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add45β及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舒婷;张传山;李亮;毕晓娟;林仁勇;温浩

    目的 研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细胞Gadd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gene 45β)及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集24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标本,分为病灶旁组织(Close)和远端组织(Distance).用重组TGF-β1 (1ng/ml)及泡球蚴匀浆蛋白(1 m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L-7702人肝细胞,分别于30 min、1h、6h、12h、24 h、48 h收集细胞.患者肝脏标本及刺激后收集的细胞均采用Trizol法提取RNA,反转录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并进行分析. 结果 近旁组织PCNA,TGF-β1,cyclinA1,cyclinE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34±1.337、1.155±0.5138、1.367±0.8087、1.384±1.116、1.580±1.005、1.899±1.173和1.478±1.189,显著高于远端组织(1.00±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dd45β,cyclinB1,cycli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重组TGF-β1(1 ng/ml)及泡球蚴匀浆蛋白(lm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L-7702人肝细胞,引起Gadd45β,cyclinA1,cyclinE表达上调. 结论 泡球蚴匀浆蛋白刺激,可引起肝细胞Gadd45β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参与细胞抗凋亡过程.泡球蚴感染晚期,肝脏中仍存在细胞周期素(cyclins)参与的细胞增殖,但同时TGF-β1高表达,并通过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促成肝脏泡型包虫病晚期病理变化.

  • 西藏自治区人体泡型包虫病分布及中间宿主感染调查

    作者:贡桑曲珍;伍卫平;严信留;薛垂召;边巴卓玛;艾佳佳;旦珍旺久;罗钊辉;李斌

    目的 调查西藏自治区人群泡型包虫病流行情况,以及中间宿主感染情况,为西藏泡型包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用B超检查全腹部,现场初筛后保存3张B超影像图片及B超动态影像资料,后请专家会诊并终作出定性及分型诊断.各地(市)随机抽取1个存在泡型包虫病病人的县开展啮齿类动物调查,现场解剖后对存在病变的肝脏、肺脏进行PCR检测. 结果 B超筛查共80 384人,其中2012年在4个县筛查3 335人,2016年在剩余的70个县筛查364个村77 049人,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为0.20%.西藏7地市均有泡型包虫病流行,其中那曲地区患病率较高,为0.30%;山南市患病率较低,为0.04%.全西藏74个县有47个县有泡型包虫病流行,以尼木县患病率较高,为1.02%;桑珠孜区患病率较低,为0.03%.牧区人群患病较高,为0.36%(57/15 757),半农半牧区为0.30%(63/20 814),农区为0.14%(28/12 184),城镇为0.02%(5/4 102).不同生产类型间泡型包虫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471,P<0.05).男、女性泡型包虫病患病率分别为0.15%(53/34 297)和0.22%(100/46 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7,P<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文盲患病率较高,为0.25%(101/39 616).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泡型包虫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976,P<0.01).牧民、半农牧、农民出率较高,分别为0.34%(63/18 558)、0.29%(29/10 078)、0.14%(45/31 369);学龄前儿童患病率较低,为0.02%.不同职业人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491,P<0.01).年龄分布方面,40~、50~、60~、≥70岁组人群患病率分别为0.25%(35/14 150)、0.21%(26/12 099)、0.39%(26/6 628)和0.36%(12/3 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49,P<0.01).随年龄增高,患病率增高.文盲人群患病率较高,为0.22%(102/46112).PCR检测拉萨市尼木县中间宿主泡球蚴(基因)阳性率较高,为3.96%(4/101),丁青县和察隅县分别为2.17%(2/92)和1.45%(5/345).全区推算患病率为0.20%. 结论 西藏泡型包虫病流行严重,应加大筛查力度,早发现早治疗病人.啮齿类动物泡球蚴感染严重,应加强灭鼠,控制泡型包虫病的传播.

