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의학영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011
  • 国内刊号: 37-14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4-1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武乐斌;赵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海青;樊树峰;陈邦文;李丽红;鄢广平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 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 ×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 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 孤立性胸膜纤维瘤的临床影像特点

    作者:梁洪彬;李杰;王世华;尚延海

    目的:探讨孤立性胸膜纤维瘤的临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搜集资料完整的孤立性胸膜纤维瘤4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合文献资料就其临床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生于左肺斜裂上部1例,发生于左肺斜裂下部1例,发生于两下肺底部各1例.平片检查,孤立性胸膜纤维瘤均表现为以胸膜为基底或靠近胸膜的软组织肿块,病灶界限清晰,可呈圆形、椭圆形,密度均匀,病灶大者为13cm×9cm,小者为2cm×2cm.CT检查,肿瘤与正常胸膜表面相连处呈锐角,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见坏死区,强化扫描病灶可明显强化.结论:孤立性胸膜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影像特点,胸部X线、C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徐利军;文阳;王伯胤;王伟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生在胃),潜在恶性6例(胃4例,小肠2例),恶性20例(胃9例,小肠11例);良性者知径1~5cm,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10/12),恶性肿块直径6~19cm,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形成灶性低密度区,并呈不均匀强化(20/24).本组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2.1%(35/38)和89.4%(34/38).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者32例,6例CD117或者CD34阳性.结论:MSCT检查在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以及初步鉴别肿瘤良恶性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杨文贤;鲍健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A检查.所有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运用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多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460例中的98例患者发现102个后循环动脉瘤.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1%,98.7%和97.9%.多层螺旋CTA对于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65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19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外科夹闭治疗,另外18个后循环动脉瘤行随访.结论:多层螺旋CTA在后循环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垂体转移瘤的临床与MRI表现(附16例报告)

    作者:潘昌远;叶叔文;李来友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瘤的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评价16例垂体转移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治疗方法.结果:原发肿瘤包括乳癌7例,肺癌9例.转移灶位于垂体柄和(或)垂体后叶,呈浸润性生长,T1WI呈等、略低或等低不均匀信号,T2WI呈等、略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其中,无明显临床表现3例,有尿崩症9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4例、头痛4例、视力下降3例.9例误诊为垂体腺瘤,接受手术治疗;7例考虑垂体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为主的保守治疗,接受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别(t=0.883,P>0.05).结论:垂体转移瘤的临床、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治疗方案选择需慎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焦健;田英军;宋艳;邹淑丽;毕晓静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在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306例患者的462条大隐静脉曲张下肢的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静脉和大隐静脉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做Valsalva试验或远端小腿挤压试验检测深静脉瓣膜功能,术后复查大隐静脉闭合情况.结果:462条患肢中,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返流、深静脉瓣功能正常者31条(6.7%);深静脉瓣功能不全431条(93.3%),其中Ⅰ级96条(20.8%),Ⅱ级123条(26.6%),Ⅲ级143条(30.9%),Ⅳ级69条(14.9%);发生深静脉血栓13例(2.8%).对其中380条适合手术治疗的病例,行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手术治疗,术后14天、30天复查,大隐静脉基本闭合,总疗效达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直观观察大隐静脉情况,方便快捷、无创的评价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病变程度,检测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对术前诊断、手术病例选择及术后疗效观察具有较高价值.

  • 肾上腺多层螺旋CT解剖学测量(附90例分析)

    作者:宋庆轮;张聪;冯怀志;方宏洋;张文华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测量肾上腺内、外肢厚度及同层面膈肌脚厚度,并对肾上腺的大体形态进行分类,为肾上腺疾病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90例行CT增强扫描,用肝门静脉期(55s)采集数据,应用薄层横断面(2.0mm)重建及冠状面重建.测量肾上腺内、外肢厚度及同层面膈肌脚厚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冠状面观察肾上腺的大体形态.结果:左侧肾上腺内肢厚度(4.6±0.9)mm,外肢厚度(4.3±1.1)mm;右侧肾上腺内肢厚度(4.0±0.8)mm,外肢厚度(3.7±0.8)mm;左侧膈肌脚厚度(4.7±1.8)mm,右侧膈肌脚厚度(5.2±1.7)mm.冠状面观察,肾上腺的形态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结论:肾上腺形态不一,但轮廓光整;冠状面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的形态类型.多层螺旋CT能准确测量肾上腺的内外肢厚度及膈肌脚厚度.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价值

