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手术时机的选择探讨

    作者:刘西洋

    目的:探讨GLM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85例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择期行乳腺坏死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随访24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肿块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72%(36/43),复发率为16.28%(7/43);脓肿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27/42),复发率为35.71%(15/42).在肿块期选择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脓肿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在肿块期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低复发率.

  • 中医外治与激素封闭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与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祝蕾;朱坤福

    :目的 对比激素封闭治疗以及中医外治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把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共计50例病患,随机的划分成激素封闭治疗组25例、中医外治组25例,同时给予合理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手段近期超声影像学特征以及三个月的临床成效和三个月后转归状况.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两组病灶大小以及病灶中暗区范围都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p<0.05,病灶中动脉血流峰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p<0.05.接受治疗三个月后,中医外治组的治愈率显著较激素封闭组要高,且p<0.05.结论 中医外治的治愈率非常高,而对于病患疼痛的耐受程度规定高.进行激素封闭,病患的痛苦较小,治疗早期的成效显著,能够掌控病情的发展方向,但总治愈率十分低.二者都均有各自优势,需要按照病患的具体状况实施科学治疗手段.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庞兴华

    近年来,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威胁到了女性的健康安全,且临床中对该疾病诊断易存在误诊,因此会影响对于患者准确的治疗,所以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我们针对44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处置

    作者:张媛

    目的 探讨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不同处理方式.方法 选取33例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于该院治疗的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其中有23例患者患有导管周围乳腺炎,有10例患者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所有患者都已经通过病理诊断,确认患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显示的特征做回顾性分析,比较这两种乳腺炎的差异,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复发率为0%,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一次治疗再次复发的的机率为30%,总结治疗方法,再次治疗后,复发率为0%.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进行确诊时需要临床和病理检查相结合,总体来说,手术是该病的主要医疗方式,但是对于出现大面积病变的患者来说,好先用三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等病变缩小到1~2 cm且病情稳定时,再进行手术治疗,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12例

    作者:赵莉萍;吴厚琴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缩小局限肿块,再以外科手术行乳腺病变区段切除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12例.结果 临床治愈12例,治愈率100%,疗程 15~35天.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确切.

  • 肉芽肿性乳腺炎54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崔石鑫;曾一

    目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手术治疗后有较高的复发率,探讨降低复发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适时切开引流及抗炎治疗,适时行乳腺坏死病灶清除术,术后继续抗炎及巩固治疗。结果达到Ⅰ期愈合患者54例,随访6个月未复发;复发者5例,经过中药去腐生肌换药治疗后愈合,随访6个月,未复发。结论选择正确手术时机能够降低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是必要的。

  • 现代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观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祝东升;赵立娜;李桃花;钟馨;李巍;李以良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同属“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范畴,由于其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临床上对二者未作明确区分,实际上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并非同一种疾病,治疗上不完全相同.目前二者临床诊断、治疗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存在较多的疑点、难点.应该强调的是,肿块的穿刺活检非常重要,诊断均应从病理上鉴别和排除乳腺恶性疾病如乳腺癌的可能性,以免耽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

  • 乳腺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玥;符刚

    乳腺炎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明确病因是有效治疗的基础,中西医对乳腺炎的认识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就病因理论进行大量科研和临床实践。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众多治疗乳腺炎的方法,主要有以按摩为主的手法治疗、中医中药、西药、手术、仪器器械等的治疗及联合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具有治疗彻底,损伤小和不易复发的优势。查阅近5年治疗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对治疗该症的各种方法做综述。

  • 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

    作者:张萌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性病变,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发病率低,易被忽视,关于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没有一种定论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性症状,一般均以乳房肿块就诊,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所以本病的诊断尤其重要;超声诊断的资料较多,但无明显的特异性;影像报道较少,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无致死性报道,目前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1-3].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冯敬;于泳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 24 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4~48岁,以乳晕外肿块就诊,临床及辅助检查均易误诊为癌.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是重要的方法.

  • 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

    作者:庞建欣;崔娣;贺青;马正中

    1990年Machansch首先报告1例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以来至1998年国外只有3例报道,而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将近1例细胞学首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并经组织学证实的病例,报道如下.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程涓;丁华野;杜玉堂

    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13年5月诊断的此类病例32例,对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26~45岁,2例未生育,其余有生育史,其中14例患侧乳腺未哺乳或哺乳障碍.大体检查乳腺肿块直径3~12 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见小脓腔或小囊腔,直径0.1~0.5 cm,腔内有灰白或淡黄色分泌物.镜下观察32例均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在此基础上均可见乳腺导管扩张症.11例曾行抗生素治疗无效,12例因切开引流致皮肤窦道形成.术后随访5 ~ 90个月,3例患侧复发,1例对侧发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2例对侧发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4例失访.结论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可与乳腺导管扩张症伴发,准确诊断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和减少复发.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30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陈玲;张晓云;王延文;赵秋枫;丁华野

