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前三维超声诊断胎儿椎体形成障碍

    作者:魏秋菊;蔡爱露;王晓光;解丽梅;王冰;王心田

    目的 探索三维超声诊断胎儿椎体形成障碍的价值,并通过发育异常的与发育正常的椎体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资料比较,为产前可疑的椎体形成障碍建立诊断标准.方法 选择30例正常胎儿和13例可疑椎体形成障碍的胎儿,正常胎儿选择生理弯曲角度大的颈胸段和腰骶段脊柱矢状切面进行三维重建,在二维超声怀疑椎体畸形时,选择感兴趣区进行重建,储存数据,与胎儿磁共振(MRI)、新生儿或引产后X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在30例正常胎儿中,三维超声更适于进行胎儿脊柱的检查,特别是对脊柱生理弯曲明显的位置检查更有优势;13例怀疑椎体形成障碍的胎儿中,证实7例为半椎体,2例为蝴蝶椎,2例为蝴蝶椎、半椎体混合畸形,1例为冠状椎体裂和矢状椎体裂,1例失访.其超声图像特征明确,明显区别于脊柱裂.结论 三维超声有助于椎体形成障碍的检出,可能为出生后改善由椎体形成障碍引起的脊柱畸形的预后提供信息.

  • 胎儿胸椎融合畸形超声误诊为半椎体1例

    作者:蒋吉鹏;唐缨

    孕妇,28岁.孕1产0,孕28周.超声检查:双顶径70 mm,头围223 mm,腹围203 mm,股骨长51 mm,肱骨长45 mm;颅骨环光滑完整,胸椎排列异常,矢状面显示胸椎部分椎体骨化中心回声缺失(图1);冠状面显示脊柱向右轻度侧弯.超声提示:宫内孕,单活胎;胎儿脊柱畸形(半椎体?).因胎儿同时合并其他畸形而引产,引产一男婴,婴儿外观未见明显异常,脊柱CT三维重建显示第3~6胸椎椎体融合,左侧横突融合,第3~6肋骨排列不整齐,部分融合,脊柱胸段向右侧轻度弯曲(图2).

  • 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

    作者:周翠翠;陈莉;赵景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脊柱半椎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胎经随访证实的胎儿脊柱半椎体的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比较二维超声、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诊断半椎体的准确率.结果 11胎半椎体中,单发9胎,其中6胎为胸椎、2胎为腰椎、1胎为骶尾椎病变,胸腰段多发畸形2胎,其中1胎合并椎体融合.二维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7胎(7/11,63.64%oo),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11胎(11/1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准确定位半椎体9胎(9/11,81.82%o),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准确定位半椎体10胎(10/11,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可提高诊断胎儿半椎体准确率,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半椎体.

  • 多层螺旋CT诊断半椎体畸形1例

    作者:王德韧

    患者女,13岁.腰痛1年,曾行X线平片检查可疑半椎体畸形引起脊柱向右侧弯曲,近日腰痛加重,遂来我院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GE 64排螺旋CT扫描机,120 kV,350 mAs,层厚0.625 mm,经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中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重建图像示腰3半椎体畸形(图1),上位椎体向右侧弯曲,腰2/3棘突融合(图2).诊断:腰3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

    作者:李婧宇;王斌;蔡爱露;解丽梅;王晓光;王冰

    目的 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9胎于经引产或产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半椎体畸形胎儿的产前超声资料.结果 胎儿脊柱矢状位示脊柱失去正常生理弯曲,病变椎体排列不整齐,较正常椎体小;冠状位示病变椎体呈三角形或楔形,脊柱侧弯或成角畸形;轴位示病变椎体变小,形态不规则.半椎体14胎(14/29,48.28%)发生于胸椎、13胎(13/29,44.83%)发生于腰椎、2胎(2/29,6.90%)发生于骶尾椎.12胎(12/29,41.38%)合并共15种其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为常见.结论 胎儿半椎体畸形超声具有一定特征,先天性心脏病为常见合并畸形.

  • 产前三维超声诊断及评价胎儿半椎体

    作者:魏秋菊;蔡爱露;王晓光;解丽梅;王冰;王心田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及所致脊柱侧弯的价值.方法 对中晚期妊娠正常胎儿30胎及9胎二维超声疑诊半椎体胎儿进行三维超声检查,与X线片及引产后数据进行对照.结果 三维超声对30胎正常胎儿脊柱冠状面的显示率为100%(30/30),二维超声仅为30.00%(9/30).9胎疑诊半椎体胎儿中,7胎为半椎体,2胎为蝴蝶椎、半椎体混合畸形.对超声发现的8胎脊柱侧弯胎儿测量Cobb角,与X线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91).结论 三维超声有助于诊断及评价胎儿半椎体,可为产前评估胎儿半椎体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多信息.

