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Edition) 동남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3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6264
  • 国内刊号: 32-16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265
  • 曾用名: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6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唐萌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

    作者:陆琪;梁宗保;徐燕;王姗娜;徐得微;张思启

    目的:研究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与母亲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20个项目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核查表,对446名学前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在强迫性行为上明显高于女孩,而女孩在抑郁倾向上显著高于男孩.(2) 母亲的述情障碍对学前儿童内隐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对儿童的抑郁倾向、社交退缩以及强迫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情感描述障碍对儿童的抑郁倾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母亲的述情障碍可能会对学前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 吡格列酮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研究

    作者:万政强;陈晨;伏林山;孙关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UNEL法检测吡格列酮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吡格列酮刺激后对胶质瘤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吡格列酮能够下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MMP-2蛋白表达,上调Bad、Bax蛋白表达水平.转染β-catenin siRNA后检测发现MMP-2表达降低,Bad、Bax表达上调.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抗胶质瘤的功效.吡格列酮可能通过β-catenin介导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

  • 子痫前期患者血脂水平及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汤琳琳;徐友娣;薛鑫源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PE)患者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研究LPL基因HindⅢ和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与PE的关系,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其在PE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标准选取PE患者142例作为实验组,并收集157例同期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两组LPL基因HindⅢ和PvuⅡ酶切位点的多态性.结果:(1) 实验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载脂蛋白B(Apo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亦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的脂质成分LP(a)高于正常组(P>0.05);载脂蛋白A1(ApoA1)低于对照组(P<0.01).PE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TC-HDL)/HDL,A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 LPL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H+H+、H+H-、H-H-基因型,实验组分别为117(82.4%)、19(13.4%)和6(4.2%),对照组分别为108(68.8%)、36(22.9%)和13(8.3%).实验组等位基因H+ 253(89.1%)、H- 31(10.9%),对照组等位基因 H+ 252(80.3%)、H- 62(19.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基因型P=0.024,等位基因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PL基因PvuⅡ酶切位点基因型(P+P+,P+P-,P-P-)及等位基因(P+,P-)分布频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86,等位基因P=0.528).(3) LPL-HindⅢ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显著,H+H+基因型的TC、TG、LDL、ApoB及(TC-HDL)/HDL明显高于另两种基因型(P<0.01),HDL及ApoA1低于另两种基因型(P<0.01),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LPL-PvuⅡ各基因型间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PE患者存在明显脂质代谢异常,并具有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2) LPL基因HindⅢ位点多态性影响个体血脂水平,H+H+基因型携带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3) LPL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PE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携带H+等位基因的孕妇可能更易发展成为PE.PvuⅡ酶切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PE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 术中椎管内脊髓造影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兆红;吴德慧;马超;戴维享;吴继斌;冯杰;赵猛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造影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间接判断椎管内骨块的复位情况,为术中减压与否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2010年间2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害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行椎管内脊髓造影,间接判断椎管内突入骨块的复位情况,根据脑脊液的回流有无梗阻以及梗阻程度判定是否行一期椎管减压,对于术中撑开复位后脊髓造影显示造影剂梗阻,或者脑脊液回流延迟现象>1 min者均行椎板切开减压,侧后方推顶复位骨块,再次造影判定复位情况.术后评价指标:患者矢状位后凸Cob角、伤椎矢状位高度指数、椎体压缩比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以及术后1年随访椎体矢状位高度丢失情况和矢状位Cob角变化.结果:29例患者术中均行一期脊髓造影,造影例次43 次,其中17例造影通畅,保留椎板不行椎管减压,12例造影剂梗阻或流动迟滞,行椎管减压,骨块推顶复位,再次造影通畅,造影阴性结果93.1%,假阴性结果6.9%.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6个月,伤椎椎体压缩比率由术前38.9%±11.2%恢复至术后16.8%±6.1%,随访时为20.7%±7.3%;局部后凸角Cob术前(15.8±4.6)°恢复至术后(7.0±2.6)°,随访时为(9.0±3.4)°;伤椎矢状位高度指数术前44.6%±9.3%改善至术后78.4%±7.5%,随访时为75.6%±7.9%.神经功能除Frankel A 级无恢复外,其余B到D级均有1~2级功能改善.未减压组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可采用脊髓造影,间接判定椎管骨块复位及神经受压解除情况,对于造影显示无梗阻或无脑脊液回流迟滞者可保留椎管后柱结构,造影显示脑脊液回流梗阻及回流迟滞者推荐行一期椎管减压融合,复位椎管内骨块治疗.

