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의학영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011
  • 国内刊号: 37-14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4-1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武乐斌;赵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扩散张量成像在脑外伤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承汝;程敬亮;孙梦恬;张勇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外伤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轻型、中型、重型脑外伤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各20例,行MRI平扫、DTI扫描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于胼胝体、扣带束等共27个脑白质区域内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记录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对正常对照组、轻型、中型、重型脑外伤组四组间各个区域的FA值数据分别进行多组间比较,并采用相应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的GCS与各个区域的FA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两者间具有相关性.结果 对正常对照组、轻型、中型、重型脑外伤组各区域FA值之间进行比较,胼胝体膝、体、压部、双侧扣带束、双侧半卵圆中心等25个区域,四组间FA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进一步对四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正常与轻型、正常与中型、正常与重型、轻型与中型、轻型与重型、中型与重型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域分别为14个、20个、25个、5个、23个、17个,其中以正常与重型、轻型与重型组间有差异的区域数为多,轻型与中型间少.胼胝体膝、体、压部、双侧扣带束等共26个区域的FA值与患者GCS间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以右侧扣带束的相关系数为大( r =0.872).结论 DTI序列在脑外伤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动态增强MR联合DWI评估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分析

    作者:佟颖;米楠;张荣

    目的 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3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手术前均进行NAC治疗,比较MRI、B超检查测出患者肿块的长径、短径,分析癌灶在MRI图像上的主要特征,并评估DCE-MRI联合DWI检查在判断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中的价值.结果 32例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前MRI图像表现以多发结节或肿块较为多见,新辅助化疗后,21.87%(7/32)图像可见外观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呈斑片状,图像特征表现为延迟期强化,78.12%(25/32)患者图像显示为单发结节,形态较为规则,边界清晰,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向心性缩小;以患者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经整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后可知,MRI检查测出肿块长径、短径与患者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1、0.671,P均<0.001,明显高于B超检查( r分别为0.634、0.612,P均<0.01);经对照病理学检查结果,MRI扫描对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5.83% (11/24)、50.00%(4/8),B超扫描对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29.16%(7/24)、12.50%(1/8), MRI扫描对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明显优于B超检查( P <0.05).结论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可对乳腺癌术前NAC后残留癌病灶的范围、外观形态及腋下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资料.

  • MRI关于终末带与儿童智力低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林;赵建设

    目的 探讨MRI上终末带(TZ)与儿童智力低下(MR)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MR(智力低下)患儿378例和同年龄段健康儿童(对照组)296例,年龄区间为0~6岁,进行标准头颅MRI检查,记录颅内各部位TZ的数量、面积及亮度的相对数值以及TZ内血管周围间隙(VRS)的数目,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结果 MR组共检出TZ总数877个,其中侧脑室体后部698个(79.6%),侧脑室三角区161个(18.4%),而发生于其余侧脑室周边相对比较少见,仅检查见18个(2.0%).MR组877个TZ面积均值(84.75 ± 1.15)mm2/个,大于对照组(54.32 ± 2.73)mm2/个, ( P <0.05);本组TZ亮度均值(396.36 ± 2.63)lm/个,高于对照组(284.45 ± 6.79)lm/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组TZ内可观察到VRS,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结论 智力低下儿童终末带检出率,终末带亮度及面积均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TZ内VRS的检出率MR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Z是儿童智力低下的预知因子,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 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杨朝红;陈露;陈自谦

    目的 综合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5例,回顾性分析其形态学特征,有无出血、囊变、坏死及钙化,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与周围组织器官间的关系.结果 MRI平扫病灶以实性为主,实性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囊变部分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内可出现纤维分隔;增强早期病灶多为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程度增加.术后15例病理所见坏死、囊变与MRI上囊变信号灶的数目、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综合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

    作者:高芙蓉;卞巍;俞丽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GIST中,位于胃部20例,小肠9例,结直肠1例,腹腔2例.大径小于2cm的4例,大于10cm的4例,其余24例.边缘光整16例,分叶16例,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16例,伴钙化者5例.向腔外生长14例,腔内11例,腔内外生长5例.病理危险度分级:极低危险度4例,低度危险度9例,中度危险度6例,高度危险度13例.结论 MSCT检查能够对GIST提供定位诊断,并能够较好的定性,检查前充分的胃肠道准备是显示肿瘤的基础.

