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의학영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011
  • 国内刊号: 37-14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4-1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武乐斌;赵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CT 导引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应用

    作者:左太阳;胡效坤;李子祥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生存期超过6个月,且失去手术机会或患者不愿行手术治疗,每部位植入放射粒子12~56粒,放射粒子活度为26、30、33 M bp/颗,粒子间距为0.5~1.0cm ,放射性总活度为550~1500M bp ,按照“均匀植入原则”植入。结果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随访2月病灶CR 13例、PR 3例、NC 2例、PD 0例、RR 88.9%(16/18);随访6月病灶CR 15例、PR 2例、NC 1例、PD 0例、RR 94.4%(17/18);随访1年病灶CR 13例、PR 2例、NC 0例、PD 3例、RR 83.3%(15/18)。患者生存情况: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94.4%(17/18)。并发症:气胸5例,咳血3例,术后并发感染1例,125 I放射性密封籽源迁移或脱落1例。结论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操作安全,并发症少,6月时临床疗效达到佳,可重复进行。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波谱研究

    作者:孙炎冰;傅鸿超;叶剑定

    目的:探讨M RS定量测定在预测梗塞后抑郁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首发脑卒中且预后良好的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1 H‐M RS。根据DSM‐IV抑郁性疾患诊断标准和 HDRS评分,将所有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然后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与未受梗塞灶累及的额叶(前扣带回)1 H‐MRS数据之间的关系。采用单体素 MRS来评价额叶 NAA/Cr ,Glu/Cr ,Cho/Cr和mI/Cr的值。结果共11例患者(21.5%)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9例(17.6%)患者的 HDRS评分>14、但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两组例患者的Glu/Cr值都高于 HDRS评分<14的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 P<0.001)。但是NAA/Cr、Cho/Cr和mI/Cr的值在卒中后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其额叶Glu的水平发生了变化。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女性假两性畸形的CT 诊断及临床表现

    作者:师毅冰;郝敬明;徐青松;王涛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女性假两性畸形的CT 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女性假两性畸形6例患者,分析其CT 表现及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未经激素治疗,双侧肾上腺内外肢弥漫性增粗、迂曲、延长,1例表现为结节状、串珠状增生;轮廓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同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弥漫性、串珠状增生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女性假两性畸形的影像诊断敏感性,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 肝癌 TACE术后残存病灶的判断方法及125I放射粒子治疗后疗效检测

    作者:伦俊杰;孙建业;胡效坤;殷好治;李子祥

    目的:探讨肝癌TACE术后残存病灶的判断方法,125 I放射粒子治疗疗效及疗效检测方法。方法28例接受过1~5次TACE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共37个病灶,残存病灶确定方式为强化CT扫描10例,强化MRI 8例,PET‐CT 6例,肝动脉造影4例。根据治疗计划系统Brachy Interstitial‐Therapy Planning System (TPS)制订治疗计划,确定放射粒子数量及位置,肿瘤靶区超出肿瘤影像学边界0.5~1.0cm ,行C T引导下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残存病灶,定期检测血清AFP变化并与影像学结果做对比。结果强化CT、强化MRI 、PET‐CT、肝动脉造影均可确定肿瘤残存。28例患者37个病灶,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依次是:100%(37/37)、100%(37/37)、90.9%(36/37)、81.8%(34/37),血清AFP变化并与影像学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强化CT和MRI检查是判定肝癌TACE术后残存的首选方法,125 I放射粒子治疗残存病灶是有效的,AFP检测是125 I放射粒子治疗后有效的疗效判断方法。

  • 肺上沟瘤的临床误诊分析及影像诊断

    作者:王长彬;李敏

    目的:分析肺上沟瘤的误诊原因及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上沟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19例肺上沟瘤患者中,病史2.6~9.7个月不等,19例中17例有肩背部疼痛,15例有颈部疼痛,14例有前臂疼痛,11例有手放射性疼痛,6例患者出现霍纳综合征;疼痛程度(VAS法)4~7分不等。19例中16例曾误诊,其中误诊为肩周炎9例,颈椎病4例,颈肩综合症3例。有5例常规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摄前弓位片显示肺尖软组织密度影。C T均显示一侧肺尖部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其中有17例患者肿瘤累及到肋骨,15例患者累及到T 1或T 2椎体,1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受累,13例患者锁骨下静脉受累,10例患者肿瘤同时累及到T1和第一肋骨,7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及锁骨下静脉同时受累。结论肩背部疼痛是肺上沟瘤常见的首发症状,肺上沟瘤容易误诊,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前弓位X线胸片及多层螺旋CT (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肺上沟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AFP检测与CT 增强扫描在评价肝癌复发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丽静;杨莉莉;胡效坤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检测与CT增强扫描在评价肝癌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为判断肝癌治疗后是否复发寻找依据。方法102例肝癌治疗后复发患者,治疗后1.5~2月做AFP检测与CT增强扫描,分析其对肝癌复发判断的敏感性,及二者的相关性。其中行MR强化23例、PET‐CT 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3例,一并进行分析。结果102例肝癌治疗后复发患者均于术后1.5~2月间做血液AFP检测和CT 增强扫描,AFP下降但是未降至正常或较前升高82例,AFP检测敏感性为80.39%(82/102);CT强化扫描,病灶局部异常强化81例,敏感性为79.41%(81/102);MR强化23例、PET‐CT 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3例,敏感性分别为82.61%、87.5%、100%。结论 AFP检测与CT增强扫描均可评价肝癌治疗后是否复发,A FP检测更敏感,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应该作为首选的判定肝癌治疗后复发的依据,结合CT增强扫描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 颅内动脉瘤MSCTA 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初探

