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酶含量变化及大蒜素治疗对其影响

    作者:卢致民;张有成;张进顺;史宝林;贾天军;唐红炜;刘金花

    目的 研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酶含量变化以及大蒜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用地塞米松连续肌肉注射Wistar大鼠,诱导建立PCP大鼠模型.诱导第3、6、9周分别于后腿肌肉深部注射大蒜素治疗(10mg/kg,1次/d,连续5 d).同时设甲氧苄氨嘧啶(TMP)-磺胺甲基异噁唑(SMZ)治疗对照组(SMZ/TMP组)、PCP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后1次治疗3 d后处死大鼠,无菌收集BALF,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碱脂酶(CHE)、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HBDH)、a-L-岩藻糖甘酶(AFU)、5'-核苷酸酶(5'NT)及腺苷脱氨酶(ADA)含量.结果 PCP模型组ALP含量[(573.41±350.63)U/L]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0.56±114.41)U/L](q=4.682,P<0.01)、大蒜素治疗组[(392.07±217.57)U/L](q=3.851,P<0.05)以及SMZ/TMP组[(325.21±180.65)U/L](q=4.380,P<0.01).CK、CKMB及5'NT含量,PCP模型对照组[依次为948.94±403.43、489.47±254.46及(6.76±3.11)U/L]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26.22±319.00、213.33±144.54及(3.22±1.20)U/L](q=4.696,3.784,3.812,P<0.05).AST、ALT、CHE、LDH、HBDH、AFU及ADA含量,4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52,0.958,2.470,1.423,1.178,1.342,0.611,P>0.05).结论 PCP大鼠BALF中ALP、CK、CKMB及5'NT含量显著升高,大蒜素治疗可使ALP含量显著降低.

  •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抵抗弓形虫感染作用的观察

    作者:殷国荣;孟晓丽;马广源;马晓明

    目的 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肠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及其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BALB/c小鼠5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只),免疫组小鼠用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每毫升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1 mg,霍乱毒素50μg)20μl/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等剂量PBS滴鼻.末次免疫后14 d,各组处死6只,摘眼球取血(0.5~1 ml);取直肠内粪便(4~5粒),ELISA测定血清IgG和粪IgA抗体;分别计数脾组织、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和肠上皮淋巴细胞(IE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感染各组其余小鼠,30 d后颈椎脱位处死,计数肝、脑组织速殖子虫荷.结果 免疫后14 d,免疫组小鼠血清IgG和粪IgA抗体水平(分别为0.224和0.3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41和0.037)(P<0.05),脾、PP和IEL中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生(P<0.01),其中脾、PP中CD4+、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P<0.05),IEL中以CD8+T细胞为主,增殖显著(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攻击后30d,免疫组小鼠存活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P<0.05).免疫组肝、脑组织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6.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小鼠存活率显著提高,肝、脑组织虫荷显著降低.

  • 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效果的研究

    作者:陈丽凤;李建华;邹亚学;赵月平;曹利利;张西臣

    目的 检测犬贾第虫病毒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犬贾第虫滋养体核仁功能性蛋白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效率.方法 将两端携带反义KRR1基因的锤头状核酶(ribozyme,R酶)插入犬贾第虫病毒(Giardia canis virus,GCV)转染载体中,构建两个核酶嵌合型犬贾第虫病毒载体:短反义序列,上游及下游均为21个碱基,形成重组质粒KRzS;长反义序列,上游为288个碱基,下游为507个碱基,形成重组质粒KRzL.另设两种阴性对照,即重组质粒TRzL(即R酶两端含虫体反义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上游为324个碱基,下游为380个碱基)和重组质粒PKR(即犬贾第虫病毒转染载体中仅有KRR1基因的反义片段而无R酶功能区).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嵌合型锤头状核酶体外对KRR1基因mRNA切割活性.结果 KRzS、KRzL转录体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RNA切割效率分别达到74.0%和81.1%.而PKR对KRR1 mRNA反转录的影响较小,RT-PCR效率仅降低12.0%.TRzL对KRR1 mRNA反转录几乎无影响.结论 犬贾第虫病毒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体外转录体能进行有效切割,为以后的体内锤头状核酶对KRR1基因表达抑制试验提供依据.

