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日本血吸虫SjC21.7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作用的研究

    作者:余传信;朱荫昌;殷旭仁;任建功;司进;许永良;沈林南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1.7 kDa膜蛋白分子(SjC21.7)核酸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性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出特异性SjC21.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在其起始密码子处引入Kozark序列.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SjC21.7-pcDNA3.1.48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加强组.对照组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接种pcDNA3.1,实验组同法注射重组质粒SjC21.7-pcDNA3.1,加强组除注射重组质粒SjC21.7-pcDNA3.1外,同时注射重组质粒P35-pcDNA3.1及P40-pcDNA.每隔2 wk免疫1次,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第30天,每只鼠感染45±1条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及肝卵数.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小鼠免疫学特征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实验组小鼠股四头肌局部组织有特异性抗原蛋白表达.ELISA分析表明,免疫后实验组和加强组有部分小鼠出现特异性IgG抗体.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减虫率及减卵率分别为29.9%及13.8%,加强组分别为31.9%及28.0%.加强组减卵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SjC21.7核酸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作用.

  • 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超微结构动态观察

    作者:王雪莉;张玲敏;唐福星;郭祖文;吴春云;熊钟瑾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几种相关细胞和肝组织超微结构动态变化,以探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常规方法制作肝组织透射电镜标本并观察.常规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电镜观察显示小鼠感染后6 wk,急性肉芽肿周围的肝细胞发生坏死,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贮脂细胞(FSC)脂滴减少,枯否细胞胞浆出现大吞噬体和粗面内质网.8 wk时部分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少数肝细胞间隙增宽,间面出现微绒毛.肝窦周隙内充满大量胶原纤维,并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FSC胞浆出现含胶原原纤维的分泌泡,周围见大量胶原纤维.枯否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加.10 wk时FSC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12 wk时肌成纤维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增加.结论FSC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激活的枯否细胞、损伤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与FSC的活化密切相关,肝窦毛细血管化可能加速肝纤维化的发展.

  • 不同品系小鼠对卡氏肺孢子虫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反应的研究

    作者:安春丽;苏晓平;A.G.Harmsen

    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小鼠对卡氏肺孢子虫(P.c)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反应.方法以接触传播方式使BALB/c和C57BL/6小鼠(各15只)感染P.c.观察小鼠与传染源接触4、5、6 wk后肺内虫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及血清IgG水平的变化.结果与传染源接触4 wk,小鼠肺内均可检出P.c,之后,BALB/c小鼠虫数继续增高,5 wk末达高峰.4 wk时C57BL/6小鼠虫数无明显变化,5 wk时显著少于BALB/c小鼠.两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CD4+CD62lowT细胞和CD8+CD62lowT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上升.6 wk小鼠肺内P.c均转阴.结论BALB/c比C57BL/6小鼠更易感染P.c.BALB/c和C57BL/6小鼠感染P.c后5wk可产生有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清除肺内感染的P.c.

  • 己酮可可碱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熊莉娟;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4组,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500mg/(kg@d)治疗2 d,高剂量PTX组360 mg/(kg@d)治疗8 wk,低剂量PTX组180 mg/(kg@d)治疗8 wk.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不同剂量PTX治疗前后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PTX对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与治疗剂量有关,高剂量PTX组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低剂量PT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PTX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显著降低其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

  • 杜氏利什曼原虫平原和荒漠疫区分离株LACK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马莹;胡孝素;王雅静;王子龙

    目的测定我国平原疫区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同源物(LACK)基因序列,并与山丘疫区分离株及国外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进行比较. 方法应用RT-PCR扩增LACK基因,将其克隆人pUC18载体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并与GenBank中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用RT-PCR成功扩增出约950 bp的LACK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其片段大小均为942 bp,与GenBank中多种利什曼原虫L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达97%以上.我国山丘、平原和荒漠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LACK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5%以上.结论获得了我国平原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LACK基因序列.我国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LACK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 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

