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椎半椎体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作者:邢文华;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赵岩;付裕

    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

    作者: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张立;于淼;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 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 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出血量150~ 1000ml (585±319ml).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王晓东;吴起宁;郭华;宋宗让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周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同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柬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同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同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0±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 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后新发侧凸畸形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曦;宋跃明;刘立岷;汪雷;周春光;丰干均;修鹏;周忠杰;王亮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新发侧凸畸形(emerging scoliosis,ES)的临床特征以及处理策略.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月,168例单发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在我科接受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2例发生ES.ES诊断标准:①新发弯Cobb角较术前同节段Cobb角进展≥20°;②同时新发弯主弯顶椎距离融合节段端椎的节段≥2(近端融合椎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以下);③排除半椎体切除不完全、融合内固定失败等因素.男4例,女8例;年龄11.8±3.2岁(5~15岁,其中10岁以下2例,10~15岁10例),融合节段数为2.7±1.0节(2~5节),随访34.0±10.0个月(18~50个月).收集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等影像资料,对比分析患者主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新发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角度、术后融合交界区后凸角度等指标.结果:12例ES患者术前半椎体所在节段为胸腰段8例,胸段4例.经初次手术,患者半椎体节段侧凸Cobb角由术前36.1°±14.4°(21.8°~69.0°)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8.9°±8.5°(0°~19.5°)(P=0.000),平均矫正率为75.3%;节段后凸角从术前25.9°±12.8°(15.5°~40.2°)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5°±4.3°(4.0°~14.7°)(P=0.014).术后ES出现时间:术后3个月5例,6个月7例.7例患者术后ES的节段与术前代偿弯节段一致.5例患者接受观察,其中1例ES进展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其他4例患者平均随访至术后25个月(18~36个月),ES角度无明显进展(平均25°→32°);7例患者接受支具治疗,其中4例支具治疗效果满意,支具治疗后平均随访36个月(24~42个月),ES角度有所改善(平均34°→23°).4例患者在观察或支具治疗失败后(ES角度>45°且发展为结构弯),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12~36个月),ES角度由平均52°(45°~6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3°(0°~25°),且均未出现其他继发畸形.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ES的发生率约为7%,胸腰段半椎体(T11~L1)及初次手术患者年龄偏大(青春期)为其可能风险因素,其发生和进展较为迅速(3~6个月内),针对该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应采用“观察—支具—手术”的阶梯性治疗策略.

  • 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椎体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李其一;仉建国;邱贵兴;沈建雄;李书纲;郭建伟;张延斌;王升儒;杨阳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有病例均行全脊柱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测量侧后凸的节段性Cobb角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通过CT三维重建,对半椎体畸形进行分型;测量站立正位及凹侧Bending像上L4、L5和S1椎体的倾斜度(即相应椎体上终板与双侧髂嵴高点连线的夹角),计算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年龄≤6岁,B组,年龄7~12岁,C组,年龄≥13岁,对各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例(94.6%)患者为单个半椎体,5例患者为2个半椎体.其中55个(56.1%)半椎体为完全分节型,43个半椎体为不完全分节型.节段性侧凸Cobb角42.5°±15.9°(12°~93°),柔韧性为(26.6±17.9)%(0~90%),顶椎椎体偏距为22.4±14.5mm(2~72mm).51例(54.8%)患者有局部后凸,Cobb角度为20.5°±20.3°(2°~94°).13例患者冠状面失平衡,19例患者矢状面失平衡.L4、L5和S1椎体在站立位正位X线片上的倾斜度分别为23.5°±10.2°、17.2°±9.0°和9.8°±5.9°;18例S1椎体倾斜度≥15°,其中5例倾斜度≥20°.L4和L5在凹侧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分别为14.5°±10.6°和12.0°±8.8°,椎体倾斜的柔韧性分别为(43.4±29.1)%和(39.3±29.5)%.A、B、C三组L4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在分别为7.6°±6.6°、13.9°±10.5°、21.1°±9.8°和(59.1±34.0)%、(42.9±25.7)%、(31.4±22.0)%,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分别为7.0°±6.6°、11.1°±8.5、17.2°±8.7°和(41.8±33.8)%、(39.1±23.4)%、(25.6±21.9)%,三组L4、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平均倾斜度和柔韧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半椎体畸形常伴有远端椎体的倾斜,L4和L5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柔韧性随年龄增加而减低.术前对L4、L5和S1椎体倾斜度以及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测量对决定远端融合椎及矫形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

