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의학영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011
  • 国内刊号: 37-14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4-1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武乐斌;赵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肺肉瘤样癌的CT 诊断及误诊分析

    作者:张新东;张谷青;陈月芹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 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肺肉瘤样癌C T 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例中12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病变平扫呈软组织密度,12例呈不均匀强化,内部有囊变坏死区,10例患侧胸膜肥厚,免疫组织化学14例均表达CK (+),Vim (+)。结论肺肉瘤样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肺肉瘤样癌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K和Vim对肺肉瘤样癌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 Flash序列低电压小儿肺CT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唐言;柳澄;孙丛;郭传超;毕万利

    目的:对三种不同管电压条件下的 Flash模式小儿肺C 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探讨低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93例患儿胸部双源CT Flash模式检查资料,按照不同管电压随机分为三组(组1:80kV ,34例;组2:100kV ,29例;组3:120kV ,30例)。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采用4分制评分;记录每组有效 mAs、CTDlvol和DLP ,测量图像密度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①三组图像质量得分〔(3.12±0.640)、(3.69±0.471)、(3.80±0.407)〕及S N R〔(4.25±0.945)、(5.46±1.790)、(5.88±1.665)〕在组1、2和组1、3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组2、3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05);②三组间的CTDlvol〔(1.05±0.056) mGy、(2.14±0.306) mGy、(2.63±0.697)mGy〕及ED〔(0.69±0.086) mSv、(1.36±0.250)mSv、(1.84±0.808)mSv〕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100kV下CT Flash模式较80kV和120kV具有综合优势,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高图像质量,对小儿肺部检查,尤其是小气道、肺间质等细微结构的观察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前列腺癌DTI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巩涛;袁淑绘;李莉莉;刘强;王滨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FA)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DTI图与常规T2 WI解剖图融合,参照病理结果,在癌灶区测量ADC值和FA值,分析其与病理结果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根据Gleason评分将前列腺癌分为低、中、高级别癌三组,分别测量其平均ADC值和FA值。结果前列腺癌区ADC值和FA 值均随Gleason评分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两者均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 r=-0.731,P <0.05;r =-0.606,P <0.05)。前列腺癌低、中、高级别三组中 ADC值分别为:(961±103)×10-6 mm2/s、(770±152)×10-6mm2/s、(652±111)×10-6mm2/s ;FA值为(395±60)×10-3、(313±93)×10-3、(235±64)×10-3。三组间ADC值和FA值均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前列腺癌区ADC值和FA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和FA值定量诊断前列腺癌具有可能性,并可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在门脉高压性胃肠病的应用价值

    作者:霍丙胜;姬国敏;张彦军

    目的:评价CT灌注技术对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enteropathy ,PHGE)患者胃肠道血流动力学定量研究的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及26例PHGE患者进行十二指肠降段CT灌注扫描,记录肠壁血流量(blood flow ,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血管渗透性(permeability ,PMB)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和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并对两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 PHGE组的BF值分别为(173.02±85.14)ml/100g tissue/min和(82.52±52.37)ml/100g tissue/min( P =0.003);MTT 分别为(10.78±2.65)s和(16.32±3.74)s( P =0.003);PMB分别为(36.79±22.14)ml/100g tissue/min和(22.36±11.02)ml/100g tis-sue/min( P =0.005)。正常对照组与PHGE组间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5;BV值:对照组(21.42±11.25)ml/100g tissue ,PHGE组(16.84±9.46)ml/100g tissue ,P =0.327)。结论 PHGE患者胃肠道CT灌注显示BF、PMB减低,M T T明显延长,可对PHGE患者胃肠道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早期发现并做出定量评估。

  • 16层螺旋CT诊断小细胞肺癌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德全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 T表现及分型。方法观察30例小细胞肺癌其胸部螺旋C T 表现及分型特点。结果30例中,4例中央肺门型(13.3%),15例中央合并纵隔型(46.7%),2例周围型(6.7%);4例周围合并纵隔型(16.7%);2例沿淋巴管扩散型(6.7%),2例胸膜多发转移型(6.7%),1例肺叶型(3.3%)。结论 CT能清楚显示SCLC的特征及转移范围,CT分型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CT 影像误诊分析

    作者:李盛;陈锋;兰朋训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1例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C 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近几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不典型肾上腺腺瘤11例,均行C 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肾上腺腺瘤中,高强化腺瘤2例,肿块大径>4cm的大腺瘤8例,双侧腺瘤1例。高强化腺瘤在C 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退;大腺瘤中囊性密度和强化较低的2例,肿瘤内出血的无功能肾上腺瘤1例,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退伴偏心囊变的5例,双侧高强化的肾上腺腺瘤1例。结论详细分析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CT特征,密切联系临床病史、实验室结果和M RI检查,可提高不典型肾上腺腺瘤的诊断准确率。

  • 小儿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黄兆文;陈久尊;张小红;何家维

    目的:探讨小儿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EG )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长骨EG患者影像学资料,包括26例X摄片,12例C T检查,和5例M RI扫描检查。结果26例中单发病灶17例,多发病灶9例(包括四肢长骨多发4例,累及其它骨骼5例),受累的四肢长骨包括股骨15例,肱骨9例,胫骨4例,腓骨及桡骨各1例,病灶位于骨干12例,干骺端18例,骨骺3例。X线平片15例病灶呈单发或多发囊状,部分边缘硬化,局部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6例病灶呈小囊状破坏,4例骨膜层状增厚;C T扫描12例表现髓腔扩大,内见软组织肿块填充,骨皮质变薄,破坏,3例在骨松质区或骨髓腔内呈囊状破坏。M R检查均表现病灶中心 T1 WI多呈低或等低信号, T2 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周边多呈长T1、长T2信号,STIR病灶多呈混杂高信号。结论小儿四肢长骨EG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相混淆,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

