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范如英;尹芳;王晓伟;赵晓军;陆晓娟;盛剑秋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比较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部分患者、健康者的纤维蛋白原定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缺血性肠炎组D-二聚体[(0.49±0.59)mg/L]高于对照组[(0.06±0.05)mg/L](P<0.01).采用ROC曲线分析,它对缺血性肠炎检测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90.0%.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3.39±0.92)g/L]高于对照组[(2.72±0.39)g/L](P<0.05),但敏感性仅为55.6%,特异性为90.9%.缺血性肠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35±5.07)秒]与对照组[(33.24±3.02)秒]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提供帮助;血浆纤维蛋白原因敏感性低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无意义.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与抗凝血活性的改变

    作者:李强;牛新青;许颖玲;王玉红;高明;刘彦会;赵金垣

    为探讨有机磷农药对机体凝血与抗凝血活性的影响,笔者对6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与抗凝血指标进行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bg)、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III)活性,并与正常人30例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

    作者:许俊堂;丛玉隆

    血栓问题分为血栓性疾病和血栓相关性疾病。筛选和判断血栓高危人群,预防血栓形成;用溶栓和抗栓的方法实现和维持血管完全、持续通畅;降低近远期总死亡率和其他重要的心血管事件,是血栓或血栓相关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因此溶栓、抗栓药物的实验室监测非常重要。溶栓疗法的监测 作为临床治疗常规,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不以血液指标作为是否溶栓的入选或排除标准,但应注意有无凝血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病史。在不用静脉肝素抗凝的情况下,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亦无需血液因子监测。 但长时间应用溶栓药物(超过2 h),则应进行血液监测,常用的监测指标有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维持正常的1.5~2.5倍。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和D-二聚体(D-D)等仅作为参考,与溶栓治疗的效果或安全性相关性并不好[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病人,如使用静脉肝素抗凝[如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则按肝素抗凝常规监测方法进行。有关肺栓塞溶栓后的抗凝问题,有学者在APTT降低至正常的1.5倍后开始使用静脉肝素。 如欲观察溶栓疗法对凝血系统激活的情况,则应选择凝血相关的指标,如纤维蛋白原片断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等[2]。抗栓疗法监测 所有凝血标志物和血小板激活标志物都可作为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有些指标与治疗的效果相关。 一、静脉肝素的监测 小剂量皮下肝素(小于12 500 U/d)不能可靠地产生抗因子Xa活性,无需监测,皮下应用超过12 500 U/d或静脉用药必须监测。肝素皮下应用时,APTT测定的采血时间应在注射后的4~6 h。 静脉肝素监测多采用APTT或活化的凝血时间(ACT),肝素浓度测定较好反映肝素的抗凝活性。由于肝素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还应常规血小板计数。连续静脉滴注肝素的病人,应常规定期查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不少于每日1次),以监测出血情况。1.APTT:APTT与肝素浓度有中度相关性。同剂量肝素测得的APTT受血浆肝素中和蛋白(如血小板第4因子)和因子VIII浓度的影响,而因子VIII常在急性反应,如妊娠、急性血栓形成、大手术时增高[3]。

  • 内镜表现类似间质瘤的胃溃疡一例

    作者:胡月华;王庆才;井夫春;李君山;李磊;王常会;聂晶

    患者男,54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年入院。患者自2011年8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饭后半小时加重,伴腹胀,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无黄疸,无腹泻,无心慌、胸痛、胸闷,无明显食欲下降,无黑便,无消瘦,2013年8月于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查体:T 36.5℃,P 68次/min, R 15次/min,BP 115/76 mmHg(1 mmHg=0.133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浮肿。门诊电子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可见直径约3.0 cm隆起,顶部可见直径约0.8 cm溃疡,底部可见血痂(图1,2),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可能。入院疑似为胃间质瘤?患者拒绝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检查。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04×10-9/L,中性粒细胞3.82×10-9/L,血红蛋白160 g/L,血小板220×10-9/L;肝功(湿化法)示谷丙转氨酶19 U/L,谷草转氨酶23 U/L,总胆红素11.5μmol/L,直接胆红素4.7μmol/L,总蛋白69.2 g/L,白蛋白45.1 g/L;肾功能示尿素4.84 mmol/L,肌酐86 mmol/L;空腹血糖4.65 mmol/L;凝血系统示凝血酶原时间11.10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24.20 s,纤维蛋白原定量3.15 g/L;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示糖类抗原 CA72-41.92 U/ml,甲胎蛋白6.70 ng/ml,癌胚抗原0.30 ng/ml,糖类抗原CA19-910.73 U/ml;大便常规示黄色软便,潜血阴性;完善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签署了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知情同意书,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胃小弯幽门处见约1 cm ×1.5 cm大小黏膜隆起,质硬,呈肚脐状,浆膜完整,与胰腺无粘连,活动度大,各站均未见质硬淋巴结,切除肿块送速冻病理提示(胃窦)胃溃疡。术后病理示:送检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边缘可见红色再生上皮(图3,4)。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消失。