  • 大鼠泡型包虫病灶切除手术前后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及作用

    作者:商少华;巫姜;李涛;吐尔洪江·吐逊;林仁勇;温浩

    目的 检测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的表达,探明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免疫状态变化情况.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泡球蚴感染对照组和泡球蚴病手术组(简称手术组),分别于腹股沟注射感染泡球蚴(健康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3月后将感染成功的大鼠纳入试验.对手术组大鼠切除皮下包虫病灶,术后第1~7 d各处死大鼠6只,第7d处死健康对照组和泡球蚴感染对照组大鼠各6只,采集下腔静脉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匀浆组织IL-17和IL-23水平,用Real-time RT-PCR检测肝脏IL-17 mRNA和IL-23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包虫病大鼠血清1L-17和IL-23分别为(8.38±1.04) pg/ml和(352.69±25.04)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7.14±1.21) pg/ml和(450.05士29.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分别于第2d和第3d开始增高,于第6d和第7d开始趋于正常.包虫病大鼠肝匀浆IL-17和IL-23分别为(7.68±2.21) pg/ml和(336.65±28.73) 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88±2.36) pg/ml和(446.68±24.5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分别于第3d和第4d开始增高,IL-17于第7d趋于正常,IL-23第7d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包虫病大鼠肝IL-17 mRNA和IL-23 mRNA分别为(0.32±0.08) pg/ml和(0.96±0.79) 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73±0.97) pg/ml和(1.57±0.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分别于第ld和第3d开始增高,于第4d和第6d开始趋于正常. 结论 IL-17和IL-23为Th17细胞发挥功能的主要细胞因子.包虫病灶切除后,包虫寄生所致的IL-17和IL-23抑制状态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并趋于正常,进而可能对其他感染或者移植器官产生趋于正常的免疫排斥反应.

  • 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TGF-β1和Gadd45γ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传山;杨舒婷;毕晓娟;李亮;吕国栋;林仁勇

    目的 研究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TGF-β1和Gadd45γ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3例AE患者肝脏手术标本,Trizol法提取RNA,反转录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Gadd45γ、p53和p21基因的表达.体外培养肝细胞HL-7702,用重组TGF-β1(1 ng/ml)细胞因子或匀浆虫体蛋白(1 mg/ml)刺激30 min、1h、24 h和48 h,分别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Gadd45γ、p53和p21基因的表达.结果 AE患者病灶旁肝脏组织TGF-β1、p53和p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3±1.34、1.29±0.62和1.50±1.10,与远端肝组织1.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dd45γ mRNA为1.24±0.96,与远端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TGF-β1表达分别与Gadd45γ、p53和p2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57、0.5287、0.4605,P<0.05).用重组细胞因子TGF-β1(1 ng/ml)或匀浆虫体蛋白(1 mg/ml)刺激30 min、1h、24 h和48 h均能促进肝细胞HL-7702中TGF-β1、Gadd45γ、p53和p21基因的表达上调.结论 在肝泡球蚴病晚期,炎症性细胞因子TGF-β1可能通过激活非经典型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NK和p38)信号转导途径和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因子(Gadd45γ,p53,p21)调控肝脏细胞的生长抑制或凋亡,造成宿主肝脏的病理性损伤.

  • 肝泡球蚴病同时并发肺脑转移2例

    作者:蒋次鹏

    肝泡球蚴病或泡型包虫病(AE)同时并发肺、脑转移,临床上罕见.1985~2000年本室共诊断103例肝AE[1],其中2例(1.9%)同时并发双侧肺和大脑转移,分别经外科活检或尸解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B超在腹部包虫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英曼;储开昀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根据其流行病学、形态学、形态病理、临床过程及转归等,国内将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囊性包虫病和由多房(泡状)棘球绦虫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我院统计,以囊型包虫病居多.本组均为囊性病,报道如下.

  • 脑内泡型包虫病1例

    作者:张强;杨晓萍;叶建军

    患者女,47岁,入院前1年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伴有言语、活动减少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专科查体:感觉、共济不配合.MRI:右侧额叶、右侧基底核区及双侧枕叶见多个散布的、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异常信号灶,病灶边界不清楚,周围见长T1长T2的水肿信号环绕,位于右侧基底核的病灶体积较大,约3.5 cm×3.0cm,有占位效应较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轻度移位,T1WI上病灶以等信号为主,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内部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长T1长T2囊泡影,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周围水肿区域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图1A~1C).行颅内占位切除术、颅内减压术:术中见不规则病变组织附着于右顶部硬膜下及大脑镰旁,完全切除肿瘤组织,大小约为5.5 cm×5.0 cm×4.5 crn.病理:脑组织中片状坏死,并见囊腔,囊壁为无结构透明物,周围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诊断:脑内泡型包虫病(图1D).