    作者:黄泽和;陈松;钟德钧;陈广;莫少武;黄景茂;苏赞瑞;陈立坚

    目的:探讨64层M SC T A诊断颅内动脉瘤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将1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颅脑MSCTA。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者为A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0.6ml (370mgI/ml)/kg ;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者为B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1.2ml(370mgI/ml)/kg。使用相同的CT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图像评分和评价标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A组和B组MSCTA分别使用两种剂量对比剂在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符合率的差别。结果 A组54例患者中31例发现动脉瘤35个,漏诊3个,检出率92.1%,B组54例患者中36例发现动脉瘤37个,漏诊4个,检出率90.3%,两组病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和B组动脉瘤测量的大径均值分别为5.8mm和6.5mm ,均分别与DSA (手术)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r =0.968,0.971,P <0.05)。在动脉腔内各测量点CT 值的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78,P>0.05)。按照图像质量评分和颅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标准,A组与B组间两组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低剂量对比剂具有与常规剂量相似的准确度,但颅内静脉污染发生率降低,适合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术前及术后评估。

  • 利用 MR全身类 PET 成像加原发部位常规扫描对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王樱花;黄晖;龚洪翰;戴西件

    目的:探讨在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B‐DWI)基础上于原发部位追加常规扫描对恶性肿瘤局部及全身情况综合分析的意义。方法收集恶性肿瘤病例36例,行磁共振类PET成像及原发部位常规磁共振扫描,并对病变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类PET成像对所有转移灶的诊断中,假阳性3例,漏诊1例。原发部位手术病理证实病例21例,类PET成像仅对7例原发灶周围侵犯情况作出准确评估,而常规磁共振扫描则对17例作出准确评估。结论在M R全身类PET成像的大范围扫描技术及其发现病变敏感性的基础上,于原发部位追加磁共振常规扫描对恶性肿瘤进行综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单心室的节段功能和同步运动的研究

    作者:钟舒文;张玉奇;陈丽君;王珊珊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心功能和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功能性单心室患儿20例,正常儿童20例,Q‐lab软件分析并计算比较主心腔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节段位移和圆心位移值以及各项同步性各项参数。结果①单心室患儿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比正常儿童明显增大,而射血分数却显著降低;②单心室患儿各节段的位移均低于正常儿童;③单心室患儿 Tmsv16‐SD、Tmsv16‐SD%、Tmsv16‐Dif、Tmsv16‐Dif%、Tmsv12‐SD、Tmsv12‐SD%,Tmsv12‐Dif、Tmsv12‐Dif%、Tmsv6‐SD、Tmsv6‐SD%、Tmsv6‐Dif、Tmsv6‐Dif%较正常儿童有明显延长;④同步性指标和心功能相关性较好,Tmsv16‐SD%与 EF相关性好( r =‐0.774,P <0.001)。结论 Tmsv16‐SD%与EF相关性好,是反映心肌运动同步性的理想指标。

  • 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陈洁;吴卫华;王雷;刘奇志;杨玲;郭丽娜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0例70个经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结超声弹性图像以及66例66个健康志愿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弹性图像,计算所观察淋巴结与同等深度周边正常软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e)。构建受试者应用曲线,建立佳截断值。结果136个颈部淋巴结中,恶性70个,良性66个。恶性结节应变率比值均值为2.53±0.82,良性淋巴结应变率比值的均值为1.08±0.4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构建 ROC曲线分析得出,以1.950为诊断的佳临界点,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以1.950为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临界点判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0%、97.0%、86.8%。结论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 检查乳腺肿瘤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郝晓东;韩月东;成满平;叶建军;杨晓萍;牛娟琴;强海霞;任方远

    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评价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CT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病灶,并考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癌78例;良性病变计41例。随访到病理结果患者共计119例。其中,经胸部C T首先发现乳腺病变者103例—乳腺癌6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对应胸壁结核4例,脂肪瘤2例,纤维腺瘤9例,乳腺增生17例。回顾分析这些病例C T表现特点,寻找胸部C T检查诊断乳腺疾病影像特点与规律。结果胸部CT扫描能精准反映乳腺肿块病变细节,判断乳腺腺体局限性致密增厚时是否存在病变,有无钙化及特征钙化,和淋巴结肿大、乳腺皮肤增厚、乳后间隙模糊等一些间接性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性质做出判断。结论胸部CT检查不仅能观察到乳腺病变细节特征,同时能发现一些远处淋巴结转移,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64层螺旋CT 影像表现

    作者:王晓娣;孔杰俊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的64层螺旋CT表现。方法本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 T扫描,其中7例行肺泡灌洗,1例行C 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活检,4例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均得到病理证实。结果 CT 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影,边界清楚呈“地图样”改变,小叶间隔增厚交织呈“铺路石样”改变及实变区“空气支气管征”及模糊结节影。结论 PA P具有特征性的C T表现,即地图样分布、铺路石样改变的磨玻璃影。64层螺旋CT在PAP诊断上有重要临床价值。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陈少贤;郑少燕;曾向廷;林时勖;林斯宏;吴先衡

    目的:探讨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GMB)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影像学特征以及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对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3例脑原发性淋巴瘤和19例胶质母细胞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学表现,测量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13例淋巴瘤ITSS评分为0~1级,ITSS评分0级8例,1级5例。19例胶质母细胞瘤ITSS评级均为3级,胶质母细胞瘤ITSS级别明显高于淋巴瘤,两者ITSS级别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01)。结论定量测量肿瘤内ITSS有助于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可以作为常规MR检查的补充手段。

  • 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同步性的价值

    作者:邵科晶;朱宝;李库林;王菲;朱蕙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扩心病患者共47例,根据心电图Q RS波时限分为Q RS波正常组(20例)和Q RS波增宽组(27例);选取同时期35例正常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选对象行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观察门控数据,计算不同步指数(AI)以及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末容积(EDV )、收缩末容积(ESV )等。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指标,运用秩和检验AI差异,以 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F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01);QRS增宽组13例为间隔‐侧壁收缩延迟,7例为前壁‐后壁收缩延迟,A I在2~5之间,Q RS波正常组中有2例存在间隔‐侧壁收缩延迟,AI分别为2、3,两组A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3)。结论该方法能够直观了解左心室各壁运动的协调性,判断左室收缩延迟的具体部位和延迟程度,对左室不同步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 双源CT 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邵燕惠;薛跃君