  • 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孙华富;宋传涛;朱文勇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 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80kV、250mAs ,对比剂:1.0ml/kg )进行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记录每次扫描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CT值,算出均值,并统计出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由2名5年以上心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两名医师的评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本组的CTDIvoI、DLP、ED分别为(4.85±0.00)mGy 、(572±26.31)mGy .cm、(8.56±1.23)mSv。CT 均值为(517±12.45)HU ,达到诊断要求。两名医师图像主观评价得分分别为4.18±0.75、4.09±0.86,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93,P=0.00)。12例患者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明显降低,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和复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陆黎明;王省白;徐中华;周卫军;周冰;王军燕

    目的:探讨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HIM T )的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 HIM T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 扫描,3例行MR检查。结果7例7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CT 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T1WI为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 及MR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6例,边缘强化1例。结论 HIM T影像表现多样,T2 WI呈等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有一定特征,但本病少见,确诊尚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 慢性心衰患者大脑结构改变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唐帅;武文婧;李霞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脑灰质结构存在异常的区域。方法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BM ),对比分析21例慢性心衰患者和21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大脑灰质总体积存在明显异常,灰质结构存在异常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眶额叶、前扣带回、丘脑以及小脑( P <0.05,FDR校正)。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双侧眶额叶、前扣带回、丘脑以及小脑的结构异常可能是容易并发抑郁、焦虑以及认知功能损害等疾病的神经基础所在。

  • 基于 RTOG 分区的颈部淋巴结转移CT 及 MR分析

    作者:乔宏宇;丁忠祥

    目的:探讨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与其原发肿瘤的相关性,以及其CT、MR影像表现特点,旨在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6例原发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患者C T和(或)M RI资料,分析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与其原发肿瘤的相关性,以及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多数头颈部原发肿瘤均可转移到Ⅱb区,Ⅱa区及Ⅲ区也是常见的转移部位。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与其原发肿瘤的来源有较大的相关性。结论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与其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颈部淋巴结RT OG分区对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发肿瘤来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及MRI分析

    作者:任庆云;何丽;刘斋;王伟秀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搜集2010年05月~2011年010月EV71感染 HFMD合并AFP的患儿1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脊髓MRI特征。结果13例患儿中,表现为单侧下肢瘫痪6例,双下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双侧上肢瘫痪1例,肢体交叉瘫痪1例,表现为左上肢及右下肢瘫痪。M RI表现为矢状面脊髓内长条形等或长 T1、长 T2信号,横断面显示相应节段脊髓前角圆点状长T2信号;下胸段至腰骶段脊髓前角受累8例,颈段脊髓5例,受累范围3个椎体及以上9例;单侧受累1例,双侧受累12例,其中对称性病变3例,不对称9例。5例颈段脊髓病变中有4例合并脑干脑炎,病变以脑桥、延髓交界部为主,呈长T1长T2信号。M RI表现与临床表现具一致性,脊髓前角病变引起所支配的上肢和(或)下肢肌群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结论 M RI检查是诊断 H FM 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损害部位位于脊髓前角,以下胸段至腰骶段脊髓及颈段脊髓常见,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

  • 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盆底影响的超声研究

    作者:周蕾;李红宇;曹彦彦;张桐;陶国伟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及对照组(未生育)四组分别通过尿垫试验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SUI及POP情况,再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至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ow n distance ,BND )、子宫颈外口移动度(the cervix down distance ,CD)、直肠壶腹移动度(the rectal ampulla down distance ,RAD)、提肛肌裂孔直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diameter ,LHD-d)及横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lateral diameter ,LHLR-d),四组之间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阴道分娩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SUI发生率相近,而两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发生率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除第二产程剖宫产组RAD以外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与第二产程剖宫产组比较,除RAD以外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与阴道分娩SUI发病率相近,而择期剖宫产能降低产后SUI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

  • 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应用高心率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宋芸;常万松;范建锋;张少泽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 第八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第八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组委会

  • 戊二酸尿症的临床特征及中枢神经 MRI诊断

    作者:蒋敏波;彭芸;温洋

    目的:分析戊二酸尿症I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1,GA-1)临床特征及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能力。方法经临床证实的戊二酸尿症I型1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和MRI影像特点。结果18例临床表现为癫痫、抽搐、体力智力发育倒退、腹泻和尿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升高;MRI示额、颞叶萎缩、豆状核、尾状核异常信号、脑外间隙及侧裂池增宽、侧脑室稍增宽等。结论戊二酸尿症 I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 PET/CT在诊断胃癌与胃良性病灶中的价值