  • 弓形虫缓殖子期特异性抗原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对重组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分析

    作者:王琼;吴焜;陈晓光;郝丽;程璐

    目的 克隆与表达弓形虫缓殖子期特异性抗原1(BAG1)的基因,并分析重组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诱导体外培养的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向缓殖子转化,用RT-PCR法从缓殖子期弓形虫扩增BAG1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BAG1,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次氨基三乙酸镍(Ni-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与ELISA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从缓殖子期弓形虫克隆的BAG1基因长690bp,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BAG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可高效表达重组BAG1.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纯化的重组BAG1(SAG1)能被弓形虫慢性感染血清识别.ELISA结果表明重组BAG1抗原检测350份人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的阳性率为17.4%,显著高于重组SAG1抗原的阳性率12.6%(P<0.05).结论 原核表达的重组BAG1抗原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

  • 基于QuickBird影像提取江滩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的研究

    作者:黄庆妮;唐伶俐;姜小光;陈朝;周晓农

    目的 基于QuickBird遥感资料提取有关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探索预测钉螺密度的新方法.方法 以血吸虫病流行区安徽省当涂县江心乡为试验小区,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结合地面精确定位的实测螺情数据,提取该地区有关钉螺分布的生态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植被因子(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土壤覆盖类型、土壤湿度等).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监督分类法进行定性分析,并计算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修改型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和植被覆盖度F,并引进IKONOS影像K-T变换(KT)的新模型,应用于QuickBird影像上.后结合地面实测点,在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分析,探讨钉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获153个地面钉螺分布实测点资料,建立了钉螺空间分布地理信息数据系统(GIS)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钉螺密度、NDVI、MSAVI、LAINDVI、LAIMSAVI、FNDVI、FMSAVI、PCA-1、PCA-2、PCA-3、KT-1、KT-2和KT-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钉螺密度和利用MSAVI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MSAVI)和覆盖度(FMSAVI)有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3.919+1.22LAIMSAVI+16.076FMSAVI.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2.结论 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遥感资料反演和钉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的预测钉螺密度空间分布模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日本血吸虫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的制备和鉴定

    作者:章辉;朱荫昌;司进;赵松;王晓婷;殷旭仁;曹利民;曹国群;华万全;徐明;梁幼生

    目的 制备日本血吸虫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并对其抗原性进行鉴定.方法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BioSun)预测已报告的日本血吸虫Sj22.6、Sj14-3-3、Sj26等3个B细胞表位片段的基因序列(P2、P6、P7),用随机顺序法连接3个片段,克隆入高效融合表达载体pET-32c(+)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重组子.阳性克隆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纯化,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 3个目的 表位基因片段按P2-P6-P7和P6-P2-P7的顺序连接为2条复合表位片段(表位间由6个氨基酸组成的柔性接头连接),成功克隆入pET-32c(+).其重组子均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 400的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的融合蛋白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为单一条带(Mr20 4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这2条重组复合表位蛋白均可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而不与健康者血清反应.结论 获得2个具有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潜在价值的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

  • 银杏酸5种同系物单体的制备及其杀灭钉螺的作用

    作者:毛佐华;俞培忠;孙锴;潘小海;姜庆五;潘家祜

    目的 探索分离纯化的银杏酸同系物单体对钉螺的影响.方法 用石油醚从银杏外种皮提取银杏酸,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通过液相-质谱联机系统鉴定.按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检测银杏酸分离纯化的5个同系物单体杀灭湖北钉螺的作用.结果 纯化的银杏酸5个同系物单体为GA13:0、GA15:1、GA15:0、GA17:1和GA17:2,其母核苯环上分别有1个13、15及17烷基或烯基的侧链.各单体占总银杏酸的比例分别为17.6%、52.3%、3.2%、23.3%和3.6%.杀螺活性顺序为:GA13:0>GA15:1>GA15:0>GA17:1>GA17:2.24 h对钉螺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依次为20.79、22.28、33.76、51.89和59.10 mg/L.GA13:0和GA15:1对钉螺上爬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银杏酸单体杀灭钉螺的作用受其侧链碳原子数量以及所含双键数目的 影响,单体GA13:0及GA15:1杀钉螺作用明显,并能显著抑制钉螺上爬.单体GA15:0也有一定的杀螺活性.