  • 宽体探测器CT双低剂量孤立性肺结节双灌注成像的应用

    作者:吴苏蒙;宋云龙;王萍;陈燚

    目的 通过320排宽探测器CT行SPN低剂量双灌注成像,探讨时间-密度曲线对于SPN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灌注成功并明确诊断的SPN 28例,包括首诊患者及非手术治疗后复查患者.采用40ml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生理盐水40ml,注射速度为6m/s.扫描数据经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宽探测器CT后处理,所得13个数据包,采用腹部灌注软件处理这13个数据包,分析得出肺动脉、支气管动脉、SPN及降主动脉曲线图.结果 恶性SPN的TDC上升期分别与肺动脉TDC上升期、支气管动脉TDC上升期的交集时间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P <0.05).ROC曲线下面积0.778,临界值35.35HU,灵敏度66.7%,特异度91.0%( P <0.05).结论 320排宽探测器CT低剂量双灌注成像提供了SPN客观的血供情况,对于SP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 乳腺X线摄影三维钩丝定位中减少辐射剂量及并发症的研究

    作者:宋军伟;李晓景;杨依锋;赵心海;朱振华;王培源

    目的 通过预防性及细致化操作,减少乳腺X线摄影三维钩丝定位操作的辐射剂量及并发症.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X线摄影三维钩丝定位的女性患者34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均分为低剂量组与正常剂量组,分别记录两组在X线摄影三维钩丝定位操作中的平均腺体剂量(AGD)值与入射皮肤剂量(ESD)值,分析34例患者并发症出现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 34例患者均定位成功,穿刺针距离穿刺中心均<2cm,两组患者钩丝定位AGD与ESD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穿刺针距离穿刺中心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应5例,定位软件计算错误3例,钩丝移位扭曲4例.结论 在乳腺X线摄影三维钩丝定位过程中,通过改变摄片条件及细致化操作,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徐海燕;张忠新;冯峰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甲状腺患者,对患者细胞学诊断结果、PTMC的细胞学诊断类型以及US-FNAB在临床应用后甲状腺疾病构成比例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83.6%,准确度为84.0%;当癌细胞直径≥1cm时,有69.2%(9/13)的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诊断学结果诊断无误;但当癌细胞直径<1cm时,即患者罹患PTMC时,仅有27.8%(5/18)的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诊断结果无误;与2012年未完全应用US-FNAB相比,甲状腺癌手术的比例提高12.8%,良性病变手术比例下降为2.8%.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是一种准确可靠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提高了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

  • 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 MR功能成像与E-cad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陆蓉;胥常云;周建军;金梅;刘晓艳;林璐;黄华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磁共振DWI和E-cad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对肾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行肾脏磁共振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9例肾透明细胞癌.所有患者采用3.0T MR进行横断面DWI成像并行ADC值测量,采用Envasion法对肾透明细胞癌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9例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6815 ± 0.1769) ×10-3mm2/s.10例高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4990 ± 0. 0958) ×10-3mm2/s,29例低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7445 ± 0. 1533) ×10-3mm2/s,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4.338,P =0.035).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0.725,P =0.000),肾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r =0.932,P =0.000).结论 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 ADC值有助于不同病理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判断预后、并指导穿刺活检、手术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骨髓水肿与软骨损伤的MR研究

    作者:刘圣源;于晓坤;马春忠;高宗辉;张乐

    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腕骨骨髓水肿和软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先后两年进行腕关节磁共振检查,对腕关节软骨损伤、骨髓水肿及骨侵蚀、滑膜炎进行评分并探讨其统计学意义.结果 RA与对照组之间两年MRI软骨评分在评分者1中P值为0.048,评分者2中P值为0.038,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个时间点MRI软骨评分在RA中MRI软骨分数明显增加(评分者1和2分别P=0.046、P =0.033)并具有统计学意义.RA损伤各种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RI软骨评分(R2= 0.67)优于MRI骨侵蚀评分(R2=0.47).两年间分别出现在桡骨、月骨及舟状骨的骨髓水肿与相邻软骨的MRI软骨分数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01、0.0012).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出现骨髓水肿和滑膜炎之前已经出现软骨损伤,因此软骨损伤可作为导致关节畸形的独立致病因素.