    目的:探讨双源Flash Spiral CT 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tep‐and‐shoot ,SAS)模式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脑血管CTA(SAS‐CTA)扫描,采集期相:应用60% R‐R间期的ECG演示模式,对SAS‐CTA做图像后处理,分析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统计辐射剂量。结果评价SAS‐CTA ,图像质量评分为4.72±0.50,平均有效剂量为(0.216±0.01)mSv ,SAS‐CTA有效辐射剂量与双能量CTA (DE‐CTA)比较降幅达到76.31%。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患者,SAS‐CTA检出15例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5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8例阴性患者。结论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应用于脑血管成像,能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PET/C T 数学预测模型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价值的 ROC曲线分析

    作者:林洁;郑祥武;殷薇薇;唐坤;林信实;陈杨宗;戴云飞;赵亮

    目的: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价 PET/CT 数学预测模型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因诊断为SPN而行PET/CT检查的186例患者。以病灶良恶性结果为应变量,以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灶的大小、部位、CT值、边界、磨玻璃成分、分叶、血管集束、胸膜牵拉、毛刺、钙化、空泡、空洞、SUVmax作为自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诊断SPN良、恶性的回归数学模型。计算PET/CT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相应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ET/CT诊断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如下:p=ex/(1+ ex ),x=‐8.111+0.091×年龄+1.351×分叶+3.565×血管集束+2.153×胸膜牵拉+0.447× SUVmax。以数学模型对SPN良恶性进行预测,其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1.0%、85.5%、90.0%及77.3%。 PET/CT 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0.019。结论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PET/CT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准确性较高,且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因此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较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肾上腺淋巴瘤的CT 表现

    作者:张伟飞

    目的:分析肾上腺淋巴瘤的C T表现,以熟悉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肾上腺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行C T 平扫、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C T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对照。结果20例肾上腺淋巴瘤病例中,双侧的18例,单侧的2例;病灶呈椭圆形25个,三角形的12个,肾上腺漫增厚的1个。肿瘤直径4.1~10.7cm ,平均6.3cm。动态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均匀强化30个病灶,不均均强化8个病灶。结论肾上腺淋巴瘤有特征性的C T表现,C T检查有助于与肾上腺其他肿瘤鉴别。

  • 后循环障碍相关疾病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陈翼;何重阳;王玎玲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的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 PC I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影像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 PC I以老年人多见,72例患者中确诊基底动脉尖部综合症(12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例)、中脑大脑脚综合征(1例)、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2例)、一过性脑血管痉挛(8例)、高血压脑病(1例)。其相关疾病影像表现以缺血梗死为主,病灶及其分布又各具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亦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皮质盲或偏盲、偏瘫起病。结论后循环障碍临床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部份疾病预后差,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尽早完善 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 腰椎骨髓信号在高、低场磁共振的对比

    作者:毛小峰;张晓;程军;吴立德

    目的:通过对比腰椎骨髓信号在高、低场磁共振各序列上的差异,找出高、低场磁共振对病灶检查的局限性,避免不同场强磁共振的不足,以积累诊断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2年12月腰椎退变14例,腰椎外伤8例,腰椎骨转移瘤5例,在Siemens verio 3.0T和日立Airis‐Ⅱ0.3T磁共振仪上分别做检查,两次检查在同一天完成,期间未做任何治疗,两名副主任医师单盲法阅片,分析14例腰椎退变中30处局灶性黄骨髓,8例腰椎外伤中10处骨髓水肿,5例腰椎转移瘤中16处转移灶及2例瘤周水肿的信号在高、低场磁共振各序列的表现差异。结果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仪上,各序列信号清晰,但T2加权像对水肿显示不清;在Airis‐Ⅱ0.3T磁共振仪,各序列图像较模糊,尤其 T2加权像对局灶性黄骨髓显示不清,但对水肿信号的显示明显优于高场T2加权像。结论高场磁共振,各序列图像清晰,低场磁共振图像模糊;低场T2加权像对于局灶性黄骨髓的显示明显差于高场;而对于水肿的显示明显优于高场 T2加权像,高场磁共振的T2压脂序列是不可缺少的。

  • 低剂量多层螺旋CT 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爱苓;刘扬;李风爱;李风玲;孙瑞芬;朱刚聚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在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成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行CT扫描,初诊时采用常规剂量组即A组(130kV、240mAs),复查时使用低剂量扫描条件,管电压使用110kV ,即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并通过双盲法对三组图像的优良率及噪声值进行评价,比较图像质量。并记录三组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对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C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24mGy、16mGy ,分别较 A 组(56、7mGy )下降约58%、72%,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B组和C组图像噪声值均略高于 A 组,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mAs)在成人脑梗死、脑出血复查中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 肩关节后脱位的X线检查及表现

    作者:刘文银;马永强;胡效坤

    目的:探讨肩关节后脱位的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本组12例患者,11例摄有患肩正斜位片,4例健侧对比,明确肩关节后脱位,再经CT检查证实;1例只有患肩正位片,经多体位透视诊为肩关节后脱位,加照腋位片时复位。并对本组病例的检查方法、体位及X线表现进行了认真观察分析。结果本组12例肩关节后脱位患者,正位片均有异常表现;11例斜位片均显示肱骨头位于肩胛盂外后方,呈前后并列关系,失去正常对应关系,并经C T检查证实确诊为肩关节后脱位;2例漏诊患者均为单纯肩关节正位片。结论肩关节后脱位患者,正位片易漏诊,虽有异常,易被忽视,斜位片征象明显,能确定诊断,应列为常规检查。

