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苦参合剂对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汲蕊;崔巍;梁瑞文;管志玉;李瑞芳

    目的 探讨苦参合剂对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苦参合剂治疗组.后2组小鼠经口灌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1×105个,并在饮水中加入地塞米松(5 μg/ml)和硫酸庆大霉素(40 μg/ml).治疗组各鼠于感染第8天起灌服苦参合剂0.2 ml,每周2次(间隔3d),连续3周.感染组和治疗组小鼠自给药后每2天粪检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并计数;3组小鼠于感染后28 d剖杀,取各鼠空肠制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肠黏膜CD3+、CD4+和CD8+T细胞及IgA浆细胞数量的变化,另取感染组和治疗组各鼠的空肠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苦参合剂治疗组与感染组相比,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排出量明显减少,持续排出卵囊的时间明显缩短.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小鼠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治疗组(62.4%±1.4%、37.5%±3.1%和1.5±0.3)较感染组(49.7%±2.4%、25.7%±2.2%和1.1±0.3)明显升高(P<0.01);感染组较对照组(66.5%±1.9%、40.1%±1.8%和1.5±0.2)明显降低(P<0.01);各组间CD8+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鼠IgA浆细胞数量(52.7±3.5)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和感染组(33.7±2.6)(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经苦参合剂治疗后,空肠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偶见结构已破坏的虫体,可见大量的溶酶体,线粒体结构正常,微绒毛已基本修复;感染组小鼠空肠可见结构完整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和大量嵴断裂的线粒体,卵囊周围的微绒毛严重脱落,呈火山口状,卵囊壁与上皮细胞膜发生融合. 结论 苦参合剂具有抑杀微小隐孢子虫的作用,感染小鼠受治后,受损肠黏膜得到修复.

  • 日本血吸虫核糖体蛋白SjRibosomal_L18a及其B细胞表位的筛选和评价

    作者:魏刚刚;徐斌;鞠川;胡薇

    目的 筛选获得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核糖体蛋白(SjRibosomal_L18a)编码基因,预测其B细胞表位.克隆、表达重组蛋白SjRibosomal_L18a,并比较分析其与合成的B细胞表位的潜在诊断价值. 方法 利用B细胞表位预测软件筛选日本血吸虫蛋白质序列,获取函数打分值较高且抗原表位片段多的免疫原性蛋白,合成B细胞表位片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免疫原性蛋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3、等电点、亲水性、信号肽、跨膜区和功能结构域等理化性质.制备日本血吸虫各虫期阶段总RNA,逆转录PCR (RT-PCR)扩增目的基因,分析各虫期转录本丰度.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BI21(DE3)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标记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LISA法比较分析重组蛋白和合成的B细胞表位的潜在诊断价值. 结果 预测软件筛选出免疫原性核糖体蛋白SjRibosomal_L18a以及2个B细胞表位(P1和P2).SjRibosomal_L18a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由531个碱基组成,编码176个氨基酸,不含跨膜区和信号肽,为Mr20 741,等电点为11.12.RT-PCR结果显示,各虫期均检测到SjRibosomal_L18a的转录本,且转录水平均较高.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jRibosomal_L18a/pET-28a,诱导表达获得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约为Mr26 069.ELISA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1和P2检测15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和15份健康人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3% (8/15)和100% (15/15)、60% (9/15)和100% (15/15)、73.3% (11/15)和100% (15/15). 结论 获得重组蛋白SjRibosomal_L18a及其免疫原性较高的表位片段P1、P2,P1和P2用于血清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重组蛋白.