    作者:张鹏;刘禄明;田英军;都基权;傅振强;杜海峰;刘东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8月~2008年7月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432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43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2例,检出率为16.7%(72/432).其中,63例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其分支,10例发生在第一对角支,2例发生于第二对角支,8例发生在钝缘支,1例发生于回旋支,2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7例为多支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并与冠心病相鉴别的有效方法.

  •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作者:蔡春仙;兰华;罗良平

    目的:探讨囊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纵隔肿瘤的CT资料.其中纵隔囊肿37例,肿块内的囊性改变超过肿块70%以上者21例.将58例病例先按纵隔7分区定位缩窄鉴别诊断范围,后在全面观察肿物的瘤-心脏大血管界面(mass-cardiovascular interface,MCI)、囊壁的厚度、囊内缘清晰度、囊内容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囊性影像的CT特点.结果:①纵隔囊肿的CT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囊壁薄而边缘清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②胸腺类囊性肿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可厚可薄,除凸出型外,MCI的余三种类型均可见,但灌铸型仅见于此种病例中;畸胎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多厚而不规则,均为凸出型;前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中区,囊壁薄,以平坦型为主;心包囊肿多位于前下区,囊壁薄,均为凹陷型;神经源性囊性肿瘤则均居于后区,多无MCI.结论:囊性纵隔肿瘤定性诊断的征象较少,需全面观察其影像学所见作分析性判断.仔细观察囊性肿瘤的壁、边缘以及MCI的表现无疑可提高诊断水平.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附50例分析)

    作者:高明远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措施.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单侧20例,双侧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对患侧的髂内动脉、旋股内动脉及旋股外动脉插管后,经导管灌注前列腺素E1、尿激酶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经导管灌注治疗2次者35例,3次者15例.术后康复治疗生活指导24~36个月,运用CR摄片及螺旋CT扫描及临床表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单侧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介入治疗及术后康复治疗24~36个月,经CT扫描及CR摄片复查,病变稳定 12例,明显好转8例;双侧患病的30例中,治疗后病变稳定16例,明显好转14例,总有效率100/%,其中稳定56/%(28/50),明显好转44/%(22/50).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康复指导是确保取得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

  • 骨髓瘤影像学诊断

    作者:杨文江;连业钦;夏同敬

    目的:探讨骨髓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髓瘤影像表现.2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2例单发性骨髓瘤股骨、骨盆各1例.21多发性骨髓瘤,主要侵犯头颅18例,胸椎17例,腰椎15例,肋骨3例,骨盆2例 .在X线片上,1例正常,4例骨质疏松,18例骨质破坏;CT示100%均有骨破坏,12例伴软组织肿块;9例脊椎MRI均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X线对骨髓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骨髓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廖庆厚;吴仕强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3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10例,肝左叶2例,跨左右叶1例.肿块大径约11~24cm,平均16cm.8例轮廓光滑,边界清楚,包膜较完整,5例部分边界不清.CT平扫肿瘤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肿瘤内见裂隙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瘤内小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13例肿瘤呈不均匀性强化,分隔及周边的结节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坏死或液化区均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例瘤内分隔延迟强化.3例侵犯门脉血管.结论:CT能较好的描述肿瘤的范围、包膜的完整性,对肝内血管和下腔静脉的侵犯情况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起重要的作用.CT上肝母细胞瘤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AFP可提供诊断的准确率.