  • 细粒棘球蚴内蒙株FABP基因cDNA的克隆与核酸疫苗的构建

    作者:郝慧芳;王志钢;李志伟

    根据GenBank中细粒棘球蚴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并在起始密码子前加上Kozak序列(CCACC),提取细粒棘球蚴(内蒙株)的原头蚴总RNA,RT-PCR扩增目的 基因.回收其纯化的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后进行序列分析.克隆到的FABP基因cDNA序列长402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33个氨基酸.FABP基因cDNA亚克隆到pcDNA3.1(+)中,构建核酸疫苗pcDNA3.1-FABP-NM,经测序验证,结果正确.

  • 犬钩蚴固体培养基滤纸培养法

    作者:许正敏;李智山;孙莉;武小樱;陶永平;李明华

    作者采用固体培养基滤纸培养法培养的犬钩蚴检出率高,操作简便、快速,优于传统的试管滤纸培养法.固体培养基由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及蒸馏水配制.该法可用于快速诊断钩虫病.

  • 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陆冰冰;苏海庆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的21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表现,结果感染后的超声表现以胆囊及胆管病变为主,胆囊内出现的絮状弱回声漂浮物具有特征性,治疗后该漂浮物消失.绝大多数患者有胆管回声改变,表现为胆管壁增厚、毛糙,回声增强,治疗后恢复较慢.超声对该病的诊断有应用价值.

  • 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及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静宵;王虎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寄生虫学方法进行了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了解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现状.结果 表明,青海省家畜棘球蚴病的流行有升高的趋势,主要畜种绵羊和牦牛的平均感染率达50%以上.野生中间宿主动物感染率以青南高原为高,祁连山地域的犬、狼等终末宿主动物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形区.青海省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循环链复杂,动物感染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棘球蚴病和棘球绦虫病的防治.

  • 感染旋毛虫小鼠毛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作者:刘向东;尹卫东;张进顺;唐红炜;邓秀丽;张维真

    本文探讨感染旋毛虫小鼠毛中锌(Zn)、铜(Cu)、铁(Fe)等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实验分为3组,重度感染组80只小鼠,每鼠灌胃400只旋毛虫肌幼虫;轻度感染组60只,每鼠灌胃200只旋毛虫肌幼虫;正常对照组60只小鼠.于感染后第1、3、5、7、9、11、13及15周处死取其背部毛,检测Zn、Cu、Fe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Zn、Cu、Fe等3种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Zn、Cu变化较为明显.重度感染组显著低于轻度感染组(P<0.05).

  • 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机制

    作者:张青锋;潘卫庆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家族(Var基因)变异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Var基因家族的近60个基因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皆被沉默.这种相互排斥性表达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控制的,主要包括三方面调控途径:非编码DNA元件、染色质结构以及核外周基因位点的迁移.

  • 寄生虫学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作者:陈启军;尹继刚

    本文综述寄生虫学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寄生虫病诊断技术、致病机制、抗药性、寄生虫免疫逃避、基因组与蛋白组学以及疫苗等.同时对某些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观点,对于寄生虫学研究及教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阴茎包皮曼氏裂头蚴病3例报告

    作者:王国录;刘智明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部位,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但寄生于阴茎包皮者极少见,本院2001-2006年共收治患者3例,报告如下.

  • 多发性脑囊尾蚴病1例报告

    作者:吴艳蓉;梁树德;潘宇岚

    1 病例患者男性,43岁,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人,农民.持续头晕、头痛,间歇性癫痫发作5d,于1998年7月31日住院,经贵港市人民医院脑CT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脑囊尾蚴病.至2002年3月(历时3年8个月)住院13次,每次14d.治愈.

  • 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3例报告

    作者:张榕燕;李莉莎;林金祥

    福建省仙游县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感染率居全省之首[1].2004年有一家3人先后发病,报告如下.

  • 新疆喀什地区皮肤蝇蛆病1例

    作者:康金凤;吾拉木·马木提;路玲;地里拜·马合木提;刘玉红;向志伟

    患者,女,4岁,维吾尔族,住新疆喀什市郊区.2006年始发病,皮下出现肿块,家长在其腋下指头大小的肿块中挤出白色可蠕动虫体,随后症状缓解.

  • 间隔十年后安吉县报告当地感染间日疟4例

    作者:陆锦明;王珊红

    2006年10月4~24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发生一起当地感染疟疾疫情,共发现间日疟病例4例,报告如下.