  • 双胎之一宫内死胎获活胎2例

    作者:杨德红

    一、病情摘要病例1 患者29岁,孕1产0.因宫内孕30周+1,双胎之一宫内死胎于1997年7月29日收入院.停经8周时B超检查为双胎妊娠,孕期平顺.入院前产检一侧胎心难以闻及,B超检查诊断双胎之一宫内死胎.入院查体:宫高30cm,腹围89cm,双胎,头-臀位,一侧胎心136次/分,另一侧胎心未闻及.常规辅助检查(-),行期待治疗.方法:①每3~5 d测血常规、凝血检查1次,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3P试验、凝血时间测定及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②每周行B超检查及胎心监护1次,了解存活儿生长发育、脐带、胎盘和有无宫内缺氧、感染情况;③促胎儿肺成熟及宫内发育.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基酸、VitC、丹参等.保胎至孕34周+4时,母体血小板计数由入院130×109/L,下降为86×109/L.估计此时胎儿已能宫外存活,于8月2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取出一活男婴,Apgar评分1 min和5 min各评10分,体重2 300 g,身长48cm,外观无畸形,发育较好.

  •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附尸解一例

    作者:郭云新;韩秀杰;赵依娜

    患儿,男,9个月.生后脐部少量渗血.入院前10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瘀斑、血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柏油样黑便,采血部位出血不止.查体:精神萎靡,中度贫血外观,周身皮表大小不等瘀斑、血肿,口腔软腭上可见大小不等出血点,心、肺、腹正常,肝右肋下2.0cm,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常规:Hb75g/L,RBC:2.40×1012/L,WBC:17.6×109/L,S0.44,L0.40,M0.1,PLT:394×109/L;凝血象检查:APTT:140S(正常对照26S);PT、TT均不凝;FIB:0;纠正实验:患儿血浆加正常人血浆可纠正,结果为;PT:15.0S(13.4S);APTT:31.2S,(26.4S);TT:17.5S,(11.2S),3P试验阴性.5h后,患儿烦躁加重,脑性尖叫,双瞳孔不等大,呼吸浅表,经输血、降颅压等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尸检结果:①左顶枕叶部位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两侧前臂尺侧及右侧颈部皮下出血;②全身脏器淤血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死亡诊断:小脑扁桃体疝.讨论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1997年日本首先报告1例,为罕见病种,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病,纯合子发病.有血液凝固障碍,但一般没有严重皮肤粘膜和关节出血,在外伤和外科手术中可以引起严重出血.本症诊断主要依据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和免疫学方法测不到抗原为准.有半数患儿近亲婚配史及家族史,本例患儿家族史阴性.本病治疗采用浓缩纤维蛋白原100mg/kg能达到止血目的.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半衰期为5d,所以,不必每日频繁输血.反复输血可致血浆产生抗体,缩短患儿有效疗程及寿命.冰冻血浆也含有纤维蛋白原,浓缩品可作为替代品.