  • 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现状

    作者:石兵强;郭亚民;韩秀敏

    泡型包虫病又称肝棘球呦病,可寄生于人体多个脏器,以肝脏多见[1],人体泡球呦原发寄生部位几乎都在肝脏组织,可寄生在全身多个脏器,如肺、脾、脑等,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是世界卫生认定的全球十种经济负担重的疾病之一[2],我国包虫病流行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泡型包虫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类似恶性肿瘤,多数泡型包虫病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病程的晚期[3],晚期的患者常出现梗阻性黄疸,凝血异常,腹水,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等一系列进行性的并发症,通常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病程晚期常导致患者死亡.即使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治疗泡型肝包虫病临床常见主要以手术、药物为主.手术治疗在目前包虫病的治疗方面已经成为主导,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根治性肝脏病损切除手术、姑息性手术和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射频消融术、肝移植手术等方法.根治性肝脏病损切除术是目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4-5].但该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本文对当前肝泡性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现状作一综述.

  • 臀部肌肉包虫病误诊一例

    作者:黄辉健;钱建荣;琻勇;李中兴;艾克拜尔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

  • 泡型包虫病脑转移的MRI特征

    作者:唐桂波;杨国财;张庆欣;杨珍;梁琳;郭建忠;张忠

    目的 探讨泡型包虫病脑转移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20例脑转移性泡型包虫病均行MRI、CT、B超和实验室检查,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结果 20例脑转移性泡型包虫病,均有原发肝泡型包虫病史,其中12例曾行手术治疗,8例行B超引导下肝穿刺治疗或活检;20例中,单发病灶4例(20%),多发病灶16例(80%);合并肺转移6例,肾和肾上腺转移3例.MRI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发聚集的小囊泡样改变,断面呈"蜂窝状",T1WI和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病灶周围伴有明显水肿.4例于肝静脉和门静脉内显示"泡球蚴"栓子.结论 颅脑是泡型包虫病好发生转移的部位之一.MRI"蜂窝状"小囊泡样改变,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

  • 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

    作者:赵宝魁

    泡型包虫病(A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本文针对肝泡型包虫病、肝外转移泡型包虫病的病理学研究、影像学诊断研究及新技术作综述.

  • 甘肃泡型包虫病流行与人行为危险因素

    作者:史大中;李文科;包根书

    目的泡型包虫病的流行一般呈散发状态,甘肃省漳县、岷县局部地区泡球蚴病高度流行.对流行区人群进行影象学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进行当地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探讨与疾病传播有关的因素.方法对甘肃省漳县和岷县泡型包虫病(AE)流行区2 485人,经B超和泡球蚴抗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均为阳性者诊断为泡型包虫病感染者.并对所有对象进行11项有关问题的询问调查.得出人群相应项目下包虫感染者和未感染人数之间构成比的组成,应用完全随机秩和H检验,由χ2界值表,确定与流行有关的因素.结果确诊为泡型包虫病感染者有86名,绝大部分是农民,经统计处理,发现AE流行与养狗、猎狐、接触狐皮、生食蔬菜、食用自产蔬菜等活动无关(P>0.05);与用狗粪作肥料,和狗的密切接触有关(P<0.05).与养狗的数量、时间,自由放养的方式高度相关(P<0.01).结论多房棘球绦虫卵对环境污染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少养狗或改变放养犬的不卫生习惯,应是防治当地泡型包虫病的重要措施.

  •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新观点

    作者:彭心宇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的疾病.该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

  • 人体包虫囊肿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

    作者:张志琴;方佳;吴晓明;马秀敏;宋发亮

    据卫生部对全国寄生虫病分布的普查,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手术治疗的包虫病患者26 386例中,囊型包虫病占绝大多数为25 696例(97.4%),泡型包虫病仅有690例(2.6%)[1].本观察仅对包虫囊肿的临床和磁共振(MRI)成像进行分析.