  • 家蝇Ⅲ龄幼虫消化系统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酶的组织定位和表达差异研究

    作者:胡蓉;张姝;吴建伟;国果;付萍

    目的 以家蝇Ⅲ龄幼虫为研究对象,探讨家蝇(Musca domestica)消化系统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的组织分布、表达差异和器官功能定位. 方法 用原位杂交鉴定家蝇β-葡萄糖苷酶mRNA的组织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纤维素酶的组织定位.分离家蝇Ⅲ龄幼虫消化系统组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家蝇β-葡萄糖苷酶mRNA在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中肠、前肠和唾液腺上皮细胞是家蝇β-葡萄糖苷酶mRNA表达的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唾液腺、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是家蝇幼虫产生和分泌纤维素酶的主要部位.DNS法测定结果显示,家蝇幼虫唾液腺、前肠、中肠和后肠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80±0.06)、(0.38±0.02)、(1.20±0.05)和(0.26±0.02) IU/mg,各部位间酶活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中肠的酶活性较高,占总酶活性的(45.45±1.27)%,后肠的酶活性低,为(9.85±0.88)%.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家蝇β-葡萄糖苷酶mRNA只在前肠、中肠和唾液腺中表达,中肠的表达量约为前肠的5倍,唾液腺的表达量约为前肠的3倍,3者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肠未见该基因的表达.结论 家蝇Ⅲ龄幼虫前肠、中肠和唾液腺均能分泌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酶,唾液腺和中肠为主要分泌器官.

  • 群体水平日本血吸虫弹性蛋白酶遗传差异研究

    作者:苏敬;徐斌;刘秀凤;殷明波;胡薇

    目的 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的日本血吸虫群体弹性蛋白酶基因的遗传差异,研究该基因是否受到自然选择. 方法 PCR扩增不同流行区的血吸虫成虫弹性蛋白酶基因并测序,分别计算血吸虫各群体遗传多态性指数(Watterson's θ和Tajima's π)、选择压力指数(dN/dS和Tajima's D)以及群体间分化指数(Fst),用Network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共获得73条来自不同群体的日本血吸虫弹性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铜陵和湖南岳阳)群体内遗传差异大,而菲律宾和湖北沙市的群体内无遗传差异;仅湖南岳阳日本血吸虫群体的Tajima's D>0,其他群体均为负值;安徽铜陵群体dN/dS>1,台湾群体dN/dS<1,其他群体dS=0,但非同义突变数明显高于同义突变数;群体分化和系统进化分析均显示台湾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遗传距离远. 结论 不同地理来源的日本血吸虫群体在弹性蛋白酶基因上的遗传多态性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群体之间;弹性蛋白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正向选择;台湾的日本血吸虫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大.

  • 弓形虫MIC8基因与基因佐剂IL-12共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研究

    作者:赵焕阁;黄风迎;郭峻莉;谭光宏

    目的 观察弓形虫MIC8基因和基因免疫佐剂白细胞介素(IL-12)共免疫小鼠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编码弓形虫MIC8的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 DNA3.1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IC8,并转染至HeLa 细胞,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8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PBS组、pcDNA3.1空质粒组、pcIL-12质粒组)、pcMIC8质粒组以及pcMIC8+pcIL-12质粒共免疫组.共免疫组以pcMIC8质粒和pcIL-12质粒各100 μg(溶于100μl PBS)肌注昆明小鼠后腿股,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PBS组、pcDNA3.1空质粒组、pcIL-12质粒组和pcMIC8质粒组分别注射等量的PBS、pcDNA3.1空质粒、pcIL-12质粒和pcMIC8质粒,同法免疫.免疫前及初次免疫后13 d、27 d、41 d和55 d,用ELISA测小鼠血清中抗体IgG和IgG2a的表达水平.末次免疫后4周,ELISA法测各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末次免疫后3周,各组小鼠腹腔注射接种103弓形虫RH株速殖子,观察小鼠受攻击感染后的存活时间. 结果 Westernblotting显示,重组质粒pcMIC8能在HeLa细胞中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4 000.初次免疫后55d,共免疫组小鼠血清IgG (0.51±0.028)、IgG2a (0.261±0.04)抗体水平高于pcMIC8质粒组(0.409±0.031、0.159±0.031)和对照组(P<0.05),lgG1抗体在各实验组之间未见有显著差异.末次免疫后4周,共免疫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1083.27±925.34)显著高于pcMIC8质粒组(497.65±98.15)和对照组(PBS 47.18±2.73,pcDNA3.1 50.08±4.62,pcIL-12 118.15±12.73) (P<0.05);各组IL-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感染后,共免疫组小鼠存活时间(15d)较pcMIC8组(1Od)和对照组(PBS 5d,pcDNA3.1 6d,pcIL-12 8d)显著延长(P<0.05). 结论 弓形虫MIC8基因与基因佐剂IL-12共免疫小鼠能增强其免疫反应.

