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浙江省桐乡市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及人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作者:张红芳;王国华;吕蓓;钱华;郭敏建;吴宇啸

    目的 调查浙江省桐乡市裂头蚴感染情况及人群知晓情况,为其感染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以浙江省桐乡市10个乡(镇)为调查点,在各调查点捕获野生青蛙和蛇及养殖场的牛蛙,逐只(条)解剖并鉴定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结果 共捕获野生青蛙521只,曼氏裂头蚴平均感染率为11.71%;各乡(镇)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9.840,P>0.05);各体质量组青蛙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70,P<0.01);共捕获6条野生蛇,自然感染率为83.33%,以濮院镇感染度高,为143条/只;未发现养殖场牛蛙感染.人群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33.47%.结论 桐乡市野生蛙和蛇的曼氏裂头蚴感染率较高,人群预防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应采取健康教育等有效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 杭州市蛙、蛇体内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徐卫民;汤益;王佳;杨洋;方胜宇;朱素娟;金行一;王衡

    目的 了解杭州市蛙、蛇类体内曼氏裂头蚴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在该市7个农村县(区)捕捉野生蛙、蛇,城区的5个县(区)从辖区农贸市场购买人工养殖牛蛙,进行逐只(条)解剖检查和鉴定曼氏裂头蚴.结果 671只野牛青蛙裂头蚴感染率为31.15%,感染强度为1~60条;3条野牛蛇感染率达100%,感染强度为2~99条;而人工养殖的牛蛙裂头蚴均为阴性.裂头蚴可在蛙体内任何部位的肌肉寄生,其中以腿部肌肉寄生为常见,占78.99%(391/495),而在蛇类则以寄生于皮下为主,占61.21%(71/116),不同大小青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1,P<0.05).结论 杭州市野生蛙、蛇体内裂头蚴感染率较高,分布广泛,存在曼氏裂头蚴病自然疫源地.因此,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俗,开展曼氏裂头蚴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

  • 桐乡市曼氏裂头蚴病及蛙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张红芳;吕蓓;王国华;钱华;严卓琳;郭敏健;王春梅

    目的:了解桐乡市曼氏裂头蚴病例的感染原因,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阻断传播因素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按地理位置不同选择当地5个乡镇的野生青蛙,活体解剖后肉眼检查皮下、肌肉及内脏等部位,显微镜下鉴定和计数曼氏裂头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0-2015年桐乡市先后共发现5例曼氏裂头蚴病例,病例的感染与生食或半生食当地青蛙有关.5个乡镇共捕获野生青蛙264只,在35只蛙中检出裂头蚴,感染率为13.26%,高感染度达19条/蛙,平均感染度为3.03条/蛙;青蛙体重越大感染率越高,蛙重与裂头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乡镇捕获的野生青蛙均检出裂头蚴.结论:桐乡市当地野生青蛙裂头蚴感染率较高,发现的裂头蚴病例与生食或半生食当地青蛙有关,属于曼氏裂头蚴病的自然疫源地,应采取健康教育等有效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 腹股沟皮下曼氏裂头蚴病1例

    作者:余挽澜;管域;余晓;佘高科;杨玉兰

    患者女性,55岁.发现右腹股沟皮下一花生米大肿块1个月,无不适,未治疗.近期肿块较前增大,偶有疼痛或痒感.查体:右腹股沟扪及一3cm×2cm×1.5cm椭圆形肿块,由几个小圆形肿块组成,呈串珠样排列,肿块相互融合,质地稍硬.考虑脂肪组织病变予以手术切除.患者在农村居住,有直接饮用水井内生水的习惯,无食蛙、蛇史.

  • 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DIGFA法快速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潜在诊断价值

    作者:王越;叶丽萍;孙亚维;鲁锋;干小仙

    目的 探索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诊断价值. 方法 从自然感染的青蛙中分离出曼氏裂头蚴,经口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7周剖杀小鼠,收集鼠血清和虫体并计数.以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PSA)为探针建立PSA-DIGFA, 分别检测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健康小鼠、健康人群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平行检测和比较. 结果 DIGFA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为100%(49/49)、特异性为100%(30/30),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同;不同虫荷数感染鼠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鼠与正常鼠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DIGF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00人份均为阴性,检测囊虫、包虫、旋毛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42.5%(17/40)、10.0%(2/20)、20.0%(5/25),80.0%(8/10)、8.0%(2/25). 结论 用曼氏裂头蚴粗抗原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其他蠕虫感染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不同虫荷数感染鼠均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IGFA法与ELISA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但前者更为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单份检测,适合寄生虫病的临床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若能进一步纯化检测用抗原,减少与其他蠕虫间的交叉反应,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我国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特征概述

    作者:蔺西萌;王中全

    曼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本文对1949年10月~2010年7月我国大陆地区文献报道的836例裂头蚴病的地理分布、临床表现以及感染方式等进行了概述.