  • 联合1H-MRS及DTI在脑胶质瘤级别的应用

    作者:王佳;梁奕;范文辉;杜柏林

    目的 联合应用1H-MRS及DTI在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和侵袭性的研究.方法 把5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分为高低级别两组,并对肿瘤实质1H-MRS比值及DTI各参数进行组间和组内差异性分析.结果 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Cho/Cr、Cho/NAA两者比值有显著差异及相关性( P <0.01);FA及rFA值亦有显著差异及相关性( P<0.01).结论 Cho/Cr、Cho/NAA比值、FA及rFA值为术前脑胶质瘤分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MR诊断

    作者:刘明;尹秋凤;夏正荣;李芳珍;张玉珍

    目的 探讨胼胝体压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18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征.结果 18例患者中,儿童11例,成人7例,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惊厥相关和低钠血症.首次MR检查距离发病2~10天不等,影像上,1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正中为主孤立性病灶,呈斑片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或稍模糊,DWI高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 flair为稍高信号,1例幼儿患者,病灶范围自胼胝体压部呈对称性向胼胝体两侧延伸,至侧脑室后角周围.随访后,7例患者复查MRI,病灶异常信号消失或DWI信号明显减低、范围缩小,复查时间距离首次检查天数自6~30天不等,其余11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未复查MRI.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的临床症状及病因复杂多变,但是预后良好, MR影像具有特征性,尤其DWI序列突出表现为胼胝体压部为主的可逆性、孤立性高信号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 双源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在胃癌周围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江华;韩秉艳;宋娟;王云玲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6月间于我院放射科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测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正常组),分别测量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及同层主动脉碘浓度,比较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的差异;分析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征.结果 佳单能量图像是70keV.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的NIC值是0.545 ± 0.087、0.143 ± 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静脉期的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NIC值是0.478 ± 0.014、0.306 ± 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均为下降型,二者于40~80keV时差异较明显;于80~140keV对应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小.动脉期曲线斜率k为6.86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是83.2%,特异度是84.7%;静脉期斜率k为6.66时,灵敏度是64.6%,特异度是97.7%.结论 NIC和能谱曲线走行趋势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李多;李亚威;张卫红;王萌;吕平欣

    目的 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病理确诊的17例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18F-FDG符合线路及CT图像.记录病理分型、CT征象、符合线路图像病灶目测分级和病灶放射性摄取值与纵隔及肺本底的比值(T/M和T/L).结果 低危组胸腺上皮肿瘤7例(A型胸腺瘤1例,AB型胸腺瘤3例,B1型胸腺瘤3例),高危组胸腺上皮肿瘤10例(B2型2例,B3型1例,胸腺鳞癌7例).WHO组织学分型与目测分级、T/L和T/M高度相关( r分别为0.697,0.811和0.815,P值为0.002,0.000和0.000),与肿瘤的长径和短径无明显相关.以目测肿块放射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1.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100%.低危与高危胸腺上皮肿瘤组之间的CT表现包括肿块长径、短径、肿块有无坏死、钙化、分叶、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有无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肺内转移、是否均匀强化和肿块内肿瘤血管在两组中无显著差异,而低危和高危组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上肿块的目测分级(2.0 vs 3.7,P =0.001)、T/L(5.4 vs 16.3,P =0.002)和T/M(1.2 vs 10.4,P =0.002)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与肿块糖代谢摄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肿块目测分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准确性高,为术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侯晓东;彭渊博;吴俊;雷威;张帆;杨莹莹;赵志军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癌.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8例,并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FP、肿瘤大小、生存时间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以及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结果 经皮肝穿注射缓释剂治疗3个月、6个月后原发性肝癌患者与术前对比,患者的肝功能显著改善,AFP值显著减少( P <0.01).8例患者经治疗后6个月肿瘤消失,62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直径缩小以及边界模糊,5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边界清晰.经治疗后,患者的半年存活率为94.9%(74/78), 1年存活率为64.1%(50/78),三年存活率为19.2%(15/78).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以及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治疗方法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快捷,临床上宜大力提倡.

  • 3D TOF MRA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柏天军;周宏莅;庞善军;陈立平;赵静;王涛

    目的 分析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3D TOF MRA诊断为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病例.结果 12例PPTA患者中,7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按照Saltzman分型:Ⅰ型6例,其中4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1例合并PPTA动脉瘤;Ⅱ型2例,均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Ⅲ型4例,均为PPTA供应左侧大脑后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供应右侧大脑后动脉,其中3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1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结论 3D TOF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永存原始三叉动脉,为外科手术提供必要的血管评估.