  • 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大鼠胸腺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华;李化光;耿丹丹;孙黎;王军;刘肃

    目的 研究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大鼠胸腺的病理损伤和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7~8周龄Wistar 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感染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感染组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5×10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分别于感染后第3、6、9和12天取感染组10只和对照组2只,麻醉后摘取胸腺.部分胸腺用于常规制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制备胸腺单细胞样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增殖指数;制备胸腺冰冻切片,经Hoechst 33258细胞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胸腺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胸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 结果 HE染色结果发现,感染组于大鼠感染后第3天即出现病理学改变,胸腺被膜间隙增宽,皮质和髓质细胞稀疏,可见较多吞噬细胞和淤血;至感染后第6天损伤加重;第12天未见明显改善.感染后第3、6、9和12天胸腺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1.15±0.99)%、(6.17±1.02)%、(5.45±0.96)%和(6.63±1.5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81±1.18)%] (均P<0.01).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凋亡细胞增多,第6天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第6~12天凋亡细胞数量差异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6、9和12天胸腺组织Bax蛋白阳性细胞灰度值分别为88.21±4.74、64.69±6.82、83.62±5.79和101.09±6.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8.69±8.95)(均P<0.01),表明感染后大鼠胸腺的Bax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胸腺细胞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导致中枢免疫器官胸腺的病理损伤、细胞增殖水平下降、凋亡细胞增多,并伴有凋亡蛋白Bax的高表达.

  • 华支睾吸虫含串联重复序列的Cs22抗原蛋白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作者:刘倩;许学年;周岩;程娜;董玉婷;郑华军;朱永强;冯正

    目的 通过免疫学筛选华支睾吸虫成虫λ-ZAP cDNA表达文库和EST数据验证,寻找新的抗原基因,并对其免疫学特征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使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混合血清筛选获得阳性噬菌体克隆,测序后与EST数据进行比对,逆转录PCR (RT-PCR)获得Cs22全长基因序列.PCR跳跃技术获得重复序列次数为2和3次的cDNA片段,将含成熟肽和串联重复序列部分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转化至宿主菌后,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rCs22-2r、rCs22-3r、rCs22M-2r和rCs22M-3r,使用组氨酸标签亲和纯化柱(Ni-NTA树脂)纯化.ELISA法鉴定重组蛋白rCs22-2r和rCs22-3r的免疫原性;检测35份华支睾吸虫虫卵粪检阳性的患者血清,15份日本血吸虫病、15份卫氏并殖吸虫病和13份猪囊尾蚴病的患者血清以及31份健康人血清,评价重组蛋白rCs22-2r和rCs22-3r的免疫学诊断价值.使用仅含串联重复多肽序列部分重组蛋白rCs22M-2r和rCs22M-3r,ELISA法分别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和健康人混合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初步确定抗原决定簇位置. 结果 获得华支睾吸虫Cs22抗原基因的全长序列,其含有EQQDGDEEGMGGDGGRGKEKGKVEGEDGAGEQKEQA 36个氨基酸组成的串联重复多肽序列,共重复13次.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22蛋白为GPI锚定蛋白.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Cs22-2r和rCs22-3r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ELISA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阳性率均分别为45.7% (16/35)和3.2%(1/31),与日本血吸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仅1份有交叉反应.ELISA 法检测重组蛋白rCs22M-2r和rCs22M-3r结果显示,两者能区分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与健康人血清. 结论 获得华支睾吸虫Cs22抗原基因全长序列,其重组抗原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学诊断价值,抗原决定簇位于串联重复多肽.

  • 中国9省(区、市)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作者:陈颖丹;王聚君;朱慧慧;诸廷俊;臧炜;钱门宝;李红梅;周长海;王国飞

