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Edition) 동남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3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6264
  • 国内刊号: 32-16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265
  • 曾用名: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6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唐萌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DNA甲基转移酶3A siRNA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作者:赵主江;樊红;单云峰;张建琼

    目的:构建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s 3A,DNMT3A)siRNA重组质粒稳定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DNMT3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提供工具.方法:依据DNMT3A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siDESIGN软件获得RNAi靶位点后设计出对应的siRNA寡核苷酸模板,体外合成寡核苷酸片段经退火形成短双链,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SUPER-EGFP1中,构建DNMT3A siRNA重组质粒载体,经酶切鉴定后转染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荧光实时定量PCR初步分析DNMT3A经RNA干涉后的沉默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靶向DNMT3A基因的siRNA重组稳定表达载体,此载体有效地降低了肝癌细胞系中DNMT3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通过该方法初步确定了沉默DNMT3A基因的较佳靶点.

  • 灌南地区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封永昌;王锦帆;倪春辉

    目的:探讨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RTI)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拟调查表,对灌南地区6所中学的初、高中4个年级共911名学生进行RTI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学生RTI发生率24.5%,95%可信区间为21.7%~27.3%,男性、十五六岁、初中、不住校、以骑自行车上下学、来自非城区学校、家住城郊或集镇以及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是RTI高发人群.中学生RTI发生时的交通方式为骑自行车(46.6%)、步行(33.2%)和其它道路使用方式(20.2%).结论:应针对RTI的分布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学生RTI的发生.

  • 短期双胍类降糖药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罗国春;李海燕;梁真;李明政;陈泽龙;欧慧婷

    目的:观察短期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治疗高龄2型糖尿病(DM)患者对血浆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苯乙双胍组为16例高龄(60~74岁)2型DM患者,每日服用苯乙双胍150 mg,连续7 d;二甲双胍组为16例高龄(60~76岁)2型DM患者,每日服用二甲双胍1.5 g,连续7 d.于服药前、服药1~7 d,每日监测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苯乙双胍组服药后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64 ±0.74)、(2.76±0.72)、(3.42 ±1.01)、(3.44±0.78)、(3.67±0.78)、(3.74±0.87)、(3.76±0.86)mmol·L -1]较服药前水平[(2.32±0.59)mmol·L-1]显著增高(F=7.833,P=0.000).二甲双胍组服药前后血浆水平无明显变化(F=0.942,P=0.479).结论:高龄2型DM患者短期服用苯乙双胍可以引起血浆乳酸水平明显增高,继续服用有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倾向.

  • 血管端端吻合法建立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

    作者:罗斐埜;贾瑞鹏;谢建军;朱佳庚

    目的:采用血管端端吻合法建立一种无需阻断主动脉和后腔静脉血流的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取供体双侧肾脏,受体左侧肾窝单肾移植,生理盐水中血管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瓣-膀胱外隧道式吻合行尿路重建.结果:40例移植肾肾动、静脉即时通畅率分别为85%(34/40)、90%(36/40),吻合血管无扭曲.模型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动静脉血栓形成、排斥反应等,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90%受体存活时间超过7 d.结论:生理盐水中行血管端端吻合,可解决动脉吻合需阻断主动脉血流、静脉吻合需支架支撑、静脉粘贴缝合困难等问题,是一种简单、经济、省时的模型方法,一般实验室均可开展.

