含有核糖体内进入位点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pIRES2-EGFP),简称为pRz464,并稳定转染Jukart细胞株(pRz464-J),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典的MHCⅡ(HLA-DR、DP、DQ)抗原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ⅡTA mRNA水平.结果 pRz464-J与无关核酶组比较,HLA-DR、DP、DQ抗原诱导型表达分别降低了73.27%、88.93%、58.82%;同时CⅡTA的诱导性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抗CⅡTA锤头状核酶可抑制CⅡ-AT mRNA的表达,从而阻止其调控的相应基因--MHCⅡ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免疫耐受形成及其在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前景中奠定了基础.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缺陷病一例伴文献复习

    作者:吴戊辰;王薇;宋红梅;马明圣;唐晓艳;简珊;张梦奇;肖娟;邱正庆

    目的 总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缺陷病1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结果.方法 分析2013年12月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缺陷病”“裸淋巴细胞综合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0月)中检索,并以“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deficiency”或“bare lymphocyte syndrome”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0月)中检索,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例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结果 患儿男,8月龄.4月龄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对多种病原易感,合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度营养不良,1岁8月龄经流式细胞术及基因检测,终诊断为MHC-Ⅱ类分子缺陷病.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未查到相关报道,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近10年的报道共20篇178例,加本例报道共179例病例.综合分析显示,本病临床表现为极易被各种病原感染[呼吸道感染82%(146/178),胃肠道感染76% (135/178)],实验室检查可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CD4+T细胞减低(93%,107/115)等,诊断需依据流式细胞术及基因检测.结论 对于起病年龄小,临床表现为反复机会性感染,需考虑免疫缺陷病.尤其是长期的腹泻、发育不良及隐孢子虫所致的肠和肝的感染及肺孢子虫感染等对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有提示意义.

  • 重组hDCN对肝癌细胞株HepG2表面HLA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艳红;王桂琴;王晶晶;郝芳;杨婉芳;薛莹

    目的 研究pcDNA3.1(+)-核心蛋白聚糖(DCN)重组质粒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株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DCN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1(+)-DCN转染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前后HepG2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 HepG2细胞低表达HLA Ⅰ、Ⅱ类分子,经转染重组质粒作用后,HLA Ⅰ、Ⅱ类分子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结论 rhDCN核心蛋白能上调肿瘤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参与其抗肿瘤效应机制.

  • 梅尼埃病患者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II类基因关联的研究

    作者:孟曦曦;廉能静;YANG Ze;杨泽;唐雷

    目的探讨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患者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leukocyte antigen,HLA)-II类基因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测试60例梅尼埃病患者和85名健康人对照。结果患者组HLA-DRB1*3+5+6+8基因组集团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对危险性为1.99,P<0.05,患者组HLA-DRB1*0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对危险性为0.17,P<0.01。结论梅尼埃病患者HLA-DRB1*09显著下降,提示HLA-DRB1*09可能是梅尼埃病的保护性基因。

  • MHC-Ⅱ+/CD14+对大鼠免疫功能监测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作者:郭剑颖;邓群;郭旭升;翁志华;刘双庆;张玉红

    目的 观察盲肠结扎穿孔(CLP)大鼠MHC-Ⅱ+/CD14+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动物死亡的关系,探讨MHC-Ⅱ+/CD14+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监测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大鼠经典CLP脓毒症模型,40只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盲肠穿孔1孔组(P1组)和盲肠穿孔2孔组(P2组).S、P1、P2组动物在制模成功后1、2、3、4d抽血,C组仅在第4d抽血,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Ⅱ+/CD14+水平,并记录每天各组动物死亡只数.同时根据MHC-Ⅱ+/CD14+水平分为≥40%组、30%~40%组、<30%组,记录各组动物死亡数目.结果采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C组、S组比较,P1组在制模成功后第2、3、4天,P2组在制模成功后第1、2、3、4天累计死亡数均明显增加(P<0.05),而C组与S组间、P1组与P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S组比较,P1组、P2组CLP小鼠MHC-Ⅱ+/CD14+水平在制模成功后第1、2、3、4天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第2天为低值,且P2组较P1组下降更明显(P<0.01),但C组与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C-Ⅱ+/CD14+水平<30%组死亡数明显高于≥40%组(P<0.05)及30%~40%组(P<0.05),而≥40%组与30%~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HC-Ⅱ+/CD14+水平可用于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状态的监测及预后预测.

  • 河北汉族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艳平;何路军;魏影菲;王振雷;乔淑凯;徐世荣

    (P>0.05).结论 DRB1*04可能为河北省汉族人群CML患者的"易感基因",而A*02、DRB1*09则可能为河北省汉族人群CML患者的"保护基因",进一步了解遗传因素在河北省汉族人群CML病因发病中的作用,对于CML的诊断、防治和预后判断开辟新的思路.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

    作者:李艳萍;史福军;汪艳丽

    目的通过观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MHC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进行乳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人白细胞抗原(HLA-DR)阳性细胞、CD4+T细胞和TCD8+T细胞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HLA-DR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和面数密度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CD4+T和TCD8+T细胞阳性细胞面数密度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明显减少(P<0.05),且CD4+T细胞多分布在HLA-DR阳性细胞附近.结论人乳腺癌局部微环境中HLA-DR阳性细胞数多于正常乳腺组织,CD4+T和TCD8+T在人乳腺癌组织低于乳腺正常组织.

