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医学检查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正安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超声医学检查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超声医学检查在血吸虫病的早期发现、慢性阶段和晚期阶段的诊断以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为血吸虫病的诊治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为控制和终消灭血吸虫病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方法:对1980例日本血吸虫病疑似患者进行肝脏超声医学检测,超声检测内容包括:肝、脾大小,肝脏形态,内部回声,门静脉、肝静脉粗细走向;血清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血吸虫抗体检测(IHA);进行大便病原学检测:加藤氏涂片检测日本血吸虫卵.结果:全部调查对象超声检测阳性率30.2%,比血清学检测阳性率21.10%高出9.1%..终确定为血吸虫临床患者的为598人.40 ~ 70周岁日本血吸虫患者占81.1%,未发现20周岁前的患者,说明日本血吸虫患者均为继往感染者.结论: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水平后,超声检测在血吸虫病的检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很大一部分在血清学检查中表现阴性的患者,如果能结合超声肝脏检查,是完全可能被及时诊断出的,从而避免了其他更为复杂、有创伤的检查介入,减轻了患者精神、人体、经济上的不必要负担,值得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任一种测手段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超声医学检查没有特异性,值得医务工作者去讨索和研究.

  • 血吸虫病B超诊断指标主成分分析及患病率评估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顾弋安;宁安;韦建国;高祖禄;吴启龙;姜庆五

    目的探讨B超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指标,评估居民患病率.方法先对B超诊断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再用ROC曲线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B超各指标单独诊断居民异常率低者只有1.6%,高者可达59.5%,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31.1,P<0.01).各指标互相之间以及它们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用三个主成分就可以反映日本血吸虫病所致的肝脾受损程度,第一主成分是反映肝脏受损程度的因子,第二、三主成分是反映脾脏受损程度的因子,把这三个主成分加权得到一个综合指标D1=0.047X1+0.428X2+1.247X3+0.095X4+0.002X5+0.213X6-12.837,其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57,当取D1=-1.70为临界值时,人群中B超异常率为66.3%,与居民实际患病率为66.9%非常接近.结论 B超检查可以作为快速评估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患病率的方法,并为化疗策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 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副反应及疗效研究

    作者:许静;郭家钢;吴晓华;曾小军;杨卫平;杨光斌;郑江;周晓农

    目的 了解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副反应状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在湖北、江西、安徽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间接血凝免疫诊断试剂筛查,血检阳性者进行改良加藤法检查以确诊.对血检阳性者及部分自愿服药的正常人共计509名给服吡喹酮并调查药物的味道,对460例服药前无副反应相关症状的化疗对象随访副反应情况,对104例粪检阳性者在化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考核.结果 84.7%(144/1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没有味道或者很轻,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有92.9%(315/339)的被调查者认为药物味道较重.在化疗后1~2 h,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副反应率为20.30%(27/133),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副反应率为83.18%(272/327),两化疗组间副反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16,P<0.05).其中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15.79%(21/133)、9.77%(13/133)、2.26%(3/133),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81.65%(267/327)、49.24%(161/327)、12.84%(42/327),3个系统的副反应率在两化疗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神经肌肉系统=175.188,χ2消化系统=62.601,χ2心血管系统12.010,P值均<0.05);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3/133)、0.92%(3/32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35).化疗后第2天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和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分别下降为3.01%(4/133)、38.53%(126/32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8.852,P<0.05).在化疗后2周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均已分别下降为0.75%(1/133)、0.61%(2/327),两组间已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642).化疗后3个月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粪检阴转率分别为84.91%(45/51)、82.135%(42/5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P=0.215).结论 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降低了味道及化疗对象的副反应发生率,其疗效与吡喹酮素片对照组等效.在进一步扩大现场验证的基础上,可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使用.