  • 伯氏疟原虫pbmag-1基因片段克隆及原核表达优化

    作者:高宇辉;王恒

    目的 克隆并表达伯氏疟原虫pbmag-1基因cDNA片段.方法 在GenBank中检索伯氏疟原虫编码基因pbmag-1部分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经RT-PCR从伯氏疟原虫ANKA株扩增出该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以锚定Oligo dT引物反转录mRNA获得的cDNA为模板,利用已知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延伸pbmag-1 3'端未知的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后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RIL株,经优化诱导条件,表达了重组蛋白PbMAg-1并用其免疫小鼠.结果 获得1 341 bp具有完整3'末端序列的pbmag-1基因片段,其A/T含量为73%.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其血清抗体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能特异性地识别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64 000的蛋白.结论 获得重组蛋白PbMAg-1的3'端完整的pbmag-1基因cDNA片段,为研究伯氏疟原虫PbMAg-1蛋白在鼠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 卡氏肺孢子虫p55抗原基因片段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王建新;段义农;陈金铃;董永生

    目的 构建卡氏肺孢子虫p55抗原基因片段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表达重组蛋白.方法 SD大鼠皮下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14周,建立卡氏肺孢子虫大鼠模型.从感染大鼠肺组织中抽提总RNA,RT-PCR克隆p55基因,测序,验证扩增产物.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p55基因片段克隆到载体pGEX-4T-1上,重组质粒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克隆的p55基因片段为690bp,重组质粒pGEX-4T-1/690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目的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62000,表达产量约占菌体蛋白的11.6%;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表达蛋白能分别与谷胱甘肽(GST)抗体、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的大鼠血清发生反应.结论 构建了卡氏肺孢子虫p55抗原基因的pGEX-4T-1/690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 室内空调机滤尘网及空气中浮动尘螨变应原的测定

    作者:练玉银;刘志刚;王红玉;蔡成郁;刘晓宇

    目的 检测开空调机前后室内空气中及空调机滤网灰尘中尘螨主要变应原的浓度,探讨空调机滤网中的尘螨变应原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集开空调机前后哮喘患者和健康者家庭卧室空气中的灰尘及空调滤网灰尘,分别用ELISA检测其粉尘螨1组变应原(Derf1)、屋尘螨1组变应原(Derp1)和尘螨2组变应原(Der2)的浓度.结果 哮喘患者家庭空调开机前空气中Derp 1、Derf1和Der2的浓度分别为(0.23±0.13)、(2.62±1.08)和(0.93±0.41)ng/m3,开机后依次为(0.56±0.25)、(4.74±1.22)和(2.33±0.64)ng/m3,开机前后相比,三者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者家庭空调开机前空气中Derp1、Derf1和Der2的浓度分别为(0.33±0.11)、(11.5±3.08)和(2.1±0.8)ng/m3,开机后分别为(0.63±0.23)、(19.8±4.3)和(3.6±1.0)ng/m3,开机前后相比,三者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调滤网灰尘中Derp1、Derf1和Der2的浓度,哮喘患者家庭分别为(0.52±0.19)、(3.34±0.63)和(2.53±0.65)μg/g灰尘,健康者家庭分别为(1.30±0.35)、(5.16±0.92)和(3.47±1.13)μg/g灰尘.空调滤网灰尘中尘螨主要变应原浓度,健康者家庭和哮喘患者家庭的Derf1和Der2浓度均大于使过敏人群致敏的尘螨主要变应原浓度阈值2 μg/g灰尘.结论 空调滤网灰尘中存在尘螨抗原,是室内尘螨变应原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引起过敏性哮喘的诱因之一.

  • 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的构建

    作者:何莉莉;景涛;祝秉东;贾万忠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rsBCG-Eg95).方法 分别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和pGEX-4T-Eg95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获117 bp的BCG抗原85B(BCG-Ag85B)信号肽序列和471 bp的Eg95基因序列.将这两个序列定向克隆至大肠埃希菌-BCG穿梭质粒pMV261,经酶切、PCR扩增及测序鉴定得到重组质粒pSMEg95.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导入BCG菌构建rsBCG-Eg95疫苗,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并经PCR扩增鉴定.结果 质粒pSMEg95经双酶切、PCR扩增及测序鉴定,证实克隆基因Ag85B信号肽和Eg95基因序列正确插入载体pMV261,并将此重组质粒导入BCG菌,经PCR扩增鉴定证实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rsBCG-Eg95)构建成功.结论 构建了含有BCG信号肽Ag85B和保护性抗原Eg95基因序列的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分泌型卡介苗rsBCG-Eg95.