    作者:崔莹;张建;方艺;左长京

    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与胃良性病灶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疑似胃部恶性病变患者行18 F-FDG PET/CT检查。影像经处理、勾画感兴趣区获得良恶性病灶SUVmax诊断效能ROC曲线,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及随访结果比较。评价SUVmax、PET/CT对恶性病灶的检出效能。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Z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138个胃部病灶病理诊断胃癌占63.0%(87/138),胃良性病灶占37.0%(51/138),胃癌组SUVmax明显高于良性组(t=5.64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的胃壁厚度大于良性组(t=7.57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PET/CT诊断恶性病灶的 ROC、AUC(95% CI)分别为0.857(0.757~0.916)和0.908(0.847~0.969),PET/CT 明显大于SUVmax ( Z =5.242,P =0.001)。PET/CT 诊断胃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ROC曲线发现阈值为2.97时,SUVmax、PET/C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52.9%和95.4%、92.2%。与病理诊断比较,SUVmax诊断的一致性较中等(Kappa=0.466,P =0.001),PET/CT 的一致性极好(Kappa=0.827,P=0.001)。与SUVmax比较,PET/CT诊断的灵敏度由90.8%(79/87)提高到95.4%(8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 P =0.787),特异性从52.9%(27/51)上升到92.2%(4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1, P =0.001)。PET/CT与SUVmax比较,PET/CT诊断胃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与其它细胞类型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5.0%(12/16)和95.1%(58/61),( t =1.845,P =0.074),两组的SUVmax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Z =-1.463,P =0.144)。结论与SUVmax相比,PET/CT对诊断胃癌与胃良恶性病灶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对于病理类型为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时,PET/CT诊断的假阴性高。对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提供有临床价值的信息,及时改变治疗方案。

  • DWI在鉴别诊断膀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陶静;华佳;范瑜;路青;许建荣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中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膀胱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5月75例超声诊断为膀胱占位患者,并终经膀胱镜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 WI、T2 WI、DWI(b值为0和1500s/mm2),横断位和冠状位增强LAVA序列。测量病灶及病灶对侧膀胱壁的ADC值及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恶性膀胱肿瘤病灶及4例良性病灶在DWI图像上病灶显示为明显高信号。恶性膀胱肿瘤病灶平均ADC值(0.85±0.30)×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灶的 ADC值(1.62±0.86)×10-3 mm2/s)( P <0.05)。恶性肿瘤性病灶的r-ADC值(0.74±0.27)也明显低于良性肿瘤性病灶(1.20±0.73)( P <0.01)。结论结论DWI在鉴别膀胱良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较可靠的检查方法。

  • 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少见严重并发症分析

    作者:郭永团;朱晓黎;唐杰;邹建伟;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发生的少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因做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351例PHC患者行TACE治疗患者资料,对发生少见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做相应分析,以期得出不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少见严重并发症包括肝破裂出血3例,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肝脓肿2例,1例经抗感染及脓肿穿刺引流治愈,1例发生感染性休克而死亡;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内科止血处理好转;1例并发急性胆囊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余3例分别死于碘油脑栓塞(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CLE)、肺栓塞和股动脉延迟出血。结论原发性肝癌T ACE治疗严重并发症临床少见,一旦发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严格遵循PHC诊疗规范,把握适应证,合理控制化疗药物剂量技术及栓塞程度。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

    作者:姜天娇;杨青;段崇锋;林东亮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 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有助于术前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Xp11.2易位/T 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5岁(10~61岁),4例女性。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增强CT扫描轻度强化,5例均有坏死、出血,4例可见钙化灶,2例肾上腺转移,4可见多发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呈巢状或乳头状结构,可见嗜酸性颗粒细胞及沙砾体形成,T FE3均为阳性。结论 Xp11.2易位/T 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临床罕见,儿童与年轻人发病率高,如果CT平扫肿瘤可见出血、坏死,增强CT轻度强化,伴多发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64层C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赵西智;姬国敏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经X线确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行盆腔CTA检查,增强扫描采用 Triger技术,对比剂60ml追加生理盐水40ml ,注射速率4ml/s。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程度,测量髂内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并分析骨盆骨折周围血管走行及损伤情况。结果①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双侧髂内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②21处骨折周围血肿内见对比剂外渗,3例患者显示髂外动脉受压移位。结论64层C 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可以满足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诊断需要。

  • 64层螺旋CT诊断血管性病变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梁汉欢;张洪;彭可雨

    目的:探讨血管性病变导致急性腹痛的64层螺旋C 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8例血管源性急腹症平扫及增强CT ,分析CT表现。结果内脏动脉瘤合并出血6例;腹主动脉及右侧髂总动脉瘤合并出血3例;腹主动脉分支夹层7例;肠系膜上动静脉扭转3例;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14例;肾动脉栓塞5例。结论通过64层螺旋C T平扫及增强扫描,腹部血管性病变能清晰显示其病因、病变范围及其继发改变,达到诊断明确,所以腹痛疑诊为血管性病变时,CTA应作为影像学的首选检查方法。

  • 膝关节弯曲位3T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旭高;胡缙鸽;叶国伟;邹建勋;雷新军

    目的:探讨3 TMR膝关节弯曲位成像的优越性。方法58例临床怀疑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行3 TMRI检查,58例患者同时行常规成像和弯曲位成像。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得出的常规图像和弯曲位图像按照韧带显示程度和对病变的显示能力进行评价。结果58例膝关节常规成像中,前后交叉韧带同时完整显示19例,显示韧带损伤2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9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6例)。58例膝关节弯曲位成像中,前后交叉韧带同时完整显示45例,Wrisberg韧带完整显示7例,显示韧带损伤2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1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6例,Wrisberg 韧带损伤1例)。结论膝关节弯曲位成像的交叉韧带、Wrisberg韧带和病变显示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高血压性和运动性重塑者左室功能检测及区别评价