  • 急性胰腺炎450例临床特征和诊治分析

    作者:钱铖;刘明东;李运红;邹晓平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00~2004年住院的4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指标、并发症、治疗方案和预后等情况.结果:450例急性胰腺炎中,轻症366例(81.3%),重症84例(18.7%).患胆道疾病者282例(62.7%),酗酒者69例(15.3%),高脂血症者56例(12.4%),其它少见原因者58例(12.9%),不明原因者81例(18%).54例(12%)为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其中31例(57.4%)患胆道疾病.以腹痛为临床表现的占本组患者97.3%.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的总检出率为82.4%,CT诊断总阳性率为95.3%.急性重症胰腺炎常见的局部并发症为假性囊肿(19.0%),67.9%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生器官衰竭或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占26.2%,爆发性胰腺炎占25%.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占96.7%,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者占98.9%,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的占88%.45.2%的重症胰腺炎实施了早期肠内营养,14例重症胰腺炎进行了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18例具有胆道梗阻表现的早期进行了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和(或)鼻胆管引流.重症胰腺炎行外科手术治疗7例,占其8.3%.结论: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常见三大病因;胆道疾病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复发的主要病因;血清淀粉酶和CT是急性胰腺炎较常用和可靠的检查手段;腹痛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多而复杂,应加强早期监测.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和(或)鼻胆管引流是解除急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的安全有效方法;强调以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有早期手术指征和中转手术指征患者应当及时手术治疗.

  • 宫颈癌根治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萍;彭素蓉

    目的:调查与宫颈癌根治术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5月入院的416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可能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因素.结果:年龄>55岁、ρ(白蛋白)≤35 g·L-1、ρ(血红蛋白)≤8 g·L-1、术前放化疗和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等5个因素是宫颈癌根治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准备行宫颈癌根治术时,对以上危险因素应仔细考虑,有目的地控制相关因素可以降低宫颈癌根治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 应用改良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后缺损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薛源;黄志纯;季慧;冯旭;孙宝宾;顾建兴;花锦超

    目的:探讨胸骨舌骨肌瓣应用于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对37例T1、T2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术后采用改良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喉腔缺损,观察其术后3、5年生存率,拔管率及发音质量.结果: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7/37)、78.4%(27/37),术后拔管率为94.6%(35/37),发音质量良好及中等以上者占100%(37/37).结论:改良的胸骨舌骨肌瓣避免了全厚肌瓣的臃肿,大小合适,血供好,为修复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后缺损的理想方法.

  • 高密度壳聚糖对L-929细胞的毒性研究

    作者:戴建国;李超;黄培林

    目的:研究高密度壳聚糖(high density chitosan,HDC)对小鼠L-929细胞的毒性,以期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观察不同浓度HDC浸提液对体外培养L-929细胞形态的影响,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评价HDC对L-929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HDC浸提液对L-929细胞凋亡的影响,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不同浓度HDC浸提液对培养的L-929细胞DNA分子损伤的影响.结果:HDC浸提液对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均为0-1级;FCM示凋亡率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升高,但不明显;SCGE结果显示HDC对L-929细胞的DNA无明显损伤作用.结论:HDC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分子相容性,可为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

  • 基于临床指标和病人主观体验指标的前列腺增生症6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

    作者:梁渊;杨为民;杜广辉;梅乔生;卢祖洵

    目的:从临床指标和病人主观体验指标两个角度评价前列腺增生症(BPH)6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期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医院住院病例,临床指标采用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尿流时间/排尿时间、达峰时间;病人主观体验指标采用SF-36.结果:经组间Dunnett's检验,与基线值相比,开放手术组的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达峰时间,联合用药组和经尿道电切/电汽化组的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开放手术组和经尿道电切/电汽化组的SF-36总分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开放手术是其中佳的治疗方法,其次是经尿道电切/电汽化.

  • 一种新型hPTH(1-34)基因相关肽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施小明;王春晓;庄志华;吴洁;李泰明;曹荣月;刘景晶

    目的:对hPTH(1-34)进行结构改造,提高蛋白水解酶的稳定性,增强酶活性,使之更适合制成滴鼻剂,并验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确定将hPTH(1-34)改造成为Pro-Pro-[Arg11]hPTH(1-34)-Pro-Pro后,构建表达质粒pED-4PhPTH(1-34),转化E.coli BL21(DE3)LysE,乳糖诱导表达,经分离纯化获得目的多肽.将目的多肽与二甲基-β-环糊精、聚丙烯酸、EDTA制成滴鼻剂,治疗卵巢摘除大鼠(OVXed Rats)的骨质疏松症.结果:获得纯度较高的Pro-Pro-[Arg11]hPTH(1-34)-Pro-Pro,将制成的滴鼻剂用于卵巢摘除大鼠,与生理盐水滴鼻治疗组相比能显著增加大鼠椎骨骨密度(P<0.01)及股骨头骨小梁厚度(P<0.001),对鼻黏膜没有损伤.结论:Pro-Pro-[Arg11]hPTH(1-34)-Pro-Pro制成滴鼻剂治疗卵巢摘除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94例临床分析