    作者:潘卫;包怀恩

    目的了解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从无机化学角度探讨大链壶菌(Lagenidium giganteum)灭蚊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正常蚊幼虫(对照组)与感染大链壶菌后不同时期蚊幼虫(实验组)组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18种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感染0 h(即加入大链壶菌块后30~48 h,幼虫体表布有黑化点,为初始感染),实验组的Ca、Cu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Co、C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24 h,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1 6种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Ca、Mg、Na、P、Fe、Zn、Cu、Mn、C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K、Mo、Co、Ni、Al、Cd、P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48 h,除Sr外,17种元素含量与对照组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使多种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元素呈降低趋势,而一些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体内储积.这可能是影响蚊幼虫正常生命活动以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 谷胱甘肽抑制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

    作者:翟自立;焦佩英;梅静艳;肖树华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方法将蒿甲醚、氯化血红素、GSH及谷胱甘肽耗竭剂2,4-二硝基氯苯(CDNB)单一或伍用加入含5周龄血吸虫的培养液内,温育24 h后,测定虫体的丙二醛含量,并观察培养至96 h虫体存活情况.感染小鼠经蒿甲醚300 mg/kg治疗后6、1 2或24h,测定虫体的GSH水平.结果体外,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作用血吸虫24 h后,虫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培养时间延长,虫陆续死亡.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诱导血吸虫脂质过氧化及杀虫作用具有拮抗作用,CDNB则有增强作用.体内,蒿甲醚作用血吸虫6~24 h,虫体内GSH水平先降低再明显升高.结论GSH可能在血吸虫防御蒿甲醚衍生的毒性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攻击中起重要作用.

  • 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伍用治疗抗性恶性疟的研究

    作者:刘德全;林世干;冯晓平;陈文江;陈溥林;吴惠敏;陈昌;柳坚

    目的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联合用药方案.方法双氢青蒿素、咯萘啶单用及伍用分别治疗24、25和32例恶性疟现症患者,分别于服药后第14、21及28天随访,以退热时间、原虫消失时间、复燃时间、复燃率、治愈率、配子体携带率、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等为指标,以双氢青蒿素、咯萘啶标准疗法为对照,进行临床双盲试验,综合评估双氢青蒿素合并咯萘啶疗法.结果伍用组退热时间35.7±24.7 h与咯萘啶单用组35.8±16.5 h相似(P>0.05),显著快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52.6±38.9 h(P<0.01).伍用组无性体原虫消失时间23.8±10.1 h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22.9±6.5 h相似(P>0.05),显著快于咯萘啶单用组49.4±20.3 h(P<0.01).伍用组治后配子体出现率、持续时间及密度分别为20.0%、5.7 d和4个/μl血,与双氢青蒿素单用组16.7%、3.5 d和3个/μl血相似(P>0.05),明显好于咯萘啶单用组60.9%、11.5 d和12个/μl血(P<0.01).3种方案均无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伍用保持了两药的优点,克服了两药的不足,是目前治疗抗性恶性疟较为理想的药物组合.

  • 遥感用于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监测

    作者:伍卫平;George Davis;刘红云;Edmund Seto;吕尚标;张晶;华政辉;郭家钢;林丹丹;陈红根;Peng Gong;冯正

    目的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生态学调查数据区分钉螺孳生地并监测其变化.方法从鄱阳湖共选择100个调查点,75个为从鄱阳湖574块草洲中随机抽取.根据历史调查(1982~1984),其中50个有螺,25个无螺,另25个为非钉螺孳生地调查点.将每个调查点(面积10 000 m2)分成100格,从中随机抽取20格,在每格的中央置钉螺调查框(4 m2),收集框内所有钉螺.收集与地面调查同期的TM卫片.采用非监督分类法对卫片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区分钉螺孳生地.结果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5.6%和61.1%~68.6%.1 999~2000年,鄱阳湖区估算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变幅为623.4~762.8 km2.结论钉螺孳生地与植被覆盖的区域有关,卫片分类能用于区分钉螺孳生地确定其范围并监测其随关键因素的波动而造成的变化.

  • 脂质体介导输送系统在疟疾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张皓冰

    脂质体(liposome)作为靶向给药载体,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因而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富积,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指数,减小药物毒性.它超越其它药物输送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易于体内降解,无毒性及免疫原性,能保护药物不受体内环境的破坏.网状内皮细胞如K细胞及血液单核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及对脂质体循环的滞留是脂质体将药物靶向输送至其它类型细胞的主要障碍.然而,网状内皮细胞正是某些寄生生物在其哺乳类宿主体内的寄生场所.对利什曼病的治疗运用了脂质体的这一特性,是迄今为止脂质体在寄生虫病治疗中为成功的应用.