  • 胆囊腺瘤的M RI表现

    作者:徐晶晶;宋彬;张蓓

    目的:探讨胆囊腺瘤的M RI表现特征,提高胆囊腺瘤M RI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术前行M RI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的37例患者的40枚胆囊腺瘤病灶的M RI表现。结果40枚胆囊腺瘤病灶中30枚位于胆囊体部,占75%;直径均数±标准差为(1.64±0.87)cm ,95%可信区间(1.36~1.92),其中直径>1cm有30枚,占75%。37例病例中35例为单发,占95%。40枚病灶中类圆形18枚,不规则形22枚;边缘光滑16枚,毛糙12枚,分叶12枚。40枚病灶中37枚T2 WI呈等高信号影,占92.5%;38枚呈广基,占95%。结论胆囊腺瘤具有相对特征性M RI表现:单发、T2 WI呈等高信号、直径>1cm ,掌握这些M RI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诊断肝硬化分级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马淑华;金鑫;黎叶芳;袁珠;王振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多层螺旋C T灌注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对比两组的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参数差异。结果研究组BF ,BV ,PVP ,THB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 ,HAP ,HPI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不同程度肝硬化之间的 HAP ,PVP ,THBF ,HPI均有显著差异,P<0.05。CT分级与Child‐Pugh分级正相关,相关系数0.927,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为早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评估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基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下肢深静脉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的DSA 影像分析及介入治疗

    作者:张伟;汤超;李臻;韩新巍;司亚克;李灵君;邹永辉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P)延伸至下腔静脉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分析13例DVP延伸至下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35~77岁,平均49.3岁,左侧DV T 11例,右侧2例,中央型DVT 2例,混合型1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造影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介入治疗,对延伸至下腔静脉的血栓形态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双侧DVP延伸至下腔静脉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13例患者行下腔静脉造影时发现自患肢髂静脉开口部延伸至下腔静脉的充盈缺损影像,4例表现为钝圆形充盈缺损影像(均为左侧),9例表现为长条形充盈缺损影像,其中7例为宽基底型,2例为窄基底型,所有延伸至下腔静脉内的血栓无游离;双侧DV P延伸至下腔静脉的例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完全消失,治疗过程中无PE发生,经随访无复发。结论DVP延伸至下腔静脉更易导致PE ,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介入治疗的疗效无疑是显著的。

  • 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剑萍;孙勇;张洋霖;徐勇辉;濮进敏;刘灿丽;严植;赵宁辉

    目的:探讨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35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 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2D、3D重建,进行钛网修复体的个性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分析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的变化,术后并发症的表现。结果35例患者修复体嵌合满意,钛网固定牢固,行修补术前脑膜弧线正常30例,脑膜凹陷5例,术后代骨板均无移位,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3例,头皮感染2例。结论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3D DESS磁共振序列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价值

    作者:丁雪委;喻迎星;葛敏;丁虹;王世威

    目的:探讨3D双回波稳态进动(dual echo steady state ,DESS)磁共振序列在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的情况,以及在显示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有颈肩痛和上肢麻痛等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压症状,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M RI常规序列(矢状位 T1 WI ,T2 WI ,横轴位T2WI)和3D DESS序列,3D DESS序列的所有图像均采用3D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与曲面重组等后处理,由2位高级职称M RI影像诊断医师通过对重建后图像所显示的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根的形态、长度以及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影像表现,评价3D DESS序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D DESS序列重建图像和常规MRI T2WI序列图像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8.6%(31/35),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后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0%(28/35),3D DESS序列明显优于常规层厚 T2 WI图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在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后根完整性的显示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 DESS序列经重建后的图像,可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能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依据。

  • 肾小球旁细胞瘤1例

    作者:范秋龙;廖凡

    患者女,34岁。患者1年前因右上腹肿物行 C T 检查,CT诊断右肾下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图1)。并于1年前行右肾下极囊实性病变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囊实性肿物内为血性积液及混杂坏死组织,给予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

  • 盆腔内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

    作者:高刚

    患者女性,62岁。下腹坠胀5天来诊,入院检查发现盆腔包块。M RI检查:盆腔内子宫后上方骶骨前方可见一类圆形混杂T1不均匀长T2信号,边界较清,周围可见短T2信号包膜,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改变,大小约8.1cm ×10.2cm ×8.0犮犿,周围组织受推挤,左侧髂窝内示肿大淋巴结(图1~3)。手术及病理:术中发现肿物质地较硬,瘤体周围与相邻的组织轻度粘连。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多呈梭形或卵圆形,有异型性,核分裂相多见,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栅栏状。免疫组化:Vimentin (+),S‐100(+),bcl‐2(+),SM A (‐),EM A (‐),CD117(‐),CD34(‐)。病理诊断: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图4)。

  • 单发Caroli病合并多发结石1例

    作者:冉华;杨翠;赵尚开

    患者女,40岁。反复右上腹疼痛2年,黄疸2月;B超检查提示肝囊肿;M RI检查示肝右叶看见一囊样液体信号,在T1 WI呈低信号,在 T2 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多个小颗粒状结石影像,矢状位及 M RC P可见病灶与右肝内胆管相通(图1~5)。MRI诊断:Caroli病合并多发结石。

    关键词: Caroli病 磁共振成像
  • 腹膜后苗勒氏囊肿1例

    作者:罗海刚;卞巍

    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腹膜后囊性占位,疑似输尿管囊肿,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复诊。体检:患者精神状态可,无腰腹部疼痛,无放射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血压:130/80mmHg ,体温:36.5℃,呼吸:18次/min。超
      声发现腹膜后脊柱右侧旁见一长柱状囊性无回声区,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其下端呈多囊样改变,病灶上缘贴近肝右叶脏面,下缘终止于前列腺内,边界清,囊壁菲薄、光整,张力饱满,部分囊壁见条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病变未与右侧肾盂、肾盏相通,右肾呈受压改变,下端与膀胱无开口,膀胱局部受压。诊断:腹膜后囊性包块。因肿块范围较广,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3例