    作者:陈红;张信祥;刘海波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DTI)技术对高血压性及运动性心脏重塑者左室功能检测及两者的区别评价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者40例(A组),运动诱导所致的左室肥厚者35例(B组),及健康者40例(C组)。获取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心切面,应用M型及D T I技术观察各组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A组与B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均高于C组。脉冲多普勒测量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A组A峰升高、E/A值降低,有显著差异性( P <0.01),B组A峰下降、E/A比值升高,均有显著差异性( P <0.01);DTI测量结果中,与B组及C组相比,A组二尖瓣瓣环左室侧壁心肌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Ve)、舒张期运动峰值速度(Va)及Ve/Va值均出现明显变化( P <0.01)。结论 DTI能检测高血压性及运动性重塑者左室功能,并鉴别区分。

  • 视放射区纤维束MRI弥散张量成像及梗死后改变

    作者:张红;李传亭;肖文峰;杜燕飞;郑修竹;孙春宁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不同成像参数探索正常视觉通路的显示情况和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纤维束的变化。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和45例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枕颞叶视放射区的纤维束走行,并测量梗死侧及对侧视放射区的各向异性值、表观扩散系数值、体积相对各向异性值及指数各向异性值。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不同区域设置感兴趣区,可以较好地显示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走行。枕颞叶视放射梗死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值的变化,FA值在超急性期略升高,其余各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同程度升高,慢性期减低;VRA与FA呈正相关关系( r =0.789), EA与ADC呈负相关关系( r =-0.743)。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可以较好显示视觉通路和枕颞叶视放射区纤维束的走行及梗死后的改变,有利于梗死预后的判断。

  • 三维CT重建及MRI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彩红;唐旦华;王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M 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三维重建、MRI影像检查资料,比较分析MRI结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在诊断正确率及分型符合率上,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M RI均优于X线平片,并且M RI能明确显示韧带、关节软骨受损伤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 T 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M RI能明确显示韧带、关节软骨受损伤情况。两者结合,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方式的确定。

  • 脾脏错构瘤1例

    作者:黄雪兰;王晶

    患者男性,61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3天”入院。体格检查: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肿物,肝脾未触及,M ur-phy征阳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门诊CT检查回报:脾脏体积增大,脾内类圆形混杂密度病变;胆囊炎。入院后初步诊断:腹痛待查;脾脏肿物待查;胆囊炎。患者入院后行超声检查显示:脾脏中部见一类圆形略强回声区,边界不清,范围约52mm ×42mm ,CDFI :略强回声区血流呈抱球样改变,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 Sono Vue 1.2ml后,脾脏正常组织增强时间为18s ,病灶开始增强时间为16s ,略早于脾脏正常组织,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先为中心高增强,并迅速充填周围病灶组织,达峰时间为42s ,实质期呈低增强,逐渐缓慢廓清,基本廓清时间3min20s。超声造影提示:脾内实质性占位。造影剂呈快进慢出型,考虑:良性病变(图1,2)。

    关键词: 错构瘤 超声检查
  • MRI与减影CTA 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晓川;单昌彤;强伟;傅锦辉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诊断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30例,行减影CTA及颅脑MRI平扫,分析其MRI及减影CTA图像特点。结果减影CTA 显示21例(70%)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病变19例,包括13例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及6例基底动脉瘤。椎动脉病变10例,包括6例椎动脉局限性狭窄狭窄和4例椎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23.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52.4%)。M RI显示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缺血及梗塞病灶,包括双侧丘脑11例,中脑及脑干8例,单侧或双侧枕叶7例,单侧或双侧小脑半球5例,单侧或双侧颞叶3例。结论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中, MRI联合减影CTA可以清晰显示脑实质及脑血管的病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应用于浅表淋巴结疾病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永远;应卫华;胡小祥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应用于浅表淋巴结疾病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应用灰阶超声造影和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浅表淋巴结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灰阶超声造影对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92.68%)明显高于联合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75.6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8.95, P <0.05)。淋巴瘤组的速度参数(β)与良性和转移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U =0.36, P >0.05);而其观察指标有对比剂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TTP)、峰值强度(PI)等参数则与良性和转移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U =5.24、4.16、3.65、322、4.33、6.85, P <0.05);转移性组仅峰值强度(PI )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U =3.98, P <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常规超声技术,另外淋巴结造影后的灌注特征和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疾病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金晓来;李建平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结核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探查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结核性淋巴结组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比较,L/S比值明显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4.28, P <0.05)。对比两组的血流分型情况可以发现结核性淋巴结中央的血流分型中边缘型和边缘+中央型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21、3.99, P <0.05)。结论超声可清晰显示颈部病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可早期诊断。

  • M RI脂肪抑制序列在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军;王峻

    目的:探讨M RI脂肪抑制序列在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膝关节外伤骨髓水肿患者64例,64例患者除了采用矢状位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E)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 ,T1 WI)和(TSE)序列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 ,T2 WI),所有患者还进行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扫描(coronal-fat saturated , COR-FASAT),对比MRI不同序列对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显示情况。结果常规X线平片及MRI检查均未发现骨折,其中单发骨髓水肿43例,多发骨髓水肿21例。本文64例膝关节M RI脂肪抑制序列共发现骨髓水肿82处。其中T1 WI发现66处,占80.49%(66/82);T2 WI发现56处,占68.29%(56/82);脂肪抑制序列SPIR 82处,占100.00%(82/82)。对比不同扫描序列对膝关节外伤性骨髓水肿82个病灶的检查显示率发现,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所发现的病灶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5.16,P <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后骨髓水肿检出率较高,可以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 产前四维超声筛查胎儿唇裂佳时间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艳;张辉;李峻;宗方;何晓清