  • 贝赫切特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部静脉血栓一例报告

    作者:洪天生;孙淑银;曾小峰

    患者男,53岁,1977年起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及外生殖器溃疡,每年发作2~3次;1983年2月出现左小腿肿胀,行走困难;4月出现结节红斑,位于小腿和上肢前臂,多于春夏季节发生,5~8d后可自行消失,未予任何治疗.2004年2月出现发热,体温38℃,给予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注射处皮肤出现脓疱.当地医院查针刺反应阳性,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简称BD),给予泼尼松及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2004年6月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就诊时症状同前.既往无手术史,无外伤史,无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史,无遗传病史,无特殊嗜好.查体:T36.5℃,BP 130/85mmHg,心肺无阳性体征,口腔、外生殖器未见溃疡,双上肢可见陈旧性斑块,左下肢明显较右下肢肿胀.辅助检查:ANA、抗dsDNA(-),抗ENA(-),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10.7s,纤维蛋白原定量(d-FIB)2.36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98,抗心磷脂抗体(ACL)(-),ANCA(-),ESR 2mm/h,CRP(-),针刺反应(+),PPD实验(-),下肢静脉彩超示左髂外、股总、股深静脉陈旧性血栓,完全闭塞,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为BD合并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给予秋水仙碱0.5mg,3次/d,低分子肝素(速碧林)0.6ml,1次/12h,皮下注射,第18天起使用华法林3mg,1次/d,并嘱患者定期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2~3之间.1个月后随诊,患者无任何不适,目前继续使用华法林和秋水仙碱治疗.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四项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粤;张岳晔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凝血四项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58例PIH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及凝血酶时间,以探讨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在PIH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PIH患者凝血四项结果与健康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度PIH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依次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升高,且与病情的轻重相平衡,提示PIH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结论 在PIH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紊乱,动态检测PIH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及指导治疗,预防病情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凝血四项检测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常玉荣;石峻;郝东升;杨秋;苗丽娟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对止血与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都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本质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血栓与止血这一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其临床应用已远远超出了出血性疾病的范畴,而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本文旨在探讨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凝血酶时间(TT)4项正常参考范围及其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报道

    作者:梁友平;张志宏;杨云仙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8例,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加硝酸盐类、钙拮抗剂治疗.降纤酶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降纤酶10 IU,连用3 d,继而5 IU,连用7 d,均加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天1次,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降纤酶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为71.05%(P<0.05);心电图(∑ST)改善降纤酶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对照组.

  • 头孢哌酮钠致脾切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1例报告

    作者:李荷花;侯春台

    病人男性,34岁.以失血性休克、外伤性脾破裂收住院.病人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肝病及出血史.入院扩容治疗后血压升至14/10kPa,行紧急剖腹探查术.手术探查脾脏损伤较重 ,难以修复,行脾切除术,探查其它脏器无损伤后关腹.术中病人血压平稳,手术历时1小时20分钟,输全血300ml,其它液体1750ml.术后补液并给予头孢哌酮钠4g静脉点滴,于术后3小时输入完毕.次日晨(即术后8小时)查房,见病人腹腔引流量较多,严密观察.第1小时流出鲜红血性液体90ml,第2小时100ml,腹膨隆,移动性浊音明显,血压14/10kPa,考虑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于术后10小时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沿原切口进入腹腔,见有大量新鲜血液,探查脾蒂无脱落,脾窝内广泛渗血,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探查其它脏器均无明显损伤 ,又见创面及大网膜广泛渗血,急查血小板为40×109/L,考虑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给予静滴6-氨基乙酸12g,止血芳酸0.4g,维生素K120mg,逐层关腹.手术历时3小时15分钟 ,估计出血量在4200ml左右.术中共输入全血1700ml,代血浆2500ml,其它液体3000ml.术后因考虑广泛渗血与头孢哌酮钠有关,故立即停用头孢哌酮钠,给维生素K38mg肌肉注射 ,维生素K120mg入液静滴.凝血时间:BT>5分,CT>4分30秒,凝血酶原时间35.7秒 ,纤维蛋白原定量1.2g/L,肝功能正常.经大量维生素K、止血药物、血小板、新鲜血液、血浆等治疗,4天后出血停止.住院28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各项化验正常.

  • 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析

    作者:梁桂云

    患者52岁,病志号29712,因绝经两年,发现盆腔肿物1年半,于2000年5月15日入院.既往健康,孕6产3流3 .入院时查体:T 36.8℃,BP 14/9kPa,P 89/min,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宫颈Ⅰ度糜烂,子宫如新生儿头大,质地硬,无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好.B超提示:子宫大小为12.2cm×11.1cm×8.1cm,子宫内膜增厚1.2cm,凝血酶原时间6s(对照12s),纤维蛋白原2.85g/L,血型B型,宫颈刮片巴氏Ⅱ级.诊断:子宫肌瘤 .于入院第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子宫新生儿头大,质稍硬,后壁小肌瘤结节3个,双侧输卵管积水,两侧卵巢萎缩,术中冰冻病理回报为:内膜间质细胞肉瘤,遂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手术顺利,出血300mL,未输血.术后抗炎等对症治疗,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3天,术后无高热,第4日排尿后左下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经血管外科会诊,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给予维脑路通、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每3天采用三管法测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绝对卧床,治疗明显好转,治疗12天后停药,停药半个月,活动后再次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复治疗1周,症状消退,治愈出院,出院诊断:子宫肉瘤,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肝病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作者:黎高桦;王忠华