  • IgY-和IgG-ELISA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循环抗原检测的效果比较

    作者:周银娣;温和;汪六庆;沈继龙

    目前,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不理想,交叉反应有待解决[1]。免疫检测体系中,探针的特异度和亲和力是影响检测效果的主要因素。IgY是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简称,是用特异性抗原免疫产蛋母鸡后母鸡血液中的抗体转移到蛋黄中去的,且是蛋黄中惟一存在的抗体,和哺乳动物的IgG相比,IgY具有高特异、高灵敏度,保存方便及稳定,且产量高,容易生产制备等优点。本研究综合利用IgY和单克隆抗体NP28-5B的双重优点,使用两种不同的ELISA体系进行比较,寻找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降低交叉反应的ELISA体系,为日本血吸虫病现场大规模筛查提供可靠的依据。

  • 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可溶性抗原的早期诊断分子筛选

    作者:周晓红;陈晓光;冯明钊;李华;刘国章

    为获取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靶抗原分子.以感染前和感染后2周、4周、6周兔混合血清以及急性、慢性日本血吸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用Western blot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AWA)和虫卵可溶性抗原(SEA)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筛选.SEA140kDa和AWA54kDa、21kDa、20kDa分子出现早,能被感染后2周兔血清所识别;SEA69kDa、50kDa、45kDa、38kDa和AWA72kDa、45kDa、34kDa、15kDa相继能被感染后4周兔血清所识别;其中SEA140kDa、50kDa、45kDa、38kDa和AWA34kDa、21kDa、54kDa、15kDa与病人血清反应同6周兔血清反应效果相仿,均为免疫反应主带,且在SDS-PAGE上有对应的蛋白主带,具有潜在的早期诊断价值.进一步对SEA进行抗体类型的分析,发现SEA能刺激机体产生IgG、IgM和IgA反应,其中SEA50kDa、45kDa、38kDa三个抗原分子均能被IgG、IgM、IgA三种抗体所识别,且均为反应主带;SEA140kDa以IgM反应带深;SEA100 kDa反应带仅出现于病人血清,以IgM反应强,且其与IgM反应带在急性病人血清明显深于慢性病人血清,表明针对IgM的SEA 100kDa分子也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和区分病程的价值.SEA140kDa、50kDa、45kDa、38kDa和AWA34kDa、21kDa、54kDa、15kDa和针对IgM的SEA100kDa分子是具有潜在早期诊断价值的优势靶抗原分子.

  • 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的表达和疗效考核价值

    作者:舒新华;易新元;张顺科;曾宪芳

    为探索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的疗效考核价值.表达、纯化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rSjferritin),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该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用rSjferriti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慢性血吸虫病病人的特异性IgG及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囊虫病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的交叉抗体.结果显示,rSjferritin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用其检测日本血吸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虫源性天然抗原(AWA和SEA)无显著性差异,检测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慢性血吸虫病病人IgG的阴转率分别为31.8%,63.3%和90.5%,治疗后IgG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2年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rSjferritin可用于诊断血吸虫病,并可考核疗效.

  • 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

    作者:韩春荣;熊莉娟;罗端德;曾令兰

    目的探讨Fas/FasL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并对照经吡喹酮、已酮可可碱治疗前后其表达的变化,分析其意义.结果Fas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FasL主要在浸润淋巴细胞浆、肝细胞核表达.经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治疗后其肝组织Fas/FasL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血吸虫感染可诱导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增强Fas/FasL途径介导的肝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可明显下调Fas/FasL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

  • 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徐明生

    目的 观察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5 098名接触疫水者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安慰剂组,剂量均为6 mg/kg顿服,在接触疫水后7~10 d开始服药,每2 wk服1次,脱离疫水后1 wk内再服1次,末次服药后4 wk,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加改良加藤法进行效果考核。 结果 青蒿琥酯组粪检阳性9例,阳性率0.37%(9/2438),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而对照组粪检阳性189例,阳性率7.11%(189/2660),有5例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口服青蒿琥酯能有效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

  • 抗rSjCTPI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作者:朱荫昌;管晓虹;杨小红;仇镇宁;余传信;何伟;梁幼生;殷旭仁