    目的:探讨产前四维超声筛查胎儿唇裂的佳时间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四维超声检查对202例不同孕周孕妇的检查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对胎儿唇裂的佳诊断时间。结果本文202例孕妇经四维超声检查后获得满意的面部图像192例,而因为羊水过少、胎儿位置不当等因素而导致超声图像不满意者10例。在192例获得满意胎儿面部图像中孕18周~49例,满意显示率为79.03%,此期胎儿面部瘦削,图像质量显示稍差;孕22周~72例,满意显示率为92.31%;随孕周的增长,胎儿面部越来越丰满,鼻唇部结构越来越清晰。孕26周~34例,满意显示率为82.93%;孕32~36周16例,满意显示率为76.19%;超声显示不佳,可能与面部羊水过少、胎龄过大,面部与其它器官接触较近,难于分辨有关。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孕22~26周孕妇的四维超声显示效果高,其满意显示率明显优于孕18周~、孕26~、孕32~3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维超声检查好在孕中期进行,我们体会佳时间应在22~26周,是胎儿畸形检查的佳时期。

  • 16层螺旋CT在鉴别椎动脉异常行径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灿云;夏皓;楼存诚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 T在鉴别椎动脉异常行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椎动脉异常行径患者,C T A及DSA对椎动脉狭窄及椎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DSA的70.8%( P <0.05),且CTA对椎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DSA的64.3%( P <0.05)。结论对于椎动脉异常行径患者,16层螺旋C T检测作为首要检测手段,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 M RI与乳腺X线摄影诊断导管原位癌敏感度的对比分析

    作者:李旻;符惠宏;郑辉;郑海澜

    目的:对乳腺M 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敏感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60例导管原位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行M RI与乳腺X线摄影检查,选择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M RI与乳腺X线摄影检查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度进行分析。结果 M RI检查结果阳性患者54例,阴性6例,敏感度为90.0%;X线检查阳性患者42例,阴性患者18例,敏感度70.0%;对2中检查结果敏感度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8.28,P<0.05。结论乳腺M RI检查诊断导管原位癌的敏感度要优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 不典型肺结核螺旋CT的影像学分析(附22例报告)

    作者:茹新海;赵健;蔡雪华

    目的:探讨2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螺旋C T影像学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观察各类不典型肺结核的螺旋C T诊断情况。结果2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5例出现斑片状肺浸润影,4例出现厚壁干酪空洞,5例出现大片肺段实变,3例出现一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出现结核性胸膜肿块,2例肺内出现云絮、斑片影,1例出现肺部粟粒样阴影逐渐融合成小结节或斑片状,上述CT表现均不属于典型肺结核表现,均通过结合病史、其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确诊为不典型肺结核。结论螺旋CT应用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其诊断准确率尚高,值得推广,但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变化较大,对各种不典型征象需要正确解释,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 微弹簧圈超选择性精确肾动脉栓塞治疗MPCNL术后迟发性肾出血

    作者:顾钱峰;张斌;夏文评

    目的评价微弹簧圈超选择性精确肾动脉栓塞治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迟发性出血的价值。方法采用微弹簧圈超选择性精确肾动脉栓塞治疗17例MPCNL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肾动脉造影先明确出血的部位、性质、程度、出血责任血管的数量后,再用泰尔茂3F Pregreat微导管进一步超选择性至出血点附近用COOK微弹簧圈进行精确栓塞,对比剂选用稀释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mg I/ml ,70ml对比剂中加入30ml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超选择性精确肾动脉栓塞,技术成功率100%。结论采用微弹簧圈超选择性精确肾动脉栓塞治疗MPCNL术后迟发性肾出血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微创、能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的肾组织,可作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首选治疗措施。

  • 股骨颈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CT 诊断

    作者:谢纪财

    目的:探讨原发股骨颈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类型、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本组共28例,男11例,女1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7例,骨巨细胞瘤5例,韧带样纤维瘤4例,骨囊肿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内生骨瘤2例,股骨颈疝凹3例,脂肪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瘤各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摄片和CT扫描。结果①良性病变和局部侵袭性肿瘤占本组病例的大多数;②各种病例类型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25%),且发病年龄轻,平均仅20岁;③骨巨细胞瘤常不局限于股骨颈,易侵犯股骨头和大粗隆,疝凹常见于股骨颈前外上方1/4处;④良性病变及局部侵袭性肿瘤以囊样破坏为主,恶性肿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硬化边内缘毛糙,病灶中心常见块状或絮状高密度。骨巨细胞瘤边缘锐利,内缘常可见棘状突起,其内密度均匀。结论综合X线摄片、CT扫描,能提高对股骨颈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能力。

  • 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杰;王启伟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疑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结果3D CE-M RA检出颈动脉狭窄112处,DSA检出108处,经统计学分析发现3D CE-M RA检出率(36.84%)与DSA检出率(35.53%)比较无明显差异(礸2=0.11,P >0.05)。本文以DSA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对3D CEMRA诊断的112处颈动脉狭窄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敏感性为0.81(0.69~0.89)特异性为0.99(0.98~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结论3D CE-M RA诊断颈动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