    血浆D-二聚体(D-D)水平测定,以前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是一项鉴别原发纤溶与继发纤溶及观察溶栓疗效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D-D量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也是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1].Carr JM也认为: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D测定的试验中,唯有D-D才能真正反映体内凝血及纤溶状态.[2]为了探讨D-D测定对肝病分型,治疗及估计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本文测定了59例肝病患者的D-D水平,简要报道如下:

  • 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作者:李晓云;王京华;王来慈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起病大多较急,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畏寒、多汗、乏力、衰竭,肝脾常肿大,临床上有些患者表现为不典型,常易误诊.现将1例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组织细胞病报告如下.患者,女,33岁.以发热、皮肤粘膜黄染2个月住传染科病房,初步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该患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左右,伴全身皮肤及粘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查体:T38℃,神清,重症病容,巩膜及全身皮肤、口腔粘膜黄染,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胸骨压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390U/L, 谷草转氨酶403U/L,白蛋白29g/L,球蛋白31g/L,白蛋白/球蛋白<1,总胆红素测定283μm ol/L,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但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常规:血红蛋白45g/ L,白细胞6.6×109/L,血小板64×109/L,网织红细胞0.10,凝血象:APTT44S,P T19.3S,TT24S,皆明显超过正常对照,纤维蛋白原定量为0.77g/L,3P试验为阴性,肝炎系列皆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给予抗炎、保肝、支持、对症等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考虑为继发性肝损伤,进行骨髓检查,增生度Ⅲ级,巨核细胞4枚,粒细胞系48% ,红细胞系35%,异常组织细胞15%,确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讨论恶性组织细胞病是血液系统疾病相对少见的恶性疾病,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消瘦、多汗、盗汗、肝脾肿大,但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现不典型,临床上误诊率比较高.该病例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肝功能损害严重,表现为转氨酶明显增高,白蛋白减少,白/球比例倒置,凝血功能障碍,胆红素增高,但该患胆红素增高不仅是肝脏功能损害所致,而且还有溶血性黄疸,表现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红系增生,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该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 肝功损害,骨穿之后见到较多的异常组织细胞,使诊断明确.所以,对临床有黄疸、肝功损害的病人,同时伴有发热及血液系统的一些病变时,如能除外肝病所致,应尽早骨穿,必要时多部位穿刺.

  • 多种生化指标在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的特征分析

    作者:姜昆;赵景波;王宁宁;杨晓珊;崔荣

    目的:探讨多种生化指标在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选取早发冠心病患者332例,按性别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8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采集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12 h肘静脉血,记录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 (apoB)、LP(a)(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定量(FG)、D-二聚体定量(DD)、总胆红素(TBIL)、尿酸(UA)的数值。结果男性组的文化程度、月均收入、高血压病史、超重( BMI≥24)、吸烟饮酒史比例高于女性组( P均<0.05)。女性组TC、HDL-C、LDC、apoA、FG、DD水平高于男性组,而TG、TBIL、UA水平则显著低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GLU、apoB、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部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中青年人群中进行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采取综合性个体化干预措施,以降低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 鼻内镜检查及微波治疗原发性顽固性鼻出血