  • 反复发病的疟疾一例报告

    作者:杨恒林;张志勇

    患者余某,男,50岁,原籍江苏省,近10年住云南省思茅市.2000年11月3日,到缅甸佤联邦第二特别行政区办事,2天后返回思茅市.11月17日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到思茅地区医院诊治,3d后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经思茅地区卫生防疫站用氯/伯八天疗法(氯喹10片,3d分服,伯氨喹24片,8d分服),再加上第1天肌肉注射蒿甲醚160mg,bid,第2~4天各80mg,总量560mg治疗.

  • 卵巢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作者:李荣荣

    卵巢包虫病较为少见.我们发现1例无肝、肺和腹腔包虫囊肿的卵巢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报告如下.

  • 肾移植患者感染卡氏肺孢子虫一例

    作者:招钜泉;刘志江;李小平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是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的病原体,属条件致病,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常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我院诊治此病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 并殖吸虫病6例报告

    作者:姚国忠;曾力强

    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我院收治并殖吸虫病患者6例,临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大阴唇一例

    作者:刘鸿昌;张春和

    患者苏某,女,30岁,餐饮业工作人员.于2001年8月20日就诊.主诉:大阴唇处有一米粒大小突出物,3~4个月后渐大约1 cm~1.5 cm,无其他不适.外科作囊肿切除术,取出囊内乳白色团状物,为一活动的带状虫体,即送检验科检验.虫体扁平.

  • 脑型疟死亡一例分析

    作者:杨家明

    病例范某,女,26岁,原籍广西北海,于1999年加入冈比亚共和国国籍.2000年6月在冈比亚居住过,其他时间居住英国.2001年12月11日回原籍探亲,其间12月18日去广州办事,12月22日返回原籍北海.住房为2层砖混结构,防蚊条件好,平均气温为8~16℃.其亲属否认曾有疟史.2001年12月23日患者自觉不适,约21时到市某医院就诊后自觉有所好转.24日症状反复,门诊检查:体温39℃、血压100/70mmHg,咽部充血,心律齐、108次/min,心、肺正常,腹软,未触及肝、脾,右下腹有微压痛,无神经症状,白细胞3 500/μl,给予抗病毒消炎治疗.

  • 嘉兴市居民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分析

    作者:俞文美;王金荣

    根据浙江省、嘉兴市寄生虫病防治"九五"规划要求,于1997、1998、1999年在桐乡市、秀洲区及海盐县开展了肠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一种快速、简便检查蠕虫卵的厚涂片法

    作者:王国英;都景芳

    为了寻找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厚涂片法,于1999年对开封市小学生(1 041人)肠线虫普查时,对每份送检标本,同时用改良加藤法和甘油厚涂片法进行平行检查,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报告如下.

  • 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罗帮坤;刘德才

    血清学诊断作为血吸虫病治疗、扩大化疗及疗效考核的依据已被采用.检测循环抗体(CAb)和循环抗原(CAg)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而被认可[1-3],并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文对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检测的结果报告如下.

  • 鸡蛋内的异形异形吸虫

    作者:李早荣;武国玲;仇锦波

    一位住院患者在食用从浙江农村家乡带来的新鲜鸡蛋时,连续发现在5只鸡蛋蛋清内各有一棕红色小点.经光学显微镜观察为一吸虫,作缓慢蠕动,维持数小时.虫体呈长梨形0.8mm~1.0 mm×0.4 mm~0.5 mm,口吸盘较小,直径约0.18mm;腹吸盘较大,直径约0.25 mm,其左前方见一生殖吸盘,虫体中后部两侧有少量卵黄腺,子宫较长曲折,盘旋于虫体后部,充满虫卵.虫卵呈芝麻粒状,约29μm×18 μm,棕黄色,卵盖明显,类似华支睾吸虫卵,但肩峰不明显.卵内毛蚴结构不清,可能尚末发育成熟.经镇江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进一步鉴定,确定该虫为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 皮内试验在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殷安华;徐敏皋;赵玉琪;徐卫达

    常熟市历史上属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人口为46.2万,1989年达到国家"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0年起,每年对4%~5%的居民采用综合查病方法开展病情监测,1995年以来,环卵沉淀试验阳性率降至0.5‰以下,未查到新感染病例.为探讨适合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的病情监测方案,提高监测效果,2000年6月,以皮内试验为主的病情调查方法监测原重流行区任阳镇重江和小泾两个村居民的血吸虫感染情况.