  • 经膀胱造瘘口采用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膀胱铸型结石(附一例报告)

    作者:叶杨;郑奇传;包娟

    目的:探讨经耻骨上膀胱造瘘口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永久性膀胱造瘘合并膀胱铸型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经永久性膀胱造瘘口入镜,对1例需永久性膀胱造瘘合并膀胱铸型结石的患者行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该患者通过永久性膀胱造瘘口进镜碎石成功,碎石时间158 min.术中、术后无膀胱痉挛、大出血、膀胱穿孔、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经结石成分红外光谱分析提示为感染性结石.结论:经耻骨上膀胱造瘘口行肾镜EMS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是治疗永久性膀胱造瘘合并膀胱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CKD患者尿沉渣中CCN2/CCN3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陈珑;高民;刘丹;倪海峰;曹玉涵;刘宏;张建东;刘必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尿沉渣中CCN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CCN3(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因子,NOV)mRNA检测及其在监测肾脏损伤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包括35名非糖尿病的CKD患者和12名健康成人.尿沉渣中CCN2/CCN3 mRNA的检测采用Real time-PCR方法.35例CKD患者中17例患者接受了肾活检,这些肾活检组织的肾小球病变程度经PAS染色后评估.结果:CKD患者组尿CCN2/CCN3 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其尿沉渣mRNA的水平与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并不相关,尿沉渣CCN3mRNA的水平与肾小球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此外,尿沉渣中CCN2/CCN3的比率与肾小球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尿沉渣中CCN2/CCN3mRNA的比值与CKD患者的肾小球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该项检测可能成为非创伤性评估CKD患者肾脏病变程度的有效检查手段.

  • Annexin A1调控胰腺癌细胞迁移

    作者:汤晓东;周家华

    目的:鉴定Annexin A1胰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构建Annexin A1的干扰质粒,筛选低转移细胞的干扰稳定细胞系.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鉴定迁移能力.结果:Annexin A1表达的下调能促进低转移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Annexin A1抑制低转移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

  • hsa-miR-21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

    作者:黄海进;徐广峰;焦峰

    目的:观察人消化道肿瘤细胞株hsa-miR-21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sa-miR-21的靶基因,进一步分析其潜在功能,为其后续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胃癌细胞株AGS、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A109以及正常人食管上皮细胞株Het-1A中hsa-miR-21表达水平;应用pubmed检索hsa-miR-21已知相关文献;应用miRbase和NCBI数据库分析hsa-miR-21序列保守性和所在基因组特征;应用TargetScan、PicTar及miRanda预测hsa-miR-21的靶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 AGS、QBC939细胞株中hsa-miR-2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明显高于Het-1A细胞;(2) 已有研究证实hsa-miR-21与多种肿瘤相关;(3) miR-21在多个物种间具有序列保守性;(4) Hsa-miR-21靶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和Notch信号通路的正向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涉及Notch、细胞周期和轴突导向等信号转导通路.结论:hsa-miR-21可能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参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机制.