    作者:王玉;刘臻;孙旭;李洋;王斌;钱邦平;邱勇;朱泽章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时年龄3~13岁(8.4±2.9岁).半椎体位于L4/5 11例,位于L5/S1 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上局部侧凸角、代偿弯Cobb角、上端固定椎倾斜角、躯干偏移和矢状面上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VA),对冠状位平衡状态进行分型;并记录术后和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5.0~13.0年(6.5±2.4年),固定节段2~4个(2.9±0.6个)椎体.患者术前腰骶部原发弯Cobb角为29.8°±10.1°,术后矫正至6.5°±5.1°(P<0.001),矫正率为(76.2±18.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4°±5.4°和7.8°±6.1°,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冠状面平衡状态A型5例,B型6例,C型10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显著性改善.术前冠状面躯干偏移为24.5±14.2mm,术后矫正至14.6±11.9mm (P<0.01),矫正率为(41.9±59.3)%;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9mm和9.8±8.0mm.近端代偿弯由术前的22.9°±11.1°矫正到术后8.5°±5.2°(P<0.001),矫正率为(61.3±2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1°±6.0°和11.9°±6.5°,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上端固定椎倾斜角为14.4°±7.1 °,术后即刻为2.6°±3.8°(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 °±4.0°、3.8°±4.2°,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上,术后及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SVA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术中矫形时发生凸侧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右足背伸肌力下降,保守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2例代偿弯进展,1例行翻修手术.结论: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一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明显矫正腰骶部原发畸形,改善近端代偿弯及冠状面失平衡,并且矫形效果在远期随访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维持.

  • 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赵清华;俞杨;钱邦平;刘臻;朱锋

    探讨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3月收治的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例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入院时年龄2~19岁,平均11.5岁.术前侧凸Cobb角15°~97°,平均52.2°;后凸Cobb角25°~105°,平均63.5°;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1.2~5.6cm,平均2.7cm.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1)初次手术术式本身的局限性(3例);(2)内固定选择不当或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同时未行半椎体切除和植骨融合术(4例);(3)初次手术未切除致畸形的半椎体且未植骨(2例);(4)术中操作不当(1例);(5)内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合并半椎体切除不彻底(1例).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翻修手术无大血管损伤、感染、死亡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原神经症状加重.术后侧凸Cobb角2°~66°(平均22.3°),平均矫正率为64%;后凸Cobb角2°~61°(平均26.1°),平均矫正率为59.6%;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7~2.5cm,平均1.4cm.随访1~5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4°~63°,平均23.8°;后凸Cobb角0°~59°,平均29.9°;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3~3.1cm,平均1.2cm.术后1年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初次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是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合适的翻修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三维CT成像在先天性半椎体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梦昆;李伟强;劳汉昌;杨震龙

    先天性半椎体系脊柱发育上的先天性异常,使脊柱生长不平衡导致短而僵硬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多需手术切除半椎体.以往根据X线片评估半椎体位置和形态来决定手术进路和切除范围.但由于半椎体解剖异常以及骨骼影相互重叠,致平片上的半椎体与相邻椎的解剖关系常不易辨认.为了更好地明确先天性半椎体骨结构的病理解剖情况,我院近几年来对5例经X线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三维CT重建,正确指导了手术治疗.