  •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蚊虫密度调查与分析

    作者:吴争鸣;朱淮民;常唐喜;吕士成

    目的 调查江苏省射阳县新洋港滩涂湿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外蚊虫密度及蚊种组成.方法 2004年5~10月每两周用紫外诱蚊灯采集蚊虫1次,鉴定蚊种、统计数量,记录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等.结果 自然保护区捕获蚊虫37 618只,其中中华按蚊22 814只(占60.6%),淡色库蚊13 970只(占37.1%),三带喙库蚊834只(占2.2%).居民区捕获蚊虫3 294只,其中淡色库蚊2 508只(占76.1%),中华按蚊668只(占20.3%),三带喙库蚊114只(占3.5%),骚扰阿蚊4只(占0.12%).自然保护区蚊虫总量占总采集量的92%(37 618/40 912),居民区采集蚊虫总量占8.0%(3 294/40912).保护区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居民区为淡色库蚊.保护区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为蚊虫密度高峰,蚊虫密度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r=0.765,P=0.005).结论 滩涂湿地是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的适宜孳生地,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为蚊虫密度高峰期.应当重视蚊媒对有关重要病原传播潜能的监测研究.

  • 25例重症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婧;郑晓燕;阴赪宏;齐海宇;李小丽;刁宗礼;王非;纪爱萍;冯曼玲;郭增柱

    目的 观察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2006年6~9月北京市广州管圆线虫病局部暴发,观察分析25例重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预后等.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前均有食生或半生的福寿螺螺肉史.发热是早期症状之一(16例,占64.0%),其中低、中、高热分别为8、7、1例.神经系统受损较重:①均有头痛(呈持续性、搏动性、胀痛或针刺样)且阵发性加剧.其中全头痛14例(占56.0%),局部头痛11例(占44.0%),多在枕部;②颈部均有强直感及轻度抵抗,但病理反射阴性,其中伴恶心、呕吐12例(占48.0%);③皮肤感觉异常(如刺痛、灼痛、麻木感等)20例(占80.0%),其中5例剧烈疼痛伴局部痛觉过敏,3例麻木,2例温度觉减退;④视神经受损及视觉障碍11例(占44.0%),其中畏光3例,视物模糊5例,复视、视野缺损和飞虫征各1例;⑤面神经损伤,4例(占16.0%)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2例(占8.0%)单侧眼睑不能闭合;⑥听神经受损,阵发性或持续性耳鸣4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及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高.头颅磁共振(MRI)检查14例(占56.0%),均见软脑膜线状强化异常信号或脑实质强化灶.胸部CT检查7例(占28.0%),肺部有小结节影和斑片状毛玻璃影典型改变.出院后1~3个月随访,7例(占28.0%)皮肤仍有刺痛感,1例伴胸、腹部冷、热感觉异常,3例偶有头痛,1例有视野缺损.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较重,神经根损伤恢复期较长.

  • 我国医学寄生虫学发展百年历史回顾与评述

    作者:瞿逢伊

    本文对我国近百余年间(1871-2006)人体寄生虫与寄生虫病代表性研究文献作历史性回顾与评述.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医学寄生虫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在酝酿、创建及发展等阶段的特征作了讨论.对1871-2006年我国人体寄生虫病首例记录作了校订,128个病原虫种列表作了说明,其中38种为本文新订正的记录.Faust(1923)的引文证实以往"胰阔盘吸虫香港1例"记录是一个荒谬的错误.林几(1924)在北京发现阔节裂头绦虫,犬弓蛔虫,微小三齿线虫等肠道寄生虫的人体感染者,均为我国首次报道.洪式闾(1944)报道重庆疑似疟原虫1例,经分析订正为我国巴贝虫病首例记录.以上实例表明,真实的病原虫种记录是寄生虫病发现史的重要基础.本文还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体寄生虫病研究进展作了评述,认为我国医学寄生虫学学科的发展与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工作呈同步发展趋势.

  • 《"传统"寄生虫学的传承与发展》一文读后感

    作者:林金祥;吴中兴;李友松

    一拜读贵刊2007年第25卷第3期余森海研究员撰写的<"传统"寄生虫学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后,深受感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