  • MR扩散加权成像预测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敏感性研究

    作者:郭炜;罗德红;王晓华;袁慧书

    目的 评估MR扩散加权成像预测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前行两周期诱导化疗.于诱导化疗结束后依据肿瘤缓解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sponse, CR)和非完全缓解组(Non-CR).非完全缓解组包括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及稳定(stable disease,SD).对诱导化疗前后各组间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net,ADC)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鼻咽癌两周期诱导化疗后达CR16例,Non-CR20例.CR组化疗前ADC、ΔADC及化疗中ADC值分别为(0.73 ± 0.03) ×10-3mm2/s、(0.19 ± 0.09) ×10-3 mm2/s和(0.94 ± 0.09) ×10-3mm2/s;Non-CR组化疗前ADC、ΔADC及化疗中ADC值分别为(0.81 ± 0.07) ×10-3mm2/s、(0.08 ± 0.06) ×10-3mm2/s和(0.88 ± 0.09) ×10-3mm2/s.与Non-CR组比较,CR组化疗前ADC较低、ΔADC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化疗中AD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OC曲线分析,以化疗前ADC=0.76×10-3mm2/s为阈值预测诱导化疗后达CR,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0、87.5%和83.3%;以ΔADC=0.09×10-3mm2/s为阈值预测诱导化疗后达CR,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9、93.8%和77.8%.结论 MR-DWI可以预测鼻咽癌对诱导化疗的敏感性.

  • 颅底凹陷症患者颈部血管变异的CTA评价

    作者:宋晓瑜;巩若箴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CTA)显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V3段变异及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发生率,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外科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病例组颅底凹陷症患者28例,观察椎动脉及颈内动脉情况;对照组纳入150例无头颈交界畸形的患者,评价无头颈交界畸形人群中相应血管的情况.结果 病例组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PFIA)的发生率是17.9%(5/28),椎动脉开窗畸形(FEN)的发生率是3.6%(1/28),小脑下后动脉颅外异常起源(PI-CA)的发生率是7.1%(2/28),椎动脉颅外段变异总发生率是28.6%;高骑跨椎动脉(HRVA)的发生率是35.7%(10/28);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发生率10.7%(3/28).对照组FEN、PICA、PFIA的发生率分别是0%(0/150)、0.6%(1/150)、2.7%(4/150),椎动脉颅外段变异总发生率是3.3%,HRVA的发生率为11.3%(17/150),未见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情况.结论 颅底凹陷症患者中颈部血管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建议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常规行颈部CTA检查,以明确相应血管情况,从而规避术中血管损伤的风险.

  • 宫颈癌MRI分期与临床分期对照研究

    作者:李文勤;张晔

    目的 分析MRI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宫颈癌患者76例临床资料,本组均应用MRI检查,依据肿瘤于MRI图像显示的大小、位置、盆壁与宫旁侵犯情况、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期,分析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及MRI诊断分期准确性.结果 Ⅰb期低估1例,高估2例,准确度为86.21%;Ⅱa期高估2例,低估2例,准确度为88.24%;Ⅱb期低估2例,准确度为80.00%;MRI和病理分期具良好一致性.Ⅰb期、Ⅱa期及Ⅱb期存在不同程度侵犯情况,经MRI分期检查可进行准确判断.本组76例宫颈癌患者中,24例T1WI呈等信号,52例低信号;19例T2WI呈等信号,57例低信号,行增强扫描后观察到的影像学更清晰具体.结论 宫颈癌患者应用MRI检查评估并且与分期具较高准确性,对临床判断预后及选择佳治疗方法具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宫颈癌
  • CT高压注射器静脉输注碘对比剂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梁蝴蝶;闫欣;黄杰

    目的 探讨输注碘对比剂患者检查后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 对2246例患者碘对比剂过敏试验阴性和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2246名患者碘对比剂过敏试验均为阴性.3例女性患者输入碘海醇350对比剂后出现轻中度过敏反应,给予积极有效处理预后良好.结论 护理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并做好检查前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 原发性肝癌320排容积CT全肿瘤灌注值与轴位大层面测量值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梁长华;梁盼;刘甲;毛华杰;岳军艳;窦文广;高剑波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评价全肿瘤灌注值与轴位大层面测量值的一致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47例患者的临床及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资料,包括测量肿瘤轴位大层面的灌注参数值以及瘤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并与肿瘤所在层面的灌注参数值相加并除以所有层数获得全肿瘤的灌注参数值相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瘤体的HAP值和HAPI值均较瘤周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高,其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瘤周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瘤体本身较为类似,但与正常肝组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全肿瘤测量值比较,瘤体轴位大层面测量法得到的各灌注参数值均稍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名医生对两种方法获得各灌注参数值均有可重复性.除HAPI值外,测量者按照全肿瘤测量法获得的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性较小,可重复性更高.结论 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可直观、定量反应原发性肝癌瘤体呈HAP值及HAPI值增高而PVP值降低的富血供病变的特征,有助于区分瘤周肝实质和正常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差异.与轴位大层面法获得的灌注参数值相比,除HAPI值外,以全肿瘤测量法获得的灌注参数值重复性较高,一致性更高,可作为原发性肝癌CT灌注成像佳的测量方法.