  • 后路经椎弓根儿童半椎体全切除术的近期疗效评估

    作者:俞杨;陈文俊;邱勇;王斌;钱邦平;朱泽章;朱锋;孙旭;马薇薇

    目的 评估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儿童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的27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3~10.0岁,平均5.5岁.半椎体位于胸椎12例,位于腰椎1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评价术后矫形效果及随访失代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6 h,平均4 h;术中出血300~2200 ml,平均750 ml.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4.4个椎体.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主弯Cobb角均值术前40.0°,术后12.6°,末次随访15.2°.局部侧凸Cobb角均值术前35.6°,术后11.6°,末次随访12.1°.顶椎偏移均值术前16.5 mm,术后7.5 mm,末次随访7.6 mm.半椎体位于胸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26.4°,术后14.6°,末次随访15.5°.半椎体位于腰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11.2°,术后3.9°,末次随访4.8°.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2例(各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需翻修和1例术后骨盆倾斜者,无术后神经损害病例.结论 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伞切除术可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近期随访无丢失.并且此手术适用于儿童中胸、下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

  •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对称移位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田野;王亭;邱贵兴

    患者女性15岁,主诉后背不对称2年.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的右侧肩胛部高起,并且头向左侧倾斜.全脊柱平片检查发现两个分别位于C7和T4的完全分节半椎体,这两个半椎体分别引起一个凸向左侧的颈胸段侧凸(C5~T3,Cobb角55°)和一个向右侧的胸段侧凸(T4~T10,Cobb角73°),同时还有一个位于腰段的代偿性侧凸(T11~L4,Cobb角41°).患者的Risser征0度,但有月经史已经1年.脊髓造影检查没有发现椎管内畸形,CTM和三维重建检查进一步证实上述两个完全分节的半椎体.

  • V型截骨刀在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中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黎一兵;郭华;吴起宁;宋宗让;王晓东;昌震

    胸腰段完全分节的不对称半椎体,常导致脊柱侧后凸畸形,大多需后路截骨治疗~([1-2]).临床上常用的截骨刀前方为方形,容易向两侧滑动损伤周围组织.为此,我们1999年1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V型截骨刀(2008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029581.1),并于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于临床,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侧后凸畸形58例,效果满意.

  • 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娜;王莉;马玉庆;姚苓;张铁娟;吴青青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妇产医院经超声诊断的48例胎儿半椎体的病例,包括本院超声筛查诊断的10例和外院来本院会诊的38例,并将三维超声图像与产前或产后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在本院筛查病例中胎儿半椎体检出率为0.13‰.48例病例中,单发34例(颈椎1例、胸椎18例、腰椎13例、骶椎2例),多发14例(胸椎3例、腰椎3例、胸椎合并腰椎6例、腰椎合并骶椎1例、颈椎合并胸椎和腰椎1例);合并其他畸形16例,无合并畸形32例;足月分娩14例,引产34例.三维超声检查均可见脊柱排列异常,椎体形态改变,与产前或产后影像学检查比较,诊断准确率为91.67%(44/48).结论 三维超声对胎儿半椎体的诊断更准确、直观,是二维超声很好的补充,能为临床诊断、鉴别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筛查

    作者:何敏;张波;杨太珠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筛查对胎儿半椎体畸形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建卡进行产前检查和外院超声筛查提示胎儿半椎体畸形来本院会诊的孕妇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单胎妊娠为7例,双胎之一为1例.回顾性分析其胎儿半椎体畸形的资料,总结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征,并对胎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出生后(引产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8例胎儿半椎体畸形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椎体回声模糊、冠状切面可见病变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或成角畸形,三维超声能更清晰、直观的显示椎体病变.8例孕妇中,5例进行了胎儿MRI检查,其中4例在本院足月分娩,产前MRI及产后X射线检查均证实了半椎体畸形的诊断,1例早产(未进一步随访);另3例在外院引产,产后婴儿外观可见脊柱畸形.结论 胎儿半椎体畸形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对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胎儿MRI是重要的验证和补充诊断手段.产前筛查胎儿半椎体畸形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蛋壳技术联合后路短节段固定矫治进展性半椎体畸形

