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河南省方城县泡状棘球蚴病一例报道

    作者:李海涛;温浩

    患者女性,19岁,学生,家住河南方城县县城,2008年以腹部包块为主诉收住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肝脏右叶并部分左叶占位,初步诊断为肝血管瘤.

  • 脑泡状棘球蚴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祁文;张元利;王霄;徐振明;张丽君;祝新丽;黄晓丽;喇华珠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脑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及其他寄生虫病,需靠病理诊断确诊.

  • 泡状棘球蚴病

    作者:张继增

    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传染性疾病.成虫寄生在狐、狗、狼的小肠内即终末宿主;蚴虫多寄生于小啮齿类动物为中间宿主.人误食含卵粪便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因本病多发于我国西北部,较为罕见,病理医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感染组织的病理形态认识不够,易误诊.故对其流行病学、寄生虫的生活史、蚴虫在中间宿主组织内的病理形态、器官感染分布、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诊断与治疗等作一全面介绍.

  • 阿苯达唑新剂型抗包虫病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作者:张金辉;温浩;栾梅香;柯山;苗玉清

    目的观察多种药物载体[大分子物(Macrosol)、脂质前体(Pre-liposome)、脂质体(liposome)]与ABZ结合后,ABZ的生物利用度和抗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选用90只健康长爪沙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腹腔接种泡球蚴组织(E.m),建立动物模型.接种6周后开始给药,治疗组ABZ均按50 mg/kg剂量给药,对照组每只长爪沙鼠经口服或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每周一、三、五,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4 h将动物处死,取血、肝、E.m组织.观察指标:1) E.m湿重及减重率;2)E.m组织头节阳性率,再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3)HPLC测定血、肝、囊内的ABZ 及其主要代谢产物ABZSX和ABZSN的浓度.结果新剂型ABZ组(总体)E.m组织的减重率与ABZ片剂粉末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病理切片头节的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其相符合.代谢产物ABZSX和ABZSN的血药浓度分别是:1)ABZSN的药物浓度:L-ABZ口服组:血浆中为(1.014±0.239) μg/g,肝脏中为(0.036±0.007) μg/g,E.m组织中为(0.031±0.009) μg/g;L-ABZ注射组:血浆中为(2.423±1.070) μg/g,肝脏中为(0.688±0.008) μg/g,E.m组织中为( 0.049±0.008) μg/g;P-L-ABZ口服组:血浆中为( 0.778±0.489) μg/g,肝脏中为(0.027±0.003) μg/g,E.m组织中为( 0.036±0.009) μg/g;M-ABZ口服组:血浆中为(2.541±0.287) μg/g,肝脏中为(0.055±0.011) μg/g,E.m组织中为(0.049±0.004) μg/g.较ABZ粉剂组在灌药后4 h的血药(0.297±0.064) μg/g、肝药(0.016±0.002) μg/g及E.m组织内的浓度(0.030±0.008) μg/g,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2)ABZSX的药物浓度:L-ABZ口服组: 血浆中为(0.922±0.462) μg/g,肝脏中为(0.044±0.004) μg/g,E.m组织中为( 0.029±0.008) g/g;L-ABZ注射组:血浆中为(1.154±0.624) μg/g,肝脏中为(0.035±0.004) μg/g,E.m组织中为(0.023±0.006) μg/g;P-L-ABZ口服组:血浆中为(0.629±0.259) μg/g,肝脏中为(0.040±0.001) μg/g,E.m组织中为(0.032±0.007) μg/g;M-ABZ口服组:血浆中为(2.552±0.180) μg/g,肝脏中为(0.050±0.005) μg/g,E.m组织中为(0.033±0.007) μg/g.较ABZ粉剂组在灌药后4 h的血药(0.305±0.090) μg/g、肝药(0.026±0.004) μg/g及E.m组织内的浓度(0.024±0.010) μg/g,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新型药物载体与ABZ相结合,提高了ABZ的主要抗棘球蚴药理成分ABZSX和ABZSN的血、肝及囊内药物浓度,有显著抑制、杀灭头节的作用,抑制病灶的增殖,对棘球蚴病可造成明显的病理性损害,新型药物载体包裹ABZ,可使其抗棘球蚴病的作用大为增强.