    作者:柏拉拉;张体江;刘衡;江林;王亚男;周全中

    患者1男,20岁。腰背部痛伴左大腿疼痛2+月。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呈隐痛,夜间静息性疼痛加重、下床活动后疼痛缓解,咳嗽及喷嚏时疼痛无明显加重,3周后疼痛向左大腿前外侧放射。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腰5骶1棘突轻度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肌力 V 级。M RI检查:腰2椎水平椎管内偏左后方见一大小约36mm ×22mm ×17mm长 T1长 T2混杂信号囊实肿块影,其内见斑点状短T1信号,病变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病变大部分呈囊性,位于左后上方,实性部分位于右下方(图1a~1c )。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d箭头所示)。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腰1、2椎水平局部硬膜囊稍向后隆起,切开硬膜囊见肿物位于蛛网膜下,切开蛛网膜见脊髓圆锥下方有上下两个相连的类圆形肿物,上方肿物直径约3cm ,边界清楚、光滑,与神经等组织无明显粘连,呈囊性、内含透明粘液;下方肿物直径约1.5cm ,呈实性、内有多个囊性腔隙,小囊肿之间有肿瘤样组织,与周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等神经组织粘连紧密,界限不清,有部分神经束穿行其间。病理诊断:肠源性囊肿。

  • 宝石能谱CT结合MRI诊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

    作者:王婷婷;董江宁;高飞

    患者男,32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大腿后方有一包块,并逐渐增大。体检:肿块质硬,无红肿、疼痛。实验室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能谱CT 表现:左侧大腿外后侧股二头肌长、短肌区可见一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浅分叶,大小约5.7cm ×6.2cm ×10.1cm ,平扫密度略低于肌肉,与周围肌肉分界欠清;增强动脉期肿块整体迅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弯曲的血管影及线状低密度分隔,动脉期左侧股静脉较对侧早显,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且于静脉期可见包膜样结构强化。CT血管成像(CTA):左侧股深动脉粗大分支、腘动脉膝上外侧动脉及膝下动脉向肿块供血,肿块内见扭曲的、粗细不均的异常肿瘤血管,静脉期可见多支粗大的引流静脉汇向左侧股静脉及大隐静脉。M RI表现:T1 WI肿块呈稍高信号,T2 WI呈明显高信号,内见星芒状低信号分隔,肿块内及其后上方的皮下和肌间隙受侵并见多根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手术病理:沿股二头肌远端的内侧分离,分离股动静脉及坐骨神经、胫腓神经,发现肿瘤在神经血管的后方,股二头肌远端内生长,在肿瘤的上极约5 cm离断股二头肌,向下分离扎断肿瘤的血管,将肿瘤整个扩大切除,向下将股二头肌远端切除至止点,肿块大小8cm ×6.5cm ×6.5cm。镜下病理:可见丰富血窦及细胞区域中心腺泡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MyoD1(‐),Vimentin(+), Desmin(‐),CgA少数(+),CD10(+),AFP (‐),CD34血管(+),瘤细胞(‐),K i67(+)<15%。病理诊断:“左大腿”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图1~8)。

  • 二维及彩色超声在良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一丹;刘伟达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超声在良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腋窝恶性淋巴结肿大40例,腋窝良性淋巴结肿大4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穿刺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治疗确诊。结果①40例腋窝良性淋巴结肿大中,超声共诊断准确38例,诊断准确率为95.0%。40例腋窝恶性淋巴结肿大中,超声共诊断准确37例,诊断准确率为92.5%;②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宽径增大,包膜回声增强不完整,不规则增厚。部分边缘不清晰,中央回声片状增强,部分融合成团,纵横比增大。良性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增厚均匀。两者比较,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质偏心性厚度、周围或混合型血流、微小钙化、边界不清、融合成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良性腋窝淋巴结肿大,且恶性腋窝淋巴结肿大纵横比显著高于良性腋窝淋巴结肿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可显示病变内部及周边回声特点,还可以探测到病变的血液供应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良恶性腋窝性淋巴结肿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高。

  •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潘美美;柳媛芬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者18例(共计55个结节),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腺瘤5例,局限性桥本氏病1例;恶性者14例(共计23个结节),其中乳头状癌12例,滤泡癌1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微钙化、高血供、纵横比>1、混合回声及无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低血供、纵横比≤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在边界、回声类型、周边声晕钙化、纵横比、形态、血供评分等超声特征上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二维和C PD检查为恶性19例,其中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15例;常规二维和C PD检查为良性13例,其中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10例;经统计,常规二维和C PD联合检查的灵敏性为83.33%,特异性为71.43%,准确性为78.13%。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 灰阶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结节临床分析

    作者:许莉华;方寅;黄斌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分成2组,即研究组(接受灰阶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检查)184例、对照组(仅接受灰阶超声检查)196例。采用西门子S2000超声诊断仪及百胜M L90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结果研究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滤泡性腺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礸2=5.056、4.981、5.602、4.993, P值均<0.05)。结论灰阶超声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结节诊断,能提高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 诊断

    作者:李旭丹;王明杰;陈淑艳;张海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 T影像特点,包括数目、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强化特征。12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53岁。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10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累及腮腺深叶及浅叶,肿瘤长径平均为2.3cm。5例为类圆形,7例为长椭圆形,其中3例有浅分叶。所有病例边缘均光滑清楚。12例中有3例病灶呈实性并有明显强化,9例病灶可见囊变,其中囊变均匀者3例,囊变不均匀者6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58.2HU。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CT表现为腮腺浅叶内边界清晰、边缘光整的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并且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病灶的应用分析

    作者:姚富兴;陈军法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72例肺外周病灶患者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分成2组,即研究组(接受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40例、对照组(接受透视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3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研究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礸=6.105、6.098、8.654,P值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病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比较