  • 重庆市梁平县52年疟疾流行趋势与特征分析

    作者:张明泽

    20世纪50年代初期,梁平县疟疾以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1 300.75/10万,60年代开始下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有所回升,以间日疟流行为主.自1987年起,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为了解疟疾的流行趋势与特征,现将1 950~2001年的疟疾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 高颅压型脑囊尾蚴病的外科疗法

    作者:祁国英;吴鹏飞;徐鹏;陈久荣;雷鸣;张文萃

    应用吡喹酮治疗脑囊尾蚴病日渐增多[1,2].近年来,我院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脑囊尾蚴病119例,其中45例在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因颅内压明显增高不能(或继续)接受药物治疗,而采用了外科疗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云南省动物弓形虫感染调查

    作者:叶玉美;魏德琼;涂育发

    1986年以来,对云南省14地(州)和1市人群及7种动物进行弓形虫感染调查,对部分地区的猪和鼠进行弓形虫病原体分离.结果报告如下.

  • 20例肺包虫病患者肺功能测定分析

    作者:马桂梅;张学军;王辉

    棘球蚴病(以下称包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华北、内蒙古、西藏与四川西部等地[1].虫体多寄生于肝脏(占78.1%),其次为肺(占28.9%)[2].有关肺包虫病对肺功能的影响报道较少.作者整理分析了近年来收治的20例肺包虫病患者肺功能资料,报告如下.

  • 山丘内陆村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调查分析

    作者:金江;槐玉昌

    安徽省铜陵县西湖镇柴塘村2001年10月,共有7人被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地有感染性钉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原虫玻片标本制作中涂片厚度对原虫形态的影响

    作者:方正明

    制作原虫的血液、组织液或粪便涂片染色标本,常发生虫体皱缩变形、着色深、内部结构模糊等情况,为寄生虫学教学和科研实验造成不便.经比较分析发现,与涂片厚度有关.现以弓形虫吉氏染色标本为例说明如下:用一次性注射器取发病小鼠腹腔液,分别涂制极薄片及较厚片各一张.晾干后在相同条件下固定、染色,镜下比较速殖子形态.结果:薄片中虫体肥大,两端钝圆,着色浅;厚片中虫体细长,两端尖,着色深.同一张标本也存在厚薄不匀的情况,镜检虫体的形态及着色深浅也不同.如:在薄片标本涂制较厚处和厚片标本涂制较薄处,均可见到结构典型、着色适中的虫体.在其他原虫标本制作中,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利什曼原虫、阿米巴原虫和疟原虫等,均须注意涂片厚薄适中,保持虫体基本不变形,才能观察到清晰、典型的虫体结构,以及准确鉴别虫种、虫株.

  • 蠕形螨标本制作方法探讨

    作者:李永祥;张辉;刘振忠;郑志红

    本文用分离皮脂中的蠕形螨制作长久性保存标本和染色标本,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重症粪类圆线虫病患者痰液中丝状蚴与成虫形态鉴定

    作者:张学妹;常正山;陈韶红;张永年;石尧忠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5 stercoralis)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有时也可侵犯肺部.文献报道,肺和支气管内有时可同时查见粪类圆线虫4期(即丝状蚴后期,童虫前期,童虫期,成虫期①)虫体.动物实验已证实该幼虫可侵入肺.迄今尚未见重症患者生前痰液中查见两期发育性线虫的报道.本文从患者痰液中检获的线虫,经鉴定为粪类圆线虫丝状蚴后期与成虫期两期发育性虫体,实为少见,特作报道.

  • 江西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志宏;张昆照;严雨富;龚艳凤

    江西省原属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全省共有75个流行县(市、区),基本消灭丝虫病阶段,主要采取反复查治方案.实践证明,反复查治方案,可节省大量防治经费,但与大面积采用乙胺嗪药盐防治比较,反复查治方案容易产生漏查漏治,薄弱环节较多.为此,进入丝虫病后期监测阶段,针对我省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了重点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 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一氧化氮含量分析

    作者:文芳;曾非;余绍祖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CSF)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细胞学成分变化.方法采用Griess法检测30例脑囊尾蚴病、20例结核性脑膜炎(TBM)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CSF的NO水平,同时进行其细胞学成分分析.结果与结论Griess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CSF的NO含量.脑囊尾蚴病组及TBM组CSF的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囊尾蚴病组NO水平明显高于TBM组(P<0.05),并以持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点.