  • 64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黄慧;孙琦;陶晓峰;徐冶敏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E)患者181例,对胸部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51例肺动脉栓塞。结果所有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干、肺叶、肺段动脉均显示。181例疑似患者中,共发现51例肺动脉栓塞,多发栓塞31例,单发20例。普通C T增强成像中,肺动脉栓塞阳性率为11.97%(14/117例),多发栓塞9例,单发5例。动脉C T A成像中,肺动脉栓塞阳性率为57.81%(37/64例),多发栓塞22例,单发15例;延迟扫描,肺动脉栓塞阳性检出率与CTA成像结果一致。普通CT 增强成像与肺动脉CTA成像比较,肺动脉栓塞的阳性检出率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01)。结论64层螺旋C 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64层螺旋CT诊断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分析(附35例报告)

    作者:张淑芬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64层螺旋C 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5例脾脏原发性肿瘤的64层螺旋C T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35例中血管瘤22例,淋巴管瘤6例,淋巴瘤2例;错构瘤2例,血管肉瘤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64层螺旋C T表现。结论64层螺旋C T检查脾脏原发性肿瘤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姚琴;孙东方

    目的:探讨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62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及螺旋C T表现,评估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髋臼骨折中应用价值。结果本组62例髋臼骨折患者均按照Judet-Letournd法分类如下:前壁16例,后壁14例,前柱8例,后柱6例,横行骨折4例,臼顶骨折4例,复合骨折10例。本研究X线平片显示骨折线31例,未见骨折20例,怀疑为骨折11例;与手术诊断情况进行诊断符合情况分析发现X线平片诊断髋臼骨折31例,诊断符合率为61.29%(38/62);多层C T螺旋三维成像诊断髋臼骨折60例,诊断符合率达96.77%(60/6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多层螺旋C T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23.55, P <0.05)。结论 X线检查普及性较高,但是诊断准确性低,配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发挥各自的优势。

  • 经肘、足静脉注射对比剂MS CT血管造影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王海林;纪建松;卢陈英;胡祥华;周利民

    目的:探讨经肘、足静脉注射对比剂M SC T血管造影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64层螺旋CT对85例疑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患者均行MSCT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方案为同时从右肘静脉和左足背浅静脉注射对比剂,手动触发扫描,通过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 V R、M IP及MPR重建。分析髂动、静脉的成像质量以及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MS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结果:优76.5%(65/85),良21%(18/85),差2.5%(2/85),总体优良率97.5%,IVCS阳性患者CT诊断结果均与 DSA相符合。结论经肘、足静脉注射对比剂MSCT血管造影可直观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范围、管腔狭窄程度及血管走行,对血管外科术前准备、术后疗效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 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过姿芳;刘德林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轻度为8例、中度为3例、重度为2例、完全闭塞为2例;而DSA检测结果显示轻度为7例、中度为4例、重度为2例、完全闭塞为2例,二者一致性好(Kappa值=0.7518,标准误差=0.0566, P <0.001)。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要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颈动脉硬化病变检出的首要检测手段,其诊断效率高,简便易行。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人工流产后宫内残留物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周惠芬;岑学亚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流产后宫内残留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2例早孕流产后宫内残留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经腹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52例宫内残留物经行清宫术后病理证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发现宫腔内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回声,其中33例患者腹超诊断,29例患者经阴超诊断。5例患者未检测到血流信号,病理证实有3例检出少量绒毛,2例未检出绒毛组织,为凝血块或内膜炎;所有患者经 PW均检测到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其RI值为0.28~0.57,其平均值(0.43±0.1);52例宫内残留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清宫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2%(50/52),血流信号显示率为94%(47/50)。结论彩色多普勒在流产后宫内残留物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和MRI在浸润性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夏盛伟;张弦;吴加满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 T和M RI在浸润性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结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宫颈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 T和M RI检测,比较分析二者术前分期结果。结果经多层螺旋C T诊断,II期为15例、III期为18例、IV期为15例;经M RI诊断,II期为22例、III期为19例、IV期为15例,多层螺旋C T对II期的误诊率为31.8%,对III期的误诊率为5.3%,对IV期的误诊率为0%,而M RI对II、III、IV期宫颈癌的误诊率均为0%。结论多层螺旋C T和M RI检测均浸润性宫颈癌的术前分期有一定差异,好选择M RI。