    为探讨抗重组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酶抗原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价值。制备日本血吸虫rSjCTPI表达蛋白,以此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出高效价的抗rSjCTPI单抗,建立以纯化的抗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多克隆抗体(IgG)为捕捉系统,以酶标的抗rSjCTPI单抗为检测系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M-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人等血清。并对该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交叉反应以及疗效考核与常规的SEA-ELISA比较。结果获得了一株抗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其抗体同型为IgG1。P-M-ELISA检测急性、慢性血吸虫病人、健康人以及华枝睾吸虫病人、肺吸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1.7%、 0、0和0。而SEA-ELTSA为100%、98.3%、6. 69%、10%和20%。P-M-ELISA法对30例同批血吸虫病人治疗前的阳性率和治愈后4个月的阴转率分别为100%和30%;而SEA-ELTSA分别为100%和10%。结果表明,应用抗rSjCTPI单抗检测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P-M-ELISA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 我国常用IHA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检测效能的综合评估

    作者:王利磊;王用斌;魏冬冬

    目的 对我国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检测的常用IHA方法诊断效能进行综合评估.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重庆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有关间接血凝试验(IHA)诊断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全部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IHA检测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有14项研究纳入终分析,IHA法诊断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灵敏度为37.6%(95%CI:32.1%~43.3%)~95.1% (95%CI:83.5%~99.4%),特异度为34.7% (95%CI:33.2%~38.2%)~91.6%(95%CI:91.6%~95.6%).不同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加权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5.6%(95%CI:73.9%~77.7%)、73% (95%CI:72.4%~73.7%)、2.877(95%CI:2.106~3.931)和0.306(95%CI:0.196~0.48).应用加权小二乘法、一般小二乘法和稳健法计算得出的IHA合并准确度为0.71、0.759和0.749,合并OR值分别为5.997、9.937和8.893,3种方法拟合的IHA法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826、0.815;合并优势比DOR值为9.41(95%CI:4.88~18.182).散点图中散点基本对称,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IHA法对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诊断效能较高,是适合在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迈进中应用的适宜技术.

  • 热休克蛋白47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程的动态变化

    作者:邓菊红;陶然;焦云桃;李兰;范翔雪;黄加权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47(heat shock protein 47,HSP47)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08—2012年期间同济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穿标本7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47表达;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增生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SP47、I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水平的表达.构建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第6、8、12周取小鼠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47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SP47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及I型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结果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的HSP47主要表达在肝脏间质细胞及虫卵结节周围,并随纤维化程度进展显著增多(P均<0.01),与I型胶原增生趋势平行.各纤维化分期患者肝组织胶原及纤维化相关因子CTGF及TGF-β1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S0期无纤维化患者(P均<0.01).在肝纤维化模型小鼠中HSP47随纤维化进展其表达亦显著升高,感染后第6、8、12周,HSP47及I型胶原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P均<0.01),同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HSP47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和日本血吸虫病动物模型肝组织中表达均上调,且随I型胶原、CTGF、TGF-β1增多呈相同趋势,其有望成为肝纤维化新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

  • 双环醇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即早基因与TGF-β1、TIMP1及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生松;徐标;韩春荣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和实验组各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8 wj后,分别以60 mg/(kg·d)、120 mg/(kg·d)双环醇治疗8 wk以及不进行任何治疗,第4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HE染色、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和分析不同剂量双环醇治疗前后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和c-fos mRNA、c-jun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高剂量双环醇治疗后肝纤维化组织病理损伤减轻,高剂量双环醇组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是0.1815±0.0231、0.2324±0.0536、0.1811±0.0514、0.1543±0.0603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0.2139±0.0134、0.2648±0.0361、0.2140±0.0271、0.1862±0.0217.而低剂量双环醇与实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与实验对照组相比,高剂量双环醇组小鼠肝组织中c-fosmRNA,c-jun mRNA表达与实验对照组和低剂量双环醇组相比显著降低(c-fos mRNA:0.6511±0.0551 vs 0.7844±0.0852,0.8072±0.0923;c-jun mRNA:0.6803±0.0712 vs 0.7982±0.0902,0.8289±0.094).结论:双环醇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双环醇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即早基因表达、减少TGF-β1、TIMP1产生有关.