  • 胸腔内脏、皮下及腮腺感染曼氏裂头蚴1例

    作者:徐平;宋卫东;皮佳俐

    本文报告1例胸腔、皮下及腮腺多部位曼氏裂头蚴病病例.患者因进食青蛙而感染,使用吡喹酮(25 mg/kg,3次/d)治疗后2~3 d患者胸腔积液与皮下包块逐渐消散,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曼氏裂头蚴可寄生于人体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等部位.双测胸腔、皮下及腮腺多部位同时侵及病例临床罕见.病原学、影像学和免疫学等诊断方法可确诊此病.

  • 曼氏裂头蚴病1例

    作者:王成全;周相朝;王大军;石绍文

    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多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万州等地曾有报告[1].2004年6月兴山县发现1例曼氏裂头蚴病, 报告如下.

  • 超声诊断皮下曼氏裂头蚴病复发1例

    作者:刘丹;朱皖;周爱云;罗杰

    患者女,21岁.3年前确诊左侧腹壁皮下曼氏裂头蚴病.1年前发现右侧中腹部皮下结节,近1个月结节增大,偶伴轻微疼痛、瘙痒,夜间有虫爬感.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13×109/L,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5%;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超声检查:右侧中腹部距表皮约0.20 cm处皮下脂肪层见范围约2.56 cm×0.65 cm混杂回声团(图1A),边界尚清晰,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条索状低回声,低回声区内可见“平行管征”(图1B).动态观察2h,部分条索状低回声形状发生改变.

  • 曼氏裂头蚴病并发心包积液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潘淑华;王薇;曹清;张安安;张志芳

    目的 探讨曼氏裂头蚴病的发病机制、常见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例曼氏裂头蚴病并发心包积液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这例患儿先后出现发热、头晕乏力、胸闷咯血,胸片及心脏彩超显示心包积液,外周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常规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诊断为曼氏裂头蚴病.患儿发现心包积液后10 d因大量心包积液立即行心包引流术,3 d后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阳性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给予吡喹酮75 mg/(kgd)治疗3 d后,拔除引流管观察3 d,病情稳定予出院.追问病史,患儿在发病前3个月左右曾在河里游泳误吞河水.结论 曼氏裂头蚴病少见,并发心包积液更为罕见,但如果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要考虑此病.常规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对于没有皮下结节或肿块的感染病例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 脑曼氏裂头蚴病一例

    作者:李海峰;高建娣;陈逸;冯建华;高峰;杨翠微

    患儿女,8岁,因"发热7 d,嗜睡伴双下肢乏力4 d"于2007年8月入院.患儿入院7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9.5℃.4天前出现嗜睡、双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小便失禁,无呕吐,无抽搐,无皮疹,无咳嗽.曾在院外诊断"急性脑脊髓炎",予更昔洛韦、阿莫西林、甲泼尼龙治疗3 d,病情无好转,而转入本院.既往史:1个月前有进食蛇肉史.

  • 脑曼氏裂头蚴病误治一例

    作者:梁新强;蒋广元;宋星志;张征军;廖毅超;覃颜;陈慧溪

    患者 男,29岁.反复抽搐伴头痛、视力下降3年余.2003年6月不明原因出现癫痫大发作,CT、MRI示左颞叶占位性病变(图1),考虑为胶质瘤,采用γ-刀治疗后一直未发作.

  • 北京友谊医院诊治3例北方少见曼氏裂头蚴病

    作者:蒋月荣

    本刊讯 近日,患曼氏裂头蚴病的河南省母子3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热研所临床室主任冯曼玲医生的精心诊治下康复出院.曼氏裂头蚴病是由于敷贴或生食蛙、蛇肉等原因致曼氏裂头蚴寄生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北方发病较少,较难诊断.