  •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MRI表现

    作者:高强;黄飚;梁长虹;张水兴;刘红军;王广谊

    目的:分析非典型性脑膜瘤MRI征象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病理证实为非典型性脑膜瘤共20例;探究其预后情况.结果:20例非典型性脑膜瘤中17例部位均较典型,不典型部位在侧脑室三角区、视神经各1例,多发者1例.病灶呈类圆形或半圆形,略呈分叶状状,信号多表现不均匀,其中出血者2例,明显囊变者3例,瘤周不同程度水肿,有脑膜尾征15例,表现为均匀线状或粗细不一.4例骨质改变,术后残留或复发6例.20例术前MRI诊断为脑膜瘤者18例,误诊2例,误诊率为10%.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充分认识非典型性脑膜瘤的MRI特点及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肿瘤的定性以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

    作者:郑新;常泰;王浩;王朝晖;赖宇飞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结肠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轴位图像和MPR、SSD、Raysum、CTVC及PE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与手术和/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例中23例结肠癌在MPR、SSD、Raysum、CTVC、PE图像均清晰显示,其大体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83.33%、87.5%、100%、100%.结肠息肉13例(共27个),MPR、SSD、Raysum 图像各显示15个;CTVC、PE清晰显示25个,其对1.0~5.0mm和6.0~9.0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0%和100%.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在结肠癌分型、定位及结肠小息肉的诊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 Swyer-James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作者:王豪杰;刘江燕;刘甫庚

    目的:探讨Swyer-James综合征(SJ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SJS的认识及其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6例资料,6例均行胸透、胸片及CT扫描,3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胸片均示患肺透亮度增大,5例左侧容积缩小,透视见纵隔摆动;胸部CT均示左肺动脉细小,右下肺动脉干增粗5例,6例支气管扩张,HRCT示肺纹理稀疏减少,呼气相气体储留及马赛克征.结论:影像学检查对Swyer-James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特发性震颤中的应用

    作者:刘佳;沈加林;许建荣;董青;周滟;路青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特发性震颤患者基底节区核团及红核FA值、ADC值变化,希望为临床诊断和病理学研究提供支持.方法:ET患者13名为病例组,健康人8名为对照组,对每名患者进行临床评分(Fahn-Tolosa-Marin),并予以全脑横断面DTI检查,检测患者双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丘脑、红核的FA值、ADC值.结果:病例组双侧红核ADC值较对照组升高(0.89±0.13,0.78±0.08;P=0.002),其他感兴趣区FA值、ADC值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患者双侧红核可能存在神经元退行性改变,DTI可能为临床诊断ET提供支持.

  •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华锐;刘筠;钟进;程金宝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地中海贫血的X线诊断

    作者:彭加友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的X线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16例患者,全部呈地中海贫血外貌,12例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明显增厚,呈竖发状,4例板障轻度增厚;10例蝶鞍变浅,8例板障型乳突,7例副鼻窦及乳突气化不良;7例肋骨增宽,前端明显膨大;6例椎体骨小梁增粗,呈栅栏状、粗网格状;10例骨盆、四肢骨呈网格状.结论: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明显增厚,呈竖发状,肋骨前端明显膨大,椎体、骨盆、四肢骨呈网格状,是地中海贫血的X线特点,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 上肢无脉症的MSCTA诊断(附44例分析)

    作者:万立野;张丹;王胜林;仇恒志;王淑贤;任立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上肢无脉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疑患无脉症的患者行MSCTA检查,所获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进行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4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无脉症均有特征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外伤后动脉栓塞2例,动脉内癌栓2例,锁骨下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例.结论:MSCTA可以清楚而准确的显示上肢无脉症的病变情况,是上肢无脉症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脑多发性结核瘤的MRI诊断

    作者:胡兴荣;张家权;李顺振;邱妮妮;李祚雯

    目的:分析脑内多发性结核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脑多发性结核瘤的MRI表现.MRI采用T1flair、FrfseT2WI、T2flair及Gd-DTPA增强T1WI检查.结果:病灶绝大多数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及基底节区,未成熟结核结节呈长T1长T2信号,灶周水肿明显,结节状强化;成熟结核结节呈典型"环靶征",灶周水肿较轻,环形强化.T2flair和增强扫描病灶显示较佳.结论:脑多发性结核瘤是颅内结核的一种特殊表现,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云;闫呈新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7例均有延迟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都基权;刘禄明;张鹏;杜海峰;傅振强;郑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作者:张希全;凌宝存;潘晓琳;朱伟;董戈;郭锋