    作者:吴超;涂靖;郭俏俏

    目的:比较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检查在乳腺黏液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乳腺黏液腺癌患者行X线乳腺摄影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72例乳腺粘液癌患者中包括42例单纯型乳腺粘液癌和30例混合型乳腺粘液癌,并且不同类型乳腺粘液癌其形态学特点并不相同;根据BI‐RADS标准诊断标准,X线乳腺摄影检查43例与病情相符,符合率为59.7﹪;而超声检查符合例数为64例符合率为83.3﹪,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乳腺粘液癌超声检查诊断正确性高于X线乳腺摄影检查。

  • MRT rueFisp序列评估肝癌侵犯门脉的应用分析

    作者:王录兵;郑海澜;汪晟

    目的:探讨MRT rueFisp序列在评估肝癌侵犯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为肝癌伴门脉受侵患者MRI平扫、增强扫描及True FISP序列检查。结果 True FISP序列、增强门脉期冠状位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发现二者的一致性高(Kappa值=0.811)。增强门脉期冠状位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增强门脉期冠状位在对肝癌侵犯门脉的显示有很高的一致(Kappa值=0.764)。True FISP序列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True FISP序列在对肝癌侵犯门脉的显示有很高的一致(Kappa值=0.757)。结论 MR True FISP序列显示门脉的佳成像参数和扫描方法,具有高效、省时、实用性强的优点。

    关键词: 肝癌 磁共振成像
  • 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超;涂艳萍;陈文芬;马小燕

    目的:探讨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剖宫产后子宫憩室采用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本文64例患者中14例感染患者在经抗生素联合抗感染及缩宫素治疗后,阴道流血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例丝线残留患者在宫腔镜下使用微型剪刀将线结剪断,使用抓钳将丝线取出,在治疗后患者的阴道流血现象停止,3例胎盘残留患者在宫腔镜下使用钳取出残留的胎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胎盘组织。另外,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所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经口服妈富隆片,1片/天,治疗21天,经随访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2例患者经开腹行子宫憩室切除术,经随访术后月经正常。7例患者失访。结论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具有迅速、准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 检查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金林;谢一平;马周鹏

    目的:探讨彩超和多层螺旋C T检查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胰腺炎86例患者分别采用彩超、CT进行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符合情况。结果86例患者经彩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后进行各项影像学检查阳性率比较可以发现C 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彩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7.22、18.15、3.97、9.31, P <0.05)。CT平扫与CT增强扫描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方面的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礸2=0.85,P >0.05);而CT增强扫描在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方面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平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3.95,P <0.05)。彩超、CT 平扫、C T增强扫描检查发现86例患者中并发胆囊炎、胆囊和胆管结石者20例、11例、12例,经统计学分析彩超在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11、3.99,P <0.05)。结论彩超、CT 平扫和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各具优点,如联合应用可以相互弥补缺陷,发挥各自优势。

  • 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旻;符惠宏;张期莲;郑海澜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前列腺病病变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选取感兴趣区记录DWI的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64例经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诊断结果显示前列腺癌35例,前列腺增生29例。当b取800s/mm2时,以前列腺癌组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0.87×10‐3 mm2/s ,而前列腺增生结节的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1.30×10‐3 mm2/s ,两组ADC之间无交叉,所以以ADC值≤0.87×10‐3 mm2/s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8.57%,特异性为89.66%,准确性为89.06%,Kappa=0.67,P <0.01,说明其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WI对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ADC值是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 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乐怀浙;许俊;余红

    目的:探讨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采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与鉴别分析。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在经二维超声检查后,两组患者的淋巴长径(L )、淋巴短径(S )及L/S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二维超声中L/S<2作为鉴别淋巴结恶性病变的依据,结果显示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61.5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淋巴结门区动脉收缩期流速(V s )和舒张期流速(V d )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的RI值比较则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淋巴结CDFI及DPI血流情况,将淋巴结血供类型分为门部血供型、周边血供型、中央型等三种类型,其中良性组患者中门部血供型多,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血供类型分布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皮髓质厚度比例类型分布可以发现两组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皮、髓质厚度比例和淋巴结血供类型等三个方面能有效区分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质,且操作简单,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 64层螺旋CT 与X线摄影对胸廓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鸿;侯春晓;王云华;蒋伟荣;於志华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对胸廓骨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32例胸廓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 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结果32例患者中胸骨柄骨折4例,胸骨体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9例,胸腰椎骨折13例,肋骨骨折4例。X线平片未发现2例肋骨骨折,在Seimens Definition AS (128)64层螺旋CT的Syngo .via工作站上结合VR、MIP、MPR薄层原始图像看到的2例肋骨骨折(2/32),这2例肋骨骨折征象表现为骨皮质中断,断端有错位,由于细微的骨折薄层图像不易观察,故结合多方位重建观察;另外,X线平片未发现3例肩胛骨骨折,在SEIM ENS Definition AS (128)64层螺旋CT的Syngo .via工作站上结合VR、MIP、MPR薄层原始图像看到的3例肩胛骨骨折(3/32)。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提高了胸廓骨折的发现率,为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

  • 联合应用CT 灌注成像和 MR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建飞;胡利荣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 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开展颅脑CT、MR DW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结果所有患者的CT‐PI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对比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CTPI参数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Perfusion、PE、TTP值较对侧健侧脑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23、4.22、5.65,P <0.05)。梗死患者rP为(0.53±0.55),rCBV为(0.63±0.62),梗死区 TTP较对侧延迟(3.15±0.55)s ,PE值降低(2.73±0.65)HU。 rP与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 r=0.72,P<0.05)。对比136例患者的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DWI参数值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对侧健侧脑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0.02,P <0.05)。rCBV与rADC具有相关性( r =0.48,P <0.05)。结论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