  •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1例报道

    作者:田华;朱旭明;袁晓雷;李锋;黄斌;陈力

    患者女,42 岁.因三峡移民至浙江萧山,2 年前有生育史,有食牛蛙史.发现左乳肿块2 个月,伴瘙痒及蠕动感.无发热及盗汗,无乳头血性溢液.左乳外上触及花生米状串珠状肿块,位置固定,无触痛,活动度可,肿块无波动感,皮肤无红肿,无橘皮样变.右乳未及肿块,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超声检查:左乳2 点钟探及4 枚低回声光团,部分融合,边界光滑,大者约1.5 cm×0.8 cm.钼靶摄片检查:左乳外上见4 枚类圆形块影,边界相互重叠(图1).拟诊乳腺纤维瘤.术中发现左乳外上腺体内4 枚直径分别约1.5~2.0 cm 不等的囊性团块,呈串珠状.

  • 多发皮下曼氏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柳忠锋;于丽丽;孙蔷;徐维华;李仁波

    患者女,46岁,朝鲜族,自2年前发现多发皮下肿物,有轻压痛、虫爬感.2年前皮下肿物位于左侧腹壁上部,常于夜间感觉虫爬感,出现肿块后虫爬感消失,感局部轻微疼痛、瘙痒,近3个月发现左侧腹壁中部、右腹股沟部、左侧大腿中段内侧肿物,症状同前.

  • 寄生虫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作者:米姣平

    各种病原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皆属临床重症.寄生虫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混淆,且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这些感染中有些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如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非洲锥虫病:有些感染经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疟疾、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而有些则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阿米巴病、曼氏裂头蚴病、血吸虫病、脑包虫病、旋毛虫病等:而有些节肢动物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关系较为密切.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有助于对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曼氏裂头蚴在青蛙体内的分布及防治

    作者:叶丽萍;秦志强;孙亚维;许国章;张吉楠;祝传根

    曼氏裂头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882年,Manson首次在我国厦门,从一男尸的腹膜内检出曼氏裂头蚴,之后,世界各地相继有散发病例报道,但以南亚诸国为多.文献报道,国内多见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曼氏裂头蚴主要寄生在蛙、蛇体内.居民进食蛙肉、蛇肉和蛇胆等可致裂头蚴病.为防本病,我们于2002年进行了曼氏裂头蚴在青蛙体内的分布及裂头蚴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对人群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皮下曼氏裂头蚴病1例报告

    作者:王大鹏;刘学蓉

    1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右颈部肿块2个月,曾在外院抗炎治疗无效.查体:右颈部皮下包块2cm×2cm×2cm,质硬,活动度尚可,余无特殊.术中发现肿块为囊性,内见一长约10cm的白色线状虫,直径约0.1cm,头端稍大,虫体能蠕动,取出虫体送病检.放大镜下见虫体呈节断状,显微镜下见虫体表层为角质层,其下见纵横交错的平滑肌,无管腔样结构,虫体内见较多石灰小体.病理诊断:颈部皮下曼氏裂头蚴.追问病史,患者曾食用蛙肉、鹰、斑鸠、龙虾等,其中生炒蛙腿肉多.

  • 宁海县蛙体内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俞谊江;胡丹标;顾敏霞;王斌;徐志强;王志刚;任丛汉

    目的 了解宁海县蛙体内曼氏裂头蚴自然感染情况,评估感染风险.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县9个乡镇,再随机抽取其中各一个村作为调查点共9个调查点,捕捉野生蛙,进行逐只解剖检查和曼氏裂头蚴形态鉴定.结果 348只野生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为11.49%(40/348),平均感染度为2.15条/只;除深酬、前童两个调查点未发现受感染青蛙外,其余7个调查点均有发现;曼氏裂头蚴可在蛙体内任何部位的肌肉寄生,其中以大腿肌肉寄生为常见,占98.84%(85/86);不同大小青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81,P> 0.05).结论 宁海县野生蛙体内曼氏裂头蚴感染较为普遍,地域分布较为广泛,需采取综合措施开展曼氏裂头蚴病的相关预防工作.

  • 黑龙江曼氏裂头蚴病2例

    作者:范树奇;徐之杰

    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并非少见,而且历史悠久,1596年李时珍即有记载[1]. 截至1998年国内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报告散在病例623例[2],但我省未见报道,现报告2例.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