    目的:探讨血管内局部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angioplasty,PTA) 和内支架置入,联合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周围动脉阻塞接受了介入治疗共259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58例,局部溶栓+血栓碎吸;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61例,局部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140例,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8.8%(256/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 100%(58/58),血管完全开通91.4%(53/58),部分开通8.6%(5/58).局部溶栓+PTA治疗成功率85.2%(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获得成功;PTA+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率97.8%(137/140).并发症发生率7.7%(20/ 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8.6%(5/58),局部溶栓+PTA14.8%(9/61),PTA+内支架置入4.2%(6/140).结论:经皮经腔综合介入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恰当选用局部溶栓、血栓碎吸、PTA 和内支架置入技术并个体化有机地组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和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 MSCTA对肺周围病变侵犯段以下肺动脉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恩明;林忠伟;刘清强;滕碧和;王方亮

    目的:探讨MSCTA对肺周围病变侵犯段以下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2例肺周围病变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其中段以下肺动脉受侵犯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进行分析.结果:段以下肺动脉可疑侵犯5例(良性2例,恶性3例);轻度侵犯18例(良性1例,恶性17例);重度侵犯12例(良性0例,恶性12例).肺动脉轻重度侵犯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96.7%,但肺动脉侵犯程度与良恶性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很好地显示周围病变侵犯段或亚段肺动脉的部位和程度,对诊断恶性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雪红;张国华;郑素君;黄丹江;郑辉;黄勇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收治的5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前腹部MSCT检查资料,探讨MS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 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高频超声表现

    作者:李晓琴;徐敏;顾成章;周萍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LM)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现对我院2005年7月~2008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13例做一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骨外骨软骨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告)

    作者:王晓辉;杜忆兵

    本文收集我院骨外骨软骨性肿瘤3例,就其X线、CT、MR影像资料并结合手术病理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影像学表现更全面的认识.

  • 气管性支气管的MSCT诊断(附3例报告)

    作者:龙斌;徐凯;胡春峰;高长青

    本文报告3例气管性支气管的MSCT表现,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探讨MSCT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价值和提高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认识.

  • 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

    作者:陈钟杰;刘静;林伟锋

    脑囊虫病是人体感染了猪绦虫的幼虫并侵入脑组织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猪肉绦虫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笔者搜集了15例脑囊虫病病例,分析其特点,旨在提高对脑囊虫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 脑囊虫 影像诊断
  • 医用显示器的校正

    作者:傅强;丁月云;陈祥民

    为了为医生提供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医学诊断影像,医用显示器必须进行校正.校正器的作用是保证显示器在所有照明环境中保持理想的亮度水平,能够根据周围亮度的变化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其亮度补偿功能可保证医用显示器启动时在短的时间内使亮度进入稳定的状态,同时检测和补偿LCD的背景亮度和灯管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医用显示器的校正分为外置亮度计手动校正与内置亮度计自动校正.

  • 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贾守勤;尚延海;赵斌

    肺结节是胸部的常见病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率.本文综述了传统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及PET成像技术诊断肺结节的优缺点,其中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

  • 显微CT在骨质疏松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丽;戴如春

    骨质疏松症的本质特征是骨力学强度下降,骨小梁的微结构变化是影响骨强度重要的因素,显微CT能够很好的评价骨小梁微结构,指导临床用药和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本文仅对近年来应用显微CT对松质骨微结构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回顾性文献综述.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丁霞;赵斌