    作者:顾亚明;张冬玲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42例,其中心电图异常15例,占35.7%,分别是 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1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 子宫内膜癌术前动脉插管化疗临床研究

    作者:沈杨;赵维英;庄育红;任慕兰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对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期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诊刮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经检查无介入化疗禁忌证的患者13例,术前1周经股动脉双侧子宫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两侧分别单次注射单药顺铂(DDP)30 mg,总量60 mg,同时双侧子宫动脉予以栓塞.化疗1周后常规手术.术后病理与术前诊刮病理作对照.结果:13例中,12例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成功,注药后8例栓塞,4例未栓塞;1例插管仅达双侧髂内动脉,双侧注药后未行栓塞.术后子宫内膜癌灶标本组织检查发现:8例癌巢消失,细胞呈变性、坏死样变化,盆腔淋巴无转移;2例有癌细胞残存,癌细胞与诊刮标本对比,细胞分级降低,且有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及淋巴细胞增生;3例无效.1例患者伴输卵管、宫颈及髂总淋巴转移,术后继续全身化疗后予以放疗.结论:子宫动脉插管介入化疗后双侧栓塞,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短期疗效显著,有利于彻底手术,并降低术后放疗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能否成为根治子宫内膜癌的化疗方法有待更多的研究.

  • 人胰腺癌细胞CFPAC-1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余泽前;周家华;胡亮;陶可涛

    目的:建立人胰腺癌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将人胰腺癌细胞CFPAC-1接种于裸鼠皮下,并将皮下肿瘤组织原位移植于裸鼠胰腺,比较两种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情况.结果: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与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成瘤率、生长情况及形态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皮下移植瘤模型呈局限性生长,无一例发生远处转移;原位移植瘤模型远处转移率高达87.5%,发生75.0%腹膜转移,37.5%肝转移,12.5%肺转移,37.5%淋巴结转移,并保持分泌CA19-9的特性.结论:人胰腺癌裸小鼠原位种植瘤模型明显优于皮下移植瘤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胰腺癌自然生长和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过程,是胰腺癌体内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 银荆感冒颗粒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训乐;邱召娟;朱萱萱;严士海

    目的:研究银荆感冒颗粒的解热作用.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正柴胡颗粒组,扑热息痛组及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每组9只.末次给药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测量大鼠体温的变化情况;大鼠后脚两爪脚跖皮下注射角叉莱胶悬液,测量其肛温的变化情况.结果:(1)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解热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20、150、180 min以上;(2)银荆感冒颗粒小、中、大剂量组对角叉莱胶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5、6 h.结论:银荆感冒颗粒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 螺旋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徐新运;吕翔;孟凡青;孟奎;王景美;樊祥山

    目的:对螺旋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患者男性及女性各4例,发病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0.1岁.8例肿瘤均表现为皮下小结节伴疼痛,结节大小0.3~1.5 cm.镜下见瘤细胞巢主要由两种类型的细胞构成:一型为基底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周边;另一型为腺上皮样细胞,位于瘤细胞巢的中央.8例中有2例术后随访2~3年,均无复发.结论:螺旋腺瘤可见于全身各处皮下,常为单发性伴疼痛.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免疫组化见瘤细胞巢周边的基底样细胞表达肌上皮标记阳性,中央的腺上皮样细胞表达腺上皮标记阳性.