  • 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CT 诊断

    作者:黄小全;王华

    目的:探讨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及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CT资料。结果共8个病灶,其中位于后腹膜5个(位于腹主动脉左侧2例,右侧3例),盆腔3个(盆腔骶骨前方1个,转移性2个病灶位于子宫两侧)。原发病灶小约41mm ×36mm ,大约89mm ×96mm ,8个病灶中呈实性2个,囊实性4个,囊性2个。5例实行单期扫描,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全部呈明显强化;2例实行双期增强,延迟后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密度不均,中间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坏死区。1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迂曲扩张血管。结论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无论原发或转移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艳莉;王志毅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6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检查到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异位妊娠23例,急性盆腔炎12例,不全流产11例,黄体囊肿破裂7例,卵巢囊肿蒂扭转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对比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终确诊符合情况,可以发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符合率为91.30%,急性盆腔炎为91.67%,不全流产为81.81%,黄体囊肿破裂为85.71%(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为85.71%,总体符合率为88.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获得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及高敏感性的彩色血液信号,有助于迅速地对妇科急腹症作出正确判断。

  • CT 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侯军奎;杨长波;吝燕斌;武志强;齐晓飞;程志杰;侯长君;李荣妹

    目的:探讨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并通过随访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经积极治疗后,其中研究组患者中M acNab评分达优14例,良6例,优良率达86.96%;而对照组患者中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56.5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 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 食管型颈椎病X线诊断分析(附64例报告)

    作者:陆惠忠;左保庆

    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表现。方法对我医院食管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食管吞钡的X平片检查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检查显示颈椎体前缘均存在程度不同骨质增生,并且形态存在区别,其中32例伴前纵韧带的钙化患者,部分的骨质增生形成骨桥;其中发生在C3~C4椎体8例次,C4~C5椎体16例次,C5~C6椎体36例次,C6~C7椎体20例次。食管受压发生在C5~C7者56例,占87.50%,其次为C4、C3。累及2个椎体12例,3个椎体20例,4个椎体24例,5个椎体8例。本组骨赘增生高度均在5mm以上,食管受压深度约3~11mm ,椎前骨赘长1例位于C5椎体下缘及C6椎体上缘,高度15.1mm ,食管受压深度11.1mm ,吞咽障碍明显重于骨赘较短的患者。骨赘位于C6~C7前缘者共5例,骨赘增生的程度高为12.9mm ,食管受压9.2mm。结论管型颈椎病X线平片的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这将有助于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脑部质子波谱比较研究

    作者:余德洪;杜陵阳;虞洪;赵永华;赵建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脑部质子波谱检查结果。方法对收治的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健康者分别进行 M RI常规检查和不同脑区1 H‐M RS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在经过M RI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异常,而研究组患者中发现11例透明隔发育不良,7例脑白质或基底节区有异常小软化灶;2例脑室扩大。研究组患者前额叶背外侧回的NAA/Cr值和NAA/Cho值较正常健康者(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Cho/Cr、MI/Cr、Glu‐Gln/Cr等项目上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t =1.55、1.02、1.88,P >0.05)。研究组患者海马区的NAA/Cr、NAA/Cho值较正常健康者(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Cho/Cr、MI/Cr、Glu‐Gln/Cr等项目上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的BPRS中阴性评分总分与前额叶背外侧回代谢物NAA/Cr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健康者在的1 HMRS检查结果方面的存在明显差异,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神经元功能的异常,主要存在前额叶背外侧回和海马代谢异常。

  • MRI与CT 检测肝脏占位病变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胡明朗;陆映宏

    目的:比较MRI和增强CT扫描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和增强CT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探讨两组方法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组10例肝细胞癌中9例(90.00%)呈快进快出型强化方式(图1B ),11例肝脏转移瘤中9例(81.82%)呈边缘环形强化,10例肝血管瘤中9例(90.00%)病灶呈渐进性强化,18例肝囊肿动态增强病变均未见强化。M RI与临床病理确诊结果符合率(91.53%)明显高于增强C T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MR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水平的提高。

  • 64层CT 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费新华;苏夏伟;蒋伟荣;於志华

    目的:探讨64层C T在急腹症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 T对急腹症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reconstruction ,MPR)、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 ,VR)等进行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并分析其表现。结果64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梗阻性病变18例,炎性病变33例,出血性病变11例,缺血性病变2例,经64层螺旋C T检查后,其诊断总符合率为95.31%(61/64),其中梗阻性病变18例,炎性病变32例,出血性病变10例,缺血性病变1例;经统计学分析其中梗阻性病变的64层螺旋C T 检查诊断符合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缺血性病变(5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87,P <0.05)。结论64层螺旋CT 诊断急腹症准确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结节性硬化症并发多器官损害的CT 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芳云;唐秉航;张丽萍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并发多器官损害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结节性硬化症并发多器官损害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3例可见室管膜下多发钙化结节,1例可见巨细胞星形细胞瘤;5例可见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可见双肾多发囊肿;2例出现肝脏多发错构瘤;2例出现肺淋巴管肌瘤病;1例出现骨骼斑点状硬化。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是诊断结节性硬化症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 CT 及 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梁林;廖宗山

    目的:探讨CT和MRI两种影像学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C T和M 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查出病灶122个,其中位于左半肝15例,左右半肝均有20例,右半肝45例。直径范围0.51~9.35cm ,平均直径(2.43±1.82) cm。本文80例患者经M RI检查,有7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诊断正确率为93.75%;而80例患者经C T检查后,有59例患者的C 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诊断正确率为73.7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 RI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C T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1.76, P <0.05)。结论 M RI能显示肝癌内部细节及瘤外征象,其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正确率要高于CT诊断。

