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囊型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王渊文;任利

    目的:总结肝囊型包虫病465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4~2010年收治的465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47例行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的根治性手术,315例行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3例行右下肺切除+膈肌修补+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引流术,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包虫大小,发生部位,数目及医生的经验采用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等均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方法。

  • 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丽华;赵军;马运芳;陈蓓;吕国栋;王建华

    目的 观察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用药对小鼠腹腔成熟包虫囊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制备包虫病动物模型并运用B超检测其成模性.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去氢骆驼蓬碱组、阿苯达唑组和联合用药组及空白对照组,药物腹腔治疗14 d后,检测各小鼠细粒棘球蚴湿重、抑囊率;观察小鼠肝、脑、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细粒棘球蚴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细粒棘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67.32%、70.50%、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用药组均能起到改善肝脏血管周围的炎细胞浸润情况;用药组的脑组织结构均正常,无明显病理改变;囊泡染色显示,用药组囊泡的生发层结构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以联合用药组较为显著;透射电镜观察囊泡超微结构,用药组的囊泡生发层细胞核破坏,核仁消失,以联合用药组较为显著. 结论 去氢骆驼蓬碱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表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 PD-L1与记忆性T细胞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巫姜;李涛;张志;董瑞强;周洋;金一帮;林仁勇;温浩

    目的 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及记忆性T细胞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方法 具有包虫活性的肝包虫病患者42例,健康对照20例,取血,分离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PD-L1 (CD274+)、CD45RO+及CD4+ CD45RO+ CD274+细胞比例,并分析PD-L1与CD45 RO的相关性. 结果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PBMC中PD-L1、CD45RO+及CD4+ CD45RO+ CD27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PD-L1与CD45RO呈显著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结论 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免疫反应中,PD-L1可能通过记忆性T淋巴细胞发挥促进包虫免疫逃避的作用.

  • 细粒棘球绦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朱佑明;李文桂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 ),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 )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Eg幼虫称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体的肝、肺和脑等不同脏器,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若囊肿破裂入胸腔和腹腔可引起继发性感染、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CE已成为我国新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 61例肝囊型包虫破裂的外科救治

    作者:陈伦牮;王龙文;王自立;戈小虎;孔长青;徐明谦

    囊型包虫病又称细粒棘球蚴病,是西北畜牧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肝包虫囊肿破裂不仅可使人丧失劳动力,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本科1986-2003年间对61例肝囊型包虫破裂患者进行救治,现报道如下.

  • B超诊断胸膜壁层包虫1例

    作者:唐军;蒋燕

    患者男性,42岁,汉族.发现呼吸不畅,胸闷月余就诊.自诉胸部胀满,无消瘦,近半月低热,T37.6~38度之间.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胸部正、侧位片未发现异常,心电图正常.超声检查:肝区常规扫查无意发现5~6肋间水平,紧贴胸壁内侧可见一:74mm×34mm,壁厚6mm,椭圆形无回声肿块,包膜完整、不光滑,部分呈明显双层壁.内壁不光滑、毛糙,囊内见点状回声,透声欠清,并见不完整房隔(图1左).多方位扫查,囊性肿块不移动,无变形,嘱患者深呼吸不随肝移动,似与肝被膜无粘连,肝右前被膜部分受压凹陷(图1右).诊断:胸壁囊性肿块,提示:胸壁包虫并感染.手术所见:右锁骨中线内侧,壁胸膜、膈面上,来源于胸膜壁层有一70mm×42mm之肿块,表面光滑,无结节,触之囊性感.手术切除包块,诊断为胸膜壁层包虫.病理诊断:胸膜壁层细粒棘球蚴病(包虫)并囊内感染.

  • X线、B超诊断心脏包虫病3例

    作者:孙绪荣;蒋黛蒂;汪洁;迪里拜尔·霍加

    1我院1957~1997年诊治4486例包虫病患者中,心脏心包包虫病占0.2%。以后又遇到3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2例,泡状棘球蚴病1例,按寄生虫学分类就其影像学检查所见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居住本病流行区,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各1例,男1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6.3岁。3例病程4月~20年不等,全部有心慌气短症状,2例包虫试验为阳性。

  • 外囊完整剥除与内囊摘除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体会

    作者:时健身;方林艳;努尔;李学文;欧优特

    目的:总结肝囊型包虫病462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46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47例行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的根治性手术,315例行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包虫大小、发生部位、数目及医生的经验采用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等均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方法。

  • 开胸外囊剥除术治疗肝顶部包虫病20例体会

    作者:王辉;阿地力

    肝顶部包虫病解剖位置特殊,腹腔入路显露困难.2003年以来我们共采用开胸入路行肝顶部包虫外囊剥除术20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18~56岁.其中1例合并肺包虫,两包虫无解剖关联.20例Casoni试验均为阳性.术前胸片及CT检查提示膈肌局限性升高,外囊完整,膈肌完整,包虫囊肿未破入胸腔.