  • 人工流产术与药物流产术造成不孕原因的比较分析

    作者:程卫东

    目的:比较分析行人工流产术和药物流产术后造成不孕的原因.方法:对从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到本院行人工流产术或者药物流产术后继发不孕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宫腹腔镜联合下直视检查以查出患者不孕的具体原因.结果:52例行人工流产术后不孕的患者中,因患有盆腔炎症疾病继发不孕的有35例,占67.3%;30例行药物流产术后不孕的患者中,因输卵管有不同程度阻塞继发不孕的有19例,占63.3%.多次进行流产手术的患者不孕率会比只行1次流产手术的患者不孕率高.结论:盆腔炎疾病是行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而输卵管阻塞是行药物流产术后患者不孕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采取措施、规范操作,防止因行流产手术而继发不孕的发生.

  •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成佳;何仕诚;滕皋军;方文;郭金和;邓钢;朱光宇;李国昭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126例.主要随访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灶数目、有无假包膜、肝硬化CT分级、是否外科术后、术中碘油用量、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术后Child-Pugh分级及TACE次数等相关数据.术后1个月肝功能不能恢复至术前Child-Pugh分级者,被认为TACE对肝功能有影响.将以上12变量因素分别赋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将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引入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Child-Pugh分级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者为20.6%(26/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假包膜、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TACE次数及肝硬化CT分级这些变量与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相关因素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E次数、栓塞血管支及有无假包膜等因素对TACE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影响较大.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是能否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ACE次数、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有无假包膜.

  • 锌-α2-糖蛋白对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田小强;王徐溢;常立功;吴鹏;蔡云朗;龙启强;黄培林

    目的:初步探讨锌-α2-糖蛋白(ZAG)对结直肠癌细胞LoVo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和应用ZAG过表达质粒pGCMV/EGFP/Neo/ZAG转染结直肠癌细胞LoVo,免疫组化检测ZAG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力的改变.结果:过表达质粒pGCMV/EGFP/Neo/ZAG可成功诱导结直肠癌细胞LoVo表达ZAG,同时其细胞增殖力受到抑制、克隆形成率降低以及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结直肠癌细胞LoVo的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可能与ZAG的过表达相关,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抑癌的生物学效应.

  •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状况分析

    作者:王霄;王安荣;樊晋川;蒲世军;何鑫;包郁;王影;曹磊;李胜;唐潇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布情况,为早诊早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四川省阆中市食管癌高发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部分自然村作为筛查对象,对高危人群采取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结果:食管炎症检出率为8.40%,食管轻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7.65%,食管中度增生检出率为2.45%,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检出率为1.75%,食管癌检出率为0.45%.按性别分布分析发现,食管炎症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1.07%(99/894)和6.24%(69/1 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21,P<0.001);食管癌男、女检出率分别为0.89%(8/894)和0.09%(1/1 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08).按年龄组分析,食管炎症在55岁~组检出率高为11.07%(56/506),轻度食管增生在60岁~组检出率高为10.90%(46/422),中度食管增生在65岁~组检出率高为3.39%(8/236).各级食管病变在地理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癌前病变患者,对该部分高危人群进行食管癌内镜筛查并进行癌症综合知识宣传,是做好食管癌二级预防工作的关键.

  • 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许亚凤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关注相关的诊断措施和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关注临床资料、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特征,并进行整理.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免疫表型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9例CXCL-13弥漫阳性,原位杂交显示EBER少量较大细胞阳性.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临床应注意诊断要点,同时注意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免疫组化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疗效观察

    作者:张胜;曹远东;孙新臣;刘永彪;杨焱;唐心宇;李彩虹;李金凯;裴忠玲;王亭亭

    目的:探讨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SBRT治疗的5例老年Ⅰ期周围性NSCLC患者,给予肿瘤病灶50 Gy/5 F,95%以上剂量线覆盖PTV50的靶区范围,分别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胸部CT,观察近期疗效,并评价急性放疗反应.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评价疗效,1例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放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疗效,4例达CR,1例PR,有效率达100%,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没有发现可评价的急性放射性肺炎表现及骨髓抑制.5例患者中皮肤反应均为1级.结论:SBRT治疗老年Ⅰ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一起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金华;王桂红