  • MS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患者诊断及对患者右心功能评价价值分析

    作者:林凯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及分析其对患者右心功能评价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27例确证为肺栓塞的患者及51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四组的右心室短轴大径(RVM-SA)、左心室短轴大径(LVMSA)、右心室/左心室短轴大径(RV/LV)、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比较肺栓塞三组的CT阻塞指数、支气管动脉扩张例数、室间隔平直或左突例数.结果 四组的RV、LV、RV/LV、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 P <0.05).三组的CT阻塞指数、支气管动脉扩张例数、室间隔平直或左突例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重度组患者的CT阻塞指数高、支气管动脉扩张例数及室间隔平直或左突例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 P <0.05).结论 肺栓塞患者的RV、LV、RV/LV、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可作为判断肺栓塞严重程度的指标,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用于评价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及右心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桂芬;杨涛;程敬亮;顾静华;王成强

    目的 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扫描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正常侧及三叉神经痛侧的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45侧三叉神经痛侧中,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共36侧;正常侧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12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分析

    作者:颜兵;王玉群;周根泉

    目的 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寻找更为便捷、安全的检查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腹部CT平扫及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2种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常规CT平扫检出47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47.00%.检出病变类型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GIST.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出80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80.00%.检出病变类型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非特异性炎症.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操作便捷、无创、安全,诊断效果明确,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脾脏肿瘤的CT和MR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郑传彬

    目的 探讨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3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和MR资料,包括脾血管瘤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错构瘤2例,恶性淋巴瘤脾浸润6例,脾转移瘤18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和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和MR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 根据脾脏肿瘤的CT和MR特征表现,大多数脾脏肿瘤能被CT和MR正确诊断;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MR对脾脏血管瘤较CT更具优势.

  • 磁共振对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半月板撕裂的诊断效果研究

    作者:袁如威;王建良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半月板撕裂的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半月板真性撕裂及伴发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102例患者资料,作为实验组,选取在同一时间段内因ACL损伤患者来我院就诊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A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正常体检的人员42例,作为对照组B组.三组受试者均行膝关节MRI检查,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MRI表达状况、膝关节及其他结构损伤情况、高信号影连续显示的层数、长度等数据.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矢状面上,实验组MRI表达的主要特征为外侧半月板后角周缘部纵向线状高信号影;冠状面上,实验组MRI表达的主要特征有板股韧带起始部斑片状信号增高及局部形态不规则;其余部分的信号较为均匀;对照组MRI表达特点为:冠状面上,板股韧带起始部与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在同层面或相邻层面显示高信号;横断面上板股韧带的后上部起始部表现为小条状低信号,半月板后根部位于前下方,呈条片状低信号;实验组患者的横断面长度及矢状面连续显示层数均高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应用"连续线征"和"拉链征"诊断真性撕裂的敏感度为84.31%(86/102)、特异度为95.24%(80/84)、准确度为90.32%(168/186).结论 磁共振对膝板股韧带附着区半月板撕裂的诊断效果显著,联合应用"连续线征"和"拉链征"较易鉴别真、假性撕裂.

  • 基于体素不相干运动的多b值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椎体骨髓生理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邹明珠;宋焱;朱捷;周诚

    目的 利用多b值IVIM双指数模型,初探不同生理条件下腰椎骨髓IVIM各参数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双指数模型的slow ADC值与单指数模型的standard ADC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116例(男性54例,女性62例)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腰椎骨质异常受试者,在3.0T MR扫描仪上接受L3椎体轴位IVIM DWI成像,b值取0,25,50,80,100,150,200,300, 500,1000s/mm2.测量椎体骨髓IVIM各参数值.采用SPSS V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57例受试者slow ADC值和standard ADC值进行比较,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2)应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探讨性别、年龄对椎体骨髓IVIM各参数值的影响,并对有差异的参数值与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slow ADC值与standard ADC值呈正相关( r =0.674,P <0.001),且前者较低( t =-8.34,P <0.01);2)椎体骨髓的slow ADC 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特别是女性呈显著负相关( r = -0.623,P <0.001).男性椎体的slow ADC值显著低于女性.以50岁为界,女性椎体骨髓的slow ADC有显著差异( P <0.001).男性各年龄组之间slow 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slow ADC值与standard ADC值呈正相关,且前者较低.运用IVIM IDW序列测定椎体各参数值可以无创性的了解椎体骨髓的生理状态及变化规律,进而为研究椎体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依据.