  • B超在腹部包虫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英曼;储开昀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根据其流行病学、形态学、形态病理、临床过程及转归等,国内将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囊性包虫病和由多房(泡状)棘球绦虫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我院统计,以囊型包虫病居多.本组均为囊性病,报道如下.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任伟新;肖湘生;温浩

    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呈恶性浸润性生长的寄生虫疾病,所以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近期文献的复习,对其B超、CT、MRI和DSA等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了扼要的概述,并指出了各种影像检查和治疗手段的优缺点以及当前治疗问题的存在和研究方向.

  • 脾脏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1例

    作者:刘小渤;赵云辉;赵永峰;宛红娥;贾景磊

    患者女,41岁,牧民,发现脾脏囊性占位3年,偶有反酸、嗳气;3年前因"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而接受胆囊切除术.超声:脾脏见5.0 cm× 5.1 cm混合性回声,边界清,形态尚规则,其内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蜂窝"状,CDFI于病灶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CT:脾脏体积稍增大,上极见5.5 cm×5.0 cm占位,形态不规则,呈蟹爪状伸入脾实质,无明显包膜,与脾脏实质分界不清,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囊性低密度影,平扫CT值26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肝左叶见小囊状低密度影,未见异常强化(图1).诊断:①脾脏占位,考虑良性病变;②肝囊肿.

  • 心脏、心包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孙绪荣

    目的总结心脏、心包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例泡状棘球蚴病、8例细粒棘球蚴病(单纯型1例,复杂型7例)全部经X线检查;B超检查7例;MR检查2例;CT和ECT检查各1例.结果细粒棘球蚴病X线检查可见心脏单发或多发突出心轮廓外肿块,呈密度不一,边缘光滑、锐利,圆形或分叶状,导致心影变形、搏动减弱消失或异常.B超示心脏或心包腔内边缘清楚、光滑锐利的囊性团块回声,破裂感染时回声增强.1例泡状棘球蚴病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细粒棘球蚴病2例MR表现囊状长T1长T2信号,T1WI、T2WI低信号囊壁,内囊及囊膜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质子密度75%为低信号,囊肿破裂感染时呈不均匀信号,壁不均匀,不连续.结论 X线检查先于超声发现本病.X线、B超同为本病首选检查,CT对泡状包虫病显示小囊样和小圈状钙化细微结构优于其他,MR当超声、CT不具特征时仍可显示囊壁与小囊.

  • 脑泡状棘球蚴病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荔志云;赵占先;周杰;武弋;宋让;黄艳萍

    脑泡状棘球蚴病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长期脑实质的多发肿块、高颅压及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前极易误诊.我科近10年先后收治3例,均同时合并肝及肺部病灶,脑部病灶均手术病理证实.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做初步讨论.

  • 肝泡状棘球蚴病门静脉血供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任伟新;肖湘生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重建和三维血管成像重建;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造影,显示门脉分支及病灶染色情况;对照分析影像学上的门静脉改变征象和手术结果.结果 MSCTA门脉期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8例、包绕10例、闭塞6例;尽管无1例在门静脉期呈现病灶明显增强,但有6例可见门静脉分支伸入到病灶内.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6例、包绕11例、闭塞8例;门静脉期病灶呈环行染色3例、带状染色4例(43.8%,7/16),无病灶染色9例.与手术所见相比,MSCTA观察门静脉受累的敏感性88%、特异性81.8%、阳性预测值91.7%;DSA的敏感性93.9%、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6.8%.结论 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可能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供血,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能够可靠地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静脉受累情况.

  • 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文学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liver),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状棘球蚴所引起.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蚴所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肝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又称滤泡型肝包虫病).临床上以单房性包虫病多见.本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也有本病发生,我院自建院50年以来,临床收治肝包虫病患者已近300余例,现探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 肝包虫病患者60例声像图特征观察

    作者:

    肝包虫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病率相当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加工畜产品等原因,在非流行地区可因间接接触而感染,因此,城镇居民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肝包虫有两种类型,常见的是细粒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囊肿型),少见的是泡状棘球蚴病,由少数微小囊泡组成,伴有肉芽组织和慢性炎症,呈浸润性生长,酷似肝肿瘤(实质型),两者之比约100∶1~3[1],但声像图类型不同,报告如下.