  • 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新超;范健;石欣;高乃荣;缪玉山;周卫

    目的:对比研究紫杉醇注射液和紫杉醇埋植剂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无治疗组、空白埋植剂组、紫杉醇注射液组和紫杉醇埋植剂组.治疗12 d,各组一半小鼠取淋巴结称质量并行组织学病理检查,另一半取淋巴结制成无菌匀浆,接种于正常小鼠的腹腔,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无治疗组小鼠淋巴结质量为(96.9±16.4)mg,空白埋植剂组为(95.4±13.6)mg,紫杉醇注射液组为(78.4±14.2)mg,紫杉醇埋植剂组为(32.3±9.4)mg.无治疗组半数生存期为15 d,空白埋植剂组为15.5 d,紫杉醇注射液组为23.5 d,紫杉醇埋植剂组为28 d.结论:紫杉醇埋植剂对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

  • 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分析

    作者:陈波;吴天麟;韩从辉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55例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综合治疗4~6周.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CPSI)、症状及体征判断疗效.结果:治疗4~6周后显效359例(78.9%),有效71例(15.6%),无效25例(5.5%).结论:综合性治疗是CP的有效治疗方法.

  • 3种结肠癌细胞株中DLC-1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作者:金月玲;田小强;商延芳;黄培林

    目的:研究候选抑癌基因DLC-1在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讨结肠癌细胞株DLC-1基因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DLC-1基因在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HT-29和LoVo中的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和亚硫酸氢盐修饰DNA测序检测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分别用0、5、10 μmol·L-1浓度的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处理DLC-1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状态细胞后,再检测DLC-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和LoVo中DLC-1 mRNA呈阳性表达,HT-29中的表达呈阴性表达;CaCo-2和LoVo细胞DLC-1基因启动子区域未发生甲基化,而HT-29出现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经5氮杂胞苷药物干预后,HT-29结肠癌细胞的DLC-1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DLC-1基因表达沉默与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有关.

  • 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Tei指数评价右心功能不全

    作者:孙轶;许迪;陆凤翔;周蕾;雍永宏

    目的:探讨Tei 指数在评价右心功能不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组32例,正常对照组30例.超声心动图(TDI)条件下,于心尖四腔观、右心室流入道长轴观分别获得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前壁和后壁近三尖瓣瓣环各位点组织多普勒频谱,测量每一位点舒张晚期Am波终止至下一舒张早期Em波起始的间期(a)和收缩期Sm波的间期(b),通过(a-b)/b计算4个位点Tei指数,取其均值t-Tei.在心尖四腔观用Simpson法测量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t-Tei 指数明显延长(0.69±0.41 vs 0.28±0.16,P<0.01 );同一组别不同室壁间的Tei 指数无明显差异;患者组t-Tei测值与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 法计算的右室射血分数呈现很好相关性(r=0.850,P<0.01).结论:Tei 指数可综合评价右心功能不全右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

  • 冠心病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许海燕;张书星;陈在嘉;刘海波;姜玉新;陈敬洲

    目的: 研究中国人冠心病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甲硫氨酸合成酶(MS)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以及DNA测序技术,检测60例患者MS基因中与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10个外显子的点突变情况.结果:除已知的31外显子区3个SNP位点比较常见外,还发现了1个新的点突变,3 869位为A/G杂合子(A→G的错义突变可使1 195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此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为30.93 μmol·L-1.此外发现32内含子1个新的G/T多态性.结论:MS某种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MS酶功能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之一.

  • 丹酚酸B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晓斌;于锋;刘飞

    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HUVECs 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响.方法:以H2O2为损伤剂,观察丹酚酸B对HUVECs培养上清中LDH、NO、MD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显微计数法观察该药对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H2O2所致内皮细胞LDH外漏和MDA生成,并提高NO释放,还能有效抑制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H2O2所致内皮细胞的氧化性损伤,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丹酚酸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2 03 04
1994 01 02 03 04
1993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1 02 03 04
1990 01 02 03 04
1989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1985 01 02
1984 01 02
1983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