    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的检出率越来越高,B超、CT、MRI、MRA、DSA等各项检查手段在CTPV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理解CTPV病因、发病机制,认识其影像学表现在CTPV的诊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 MSCT不同层厚的大密度投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盛蕾;马得廷;刘志强;孔庆奎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中不同层厚的MIP重组图像对于肺动脉栓子的检出率.方法:对于32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层厚5mm的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分别行0.75mm组,2.mm组,5mm组,10mm组MIP重建.显示清楚的叶、段、亚段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行χ2检验.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23例,病变共累及肺动脉72支,对于肺动脉主干及各叶肺动脉栓塞,前4组图像检出率分别为100%、100%、95.2%、90.5%.对于肺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检出,0.75mm组及2.mm组(检出率分别为96.1%、90.2%)明显高于5mm组,10mm组(检出率分别为82.9%、60.8%),0.75mm组及2.0mm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为0.433).2.mm组与5.0mm组、10mm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1).结论:多层螺旋CT,2mm层厚MIP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又能减少图像数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5.0mm组、10mm层厚MIP重建图像定位准确,直观明了,为重要的补充,MIP后处理技术为检出肺动脉栓子的佳技术.

  • 肝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

    作者:赵国礼;程红岩;龙行安;俞花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瘤(HBC)的螺旋CT影像特征,提高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肝胆管囊腺瘤的CT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囊内有分隔,囊壁较薄,光滑,部分囊壁均匀增厚,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延迟期呈等密度.结论:平扫加动态增强CT能较好反应HBC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和其它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 下颌骨牙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作者:张灵艳;陈燕萍;曲华丽;贾飞鸽;张雪林

    目的:回顾性分析下颌骨牙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下颌骨牙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共44例,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成釉细胞瘤14例,其中9例单囊者CT表现为边缘规则的局部骨质膨胀性病变,以向唇颊侧膨胀为主,5例多囊/实性者呈多房分隔,实性部分有强化.牙源性角化囊性瘤7例,主要表现为沿着下颌骨长轴生长的长椭圆形低密度影.恶性者牙龈癌4例,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骨质破坏,病变密度不均,伴有邻近软组织肿块.牙源性纤维瘤和牙源性囊性钙化瘤各1例.肿瘤样病变17例,其中含牙囊肿9例,CT主要表现为内含牙,以牙冠侧为中心围绕着冠根交界处形成的类圆形低密度囊肿.根端囊肿4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骨性纤维结构不良2例,孤立性骨囊肿1例.结论:牙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检查对下颌骨各类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MTD系统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影像学表现初探

    作者:李钦传;李克非;范慧敏;刘中民

    目的:我们应用自主研发的医用热成像诊断(medical thermo-diagnose,MTD)系统,采集冠心病病例术前热成像资料及冠状动脉旁路术中心肌热成像数据加以分析,以期为冠心病诊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同期临床确诊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164例,于术前行红外热成像数据采集,其中12例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edical thermo-diagnose,CABG)并于术中行红外热成像数据采集.结果:经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有研究对象顺利采集到相应心肌温度数据及相应热区分布变化,对比其他临床辅助检查手段证实了其有效性.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医学诊断技术手段,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诊疗过程并具指导意义.

  • 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门静脉癌栓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峰;李瑞珍;罗卓琼;周平;卢焕元

    目的:介绍肝癌门静脉癌栓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的方法,并探讨这一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癌栓模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0只:A组经皮穿刺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B组经皮穿刺激光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术后门静脉癌栓支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变化,以及术后肝功能、腹水等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癌栓门静脉内彩色多普勒均无血流信号;术后1天A、B两组分别有9只、6只出现血流信号;术后7天A、B两组所有动物均出现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分级A组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肝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安全、有效,有望成为一种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新方法.

  • 兔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分型的初步研究

    作者:谢丽璇;刘士远;陈友三;刘锴;薛峰;张建

    目的:对兔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的CT表现进行初步的分型.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经皮气管穿刺法建立兔肺念珠菌病模型,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入生理盐水,于接种后隔日-次行CT扫描观察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成功建立13例兔肺念珠菌病模型,CT表现可分为小叶实变型6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理表现为肺泡炎性渗出;叶段实变型3例,分布于肺低垂部,多表现为肺内出血性梗死灶;结节型2例,均多发,以分布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多见,病理见肉芽肿性病变;磨玻璃型2例,双肺不对称分布,为肺泡及肺泡壁的炎细胞浸润.结论:原发性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小叶实变型、叶段实变型、结节型和磨玻璃型.