  •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现况

    作者:包根书;史大中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和家畜等体内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棘球蚴病即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1],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 青海省南部高原藏族儿童泡型包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作者:韩秀敏;张学勇;蔡其刚;张静妮;王永顺;张强

    目的:调查青海藏区高原的藏族儿童泡型包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玉树州、果洛州在校小学生开展泡型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B超共调查儿童19629人,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为1.13%(221例);血清学调查9888人,总阳性率为12.59%(190例)。玉树州和果洛州儿童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42%(31/7454)、1.57%(190/12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2,P<0.005);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4.26%(302/7081)、18.56%(1835/9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7,P<0.005)。儿童患病率高的3个县为果洛州的达日县4.31%(106/2461)、班玛县1.92%(26/1351)和玉树州的称多县1.11%(18/1612)。男童和女童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91%(91/9954)、1.34%(130/12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5);男童和女童血清学总阳性率为12.10%(1037/8568)、13.09%(1100/8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P>0.05)。不同年龄组间儿童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P>0.05)。泡型包虫病患者P1a型占67.76%(145/214),P1b型占10.75%(23/214)、P2型占16.36%(35/214)。患者病灶直径<5 cm者占87.38%(187/214),>10 cm者仅占2.80%(6/214)。结论青海南部藏区高原儿童存在泡型包虫病的严重流行,但多数患者为泡型包虫病早期,应加大儿童泡型包虫病的筛查力度,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 肝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陈骏;温浩

    肝棘球蚴病又称为肝包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在非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分布较多,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与西南地区,包括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两种类型,前者占大多数,严重危害患者的个人健康、家庭稳定与国家经济,其防治工作仍然是国家卫生防疫工作重点之一.肝棘球蚴病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多为偶然发现,整体病死率不高,主要由并发症引起,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治疗与外科手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水平进展迅速,国内以往的研究与相关综述主要关注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对CE与AE两种类型的诊治异同点总结较少,本文作者就CE与AE的诊治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鼠泡型包虫囊液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达IDO的影响

    作者:付永;孟茹;姜涛;张壮志;王宏宾

    目的 探讨小鼠泡型包虫囊液(MCF)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表达IDO的能力.方法 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获得BMDCs,分别与MCF(MCF组)、rmIFN-γ(阳性对照组)和RPM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组)进行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各组BMDC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蛋白水平,ELISA方法检测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变化.结果 MCF组BMDCs表面IDO mRNA相对表达量和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在24 h达到峰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F=303.305,5752.473,P<0.01);而MCF组BMDCs表面IDO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48 h达到高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71,P<0.01).结论 MCF具有上调BMDCs表面IDO表达的能力,为进一步揭示泡型包虫病的免疫耐受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新疆北部多房棘球绦虫动物宿主研究初报

    作者:柴君杰;蒋卫;伊斯拉音·乌斯曼;付承;焦伟;瞿群

    本文报告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的农村牧区以及山地和草原地带进行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的结果.采用槟榔碱导泻法检查305只家(牧)犬,在52只犬中检出棘球绦虫成虫,感染率为17%.对所获13974条虫体进行鉴定的结果,皆为细粒棘球绦虫.表明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家犬不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检查啮齿目动物31种5163只,食虫目动物4种261只和兔形目动物2种196只.在西部天山地区捕获的伊犁田鼠和塔尔巴哈台山地区捕获的水(鼠平)中发现多房棘球蚴感染,表明这两种鼠类是当地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属于国内新记录.

  • 不同血清学方法对调查现场包虫病人血清的检测及评价

    作者:王虎;曹得萍;马淑梅;江莉;柴君杰

    本文应用青海囊型包虫抗原Dot-ELISA、IHA和新疆囊型包虫抗原ELISA、泡型包虫EM18抗原ELIB对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的206例包虫病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青海囊型包虫抗原Dot-ELISA和IHA对囊型包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是90.37%和91.98%;新疆囊型包虫抗原ELISA对囊型包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75.94%;三种方法对钙化灶型囊型包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是77.27%、81.82%和65.91%,显著低于其它囊型包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阴性者主要是单纯性肺脏和肝脏囊型包虫病人血清。3种方法B超、X线诊断的泡型包虫病人的血清阳性率均为100.0%。泡型包虫抗原EM18-ELIB检测结果表明,B超,X线诊断的泡型包虫病人血清阳性率为73.68%;囊型包虫病人血清阳性率为5.88%,其中钙化灶型病人血清阳性率为15.91%;阳性血清数与阴性血清数比例约为1:7(25:181)。对不同方法在囊型和泡型包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