    目的 了解中国9省(区、市)城乡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分析蛲虫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蛲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11年4~12月分别选取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和贵州等9省(区、市)的省会(或地级市)和1个县(市、区)共18个调查点,采用圆底试管透明胶纸肛拭法调查2~12周岁的幼儿园儿童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蛲虫感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受检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和学校环境等相关情况,分析蛲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9省(区、市)18个调查点儿童14 964名,回收合格问卷14582份.儿童蛲虫总感染率为17.8%(2659/14964),其中海南省感染率高,为51.1% (869/1701),安徽省低,为0.8% (13/1589).农村儿童的蛲虫感染率(28.5%,2 107/7383)高于城市儿童(7.3%,552/7581)(x2=1156.69,P<0.01),其中城市和农村感染率高的分别为海南省海口市(38.0%,322/847)和万宁市(64.1%,547/854).男童感染率为17.4%(1410/8128),女童感染率为18.3%(1249/68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92,P>0.05).其中海南省万宁市的男童和女童蛲虫感染率均为9省(区、市)高,分别为61.2% (300/490)和67.9% (247/364).蛲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的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教室地面情况和儿童寄读境况. 结论 中国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依然十分严重,应该针对蛲虫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 宁波地区2769例疑似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检测

    作者:刘文渊;周江瑾

    采用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 test,IBT)对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疑似过敏性疾病患儿14类过敏原进行检测.共检测患儿2769例,总特异性IgE抗体(sIgE)阳性率为76.0%(2105/2769),其中,男性sIgE阳性率(80.0%,1344/1679)高于女性(69.8%,761/1 090)(P<0.05).居前3位的过敏原分别为户尘螨/粉尘螨(33.2%)、牛奶(12.6%)和真菌(12.6%).2011年4个季度户尘螨/粉尘螨的检出率分别为19.4% (79/407)、33.9% (196/564)、39.3% (222/565)和36.0% (275/763),4个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4类过敏原(户尘螨/粉尘螨、牛奶、真菌类和鸡蛋)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户尘螨/粉尘螨阳性级别以3~6级为主(66.8%,613/918).

  • 咸阳市城乡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赵莉平;安荣;石小玲;王丽;李彦魁

    2012年3~5月采用透明胶纸法对咸阳市区和农村8所幼儿园的3~7岁共886名儿童进行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儿童卫生习惯、临床症状和幼儿园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受检儿童蛲虫总感染率为11.2% (99/886).男童、女童感染率分别为10.4% (52/500)和12.2% (47/386).农村儿童感染率(19.1%,70/367)明显高于城区儿童(5.6%,29/519)(x2=39.39,P<0.01).不同年龄组中,4~5岁组的感染率高(12.7%,29/229),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饭前便后是否洗手(OR=0.180)、是否有生食生饮习惯(OR=2.473)、是否经常清洗肛周(OR=0.836)、是否勤剪指甲(OR=0.450)、是否定期晾晒被褥(OR=0.224)、是否定期卫生宣教(OR=0.639)是蛲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儿童感染蛲虫后,肛周瘙痒和夜间磨牙症状明显.

  • 高吸水性树脂联合超声造影剂对HIFU杀伤棘球蚴原头节的增效作用

    作者:蔡辉;陈露露;叶彬;赵海龙;刘爱波;张静;赵毅峰

    为探索高吸水性树脂(superabsorbent polymer,SAP)与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协同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杀伤棘球蚴原头节的效果,将30管棘球蚴原头节悬液(各含约6000~7500个原头节)分为5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仅给予无功率HIFU普通超声辐照)、B组(单纯HIFU辐照,50W)、C组(HIFU辐照+10μl UCA)、D组(HIFU辐照+0.01 g SAP)和E组(HIFU辐照+10 μlUCA+0.01 g SAP).结果显示,B组超声图像灰度变化明显,悬液温度和原头节死亡率(26.0℃±0.2℃、30.4%)均比A组的(18.0℃±0.1℃、1.9%)高(P<0.01).C、D组的超声图像灰度变化比B组更为明显,悬液温度(27.0℃±0.2℃,28.2℃±0.2℃)和原头节死亡率(49.96%,53.69%)也比B组的高(P<0.01).E组悬液温度(28.4℃±0.3℃)与C、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原头节死亡率(69.7%)远高于C、D组(P<0.01),且死亡的原头节结构破坏较其余3组更为严重,内部结构消失.