    目的:调查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查找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生活饮用水2份,患者呕吐物4份,剩菜(豆角茄子肉)2份,剩米饭2份(冰箱),肛拭子6份.检验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GB/T4789-2010进行检测.结果:在4份病人的肛拭子、1份呕吐物、1份剩菜中检出都柏林沙门氏菌.结论:都柏林沙门氏菌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 缺血后适应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宗良;陈乐;杨向军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缺血后适应(IP)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实验动物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兔结扎心脏左室支(LVA)后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松结后直接再灌注;G-CSF组,松结并于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G-CSF,连续5 d;IP组,缺血后先行IP再完全灌注;G-CSF+IP组,联合应用IP及G-CSF干预.术中监测心电图ST段改变,同时测定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数(WBC)、肌钙蛋白I(cTnI),于术后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的面积,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IP组的ST段回落明显优于IR组;G-CSF组的WBC较IR组明显增高;IP、G-CSF及G-CSF+IP组的术后7 d cTnI含量均显著低于IR组;同时IP、G-CSF及G-CSF+IP组的心功能均优于IR组,其中G-CSF+IP组好;TTC染色表明IP、G-CSF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明显低于IR组,且G-CSF+IP组的梗死心肌面积小,超微结构观察也显示G-CSF+IP组的心肌肌丝和线粒体损伤也明显减轻.结论:联合应用IP和G-CSF干预可减少实验动物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线粒体损伤,并能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心室重构.

  •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氧化应激及腹膜间皮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阳阳;蒋春明;孙琤;于立杰;张苗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SN)注射液对高糖腹膜透析液(PDF)诱导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s)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氧化应激指标检测:体外培养人网膜间皮细胞,分为对照组(DEME培养基)、PDF组(4.25%PDF)、TSN组(含TSN终浓度为100 μmol·L-1的DEME培养基)、TSN低浓度组(含TSN终浓度为50 μmol·L-1的4.25%PDF)、TSN高浓度组(含TSN终浓度为100 μmol·L-1的4.25%PDF)5组观察,共培养48 h后取上清液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浓度.细胞凋亡因子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DEME培养基)、H2O2组(3%H2O2)、TSN+H2O2组(含TSN终浓度为50 μmol·L-1的3%H2O2)、PDF组(4.25%PDF)、TSN+PDF组(含TSN终浓度为50 μmol·L-1的4.25%PDF)5组观察,共培养72 h后Real time PCR法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ax、caspase-3及抑制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F组中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GSH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PDF组比较,添加TSN后的各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GSH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PDF组及H2O2组bax、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1),同时bcl-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添加TSN的PDF组及H2O2组分别较单纯PDF组及H2O2组bax、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1).结论:TSN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下调PDF诱导的HPMCs细胞凋亡因子高表达,具有潜在的腹膜保护作用.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科;许林;胡振东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均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6位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3岁,痰中带血2例,体检发现4例.影像学多表现为肺周边单个孤立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6例均经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病理诊断,考虑本病时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 糖尿病肾病患者胃肠激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贺海东;徐旭东

    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病肾病(DN)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探讨其在不同肾功能水平时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方法:对32例DN患者进行生化、放免、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促胃液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检测,测定胃排空时间.结果:DN Ⅲ~Ⅳ期组较DN Ⅰ~Ⅱ期组促胃液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显著升高(均为P<0.05),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DN 患者肾功能状况与胃肠动力下降有明显相关性,检测DN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对不同时期DN胃肠功能性病变的诊治具有一定意义.

  • 多孔微球在三维细胞培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启英;张天柱;胡克;郭兆彬;朱长皓;顾宁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三维培养方式,多孔微球的研究以及相关应用也获得一系列进展.作者就多孔微球的制备、影响多孔微球用于细胞培养的因素、表面修饰方法等方面作一综述.