  • 16层螺旋CT诊断肝局灶结节样增生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翁敏强;庄丁勤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 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肝局灶结节样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肝局灶结节样增生的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C T平扫显示其中单发47例,多发3例,共计55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其中位于右肝36例,位于左肝14例;病灶大小为2.3cm×1.7cm×1.3cm~7.5cm×6.0cm×5.2cm。CT平扫发现46个病灶为稍低密度,9个病灶为近似等密度。动脉期所有肝局灶结节样增生患者均有明显的高密度,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密度,其中45个密度均匀,10个密度不均匀,并且病灶内均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所有肝局灶结节样增生患者中有26个病灶为稍高密度,23个病灶为等密度,中央瘢痕仍为低密度,6个病灶为低密度。延迟期所有肝局灶结节样增生患者中有32个病灶为等密度,23个病灶为低密度。FNH患者病灶部位的平扫及动脉CT值与正常肝实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 =16.52、11.32,P <0.05)。而在门脉期和延迟期,FNH病灶与正常肝实质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 t =0.69、1.03,P >0.05)。FNH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大病灶与小病灶的密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 =0.44、0.68、1.15、0.85,P>0.05)。结论16层螺旋C T三期增强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检查与MR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许伟志;叶争渡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56例乳腺肿块患者分别采用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I)进行手术前诊断,并将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检查: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恶性肿瘤在二维超声声像图方面有明显不同,其中乳腺良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多以界限清楚,有包膜,形态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无衰减,而恶性组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则多以边界欠清楚或不清楚,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存在衰减。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其敏感性52.50%、特异性79.27%、准确性70.49%。M RI检查:乳腺癌多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乳腺内有异常信号的肿块,形状不规则,可表现为分叶状或“毛刺征”。M RI平扫时,乳腺癌 T1 WI常呈较低的信号,T2 WI一般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病变出现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M 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其敏感性78.26%、特异性97.37%、准确性90.16%。采用礸2检验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进行比较发现M 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结论超声及M RI是目前乳腺检查的主要手段,两者相对而言,M RI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但超声操作方便、可重复检查。

  • 64层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姚敏良;邹煜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6例,所有患者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 T进行检查)和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检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C T检查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线检查准确率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64层螺旋C 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其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检查,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

    作者:祝洪福;任千里;陈龙;王立乾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排螺旋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壁间血肿患者行64层螺旋C T检查,后处理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并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学特征及继发改变。结果19例中Standford A型1例,Standford B型18例,平扫呈环形和新月形高密度影分别占4例和15例。壁内钙化内移占12例,增强扫描无强化。并发主动脉溃疡15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4例,内膜渗漏3例;继发胸腔积液6例。结论64排螺旋C T血管成像可作为IM H的重要检查方法。

  • 超声检查在乳腺黏液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淑清;水旭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黏液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乳腺黏液腺癌患者52例,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为2组,均予术前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比较2组超声下肿瘤病灶的形态特点及血流特征。结果本组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病灶直径平均(3.25±1.23)cm ,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直径平均(3.57±1.17)cm ,二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953,P =0.258)。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组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病灶边界清晰、周围组织侵润情况,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后方回声增强与否二者相比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本组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病例平均SPVmax (19.56±8.48)cm/s ,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者平均SPV-max (25.24±9.78)cm/s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7.821,P =0.002)。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病例平均RI (0.82±0.08),乳腺增生组RI为(0.76±0.12),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0.12,P =0.198)。结论超声检查乳腺乳腺黏液腺癌形态特征明显,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 多层螺旋CT 与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峰;马震

    目的多层螺旋C T与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的术前超声、多层螺旋C T影像诊断资料对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结节113个,其中良性结节84个,癌性结节29个。在29个癌性结节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肿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2个,占75.86%(22/29),滤泡状癌2个,占6.90%(2/29),髓样癌2个,占6.90%(2/29),未分化癌3个,占10.34%(3/29)。螺旋C 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进行检查的符合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1.22,P <0.05)。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包膜侵犯、结节钙化、边界清楚、晕环等影像特征显示率明显高于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3.92、8.32、17.04、5.29, P <0.05)。本组80例共切除结节113个,其中良性结节84个,癌性结节29个。超声(72.57%)与MSCT(82.30%)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总体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礸2=2.11,P >0.05);但超声(72.57%)与MSCT(82.30%)的总体符合率均显著低于两者联合(92.0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4.70、4.79,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超声结合起来,可提高甲状腺癌术前诊断与鉴别的准确性。

  • 经腹部B超与经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刘丽;潘东英

    目的:探讨经腹部B超与经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8例经腹超声诊断为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行经阴道超声,比较分析腹部B超与经阴道B超的检查结果。结果经腹B超输卵管妊娠确诊率为77.1%、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确诊率为82.3%、残角子宫妊娠确诊率为60%;经阴道B超输卵管妊娠确诊率为98.9%、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确诊率为94.1%、残角子宫妊娠确诊率为100%,经阴道B超对输卵管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残角子宫妊娠的确诊率均显著高于经腹B超( P <0.05)。结论对于疑似异位妊娠的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准确可靠。

  • 肺曲霉菌病的分型CT 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黄依莲;李建红;岳甜甜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肺曲霉菌病的C 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证实肺曲霉菌病的CT图像,总结不同类型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特点。结果单发一个肺叶曲霉菌球5例,变态反应介导的肺曲菌病8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9例;单侧病灶12例,双侧病灶20例。结论不同类型肺曲霉菌病C T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

  • 64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检查结、直肠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郑柏军;王轶博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仿真内窥镜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疾病的患者分别采用仿真内窥镜(CTVE)和纤维常规结肠镜进行检查,统计CTVE诊断结果,并与常规纤维肠镜(CC)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1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为肠道准备不足,而未获得满意的诊断结果,其余116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诊断结果。其中常规纤维肠镜诊断显示结、直肠癌52例,结、直肠息肉24例,慢性结、直肠炎22例,溃疡结、直肠炎12例,正常6例。其中常规C T仿真结肠镜诊断结果显示结、直肠癌48例,结、直肠息肉22例,慢性结、直肠炎18例,溃疡结、直肠炎8例,正常20例。结论64层螺旋C T仿真内窥镜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高分辨率,检查无创性等优势,可作为结、直肠疾病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 C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童元法;严科龙