  • 儿童巨大型脑膜瘤1例

    作者:王德广;刚宪祯;宋振凡

    患儿男性,4岁.恶心、呕吐,现呈昏迷状态3h.MR检查表现:右侧颞顶枕部见囊实性异常信号影,囊性部分与右侧脑室三角区连接紧密,但未见交通,实性部分中央见坏死,T1为等及稍低信号,T2为稍高信号,异常信号整体大小约10cm×5.5cm×8.8cm,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有中等程度不规则环形强化现象,病灶周围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左移1cm.MR诊断:囊实性占位,考虑为脑膜瘤.病理诊断:(右顶枕叶)非典型脑膜瘤,WHO Ⅱ级.

  • 上颌骨含齿囊肿1例

    作者:胡晓勇;王四爱;李丽娟

    患者男,26岁.左上前牙冷热刺痛2个月余.查体:左鼻前庭鼻底皮肤隆起约0.5cm,左侧鼻翼根部可扪及一大小约0.5cm×0.5cm×0.5cm骨质突起,不活动,压痛(+),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牙列、牙弓形态正常,余未见异常.

  • 骨膜骨肉瘤1例

    作者:邱乾德

    患者男性,15岁.左大腿外伤后2个月,而后见大腿下段渐渐增粗,近半个月增粗明显并出现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查体:左大腿下段软组织明显肿胀,表面静脉曲张,局部温度明显高于对侧.扪及软组织肿块约12cm×13cm,质硬,压痛.手术后病理报告为左股骨下段骨膜型骨肉瘤.

  • 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2例

    作者:王晓东;金孝东;卞爱苗;朱波

    巨大蛇形动脉动脉瘤指体积巨大、部分血栓化、其内有迂曲血管通道并有分离的流入口流出口的动脉瘤,为颅内动脉瘤的一个亚型,临床及其罕见,文献报道少,因其具有影像学上占位效应及可以导致周围脑组织水肿,常被诊断为肿瘤而手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根据我院诊治的2例巨大蛇形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对蛇形动脉瘤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

  • 颅内广泛霉菌感染1例

    作者:刘莉娜;刘丰春

    患者女,35岁.患者近1周来视物模糊,偶感头痛,以眼球转动时为著.眼部检查:眼底视乳头充血水肿、扩大,生理性凹陷消失,初步诊断视乳头炎,对症治疗一周未见好转,并持续头痛、恶心、呕吐.

  • 介入治疗肾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作者:曹树伟;郭喜田;张静;刘景坡

    患者女,43岁.患者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呈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重的绞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体检:T37.5℃,BP150/100mmHg.右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腱反射(++).彩超提示:右肾囊肿.

  • 左侧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1例

    作者:孙建刚;许守利;刘华;马永华;史洁

    患者男,22岁.患者于2007年11月份开始出现右上肢乏力,写字、骑车等精细动作费力,同时伴记忆力下降并言语欠清晰,后自觉右下肢乏力,期间症状变化不明显.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偶感头痛,无头晕、恶心及呕吐.查体:血压108/66mmHg,血清铜蓝蛋白、AFP、HCG均正常.

  •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感染2例

    作者:徐其伟;马国贤

    例1 女,70岁.因腹胀腹痛7天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明显,体温39.1℃,外周血白细胞12×109/L.超声检查:右下腹可见一囊性包块,边界欠清,范围约12.7cm×8.6cm×12.4cm,壁厚约0.6cm,其内透声差,可见强回声光点、光团及不规则中等回声,受探头挤压可见移动,CDFI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壁上可见点状血流,肝肾隐窝、胆囊窝可见液性暗区,肝前、脾前及双侧髂窝未见明显液性暗区.

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