  • HLA-Ⅱ类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作者:程昕然;邓蕾丽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具有复杂的多基因控制的特点,尤其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基因及其产物在AITD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不同人种的研究表明,HLA-Ⅱ类基因位点存在于AITD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二者共同作用影响AITD的发生.HLA-Ⅱ类基因的多态性决定HLA-Ⅱ类分子的多样性.本文拟就HLA-Ⅱ类基因及其抗原分子结构、功能以及AITD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抑制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患者甲状腺细胞MHC-Ⅱ类基因的表达

    作者:武晓泓;刘翠萍;钱春花;茅晓东;徐宽枫;刘超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甲状腺上皮细胞(TEC)MHC-Ⅱ表达,发现桥本甲状腺炎(HT)甲减患者TEC MHC-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40.7+5.5)%vs(2.7+2.1)%,P<0.01],γ干扰素可以显著促进TEC MHC-Ⅱ的表达(P<0.01),他汀类药物(Simvastatin和Atrovastatin)可显著抑制γ干扰素诱导的TEC MHC-Ⅱ表达(均P<0.05),从而降低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缓解HT的免疫紊乱.

  • 中华眼镜蛇毒因子对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MHC-Ⅱ和B7影响

    作者:吴蔚;朱晓星;杨康;白云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毒因子(CVF)消耗补体对小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MHC-Ⅱ和B7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Balb/c至C57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动物模型,CVF实验组经静脉注射中华眼镜蛇毒因子以消耗受体血清中补体,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并从CVF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抽取12只小鼠于术后3、5和7 d定时处死,对比观察移植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以及MHC-Ⅱ、B7-1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 CVF实验组,其移植心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平均达(26.2±s 1.7)d,与对照组(8.4±0.4)d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移植心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CVF实验组病变明显较对照组轻(P<0.01);MHC-Ⅱ类分子和B7-1、B7-2共刺激分子总体表达及单个细胞表达值CVF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中华眼镜CVF清除受体血清中补体可抑制小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降低MHC-Ⅱ、B7-1、B7-2的表达,显著延长移植心存活时间.

  • 斑秃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郭红卫;郝飞

    秃及一大类其他自身免疫病和炎性疾病有着强的关联性.易感基因、免疫系统紊乱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斑秃的发生.

  •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易;蒙金秋;严煜林;曹存巍;刘栋华;梁伶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白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与HLA-DRB1等位基因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144例广西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按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62例,阴性组8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患者组和199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DRB1基因在3个组中的分布.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DRB1*01、*1401、*16等位基因频率在阳性组、阴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2,Pc=0.03;x2=35.34,Pc<0.01;x2=12.69,Pc=0.03).进一步在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仅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对照组间(RR=17.09,Pc<0.01)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RR=7.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B1*1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慢性荨麻疹的易感基因或与其连锁.

  • 华东地区汉族斑秃与HLA-DRB1*03、*04、*1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齐思思;徐峰;慕彰磊;盛友渔;楼玮;任永涛;萧名杰;张心菊;杨勤萍

    目的 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对已确诊为斑秃的158例和正常人对照组172例进行HLA-DRB1基因多态性分析.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发病年龄、发病次数、病程、家族史及严重程度与HLA-DRB1基因的关联性.结果 斑秃组HLA-DRB1*03、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组HLA-DRB1*04(OR=1.99,Pc=0.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斑秃晚发组(发病年龄>16岁)(OR=1.94,Pc=0.02)、斑秃复发组(发病次数>1)和初发组(OR=2.49、Pc=0.02,OR=1.83、Pc=0.04)、病程>1年的患者(OR=2.94,Pc=0.01)、无家族史的患者(OR=1.97,Pc=0.02)、严重斑秃患者(OR=3.53,Pc=0.00)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04等位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分型显著相关.

  • HLA-DRB1,DQA1,DQB1基因单倍型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

    作者:吴文育;汤芦艳;李剑;孟炜;傅雯雯;廖康煌

    目的 探讨HLA-DRB1、DQA1、DQB1基因单倍型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方法检测华东地区汉族白癜风患者HLA-DRB1、DQA1、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运用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计算机分析系统3.0筛选并分析单倍型.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HLA-DRB1*09-DQA1*03-DQB1*0303单倍型频率显著增高(Pc=0.02,OR=2.542).结论 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HLA-DRB1*09-DQA1*03-DQB1*0303单倍型可能是白癜风的易感单倍型.

  • HLA-DQA1和HLA-DQB1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

    作者:汪继云;杨森;王红艳;刘宏胜;孙良丹;高敏;何平平;崔勇;张学军

    目的探讨HLA-DQA1、-DQB1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白癜风患者的HLA-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①白癜风患者HLA-DQA1*0302、-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②HLA-DQA1*0302、-DQA1*0601、-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在儿童型白癜风患者中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下降;而成人型白癜风患者HLA-DQB1*030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③HLA-DQA1*0302、-DQB1*0303、-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在泛发型白癜风患者中显著升高,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下降;而局限型白癜风患者HLA-DQB1*0303等位基因显著升高.结论HLA-DQA1*0302、-DQA1*0601、-DQB1*0303、-DQB1*0503、-DQA1*0501等位基因可能与白癜风相关,不同类型白癜风在其遗传背景上可能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白癜风 基因 MHCⅡ类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