  • 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的观察

    作者:何昌浩;潘昭汉;张爱华;蔡顺德;潘幼勤;邓伟文

    目的了解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状态.方法采用钉螺生物学与水力学以及河流泥沙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钉螺运动状态.结果与结论钉螺的爬行能力很低(大爬速每分钟仅2.98 cm),其在江河沟渠中的自身运动可忽略不计,但在阻/灭螺工程中设计沉降池时必须考虑钉螺的自身运动.钉螺在江河沟渠水流中的运动状态主要表现为:①吸附于载体随水漂流;②作为悬移质随水流推动移行,其主要来自湖沼地区大量有螺洲滩随水流启动的、以及沉降在河床床面上的重新启动的钉螺,均为7周龄以下的幼螺,因其吸附力较小而易失散.螺龄较大的野外钉螺平均吸附力为其体重的13倍,不易失散.

  • 滕州市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措施

    作者:马西稳;张学启;徐玉銮

    目的总结滕州市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措施.方法将滕州市40余年丝虫病防治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普查普治、全民食用乙胺嗪药盐,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开展复查复治,于1995年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结论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落实监测方案,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关键词: 消灭 丝虫病 监测
  • 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及原因分析

    作者:李克林;杨光怀;段所胜;夏光辉

    目的分析大理市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5年间的疫情变化.方法收集1 995~200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1995~2000年,大理市人群粪检阳性率逐年升高,每年均有14岁以下血吸虫病患者和新感染者.1996~1998年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耕牛粪检阳性率处于波动状态.1996年有螺面积扩大,1997~2000年阳性螺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大于200点).结论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可能的原因包括服药率低,家畜流动频繁及灭螺不力等.

  • 云南省元江流域现行疟疾预防措施的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许建卫;杨煌;杨宗强;杨国灿;马信文;汪文仁;顾云安;汪丽波;杨学文;马峻

    目的评价现行疟疾预防措施在元江流域的成本效果.方法通过3个现场干预试验和经济学分析,评价预防服药、单一DDT滞留喷洒和两者综合使用的防疟作用和成本效果.结果①对筑路民工每月1次的哌喹/磺胺多辛预防服药,相对发病率指数为0.35(95%CI:0.20~0.59),7~11月保护1人的费用为6.69元,减少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为459元.②在河谷高疟村寨,10 d 1次的氯喹加伯氨喹预防服药,相对发病率指数为0.28(95%CI:0.08~0.99),5个月保护1人的费用为5.30元,减少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为300元.③在5~9月,1月1次的乙胺嘧啶/磺胺多辛预防服药组、4月份1次的DDT滞留喷洒组、以及综合使用组的标准发病指数(SMR)分别为100%、98%和50%;保护1人的费用分别为1.49、2.48和3.97元;单一预防服药组疟疾病例数,未能在上一年基础上继续减少,DDT滞留喷洒组和综合措施组减少1例疟疾患者的费用分别为14 535元和908元.结论每月1次的哌喹/磺胺多辛和10d 1次的氯喹加伯氨喹预防服药成本差异不大.每月1次的哌喹/磺胺多辛在该地区的效果得到进一步证实.与单一措施相比较,综合性措施成本效果佳,但费用昂贵.

  •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疟原虫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李军涛;陈守义;余新炳

    疟疾是一种流行广泛的热带寄生虫病,一直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重视.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基因组研究从1983年开始,1996年12月建立疟原虫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核苷和蛋白信息、核苷和蛋白数据文件、疟原虫基因图谱数据和MalDB疟原虫基因组数据库[1].随着PE公司快速测序仪的推出,疟原虫基因组数据将成倍增长.目前,P.f.2、3和9号染色体序列测定已经完成,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将有可能完成其基因组序列分析,疟原虫即将步入后基因组时代.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必须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才能被有效地利用.下面就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疟原虫基因组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