  • 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织TGF-β1及Smads的表达

    作者:王红群;丁向东;吴强;张晴;黄焰;杨枫

    目的:探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纤维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3、Smad4和Smad7的表达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清洁级6-8 wk龄ICR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血吸虫尾蚴腹部贴附法制成动物模型,正常组未予处理.感染后wk 4、6、8和12末分批处死2组小鼠且称肝脾质量,取部分肝做病理学观察,HE染色和猩红染色,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TGF-β1、Smad2/3、Smad4和Smad7在各细的表达状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脾质量和肝指数均高(肝,12 wk:2.99±0.28 g vs 1.83±0.13 g;脾,12 wk:0.87±0.15 g vs 0.14±0.02g;肝指数,12 wk:0.09±0.01 vs 0.04±0.00;均P<0.01),TGF-β1和Smad2/3表达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GF-β1.12 wk:0.105±0.008 vs 0.024±0.002;Smad2/3.12 wk:0.094±0.009 vs 0.003±0.001,均P<0.01),以上指数分别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35,0.482,0.646,0.347,0.662;均P<0.01);Smad4表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纤维化的发展表达量在逐渐下降(4wk:0.075±0.011 vs 0.023±0.006.6 wk:0.043±0.008 vs 0.010±0.002.8 wk:0.038±0.009 vs 0.003±0.002.12 wk:0.028±0.004 vs 0.013±0.006;均P<0.01).Smad7仅8 wk表达增强.结论:TGF-β1和Smad2/3表达增强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Smad4可能主要在纤维化的早中期发挥效应.

  • 罗格列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核因子-κB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的影响

    作者:谌辉;张景辉;刘文琪;贺永文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及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用Western blot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小鼠肝组织NF-κB的活性变化与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病理改变较其他模型组轻(P<0.05).感染对照组NF-κB活性(141.11±15.37)强,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正常对照组:78.89±18.12;吡喹酮组:112.89±20.17:罗格列酮组:108.89±20.47;罗格列酮加吡喹酮组:88.89±19.34)(P<0.05).感染对照组[-27.315±(-6.348)].及吡喹酮治疗组[-25.647±(-5.694)]PPARγ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16.557±(.3.022)]及罗格列酮治疗组[-18.217±(-4.498)]、罗格列酮加吡喹酮治疗组[-18.212±(-3.909)]显著减弱(P<0.05).结论:PPARγ及NF-κB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效应,其抗纤维化机制与PPARγ配体激活PPARγ表达的同时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 Sorafenib联合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病理学的作用

    作者:刘霞;熊勇;马智勇;王立霞;夏东

    目的:观察Sorafenib在吡喹酮杀虫基础上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形态学的作用。方法65只小鼠经腹壁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周后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感染组(10只)、Sorafenib组(15只)、吡喹酮组(20只)和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2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5只)并分组给药。吡喹酮组:150 mg/(kg·d),连续治疗2天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服2周;Sorafenib组:2天生理盐水灌服(剂量同吡喹酮组)后给予Sorafenib 2 mg/(kg·d),每日1次,灌服2周;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吡喹酮150 mg/(kg·d),治疗2天后给予Sorafenib 2 mg/(kg·d),每日1次,灌服2周。正常组及感染对照组自给药开始每日1次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处死小鼠后取肝脏,观察肝脏形态并取部分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范围,并采用IPP 6.0图文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胶原纤维相对面积以反映纤维化程度。结果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小鼠肝脏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纤维范围显著减少,该组胶原纤维相对面积(1.86±0.87)与感染组(5.97±1.77)和吡喹酮组(3.78±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单用Sorafenib组胶原纤维相对面积(5.51±1.11)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结论 Sorafenib在吡喹酮杀虫基础上能减轻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病理损伤,二者联合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 高浓度吡喹酮溶液的透皮吸收及对日本血吸虫病鼠的治疗试验