  • 肾细粒棘球蚴病内囊破入肾盏肾盂八例报告

    作者:迪木拉提;杨宏林;热甫哈提

    1990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共收治肾细粒棘球蚴病内囊破入肾盏肾盂8例.现报告如下.

  • 脊髓包虫病二例

    作者:杜郭佳;汪永新;刘波;赛力克;党木仁

    例1 男性,45岁.2003年5月9日因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麻木2个月余入院.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常,颈软,脊柱无畸形,活动正常,L5棘突有压痛.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远端肌力左Ⅱ级右Ⅲ级,双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痛温觉减弱,巴氏征(-).包虫血清免疫学试验(+).腰椎MRI示:骶管蛛网膜囊肿可能,累及L5椎体.入院后择期在全麻下行L5、S1椎管探查术+包块摘除术.术中完整摘除包块,为囊性,其内有清亮囊液,残腔用双氧水及高渗盐水冲洗数次.病理诊断: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患者下肢肌力较术前有所恢复,近期随访无复发.

  • 腋窝及肝脏包虫囊肿一例

    作者:王振祥;张跃;巴哈古力

      患者 女,22岁,维吾尔族。2年前发现左侧腋窝有一包块,且逐渐增大,无不适感。近1年来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自幼生活在牧区,与犬羊接触密切。体检:左腋窝皮肤隆起,可触及一约10 cm×8 cm×8 cm的包块,边界清楚,边缘光整,质软,固定,无压痛,肝区叩痛阳性。Casoni试验(皮内过敏试验)阳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  CT检查:左侧腋窝见一卵圆形囊性占位,大小为6.5 cm×6.0 cm×7.0 cm,边界清楚,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更低密度影,沿边缘排列成多房状,CT值-2~3 HU(图1),周围组织被推挤移位。肝脏右叶内见约4.5 cm×3.2 cm×3.0 cm的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内见细线样分隔形成蜂巢样排列,CT值0.5~2 HU(图2)。诊断:左侧腋窝、肝脏右叶多子囊型包虫囊肿。  手术所见:左腋窝见一约10.0 cm×8.0 cm×7.5 cm的乳白色囊性肿物,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切开外囊壁,可见囊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切开肝脏右叶,囊肿约5.0 cm×4.0 cm×3.5 cm。病理诊断:左侧腋窝、肝脏多子囊型细粒棘球蚴病。  讨论 包虫病可累及全身任何脏器、组织器官,肝、肺是常见的寄生部位,皮下、肌肉包虫少见,约占包虫病的1%~6%,罕见于腋窝。病变常与肝、肺包虫病并发。多子囊型包虫囊肿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母囊内含有多个子囊,且子囊的密度总是低于母囊密度。本例为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同时合并有肝脏包虫病,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即使无增强扫描亦可作出诊断。

  • 乳腺细粒棘球蚴病的影像特征及诊断

    作者:曾莉;刘凡明;宫悦;葛金梅;李先军;施民新;郭永忠

    目的 分析乳腺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的乳腺X线、CT表现,探讨其影像特点.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包虫病患者均行乳腺X线摄影,1例行CT检查.结果 11例乳腺包虫囊肿,9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其中1例单发者因外伤而破裂.乳腺X线征象表现为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类圆形阴影,密度高或低,边缘光滑锐利,5例出现钙化,2例表现为囊壁弧线形“蛋壳”样钙化,3例囊肿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破裂后呈空洞样改变,出现“日环食”征.1例做CT扫描者见类似水样密度的囊状影,有完整包膜.结论 乳腺X线摄影能准确显示乳腺包虫病囊肿的部位和形态特征,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能提高对乳腺包虫病的认识.

  • 肾细粒棘球蚴病外囊摘除术5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开松;巴特托哥斯·吴奴尔;杨宏林

    目的:探讨外囊摘除术在肾细粒棘球蚴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并分析我院自2005年~2014年开展的5例肾细粒棘球蚴病外囊摘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5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12-26个月无尿瘘、出血、种植复发等并发症,患肾无残腔形成。结论外囊摘除术是手术治疗肾细粒棘球蚴病的较理想方法。

  • 肝包虫病患者60例声像图特征观察

    作者:

    肝包虫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病率相当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加工畜产品等原因,在非流行地区可因间接接触而感染,因此,城镇居民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肝包虫有两种类型,常见的是细粒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囊肿型),少见的是泡状棘球蚴病,由少数微小囊泡组成,伴有肉芽组织和慢性炎症,呈浸润性生长,酷似肝肿瘤(实质型),两者之比约100∶1~3[1],但声像图类型不同,报告如下.