  • 恶性疟原虫含s48/45结构域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艳婷;尤平;陈军虎

    s48/45结构域表现为β三明治结构,一般含有6-半胱氨酸(6-Cys).含s48/45结构域的蛋白存在于疟原虫发育阶段的各个时期,而且在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蛋白分子的特征和功能,发现s48/45蛋白家族可作为恶性疟原虫不同时期(如蚊期、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主要阐述了恶性疟原虫含s48/45结构域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 刚地弓形虫基因型和与基因型相关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林;沈继龙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弓形虫属仅有刚地弓形虫一种,经多重酶切电泳分析(MLEE),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微卫星分型等研究发现,各地刚地弓形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已知不同基因型弓形虫株的致病机制不同.本文对世界各地区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基因型与毒力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盂肾炎的恙虫病1例

    作者:舒亮辉;徐燕

    患者,女,56岁,因尿频、尿急、腰痛伴寒战、发热5d,于2012年10月30日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查体:体温38.4℃,心率8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2/68 mmHg.患者精神萎靡,右上臂内侧可见一焦痂,中心黑痂,周围红晕,直径约1 cm.右侧腋窝可触及淋巴结肿大,黄豆粒大小.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咽部充血明显.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输尿管点轻压痛,肾区叩击痛阳性.尿常规+尿沉渣结果:白细胞计数500/μl,高倍视野下镜检白细胞+~++,红细胞3~4个,上皮细胞5~8个,白细胞管型阳性.血常规+血沉结果:白细胞2.87×109/L、中性粒细胞0.65、血红蛋白130 g/L、血小板82×109/L、血沉58 mm/h,C-反应蛋白13.2 mg/L.

    关键词:
  • 猪带绦虫成虫异位寄生1例

    作者:刘新

    患者,女,48岁,四川人,因"右大腿前外侧包块3月余"于2013年2月17日就诊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骨科.患者自述右大腿外侧包块有3月余,包块内有虫爬感.约1年前自感右腹股沟部皮下有虫爬行,后移行至会阴部,后移行至大腿外侧,否认有生食猪肉史.查体:右大腿前外侧上部有一皮下包块,约2 cm×3 cm,边界不清,质软,无压痛.彩超:皮下3.4 mm处有一47 mm×11 mm的异常回声,不均,不规则,包膜不清.血常规和嗜酸粒细胞无异常.就诊当日行包块探查术,切开皮下,在脂肪层见一白色条带样寄生虫(图1),可动,长约18~20 cm,直径0.4~0.6cm,取出完整虫体.虫体送病理科检验,诊断为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转外院微生物科进一步诊疗,后续诊疗不详,未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
  • 烟曲霉SL-30菌株对非靶生物的安全性观察

    作者:郭丹钊;陈钧

    目的 初步研究烟曲霉(A spergillus fumigatus)SL-30菌株对非靶生物的安全性. 方法 将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分散于200 ml长江水、湖水、雨水和自来水中,孢子浓度为6×106 cfu/ml,每2天取样检测并记录孢子数.采用半静态法测定浓度为1 04、105和106 cfu/ml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ensis)和泽蛙(Rana limnochris)蝌蚪的影响,以去氯水作为对照,观察处理后30d内上述动物的存活情况,并计算存活率.测定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大鼠经皮和吸入急性毒性. 结果 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在各供试水样中可存活约12d.当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浓度分别为104、105和106 cfu/ml时,孢子浓度与实验动物存活率之间未见显著剂量依赖关系,且斑马鱼、日本沼虾和泽蛙蝌蚪的存活率与处理相同天数的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曲霉SL-30菌株分生孢子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大鼠经皮和吸入急性毒性均属于低毒级,实验组动物均无明显中毒症状,大体解剖均未见明显异常,重要脏器的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烟曲霉SL-30菌株对环境和非靶生物较安全.

  • 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中小鼠脾中专职性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动态变化

    作者:马义磊;丛莉;尹岚;陈小平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h2型免疫应答出现前后不同树突状细胞(DC)亚群、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比例在小鼠脾中的变化. 方法 2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模型.在感染前和感染后2、4和6周处死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脾,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染色方法检测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并对DC和巨噬细胞进行分群,同时对其在脾非T非B细胞中的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感染后4周,CD 11 c+CD8+DC在B220-DC中的比例从感染前的7.4%迅速增至17.1%; CD11c+CD4+DC从感染前的7.9%增至12.0%.从感染前到感染后6周,CD 11 c+C D4-CD8-DC在B220-DC中的比例基本保持恒定,维持在70%左右;浆细胞样DC (B220+CD1 1c+)在脾非T非B细胞中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感染后4周非T非B细胞中两群巨噬细胞(F4/80+CD1 1bint,F4/80+CD1 1bhigh)的比例(2.7%,8.6%)均明显低于感染前(15.4%,13.7%).F4/80+细胞中高表达CD11b的巨噬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前47.1%增至感染后4周的75.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嗜酸粒细胞在小鼠脾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脾中非T非B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却逐渐下降. 结论 Th2应答出现前CD 11 c+CD8+DC和CD11c+CD4+DC亚群比例增高,而Th2应答出现后嗜酸粒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