  • 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的护理

    作者:李燕晖;鲁秀平;郑艳红;李卫平;郭书姣;陈晓颖

    总结了18例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牵引护理、肺功能训练等,术后注意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体位及皮肤护理、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等。18例手术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效果良好。

  • 半椎体畸形的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特征分析

    作者:樊慧;张立琼;栗河舟;郝长付

    目的 探讨胎儿半椎体二维及三维典型超声图像表现及产前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产后影像学确诊的36例半椎体的产前二维及三维超声典型图像.结果 36例胎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脊柱形态改变,受累节段仅有一半椎体,其中单发10例,多发26例;9例未合并畸形,27例均合并其他畸形;引产29例,7例足月分娩.与产后X线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产前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33%(30/36),三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44%(3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结论 三维超声在产前诊断半椎体优于二维超声,同时在超声诊断半椎体时注意是否合并畸形及其鉴别诊断对产前具有重要意义.

  •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

    作者:王红强;高延征;张敬乙;王振

    目的 研究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11例,其中胸椎半椎体5例,胸腰段2例,腰椎4例.随访观察患儿脊柱侧后凸矫正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2.6~7.0 h,平均(4.6±1.2)h.出血量350~2200 ml,平均(850±156)ml.固定融合节段2-12椎体,平均(4.2±0.8)个椎体.术后X线显示患儿半椎体切除完全,侧后凸明显改善,侧凸平均矫正率(67±9)%,后凸平均矫正率(51±8)%.术后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安全可靠.

  • 经椎弓根椎体去松质骨切除治疗儿童胸腰段半椎体并侧后凸畸形

    作者:贺仕雄;韩毅;蔡力;郑伟;冯枭;赵东;赵宗伟

    目的 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去松质骨切除治疗儿童胸腰段半椎体并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自2006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的儿童胸腰段半椎体并侧后凸畸形7例均行经椎弓根椎体去松质骨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24.8±3.5)个月.手术时间160~200 min,平均(182±25) min.术中出血量1200~2000 ml,平均(1520±200)ml.固定融合节段4~10节.脊柱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50.5±16.3)°矫正到术后1个月(16.7±5.4)°,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8.9±21.5)°矫正到术后1个月(19.8±10.7)°,3例有神经系统损伤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8.0±1.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24.0±1.5)分.结论 儿童胸腰段半椎体并侧后凸畸形应尽早手术干预,经椎弓根椎体去松质骨切除技术能达到满意矫正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半椎体骨骺破坏骶棘肌肌力均衡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

    作者:陈兴;李宏伟;马远征;商斌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先天性侧方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半椎体骨骺破坏止长、骶棘肌肌力均衡,利用肌肉牵拉结合术后外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共10例.结果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年,平均3.5年,10例平均矫正度数17°,无一例畸形加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术式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更接近自然矫正,创伤小、出血少,对3~5岁因畸形椎体导致的脊柱侧弯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单一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先天性脊主畸形

    作者:蒋淳;姜晓幸;冯振洲

    目的 探讨经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椎间融合器在先天性脊柱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切除区域植入榷体间融合器,以此为支点,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矫形区域行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后经过平均近12个月的随访.对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等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见半椎体切除彻底,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随访中未见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现象.结论 后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后,在缺损区域植入椎体间融合器,既可以帮助术中矫形,又可促进手术区域的融合和矫形的保持,减少假关节的发生和内固定的失败.

  • 后路单侧经椎弓根半椎体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刘祖德;李新锋;胡光宇;陈滨;钟贵彬;臧危平;劳立峰;王涵涛