    作者:郑新生;郑新安;黄静;段存争;姚宝安

    目的 制备高浓度吡喹酮溶液,初步考察其透皮吸收及对日本血吸虫病鼠的试验治疗效果.方法 由试验考察了高浓度吡喹酮溶液的稳定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吡喹酮在指定溶媒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皮到家兔血液中吡喹酮的浓度.用70,150,200 g·L-1的吡喹酮溶液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病鼠进行治疗试验.结果 高浓度吡喹酮溶液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35~40℃之间,吡喹酮在指定溶媒中的溶解度迅速提高(由284 g·L-1猛增到456 g·L-1).透皮给药比灌胃给药吸收速度快,AUC及Pmax分别为灌胃的2.1和4.0倍.高浓度吡喹酮溶液透皮给药对日本血吸虫病鼠的治疗效果良好,减虫率可达100%.结论 高浓度吡喹酮溶液有望成为吡喹酮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 血吸虫病肝脏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雪瑞;翟建

    日本血吸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多个省市,以青壮年渔民、农民感染率高,夏秋季多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病理及主要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个期.本文对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以及肝脏的CT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为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 日本血吸虫病无损伤性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 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作者:王兆军;薛纯良;娄文娴;张湘燕;张恩英;吴维铎;沈光金

    目的研究唾液作为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与筛查标本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兔感染模型,收集兔和慢性血吸虫病人成对的唾液与血清标本,以间接ELIS A检测唾液、血清标本中的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结果①兔唾液与血清样本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3.33%(28/30)和96.67% (29/30),感染兔血清与唾液样本的抗体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00%(24/24)和87.5% (21/24).血清与唾液中的抗SEA (可溶性虫卵抗原) IgG水平具显著相关性(r=0.5307, P=0.0038<0.05), 与血清标本相同,唾液中抗SEA IgG水平可反映兔感染和治疗状况.②病人唾液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0.62% (29/32),血清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为100% (32/32).正常人唾液140份,阳性8份(即假阳性率5.75%),正常人血清156份,阳性6份(假阳性率3.84%).病人唾液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含量具显著相关性(r=0.4227, P=0.008<0.05).结论唾液中的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作为非损伤性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筛查方法.

  • 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胶原代谢的转录水平动态变化

    作者:陈峰;蔡卫民;陈智;陈祥明;刘荣华

    目的从转录水平研究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与降解的规律.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形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于感染后4、6、8、10、12、16、20、24和28周手术取肝脏组织,用RT-PCR加Dot blot法检测肝组织Ⅰ型、Ⅲ型、Ⅳ型胶原以及降解胶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9的mRNA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结果在兔感染血吸虫初期,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MMP-1和MMP-9 mRNA水平均上升,且大多在感染后第10周达到峰值,Ⅰ型胶原mRNA水平是正常的12.0倍,Ⅲ型胶原为11.0倍,Ⅳ型胶原为6.6倍,MMP-1和MMP-9 mRNA水平分别是正常水平的10.0倍和11.0倍,大致与虫卵肉芽肿,即炎症反应变化一致.其后胶原和胶原酶mRNA均下降,至28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2~3倍(P<0.05),而MMP-1和MMP-9 mRNA水平接近正常(P>0.05).本研究显示血吸虫感染初期胶原合成与降解处于平衡状态,而感染后期胶原的合成多于胶原的降解.结论从转录水平证实胶原合成大于降解时可导致肝纤维化形成.

  • 抗日本血吸虫Sjp40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闫俊;赵小玲;陈伟强;孙思明;周晓红;陈敏芳;张艳淑

    目的 制备抗日本血吸虫蛋白(SjP40)鸡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 Y,IgY),以期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提供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势抗体.方法 以纯化的SjP40抗原免疫健康SPF级产蛋鸡,初次免疫2周后开始每日收集的鸡蛋为样本,采用水稀释硫酸铵沉淀法从鸡蛋中初步提取抗Sjp40 IgY,进一步经透析袋、DEAE-FF阴离子交换柱纯化IgY.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对纯化后的抗Sjp40 IgY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纯化的特异性抗Sjp40IgY,抗体效价1∶106.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kDa,SDS-PAGE可见有2条主要蛋白带,分别约为66kDa和35 kDa,并可被Sjp40特异性识别.结论 成功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Sjp40特异性IgY抗体.

255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