    作者:后农生

    就我科从1999年到2003年收治的69例原发性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检查及微波治疗结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在门诊经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2、至少经过1次耳鼻喉专科医生的正规鼻填塞治疗.3、均无明确的鼻出血诱因.4、无鼻外伤史.5、无出血倾向病史.6、未查到鼻腔、鼻窦炎症及肿瘤.7、可有轻度贫血(由鼻出血所致).8、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测定结果均正常.9、年龄在40岁及40岁以上.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非罪犯病变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乐乐;王曙光;黄静;孙阿林;张爱元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非罪犯病变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 PCI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ACS患者401例,其中非罪犯病变未进展363例为对照组,非罪犯病变进展为罪犯病变38例为观察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对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非罪犯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蛋白[(69.96±4.00)g/L]、球蛋白[(27.04±2.76)g/L]、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1.03±0.26)g/L]、ApoB/载脂蛋白A1 (apolipoprotein A1,ApoA1)(0.88±0.26)、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3.55±1.04)g/L]水平高于对照组[总蛋白(67.39±4.34)g/L、球蛋白(24.96±2.55)g/L、ApoB(0.85±0.30) g/L、ApoB/ApoA1 (0.76±0.24)、Fib (3.20±0.73)g/L](P<0.05),总胆红素[(9.58±2.97) μmol/L]低于对照组[(18.43±8.46)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非罪犯病变进展与高水平总胆红素(OR=0.749,95%CI:0.047~11.991,P=0.003)、ApoB(OR=1.265,95%CI:1.070~13.038,P=0.032)、ApoB/ApoA1(OR=1.531,95%CI:0.943~10.351,P=0.000)、Fib(OR=1.664,95%CI:0.788~3.516,P=0.004)有关.结论 高水平总胆红素、ApoB、ApoB/ApoA1、Fib为PCI术后非罪犯病变进展的可能影响因素,其中高水平总胆红素为保护因素,而高水平ApoB、ApoB/ApoA1、Fib为危险因素.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作者:范如英;盛剑秋;杨欣艳;赵晓军;李恕军;王继恒

    目的 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 以我院6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及20例健康对照为检测对象,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之间,上述三个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无关.

  • 培氟沙星致脾切除术后腹腔大出血一例报告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患者男性, 45岁.因高处坠落致失血性休克、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否认肝病及出血史.入院扩容治疗后血压升至100/60 mmHg, 行紧急剖腹探查术.手术探查脾脏损伤较重, 难以修复, 行脾切除术, 探查其他脏器无损伤后关腹.术中患者血压平稳, 手术历时90 min, 输全血400 ml, 其他液体2000 ml.术后补液并给予培氟沙星800 mg静脉点滴, 于术后4 h输入完毕.术后12 h见腹腔引流量较多, 严密观察.第1 h流出鲜红血性液体90 ml, 第2 h 100 ml, 腹膨隆, 移动性浊音明显, 血压100/60 mmHg, 考虑腹腔有活动性出血, 于术后14 h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沿原切口进入腹腔, 见有大量新鲜血液, 探查脾蒂无脱落, 脾窝内广泛渗血,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探查其他脏器均无明显损伤, 观创面及大网膜广泛渗血, 急查血小板为30×109/L, 考虑急性凝血功能障碍, 给予静滴止血敏1.0 g、止血芳酸0.4 g、维生素K1 20 mg, 逐层关腹.手术历时200 min, 出血4000 ml, 输全血2200 ml, 代血浆2000 ml, 其他液体3000 ml.术后因考虑广泛渗血与培氟沙星有关, 故立即停用培氟沙星, 给维生素K3 8 mg肌肉注射, 维生素K1 20 mg静滴.凝血时间: BT>5 min, CT>4 min 30 s,凝血酶原时间35.7 s, 纤维蛋白原定量1.2 g/L, 肝功能正常.经大量维生素K1、止血药物、血小板、新鲜血液、血浆等治疗, 4 d后出血停止.住院28 d痊愈出院, 随访1年, 各项化验正常.

  • 继发于地中海贫血的血色病一例

    作者:李晏

    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乏力、面色苍白十余年,2006年确诊为β型地中海贫血,随后曾多次住院输血治疗.近来患者诉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偶有胸闷,无发热、咳嗽,无腹胀、腹痛、无头痛等,精神可,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腹软,肝脾肿大可及.实验室检查:血糖21.85 mmol/l,白蛋白29.1 G/l,球蛋白42.14 G/l,白蛋白/球蛋白(A/G)0 69;凝血功能:PT活性39%,凝血酶原时间2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s,纤维蛋白原定量0.99 g/h贫血3项:维生素B12 1093 pg/ml,叶酸1.8 ng/ml,铁蛋白4489.06 ng/m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92×109/l,血红蛋白36 g/l,血小板总数47×109/h血清铁及感染性疾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左心稍增大,左室壁稍增厚,二尖瓣钙化伴轻度反流,三尖瓣轻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轻中度).临床诊断:β地中海贫血;继发性血色病;Ⅱ型糖尿病.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