  • 心脏MSCT对儿童"恶性"冠状动脉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彤;洪天予;高军;刘志敏;段晓岷

    目的 回顾性分析2784例疑诊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的多排螺旋CT心脏图像,了解小儿"恶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检查对小儿"恶性"冠状动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间,共计2784例患儿因怀疑心脏大血管病变在我院进行心脏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6例患儿MSCT诊断为"恶性"冠状动脉畸形,发病率约为2.4%.其中,28例为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畸形,平均发病年龄(15.4 ± 17.2)个月,左冠发生率高,发病无性别差异;22例为冠状动脉瘘,平均发病年龄(30.3 ± 41.1)个月,左冠右室瘘常见,发病无性别差异;12例诊断为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平均发病年龄(114 ± 42.6)个月,左冠高发,并男性发病优势;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狭窄,中位发病年龄为1.5岁,发病无性别差异.结论 心脏MSCT可以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管腔形态,及其与心脏各心腔与大血管关系,对"恶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和分类具有较高价值.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的临床价值

    作者:侯红梅;董敏;李明娟;乔亚楠;孙菊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共12518例,其中产前超声怀疑的18例胎儿CCAM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继续妊娠者,动态观察肿块的变化,并随访至产后半年,引产者与病检结果对照.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的18例CCAM均为单胎妊娠,正确诊断15例,诊断准确率约83%,其中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3例;误诊3例,其中两例为膈疝,为完全误诊,1例为CCAM合并隔离肺,为部分误诊.发生于左侧者15例,右侧者3例;超声检出孕周为20~31周;1例合并无脑儿;18例引产6例,分娩12例;继续妊娠的胎儿中肿块随孕周增大而缩小或至消失者3例,持续存在9例.结论 胎儿CCAM具有较典型的超声图像特征,超声可动态观察肿块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助于产前正确诊断及预后评估与处理.因此产前超声可成为胎儿CCAM的首选及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21-三体综合征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价值(附152例分析)

    作者:吴斯瑶;陈秋妍;谢润桂;林洋洋;郭红梅;徐秋红;朱荷香

    目的 通过对152例21-三体综合征胎儿产前超声征像分析,探讨超声诊断胎儿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经本院产前诊断中心确诊的21-三体综合征胎儿,分析其不同孕期及不同级别产前超声特点.结果 本文早孕超声筛查49例,超声异常45例(91.84%,45/49),主要征像是颈项透明层增厚35例(71.43%,35/49),鼻骨发育异常28例(57.14%,28/49);中孕胎儿畸形筛查61例(包括15例同时接受早、中孕两次筛查),超声异常47例(77.05%,47/61),主要征像包括鼻骨发育异常21例(34.43%,21/61),颈项软组织厚度增厚20例(32.79%,20/61),左心室强光斑18例(29.51%,18/61),小指第二指节发育不良12例(19.67%,12/61),股骨及肱骨短小11例(18.03%,11/61),上述超声软指标可合并以下结构畸形,包括心脏畸形8例(13.11%,8/61),十二指肠梗阻4例(6.56%,6/61),颈部淋巴水囊瘤1例(1.64%,1/61).Ⅰ级一般产前超声检查57例,超声异常6例(10.53%,6/57).早孕筛查组超声阳性率与中孕筛查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孕筛查组、中孕筛查组超声阳性率分别与Ⅰ级一般超声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21-三体综合征产前超声表现以发现多发软指标为主,部分病例可合并结构畸形,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可提高21-三体胎儿诊断率,降低21-三体出生率.