  • 脑包虫病的CT诊断

    作者:於唯鸣;李在明;游继平;潘志国;刘伟东;谷平

    目的:分析脑包虫病的CT表现特征,评价CT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包虫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脑包虫囊肿3例,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1例囊内见到子囊,1例囊壁呈较厚的弧形钙化.脑泡状棘球蚴病1例,表现为脑内蜂房状混杂密度肿块.结论:CT检查能明确病变的存在和形态特点,是诊断脑包虫病安全可靠的理想方法.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作者:任伟新;肖湘生;陈鹏;马骏

    目的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 硝唑尼特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小鼠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的机制探讨

    作者: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王云海;赵晋明;白磊

    目的 观察硝唑尼特、阿苯达唑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的疗效.方法 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口服泡状棘球蚴虫卵的方式建立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建模2个月后分别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经口灌胃,疗程持续35 d后.检测各组小鼠泡状棘球蚴囊湿重及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IL-2、IL-4、TNF-α和Ig-E的含量.结果 治疗35 d后,继发性泡球蚴感染小鼠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显著下降(P<0.01),结果 现示硝唑尼特单独及联合均有明显抑制小鼠泡状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1.56%、67.68%、88.06%),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球蚴感染实验小鼠血清IL-2、IL-4及Ig-E的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征性钙化CT扫描分析

    作者:施顺和;李建德;高辉;钱大雁;孟宪平

    肝泡状棘球蚴病(以下)简称泡肝,是肝包虫病的一种类型,几乎全都发病于农牧区,以西北部为主.笔者收集本院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吴向未;彭心宇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大多数是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肝棘球蚴病),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百余年来一直将手术作为治疗棘球蚴病较为理想的方法,但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后果令人担忧.多年来不少学者不断改进操作以减少复发及其它并发症,先后出现多种术式,总体可分为传统术式、微创术式和根治术式.

  •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的CT影像特点

    作者:蒲鹏;刘丽;邓治强;冬梅;张泽奎

    目的 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 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扫呈均质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多发囊泡,增强扫描呈靶样环状强化,6例病灶周围显示小囊泡征;骨AE 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内见结节样或小圈状钙化灶,病变突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肾上腺AE 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多发的结节样钙化灶或小囊泡征;肾AE 2例;累及腹膜后和背部软组织AE 4例.结论 CT检查能够明确AE肝外转移部位和侵犯范围,其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CT诊断探讨

    作者:鲁厚文

    目的 通过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检查、随访,探讨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生化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 14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检查①平扫肝实质内均见低密度实性占位,边缘模糊.②病灶内均见散在颗粒状钙化,分布呈地图状、放射状,部分钙化灶可相互融合.散在颗粒状钙化征象在CT诊断泡状棘球蚴病中具有特异性.③CT增强检查病灶均无强化改变.具有②、③特征可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做出定性诊断.结论 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 肝脏及肺部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附11例肝肺病例报告)

    作者:米玛;达瓦次仁;仁青;周本胜

    目的 分析肝脏及肺部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探讨肝脏及肺部泡状棘球蚴病的CT诊断及鉴别 方法 分析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及2例肺脏泡状棘球蚴病螺旋CT表现.结果 2例肺泡状棘球蚴病CT均表现为实性病灶,边缘清楚,未见钙化影.9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中5例表现为中心以实性为主周围伴有多发性小空泡征的圆形、椭圆形阴影,边缘光滑,其中3例囊肿壁有不同程度环形钙化.2例为实性病灶,部分囊壁环形钙化,囊内无小空泡征(小囊肿).2例CT表现为斑块状低密度影,分界不清,中间散在分布斑点钙化影.结论 螺旋CT可以很好显示肝肺泡状包虫病病灶,对肝肺泡状包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