  • 腋窝包虫囊肿1例

    作者:徐正光

    病人男性,16岁.以左腋窝包块1个月为主诉入院.病人自幼至入院前有与犬密切接触史,病程中无任何症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无营养不良,心肺无异常.左腋窝可触及约8cm×4cm囊性包块,扪之活动度好,表面光滑,轻压痛.听诊未闻及血管性杂音,胸片及肝、胆、胰、脾B超未发现异常.B超示:左侧腋窝6cm×3cm大无回声暗区,提示囊性肿块.于局麻下行囊肿切除术,术中可见约8cm×7cm×4cm囊性包块.包膜完整,囊液清亮透明,其有一内囊,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左腋窝细粒棘球蚴病.诊断为左腋窝包虫囊肿.

  • 棘球蚴病流行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许翔;伍卫平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该文概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在全球的流行情况,从自然、宿主和社会三个方面,综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流行因素研究进展.遥感和地理信息ⅱ系统作为疾病研究的新手段,已被应用到探索多房棘球蚴病自然因素的研究中.

  • 乌鲁木齐水西沟镇、托里乡细粒棘球蚴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莹;焦伟;何鸿超;刘同中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南郊农、牧区细粒棘球蚴病的流行现状. 方法 2009年4-6月,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和托里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各抽取2个有代表性村的常住居民,进行登记,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 结果 共调查4个村1 726人,检出细粒棘球蚴病血清阳性者239人,总阳性率为13.8%(239/1 726).其中水西沟镇(农区)为11.78% (92/781),托里乡(牧区)为15.56%(147/9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0.05).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细粒棘球蚴病血清学的阳性率也不同.男性血清阳性率为10.17%(76/747),女性血清阳性率为16.65%(163/747);哈萨克族人群血清阳性率高,为14.83%(213/1 436);回族次之,为10.96%(8/73),汉族低,为6.72%(8/119).30岁以上的劳动力人群血清阳性率较高. 结论 乌鲁木齐南郊农、牧区居民细粒棘球蚴病处于中度流行状态.

  • 盆腔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齐飞波;李银凤;王英刚;武阳;杨轲

    目的 探讨盆腔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盆腔棘球蚴病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有疫区犬、羊接触史,以下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棘球蚴病囊液抗原(EgCF)、头节抗原(EgP)、囊液半纯化抗原B(EgB)、泡球蚴抗原(Em 2)等4项免疫试验检查4例,3例阳性.超声波和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5.7%和55.6%.采用内囊摘除术或外囊完整摘除术为主的手术治疗.16例中8例术前诊断明确.2例术前外伤破裂、1例术中囊液外溢共3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经手术、抗过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术后复发.结论 流行病学、免疫学、CT及超声波检查是诊断盆腔棘球蚴病的主要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或内囊摘除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 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Foxp3和IL-8在棘球蚴病患者肝组织病灶中的表达

    作者:单骄宇;热比亚·努力;李瑞;林仁勇;温浩;李海涛

    目的 探究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Foxp3和IL-8在棘球蚴病患者肝组织病灶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外科住院的多房棘球蚴病(AE)患者、细粒棘球蚴病(CE)患者及其他非感染性肝病手术患者的肝脏病变组织样品,制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脏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Foxp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Trizol法提取肝脏组织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IL-8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eaman相关分析对AE组患者肝脏组织中的Foxp3与IL-8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共收集16例AE患者、23例CE患者和8例肝血管瘤手术患者的肝脏病变组织样品.HE染色后,镜下可见,AE患者肝脏组织角皮层和生发层均不完整,CE患者肝脏组织有较厚的板层状角皮层结构,肝血管瘤患者肝脏组织完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E患者肝脏组织中有大量表达Foxp3的阳性细胞,CE患者肝脏组织中有少量阳性细胞,肝血管瘤患者肝脏组织中无阳性细胞.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E患者、CE患者和肝血管瘤患者肝脏组织的Foxp3蛋白灰度值分别为0.977±0.082、0.728±0.094和0.290±0.084:AE患者、CE患者的蛋白灰度值分别与肝血管瘤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E患者与CE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AE患者、CE患者和肝血管瘤患者肝脏组织中的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13±0.003、0.007±0.002和0.004±0.001;AE患者的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肝血管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患者的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与AE患者、肝血管瘤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患者、CE患者和肝血管瘤患者肝脏组织中的IL-8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02±0.068、0.005±0.019和0.002±0.001;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E患者肝脏组织中的Foxp3与IL-8在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呈正相关(r=0.802,P<0.01). 结论 AE患者肝组织中的Foxp3 mRNA和IL-8 mRNA均高于CE患者,提示AE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机体分泌大量IL-8,并与Foxp3共同作用病患部位,形成严重的炎症反应.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