  •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狭窄心肌应变

    作者:李文;邵宏增;章蓉;孙冬梅;李云萍;马兰

    目的 研究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LAD狭窄程度分为:A组(轻度狭窄,狭窄率≤50%)15例、B组(中度狭窄,50% <狭窄率<75%)19例、C组(重度狭窄,75%≤狭窄率<100%)26例,另选健康者30例为D组(对照组,经CAG证实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采用3D-STI软件获得四组受检者LAD供血区域节段心肌及左心室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包括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圆周应变(GCS).比较四组受检者应变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和轻度狭窄组比较,中度狭窄组部分节段心肌应变减低, GLS较轻度狭窄组减低,GLS、GRS、GCS较对照组均减低;与对照组、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各节段心肌应变及GLS、GRS、GCS均减低.结论 3D-STI可敏感检测不同程度单纯左前降支狭窄患者心肌应变减低.

  • 新型IMR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黄自立;李涛;杨立;罗春材;李雪萍;刘博

    目的 评价IMR新型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研究了30例冠脉搭桥术后CTA随访的患者,采用前瞻性的扫描模式,使用高级混合迭代重建技术(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HIR)和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 (knowledge-based 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 进行配对重建.主动脉、左心室、动静脉桥血管的CT值、影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主观影像质量(影像噪声、条形伪影、心血管结构的边缘锐利度)进行配对比较.结果 在评价的各个结构中,使用IMR方法进行重建,影像噪声低于HIR的重建方法, SNR和CNR都高于HIR的重建方法.视觉影像质量得分都高于HIR的重建方法.结论 IMR全模型迭代重建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搭桥术后患者的图像噪声,提高影像质量.

  • MRI灌注成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振宇;刘建营;盛立军

    目的 探讨MRI灌注成像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M) 和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GM 17例和NMBC 21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采用t检验比较病灶ADC值.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TIC).用Wilcoxon检验比较病灶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GM的TIC多为Ⅱ型,NMBC的TIC多为Ⅲ型,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GM和NMBC的早期强化率和大强化率分别为1.038 vs 0.902和2.085 vs 1.632,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MRI灌注成像对GM和NMBC的鉴别有一定意义,但GM与NMBC的鉴别仍需密切结合临床、MRI特征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18F-FDG摄取程度、Ki-67表达与DLBCL分期之间的相关性讨论

    作者:林乐军;李善春;谭贵萍;徐志英;李伟龙;姚小芹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摄取程度、核抗原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F-FDG PET/CT扫描.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平均摄取值(SUVave)与Ki-67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43,P <0.001;Ki-67指数与淋巴瘤分期显著相关( P <0.001),且Ki-67指数越高,临床分期越趋向晚期;18F-FDG平均摄取值与淋巴瘤分期无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大肿瘤直径及血LDH水平有相关性( P <0.05).结论 Ki-67与PET/CT在反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增殖情况及病灶的侵袭程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 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作者:韦明炯;赵宇新;刘雨峰;温界玉;马党捐;康彦智;张林凤;张端

    患者男,38岁.入院4个月前因高处跌落致右膝关节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处隐痛、胀痛、软组织肿块以及运动障碍,病程约为5个月.均行CT及MRI头部扫描检查,CT扫描检查.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髌骨肿瘤刮除术及骨水泥填充术,术中可见右髌骨内可见淡黄色肿瘤组织,皮质破损及关节面处未见明显破坏.

  • 精囊原发性平滑肌瘤1例

    作者:彭琳;田林

    患者男,46岁."左下腹部隐痛不适4天"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部隐痛不适.当地医院超声提示盆腔肿块.我院盆腔CT增强检查示(图1,2):盆腔左后方肿块,良性首先考虑,来源于精囊腺可能性大.门诊以"盆腔肿物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患者无尿痛、肉眼血尿及脓尿.既往史:1996年"精囊炎"病史,精液偶见少许血丝,近3年症状消失.体格检查:T 36.5℃、P 70次/min、R 20次/min、Bp 124/86mmHg.

  • 弥漫性淋巴管瘤病合并后胡桃夹综合征1例

    作者:刘国红;卞光利;彭爱琴;袁昌贵

    患者女,26岁.已婚,因"发现附件包块4天"于2016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5~6天前出现下腹隐痛不适,4天前查B超发现左侧附件囊肿.平素月经规则,14岁4~5天/30天,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2016年11月26日.3年前行破宫产术,自述术中因左侧附件血管扩张致大出血.

  • 胸椎半椎体合并对侧肋骨融合伴颈肋1例

    作者:孙昊洋

    患者女,9岁.因后背正中疼痛1周于2017年3月16日来院就诊.患者1周前剧烈运动时突感背部疼痛,范围局限,伴轻度活动受限,观察1周未见好转.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体检:脊柱活动度可,无运动障碍,T6 ~T8胸椎略侧弯,局部皮肤未见红肿,无压痛及叩击痛,胸腹部及下肢感觉、神经反射无异常.