    目的:探讨CR与螺旋CT在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7例急性胸腹部联合创伤患者的CR及螺旋CT表现,为临床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CT检查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0%)明显高于 CR(87.1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5, P <0.05)。其中肋骨骨折发生率高,共计39例52处,CT表现为肋软骨内的线样低密度影或肋软骨钙化区中断,部分患者显示断端错位;肩胛骨骨折8例,锁骨骨折6例;伴有不同程度皮下气肿21例,肺挫伤24例,胸腔积液18例,气胸14例,肺不张12例,纵隔气肿2例。肝脏损伤12例,脾脏损伤14例,肾脏损伤11例,胰腺损伤8例,腹腔积血18例,肠系膜撕裂伤3例,膈肌损伤5例。结论对胸腹部创伤时,CT有优于CR检查,尤其对伤情严重或多脏器损伤的胸腹部联合创伤患者更有价值。

  • 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张贵军;孙勤学;龚夏珍;胡艳萍

    目的:探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52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中CR12例,PR12例,有效率达92.31%;而对照组患者中CR10例,PR8例,有效率为69.2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46,P <0.05)。治疗组患者中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6例,中度下降10例,轻度下降7例,升高3例;而对照组患者中血清A F P水平明显下降3例,中度下降7例,轻度下降5例,升高11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的血清A FP下降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57.6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6.26, P <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度化疗反应等表现。结论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近期症状,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路融;刘瑛;廖顺明;董进文

    目的:比较M RI与C 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18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和MRI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和成像功能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18例患者C T检查总检出率为56.88%,M RI检查总检出率为95.87%,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6.795,P =0.008);24h以内组共有患者85例,患者 CT 检查检出率为37.65%,MRI检查检出率为94.12%,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6.357, P =0.006);24~72 h组共有患者70例,患者C T检查检出率为48.57%,MRI检查检出率为97.14%,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5.315,P =0.026);>72h共有患者63例,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检出率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梗死24h以内组和24~72h组MRI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而7h组患者CT和MRI检出梗死率无明显差异。患者MRI检查脑梗死病灶数量明显高于CT 检查( P <0.01);患者 MRI检查脑梗死微小病灶的能力明显强于CT 检查( P <0.05)。结论 M RI比C 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具备显著优势。

  • 超声检测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晓莉;温龑晨

    目的:分析通过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在早产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61例有早产先兆的单胎初产妇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将所有产妇按照超声检测方式分为腹部彩超组与阴道彩超组,对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方法在预测早产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腹部彩超组747例,其中宫颈缩短产妇212例,早产率为42.92%;宫颈长度正常产妇535例,早产率为5.05%。阴道彩超组714例,其中宫颈缩短产妇139例,早产率为71.22%;宫颈长度正常产妇575例,早产率为1.22%。两组产妇中,宫颈缩短早产率与宫颈正常早产率之间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腹部彩超组与阴道彩超组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2.92%、71.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5%、98.78%。阴道彩超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 P <0.05)。结论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在预测早产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全麻期间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价值

    作者:吕超;方向宇;汪炜健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全麻期间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是否存在高血压将其分为对照组(非高血压患者)和观察组(高血压患者),通过超声检测和比较两组麻醉前、诱导插管、拔管、术后的血管扩张功能FMD ,血浆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TXA2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心率 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D、PGI2明显减少( t =2.57、4.87,P <0.05),而 TXA2水平明显增高( t =4.15,P <0.05),在拔管、术后观察组 HR、SBP、DB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36、3.02、5.20、3.01、2.91、5.02, P <0.05)。结论全麻期间超声检测能够有效评估高血压患者动脉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估左心功能的新进展

    作者:钟舒文(综述);张玉奇(审校)

    心肌纤维排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左心室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复杂性,二维斑点跟踪技术不能准确地评估心肌的三维运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是一项在立体空间内而非平面上追踪心肌斑点运动的新技术,可以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心肌应变,比二维斑点追踪更能真实反映心肌的变形和运动。本文对三维图像斑点追踪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综述如下。

  • 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及相关MRI表现

    作者:张凌云(综述);付旷(审校)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HE)是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常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主要有血管痉挛学说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崩溃学说。M RI在高血压脑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定中有重要帮助,以下主要通过 M RI不同成像技术方法,包括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共振增强扫描、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磁敏感成像(SWI),综合起来阐述该病各有何种表现,就其相关临床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 肺念珠菌病急性期CT 表现演变规律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谢丽璇;陈友三;刘锴;骆静;刘士远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不同免疫状态及感染途径下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四组分别建立免疫正常及免疫抑制状态下原发及继发性肺念珠菌病模型,接种后隔日一次行CT扫描并动态观察各组兔肺部CT 表现,并与尸检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成功建立兔肺念珠菌病模型23例,C T表现混合型病变(16/23),弥漫性(14/23)分布为主,包括磨玻璃影19例,呈弥漫性分布7例,多发片状分布9例,局灶性分布3例;实变影11例,其中弥漫性分布5例,多发片状分布5例,单发1例;结节影10例,8例结节首次出现以分布于外周带为主,其中6例逐渐向中央带进展呈弥漫性分布,2例无明显进展趋势;2例分布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理表现为渗出性或增殖性肺泡损伤和/或间质炎症19例,出血性坏死9例,血管栓塞8例,肉芽肿性炎症3例。结论肺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