    目的 探讨乳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病理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手术切除标本300例及患者资料.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116例行革兰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3、CD20、CD68、IgG、IgG4、CD38、CD138的表达.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23~47岁,中位年龄32岁.患者均为女性,96.7%(290/300)有哺乳史.病变发生于左乳143例,右乳138例,双侧乳腺19例.39.7%(119/300)患者血清泌乳素升高,37.0%(111/30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5.7%(47/300)合并下肢结节性红斑或关节肿痛.组织学形态为以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炎,可伴随小叶内及小叶间导管扩张,合并导管扩张症者16例.肉芽肿病变中中性粒细胞聚集带外周CD3+淋巴细胞多于CD20+淋巴细胞.51.7%(60/116)病灶可见革兰阳性杆菌.结论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该病可能与棒状杆菌感染有关,患者可伴随血清泌乳素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发病年龄、部位及病史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彩超检查肉芽肿性乳腺炎15例分析

    作者:刘秉彦;符少清;李龙浩;覃伶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并计算血流参数.结果 15例肿块均为低回声,13例形态不规则,14例回声不均匀,9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二维声像图类似乳腺癌的恶性征象.CDFI:共11例肿块检出血流信号,检出率73.3%(11/15),但血供相对较少,多为0~Ⅰ级,以周边部为主,血流参数多为低速低阻.结论 二维声像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难度大,彩超对肉芽肿性乳腺炎虽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但多能提示为良性病变,可大大降低误诊率.

  • 超声影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华平;叶军;罗玲;林琼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超声影像表现特征及其评估该病的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1例经病理证实为GM患者的资料,研究其超声图特征以及超声分型,并行BI-RADS分类.结果 31例超声图像分为4型:片状低回声型,结节型,弥漫型,混合型.BI RADS分类:18例3类,10例4A类,3例4B类.治疗方法:外科手术、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结合外科手术.结论 GM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对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随访评估该疾病治疗疗效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蒋贤辉;潘农;朱法望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中等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显示阻力指数(RI)较高.结论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的特征,可提高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作者:柯丽明;魏巍丽;陈志奎;林礼务;薛恩生;何以敉;俞丽云

    目的 对比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GLM)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6例GLM与28例IDC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GLM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血流信号中等或较丰富,与IDC较相似.GLM病灶L/T值明显高于IDC,53.85% (14/26)的GL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而35.71% (10/28)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且IDC患者PSV、阻力指数值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GLM.本组26例GLM中,术前超声仅诊断4例为炎症,28例IDC术前超声检查均诊断为恶性肿瘤.结论 GLM与IDC的声像学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同时亦各具特征,详细检查、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超声表现1例

    作者:剧红娟;张杰英;李涛

    患者女,31岁,主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20余天"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内侧可触及大小约7 cm×3 cm的肿物,表面粗糙,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超声:于左侧乳腺内上象限探及不均质回声包块,约5.8 cm×2.5 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周边可见较大分叶(图1),内部可见不均质细小低回声,随探头加压变形不明显,CDFI于病灶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侧腋窝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大者约1.3 cm×0.7 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CDFI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鲁嘉;刘赫;姜玉新;戴晴;常晓燕;朱庆莉;张璟;孝梦甦;王红燕;朱沈玲;李娜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5例GM患者的超声表现、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结果 12例病灶位于左侧乳房,3例位于右侧;10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肿块大小2.10~9.70 cm,平均(9.38±2.26)cm.超声均呈不均质低回声,其中6例可见无回声,4例无回声内可见细点状中-强回声;13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中4例主要表现为多个导管样回声延续,3例主要表现为分叶和成角,1例同时呈现以上2种表现,5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余2例边界清晰,为卵圆形.CDFI示12例病灶血流丰富.11例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伴皮肤增厚,其中1例伴皮下积液,1例窦道形成.术后病理显示2例W-S反应阳性,发现特异性猫抓病病原菌.结论 GM的主要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不规则的低回声、多呈管样或结节样肿物内有丰富血流信号,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MRI表现

    作者:黄学菁;姜宏宁;陆孟莹;谭文莉;杨辰瑶;吴雪卿;张安君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30侧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LM的MRI信号特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结果:28例(30侧)GLM主要表现为乳腺皮肤水肿增厚伴脓肿,病变腺体均表现为非肿块样病灶,以区域性分布为主(22侧),部分病灶呈跳跃性4侧.T1WI为稍低、等信号,抑脂T2 WI表现为不均匀的稍高信号,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减影后病灶边界清晰.病灶中可伴大小不等的薄壁脓腔形成,脓肿与皮肤连通形成瘘管,表现为“轨道征”.10例病灶向深部发展,累及乳腺后间隙,表现为乳腺后间隙模糊,见条索样、线样病灶,T1WI呈等信号,抑脂T2WI呈高信号,轻度强化.27例患侧乳房静脉增多、迂曲,包绕病灶.GLM的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以上升型(17侧)和平台型(11侧)为主.结论: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GLM的病变范围、病变形态,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186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