  • 超声联合应用对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元幼女

    目的 探究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对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新生儿(均伴随颅脑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高、低频超声联合检查,比较高、低频超声及两者联合的颅脑疾病检出率,并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 早产儿的超声阳性诊断率96.72%明显高于足月儿的70.69%,180例颅脑疾病患儿,低频超声检出61例(33.89%)、高频超声检出140例(77.78%)、两者联合检出169例(93.89%).颅脑疾病类型主要为脑白质病变、颅内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囊肿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低频超声、高频超声检出率明显小于两者联合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采取高低频超声联合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无辐射、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临床诊断效果好,为新生儿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CT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芳云;唐秉航

    目的 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大径大于10cm,另外1例大径约9cm.4例出现胸膜及肺转移,其中1例并发肝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是一种比较罕见且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生殖细胞肿瘤,CT增强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 64排头颈CTA对颅内动脉开窗的诊断价值(附50例分析)

    作者:李立;钱伟军;韩新生;徐建军;武森;洪斌;李杰;李红敏;冯中全

    目的 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动脉开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动脉开窗患者的64排CTA临床资料,分析患者CTA特征及颅内开窗的临床意义.结果 50例颅内动脉开窗患者(单发48例,双发2例)共发现了52处开窗,位于基底动脉20处,前交通动脉18处,椎动脉颅内段7处,大脑前动脉2处(A1段1处、A2段1处),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2处,大脑中动脉1处,颈动脉1处,大脑后动脉P1段1处.形态呈裂隙状35处(开窗血管长度≤5mm),凸透镜状17处(5mm<开窗血管长度≤12mm).伴有6例动脉瘤患者的开窗发生率与44例无动脉瘤患者的开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处开窗CTA均能从多角度清晰显示它们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 64排CTA可无创诊断动脉开窗,可提高经血管颅内动脉介入治疗或头颈联合区手术的成功率.

  •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HRCT表现

    作者:陈文萍;刘松;潘霞;梁静;窦鑫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例经临床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的CT表现.结果 本组66例患者无明显异常,其余207例均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病变149例,包括磨玻璃渗出影、实变、结节、索条,肺间质病变96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蜂窝样改变、肺气肿,胸膜病变118例,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CT表现复杂多变,磨玻璃渗出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胸腔积液对其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 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与病理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王宏量;吕玉波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位于孟氏孔区的一种少见脑肿瘤,根据其CT和MRI特征可作出神经影像诊断,像突触素一类的免疫标记物对CNC的组织学诊断很有帮助;再结合肿瘤部位及患者发病年龄可明显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艾滋病相关神经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王媛媛;李宏军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可无创的进行人脑功能检测,并具有较高的较好的可重复性及空间分辨率,成为研究人体生理变化与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fMRI常用的方法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level dependent,BOLD)技术的功能性成像,通常包括任务态和静息态.静息态比任务态fMRI更简单易行,一致性更高.而在艾滋病领域,我们急需敏感性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艾滋病患者的脑功能改变.本文将综述静息态fMRI的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在艾滋病相关神经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系统性血管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莎莎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因大多数血管炎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血清学指标,因此,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表现出一定的重要性.目前该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仍存在困难和挑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飞跃发展,更多敏感的影像学技术被用于血管炎的相关检查中,为系统性血管炎的疾病诊断、疾病的活动评估及预后评估方面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系统性血管炎的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血管炎 影像学诊断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宋如昕

    随着剖宫产手术量的增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USP)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影像检查是诊断CUSP的重要手段,早期识别有助于降低妊娠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CUSP影像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人乳腺癌裸鼠模型肿瘤生长过程超声征象研究

    作者:王永娥;盛璇;范凤景;郭丹;刘德泉;丁红宇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过程中超声征象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剪成碎块,分别植入25只裸鼠左侧第一乳房脂肪垫下.每3天灰阶超声下观测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肿瘤血流情况,测量血流信号数量、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 随着肿瘤生长体积发展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形态由不规则形到椭圆或卵圆形再到微分叶状变化;不清晰的边界逐渐清晰;内部由不均质偏高回声变为筛网状低回声然后变为不均质偏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出现在其体积发展速度较快阶段.血管数量、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每个肿瘤各时间点测量的数据具有波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动物模型,可以在活体研究乳腺癌自然生长过程形态学和血流变化规律,通过超声研究这一过程变化特征,为后续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