  • 胰腺不同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 、MRI特征分析

    作者:叶正武;金中高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 T、M RI成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和临床资料,12例行C T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行M RI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 T、M RI平扫及增强检查,评价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强化方式、其它脏器转移、血管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胰管扩张。结果①14例患者共检出17个病灶,7例为G1级,5例为G2级及2例为G3级;②15个病灶C 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后7个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5cm ,G1级1例,G2级2例,8个病灶呈均匀强化;③6个病灶M RI平扫T1 WI 5个病灶呈低信号,1个呈等信号,T2 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后5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5cm ,G1、G2、G3各1例,1个病灶均匀强化;④2例患者伴肝转移,1例患者肿块累及横结肠及脾脏,G2级1例,G3级2例。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肿块大小有密切关系,直径大于5cm的肿块,其边缘不光整,容易发生坏死液化、肝脏转移及累及其它邻近脏器,病理分级也较高。

  • 磁共振成像在小肠病变诊疗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凤杰(综述);谢海柱(审校)

    小肠是消化道中长的部分,同时在人体消化吸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肠可以发生多种病变(功能性病变、炎症性病变、肿瘤性病变、血管畸形、外伤性病变及其继发病变等),同时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小肠。由于小肠肠管较长且常相互重叠,因此临床上对小肠病变的诊疗评估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拟从小肠病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I)方法的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从而对M RI在小肠病变诊疗评估中有一个综合认识。

  • 全脑灌注CT 联合CT 血管造影技术在烟雾病中的应用

    作者:于春瑶;赵雁鸣;于珊珊;刘小龙(综述);李萍(审校)

    近年来全脑灌注CT(CT perfusion ,CTP)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MMD)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传统的16层、64层C T灌注扫描范围局限,不能反映烟雾病脑血管的整体情况,全脑灌注C T不仅解决了灌注范围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获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成像,这对于烟雾病的诊断、术前定位、分级、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64层螺旋CT 的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的控制参数和辐射剂量的胸部模体实验研究

    作者:綦维维;安备;刘卓;王倩;吴舰;杜湘河;洪楠

    目的:通过胸部模体扫描探讨影响自动管电流技术的控制参数及影响因素对管电流mA调制效果和辐射剂量以及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VCT 对模拟胸部模体进行扫描,实验组使用不同的噪声指数(noise index ,NI),调制方法,扫描层厚,定位像,管电压等组合扫描,并记录CTDIvol值以及测量图像的中心,右侧和体前空气的感兴趣区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值。对照组使用固定管电流200mA扫描,比较各种组合的辐射剂量和成像噪声。结果对照组的 CTDIvol 为10.07mGy ,实验组 A ,B ,C ,D ,E 的 CTDIvol 分别为18.58mGy ,24.56mGy ,14.98mGy ,12.46mGy ,11.49mGy均大于对照组。使用smartmA进行角度调制的C组比A组的CTDIvol降低约15%;而使用侧位定位像扫描的实验组D的辐射剂量也与使用正位像的实验组C辐射剂量不同;使用相同的NI值扫描,层厚越薄,调制的管电流越大,辐射剂量越大。图像中心区域的噪声(6.12±0.85)H U的变化要比体侧和体前的噪声(6.73±1.78)HU ,(7.29±1.23)HU的变化小,各层的一致性要好于体侧和体前的噪声。但由于有大mA调制800mA的限制,在实验组B的肩部几乎都是大mA扫描,而后的CTDIvol为31.76mGy。使用联合调制后,各层的平均mA明显减少,而图像噪声的没有统计学改变;NI值升高,辐射剂量减少;管电压改变,辐射剂量改变,但图像噪声不变。结论ATCM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调整管电流获得各层图像一致的噪声水平。联合调制比Z轴调制更有效的控制辐射剂量而不会带来图像质量的损失。定位像的选择,NI值的设定,扫描层厚的选择,大mA的设定会影响辐射剂量。

  • 双源CT 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探讨

    作者:谭凡;聂聪科;王皓;王红;王云玲;贾文霄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犬急性缺血再灌注左室功能

    作者:刘楠楠;吴鸿莉;侯明晓;周微微;曹军英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测量等容舒张期加速度指标在左室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方法对14只健康杂种犬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结扎即刻、结扎30min、120min、180min状态及再灌注即刻、再灌注60min、120min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计算测量左室心肌径向、圆周运动等容舒张期加速度,进行比较。结果缺血节段圆周和径向的等容舒张期加速度自梗死30分钟开始降低,并随梗死时间延长而减低( P <0.05),再灌注后,梗死节段STI指标明显改善( P <0.05)。结论二维STI技术定量评价心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 18F-FDG-PET/CT 检测实验兔模型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状态

    作者:冯婷婷;赵全明;李德鹏;李丽琴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在体动态评估可应用于临床预防心血管事件。本实验目的是监测 F‐18‐氟脱氧葡萄糖(18 F‐FDG)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的摄取,研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PET/CT )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方法2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n=11)和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组(S组, n=11)。实验兔在第18周通过药物触发以诱导血栓形成。实验过程中的4个阶段分别进行PET/CT扫描:高胆固醇饮食前(基线阶段,n=6),第8周时(高胆固醇饮食中期,n=4),第18周时(触发实验前,即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n=22),药物触发实验后(触发实验后,n=15)。主动脉的18 F‐FDG摄取值用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平均SUV值(SU‐Vmean)表示。SUV值通过测量一系列7.5mm长度的动脉节段获得。结果 SUVmean 和SUVmax分别为基线阶段0.449±0.108和0.550±0.132,高胆固醇饮食中期0.694±0.117和0.754±0.129,触发实验前(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A组0.788±0.121和0.861±0.139,S组0.651±0.194和0.736±0.243。SUVmean 和 SUVmax在触发实验后血栓形成组分别为1.128±0.420和1.302±0.489,在无血栓形成组分别为0.774±0.159和0.859±0.191。22只实验兔中的10只经检测证实有血栓形成(45.5%):A组11只中的8只血栓形成(72.3%),S组11只中2只血栓形成(18.2%)( P <0.001)。结论18 F‐FDG摄取值的定量分析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状态和易损斑块。PET/CT对预测临床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有潜在应用价值。

  • 201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第24卷主题词索引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