  • 退行性腰椎不稳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剑粦;王宸

    退行性腰椎不稳是慢性腰痛、腰椎术后综合征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因其高发病率而受到广泛关注.腰椎不稳的不同定义和诊断标准与手术适应证及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对其诊断的认识暂不统一,为了能够更确切地诊断腰椎不稳,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系列新的有助于诊断的方法,包括临床上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作者就腰椎不稳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功能化葡聚糖用于三维细胞培养及发展前景

    作者:朱长皓;张天柱;胡克;张启英;郭兆彬;顾宁

    传统的在二维表面的细胞生长和操纵方法已经被证实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药物检测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材料化学、材料制造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三维细胞培养基质的设计具有更好的几何尺寸、化学性质和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信号环境.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目前三维细胞培养基质的现状,并从材料性能、制造、功能方面进行分析,特别强调的是葡聚糖材料用于三维细胞培养,介绍了多种改性葡聚糖三维细胞培养基质.后概述了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

  •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敏;刘宏;刘必成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的主要病因,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既往人们认为血尿酸水平升高仅仅是肾功能减退的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HUA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血尿酸水平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可能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和治疗的不确定性

    作者:王波;王宸;王运涛;曾令斌

    腰椎管狭窄指在腰椎水平上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它主要由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目前在诊断和治疗腰椎管狭窄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缺乏广泛接受的、包罗万象的腰椎管狭窄分类系统,合适的影像形态学评判标准,CT和MRI影像分析规范化参数,定性和定量标准化的图像分析技术,狭窄和非狭窄之间缺乏一个可靠、明确的分隔界限以及影像学与临床特点、治疗指南之间缺乏可靠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不懈的长期努力才能终完善.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治进展

    作者:钱晶晶;蔡莉静;王立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发展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该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无症状、肝脏生化功能异常、明显的肝硬化等.诊断PBC主要依据包括提示胆汁淤积的肝脏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但是本病容易因患者无症状或者医师认识不足而漏诊.目前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法为使用熊去氧胆酸(UDCA,剂量为13~15 mg·kg-1),并认为可以改善本病的预后.但是仍有1/3的患者对UDCA应答欠佳,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治疗.我们仍需要在诊断早期PBC、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作者对近年来有关PB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 内质网应激与肿瘤

    作者:金学英;汪步海

    内质网应激(ERS)是内质网受到多种刺激导致细胞内Ca2+平衡紊乱或内质网中蛋白质堆积引发的反应,ERS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内质网超负荷反应(EOR)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与肿瘤相关的ERS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相关性.

  • 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医学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孙颖;张宇

    近年来,石墨烯以其独特的二维周期平面结构和优异的电子性质、光学特性、热性能、机械性能等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高质量的批量生产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各种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以及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中作者综述了基于石墨烯(或其衍生物)的纳米复合物合成、特性以及在催化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值得关注的是,石墨烯在化学催化、生物模拟酶以及药物载体等方面的优势尤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 超声心动图在重症患者容量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庄燕;王醒

    超声心动图可以探查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发现解剖及功能异常,能够及时发现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资料,是简便无创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工具.床旁超声心动图在重症医学科中常见的适应证是左心室功能的评价、不明原因低血压的鉴别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及程度判断以及心血管急重症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等.其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大约50%重症患者需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适应证.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评估重症患者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能够快速提供关于左心室大小、收缩、舒张功能的信息,反映明显的瓣膜反流和血液分流等血流动力学异常.

  • 他汀类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戴雅玥;邵琳琳;冯文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多合并高脂血症,调脂药物因其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能否在NAFLD患者中应用时常引起争议.目前国内外基础及临床多项研究已证实,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NAFLD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作者就他汀类药物对NAFLD的治疗做一综述.

  • 内隐学习中神经生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李宇龙;樊欣鑫;李宇飞;石文典

    内隐学习已成为目前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和前沿问题,并且相关研究也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作者对内隐学习研究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在认知神经科学中所取得的成就,以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作者从内隐学习的特征、不足、主要研究范式、认知神经机制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并指出了内隐学习未来研究的方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2 03 04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2 03 04
1989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1985 01 02
1984 01 02
1983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