    作者:勾瑞恩;崔京福;刘纪恩;母心灵

    目的 评估经后路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钉棒系统短节段固定矫治进展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完全分节性半椎体引起的进展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6.2~11.7岁,平均8.2岁.取后正中切口,应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临近节段,术后佩戴支具3个月;比较术前术后全主弯角度、头侧代偿弯角度、尾侧代偿弯角度,半椎体节段侧弯角、半椎体节段后凸角、计算矫正率.结果 手术时间150 ~450 min,平均(198 ±21) min;术中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600±120) mL.术中1例患者现椎弓根切割,经重新调整,于上位椎体椎弓根置钉加压,短节段固定,矫形效果满意,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矫形未见明显丢失.19例半椎体畸形患儿术后随访2年主弯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69.7%,头侧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74.3%,尾侧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69.4%,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角矫正率58.9%,半椎体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131.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l周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尚未固化时,经后路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钉棒系统短节段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效果满意.

  • 胎儿半椎体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韩珉;胡波;林霞;付庆明;周碧华;姜智南

    目的: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后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诊断为半椎体畸形的27例病例(包括引产及足月产儿),所有病例产前均行胎儿超声及MR检查.分析半椎体的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表现,并将产前超声、产前MR与产后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对足月产儿行手术治疗并计算Cobb角矫正率.结果:27例胎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脊柱形态改变,受累节段仅有一半椎体,其中单发9例,多发18例;8例未合并畸形,19例均合并其他畸形.27例胎儿,引产19例,8例足月分娩.与产后X线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准确率92.5%,产前MR准确率96.3%.27例胎儿,染色体培养成功25例,正常核型68.0%(17/25),异常核型32.0% (8/25),其中多发半椎体畸形异常核型占47.1%(8/17).8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3岁组6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38.02%;>3岁组2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24.98%.结论:胎儿半椎体畸形具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准确性接近MR,其对半椎体畸形的诊断及对胎儿合并畸形的整体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优生优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作者:郭伟韬;祝葆华;曾荣;孙欣;刘思景;肖启贤;陈子秋

    目的:评价后方人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人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孟丹丹;闫京冉;张俊娥

    为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案,对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前后行护理观察:通过心理护理、清醒试验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监测、轴心位翻身等护理方案实施,患者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护理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是:心理护理、早期生命体征监测、清醒试验训练、轴心位翻身、并发症预防等.

  • 一期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固定矫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

    作者:严晓云;李玉伟;鲁秀平

    目的:观察和总结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术治疗胸腰椎半椎体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28例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术,并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随访12~42个月。结果患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2~6h。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钉棒移位断裂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双下肢酸沉麻木,给予脱水剂2~3d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侧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5.5°,后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0.8°。住院13~19d,平均住院15.3d。X线摄片检查28例均获坚强融合,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脊柱柔韧性训练、牵引护理、肺功能训练及各项准备,术后保持正确体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不稳定的情况、观察并记录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注意切口及引流情况、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积极的康复功能训练及支具的正确佩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1 例颈胸段半椎体脊柱侧弯经颈前、后路行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手术护理

    作者:俞莉;胡晓莉;赵杉杉

    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在胚胎期脊柱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椎分节不全或/和形成不良所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认为针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前后路植骨融合是脊柱畸形节段达到牢固融合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防止畸形进展.

  •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费琦;原所茂;吴志宏;王以朋;邱贵兴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由于中轴骨发育障碍引起的脊柱三维畸形[1],已证明胚胎期一种过渡性组织--"体节(somite)"决定中轴骨形成,其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椎畸形,包括椎体形成障碍(半椎体、楔形椎和蝴蝶椎)和分节不[2].

106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