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血管相关疾病在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廖亮;吴本俨

    目的 缺血性结肠炎(IC)患病的相关高风险因子临床分析.方法 检索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0年36例IC及36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回顾性分析36例IC患者(IC组)的发病相关因素,以同时期内确诊溃疡性结肠炎的36例患者做对照(UI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计算发病相关因素的OR值,并进行差异检验,寻找主要患病高风险因子.结果 IC的发生与糖尿病、血脂代谢障碍、心功能不全、外周动脉疾病的OR值分别为1.76、2.44、2.28、4.64(P<0.05);与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腹主动脉相关手术史、吸烟等疾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的发生与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外周动脉疾病这些独立因素相关联.

  • 266例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袁凤仪;吴本俨

    目的 分析总结多家综合医院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以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方法 对国内18家医院2011 ~ 2013年住院治疗的266例60岁以上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来医院就诊的症状按照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道出血84.59%(225/266),腹痛75.19% (200/266),腹泻29.7%(79/266),恶心20.68%(55/266),呕吐18.8%(50/266),腹胀10.53%(28/266),乏力10.53%(28/266),发热5.64%(15/266).实验室检查示,D-二聚体异常77.59%(90/166),大便潜血阳性68.81%(150/218),凝血酶原时间异常60.16%(148/246).既往高血压病史46.24% (123/266)及心脑血管疾病28.2%(75/266)都是其高危因素.肠镜检查者259例,占全部病例的97.37%.内科治疗占99.25%.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胀等,腹痛主要为左侧及脐周的突发性绞痛和持续性钝痛,可有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大便潜血阳性等,常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应尽早进行结肠镜+病理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目的.

  •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范如英;尹芳;王晓伟;赵晓军;陆晓娟;盛剑秋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比较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部分患者、健康者的纤维蛋白原定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缺血性肠炎组D-二聚体[(0.49±0.59)mg/L]高于对照组[(0.06±0.05)mg/L](P<0.01).采用ROC曲线分析,它对缺血性肠炎检测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90.0%.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3.39±0.92)g/L]高于对照组[(2.72±0.39)g/L](P<0.05),但敏感性仅为55.6%,特异性为90.9%.缺血性肠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35±5.07)秒]与对照组[(33.24±3.02)秒]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提供帮助;血浆纤维蛋白原因敏感性低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无意义.

  • 内镜所见酷似结肠癌的缺血性结肠炎1例

    作者:王晶璠;金晓维;唐合兰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居世界之首,其防治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首要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 重视高龄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

    作者:吴本俨

    "人与血管一起衰老".Thomas Sydenham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性结肠炎是易患于老年人群的疾病.近10余年来,人们对肠道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许多新认识.尤其是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多普勒、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肠道血管病变尤其是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对缺血性结肠炎认识水平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相信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将有显著的提高.

  • 青年人缺血性结肠炎11例分析

    作者:古彩喆;樊丽伟;赵玉红;李洵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供应结肠的血管或分支阻塞导致肠壁缺血性改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位于结肠脾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少数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结肠缺血,多发生于老年,随着临床认识的不断提高及检查手段的增加,我科2009-2012年收治了11例青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 缺血性结肠炎51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财有;伍国顺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易患因素、体征、结肠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6.3%(44/51);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下腹痛以及便血;易患因素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人群;内镜分型均为非坏疽性,未发现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下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较明显,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红斑,点状糜烂及浅溃疡,多呈纵行或不规则形.2周后51例复查结肠镜患者病变46例(90.2%)痊愈;3例(5.9%)患者病变明显减轻,有黏膜红斑,轻度充血、水肿;2例(3.9%)出现肠腔局部狭窄,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下腹痛和便血时应警惕IC的可能,及早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 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邱晓丹;张园满;陈源清;郑艳斌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6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36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病变范围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入院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436,P=0.000;t=363.842,P=0.000;t=157.389,P=0.000);全结肠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3,P=0.000).结论检查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疾病检出,且操作简便、安全.

  • 以便秘为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14例临床分析

    作者:谢鸿

    目的:对临床表现为便秘的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诊疗探讨.方法:收治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4例,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便秘患者,且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或腹部手术史等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经过相关内科保守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可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以便秘为表现,此时易发生误诊、误治,延误治疗.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 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芳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缺血性结肠炎(IC)这两种肠道疾病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来我院治疗UC的患者40例和IC患者40例,主要分析UC组和IC组病患发生结肠炎时机体会出现的一些症状,包括发病时的一些表现,以及是否会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肠道的镜检性状等等.结果:UC与IC患者在性别上差异不是很明显,在腹胀、腹泻以及血便上两种病患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结果能够分析出UC和IC这两种肠道性疾病在发病时是否会有腹痛、腹泻等情况,以及这两者的镜检图样的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今后医生更好地来诊断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减少出现误诊的状况发生.

  • 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成金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5例。分析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和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差异显著,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临床特征,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结肠镜检查在老年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秀梅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收治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1例,对其临床资料、镜下特征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病变主要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病理学检查无特异性,结肠镜检查确诊39例,诊断符合率95.1%.结论:结肠镜检查对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确诊率高、安全性好,对早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缺血性结肠炎54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蕾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结论:应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疗现状

    作者:赵嘉莉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严重者可能发生肠坏死,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手段也不断提高,本文简要介绍缺血性结肠炎的诊疗现状。

  • 揉腹能克"肠中风"

    作者:薛胜

    六点多钟的时候,程大爷吃过晚饭后感觉肚子有些不舒服,突然出现腹痛、腹泻,血便,他开始以为是肠胃炎,所以没把它当回事儿,服用氟哌酸、黄连素等药物后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到医院就诊,发现老人患的是缺血性结肠炎,也称"肠中风".

  •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竺华;任顺平;吴秋玲;邓虎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6月~2013年3 月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镜及症状变化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肠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泻、血便、纳差、乏力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除纳差外,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疗效与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结合西医疗法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50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谭曼红;李敏;姜春燕;田英;罗佳;郝瑞瑞;王海燕;王惠吉

    目的 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和对照组14例(年龄<60岁).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两组腹痛、血便、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②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两组间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④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因素.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是缺血性结肠炎重要的危险因素.CRP增高提示炎症反应也可能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临床观察

    作者:谢晓玲;张丽;敖先伟

    目的 观察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检测65岁以上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72例及65岁以上健康者66例血液流变学,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两组血液流变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提示临床上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注意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作者:杨涛;林漫鹏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 马斯洛理论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曼秀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系膜下动脉及其终末动脉的狭窄、阻塞,引起结肠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结肠病变[1].多发生于动脉结肠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同时又有结肠压力增高的患者[2],发病以高年龄者居多.1963年BOLOY等提出本病,1986年Marston将其分为2型:结肠坏疽;缺血性结肠炎.后者既可为一过型,又可为纤维狭窄型[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恶心、呕吐等.结肠的缺血性疾病较少引起注意.在我科收治的1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中,应用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对其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330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