  • 犬恶丝虫酪蛋白激酶2β亚基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作者:高珺珊;吴威;侯洪烈;宫鹏涛;李建华;李赫;张国才;张西臣;杨举

    目的 对犬恶丝虫酪蛋白激酶2β亚基(Csnk2b)部分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免疫反应性分析. 方法 根据犬恶丝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Csnk2b部分基因片段设计引物,以含有插入Csnk2b部分基因片段的噬菌体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载体pGEX-4T-1-Csnk2b,双酶切鉴定.将其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Rosetta (DE3)中,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的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以小鼠抗犬恶丝虫阳性血清为一抗,分析重组蛋白免疫反应性. 结果 Csnk2b部分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约为700 bp,测序结果与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序列一致.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Csnk2b双酶切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重组蛋白GST-Csnk2b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5000,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被小鼠抗犬恶丝虫阳性血清识别. 结论 克隆并表达了犬恶丝虫Csnk2b重组蛋白,且该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

  • 东洞庭湖区渔民血吸虫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喻鑫玲;周杰;何永康;黄民主;李岳生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区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9年在湖南省岳阳县抽取两个渔民聚集村的275名渔民为调查对象,进行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和问卷调查.对粪检阳性渔民作B超影像学检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渔民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渔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40.4% (111/275),感染度几何均数为17.4±4.4;肝肿大率、脾肿大率、门脉扩张率和肝实质纤维化率分别为35.1%(39/111)、19.8% (22/111)、9.9% (11/111)和58.6% (65/1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东洞庭湖区渔民血吸虫病病情的因素有年龄(OR=0.630)、捕捞工作年限(OR=2.470)、化疗次数(OR =0.425)和2008年化疗情况(OR=0.290)(均P<0.01). 结论 东洞庭湖区渔民血吸虫感染率与血吸虫病导致的肝脾损害依然严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

  • 云南西双版纳勐罕镇河谷坝区小型哺乳动物体表恙螨调查

    作者:王乔花;石爱民;郭宪国;宋文宇;赵南;董文鸽

    目的 调查云南西双版纳勐罕镇河谷坝区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恙螨的寄生状况. 方法 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勐罕镇澜沧江沿岸的河谷坝区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小兽,常规收集小兽体表的恙螨幼虫并保存于70%乙醇中.用霍氏液(Hoyer's solution)封片后,显微镜下逐一分类鉴定虫种.统计恙螨在不同生境或不同宿主体表的构成比、染螨率、平均多度(或螨指数)和感染度等指标,分析不同生境和不同宿主体表恙螨群落结构. 结果 捕获的2科3属5种233只小兽体表共采集到恙螨576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亚科7属45种.其中,黄胸鼠(Rattus tanezumi)为勐罕镇河谷坝区的优势鼠种,构成比为97.4% (227/233),染螨率为56.4% (128/227),平均多度为24.7(5600/227),感染度为43.8(5 600/128).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为主要的优势螨种,构成比为57.9%(3 337/5763),主要寄生于黄胸鼠体表.与农舍和农田生境比较,江边灌丛生境小兽体表恙螨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其恙螨种类为41种. 结论 云南西双版纳勐罕镇河谷坝区恙螨群落组成较简单,地里纤恙螨是主要的优势螨种,其主要宿主是黄胸鼠.

  • 中国白蛉(双翅目:毛蛉科)调查研究工作的展望

    作者:管立人

    通过有关白蛉调查研究的文献复习以及多年来在工作实践的体会,提出了中国在白蛉的分类、生物学和密度监测等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期待中国医学昆虫学工作者予以关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