    目的 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部分半椎体保留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18例先天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纳入随访研究,平均年龄16.17岁(14~21岁),术前测量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的节段性主弯Cobb角45.39°±6.81°,头侧代偿弯Cobb角27.5° ±2.71°,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26.44°±6.85°,顶椎偏距为4.28 ±0.58cm,节段性后/前凸角度为14.11°±18.07°.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一期经半椎体椎弓根截骨,双侧固定矫正侧凸畸形.随访时间为14.17±6.56个月.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2.82±0.74h,术中失血量317.22±65.15ml.术后节段性主弯Cobb角为11.33°±4.68°,矫正34.06°±7.88°,末次随访14.61°±4.96°;头侧代偿弯Cobb角为8.72°±1.44°,矫正18.78°±3.17°,末次随访18.78°±3.17°;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7.98°±1.82°,矫正18.47°±5.83°,末次随访18.47°±5.83°;节段性后/前凸角为-1.94°±12.35°,矫正14.94°±10.18°,末次随访-1.5°±12.67°.顶椎偏距的矫正为2.31±0.52cm,末次随访2.1±0.24cm.术中没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没有发生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半椎体经椎弓根截骨矫形能有效矫正轻、中度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术中失血量,矫形效果满意,所选病例骨骼发育相对成熟者,避免矫形丢失.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半椎体切除的初步疗效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涛;孔清泉;陈日高;周忠杰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经胸前路行半椎体切除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 胸椎半椎体畸形患者7例,男3例,女4例,年龄12~17岁,T103例,T112例,T122例.全麻后在半椎体侧胸廓腋中线7~8(或8~9)肋间隙作-锁孔建立观察通道插入胸腔镜.在与半椎体同水平面所对应的肋间隙的腋中线至腋后线做5~7cm切口并经肋间隙开胸.暴露半椎体后在胸腔镜监视下切除半椎体及相邻的椎间盘.关胸后一期或二期经后路切除半椎板及附件,并应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 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由平均41°减为21°,矢状位由平均36°减为1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双下肢神经症状.短期随访患者切口瘢痕小,无肋间神经痛,脊柱融合及内固定物良好.结论 经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半椎体切除治疗胸椎半椎体,在保证前、后联合手术的矫正率同时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手术瘢痕.

  • 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李海江;李超;付青松;周宇;赵刚;于海洋

    评价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2007年4月~2010年3月收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4~22岁,平均17.1岁;半椎体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型,T11 3例,T12 4例,L1 1例,L2 3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25°,平均94.4°,侧凸柔韧性为17.4%~28.9%,平均24.8%;后凸Cobb角72°~145°,平均101.1°;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1.5~5.5cm,平均2.9cm.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1例合并脊髓拴系和脊髓纵裂者,术中一期行骨嵴切除,解除拴系.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5~10.0h,平均7.7h;术中出血量1000~7000ml,平均3500ml.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切除肋骨小头时引起左侧胸膜撕裂,发生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破背部皮肤,1枚螺钉钉尾外露,术后3个月取出该枚螺钉.术后侧凸Cobb角7°~54°,平均28.0o,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Cobb角20°~36°,平均27.8°,平均矫正率为71.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 ~2.3cm,平均0.6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2~2.5cm,平均0.7cm;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选择TV作为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比选择稳定椎(stable vertebrae,SV)平均节省了1.09个椎体,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 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陈日高;宋跃明;刘立岷;李涛;龚全;曾建成;刘浩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CS)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5月到2007年5月,采用一期开放前路或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31例CS患者.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为14岁3个月(4岁8个月~21岁3个月).随访观察对侧凸、后凸以及躯干平衡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450min.平均为333min.术中出血210~1900ml,平均750ml.固定节段为2~6节,平均3.7节.1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2周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侧大腿前方感觉过敏、疼痛,观察1周后症状消失.随访7~54个月,平均18.5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48.9°,末次随访时为16.30°平均矫正率为66.7%.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1.10°,末次随访时为16.2°,平均矫正率为47.9%.躯干偏移和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可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和融合率.

  • 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状况与外科矫形选择

    作者:王孝宾;王冰;吕国华;李晶;李亚伟;卢畅;康意军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l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l2.1°±8.0°(P=0.000),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脊柱畸形

    作者:张宏其;刘少华;郭超峰;陈凌强;付美奇;陈小明;王永福;陈静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同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0°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骨盆平衡的影响

    作者:杨凯;陶惠人;李寰;冯超帅;苏薇;杨卫周;张波波;段春光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 °± 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 X线平片与三维CT重建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半椎体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雪松;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

    目的:评价术前X线平片、三维CT重建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半椎体周围解剖结构的分辨能力,以完善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治疗的目的性.方法:对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后路(6例)或前路(5例)或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2例)、软组织松解、器械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或单纯后路器械矫形植骨融合术(3例).比较患者术前X线平片、三维CT重建与术中所见关于半椎体周围解剖结构描述的符合率.结果:16例患者术前三维CT重建与术中所见关于半椎体畸形前或后面解剖结构特点的描述符合率为16/16.而术前X线平片半椎体前侧和后侧观察结果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分别为5/7和1/11.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X线平片仅能大致了解半椎体前侧的分节情况,而不能准确反映后侧结构的异常情况.三维CT重建可更准确显示半椎体畸形的位置与结构,为完善手术计划提供依据.

10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