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树鼩脑缺血后适应升高海马区rCBF及VEGF的变化

    作者:罗海芸;李树清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PC)缓解海马rCB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量海马CA1区rCBF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VEGF的表达.结果 树鼩脑缺血时海马rCBF逐渐降低,以24 h的改变显著,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12 h表达强(P<0.01);缺血PC可显著影响缺血所致的改变:rCBF逐渐增加,72 h显著(P<0.01),与此同时VEGF的表达除8 h外均比血栓性缺血组增强(P<0.01),12 h组明显;电镜显示缺血24 h血栓性缺血组的海马线粒体应激及内质网池形成明显,给予PC后得以缓解.结论 缺血12 h内PC通过明显增强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改善rCBF有关,从而延长治疗的时间窗.

  • 外源性H2S恢复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后适应对I/R损伤的缓解作用

    作者:李丽娜;孙伟铭;高君;王跃虹;魏璨;徐长庆;李鸿珠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恢复缺血后适应(PC)对老龄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别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L/R)组和PC组,老龄大鼠另加NaHS干预组.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复制大鼠心肌I/R损伤和PC模型.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LDH、CK活性和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H2S产率;透射电镜检测心肌超微结构;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Bcl-2及胱硫醚-γ-裂解酶(CSE)的表达.结果 无论青年还是老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I/R降低H2S产率、SOD活性和CSE表达,增加LDH和CK活性、MDA含量、心肌损伤、细胞凋亡、心肌梗死面积、caspase-3、caspase-9及Bcl-2的表达(P<0.01);与I/R组比较,青年大鼠的PC减轻I/R损伤及细胞凋亡(P<0.01),而老龄大鼠的PC丧失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外源性H2S恢复了老龄大鼠的PC对L/R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外源性H2S能够恢复老龄大鼠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缺血后适应调控树鼩脑缺血皮质TLR4表达

    作者:冯蕊;李树清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皮质髓过氧化物酶(MPO)、TLR4表达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血栓性脑缺血模型;于脑缺血4 h后夹闭右颈总动脉5 min,再开夹5 min,共3个循环建立缺血后适应模型.HE染色观察脑皮质组织学改变及炎性反应,MPO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法测定皮质TLR4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皮质TLR4 mRNA表达.结果 缺血4、24和72 h后皮质神经元损伤及脑内炎性反应进行性加重,24 h达高峰,后适应处理后损伤明显减轻,且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脑缺血后MPO表达增强,后适应后24及72 h表达减少(P<0.05).脑缺血后TLR4蛋白表达升高(P<0.05),24 h达高峰,后适应后4及24 h表达减少(P<0.05),但后适应72 h表达增加(P<0.05).TLR4 mRN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表达及抑制脑内炎性反应有关.

  • 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臧伟进;吕军;李冬玲;贾冰;胥晓丽;孙蕾

    缺血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新近研究发现,心肌缺血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及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密切相关.本文从缺血性心脏病时心脏迷走神经调控的改变、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和其在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中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对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予以综述,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为该疾病的防治开辟新思路.

  • 缺血后适应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局部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金玲;郭瑞强;周青;吴兵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P)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近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兔20只随机分为IP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前及实验后2周对两组家兔进行超声检测.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⑵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计算VE/VA;应变率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E);⑵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A),计算SRE/SRA.结果 实验前,两组兔VE、VA、VE/VA及径向SRE、SRA、SRE/SRA无差异;实验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IP组VE、VE/VA、径向SRE、SRE/SRA显著增高;与实验前比较,对照组与IP组VE、VE/VA及径向SRE、SRE/SRA显著降低.结论 IP对缺血心肌舒张功能有显著近期保护作用.

  • 远隔缺血后适应实施方案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曹金强;任长虹;吉训明

    缺血性血管病是导致临床多种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急重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的主要原因.尽管对缺血性血管病的病理及临床治疗研究十分深入,但是真正能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的保护治疗措施仍然少之又少,特别是脑梗死.1986年Murry等[1]提出将一个器官预先给予一个短暂的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对其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二维结构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亚峰;赵彩明;薛枫;钱晓东;程绪杰;杨向军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7 d、术后6个月心脏二维结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62例行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缺血后适应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再灌注后8 min内不作任何干预,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后1 min内以4~6 atm低压充盈球囊,阻断血流1 min,然后收缩球囊,开放血流1 min,反复4次。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二维结构和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评价参数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特征包括“罪犯血管”、缺血时间、临床用药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2)术后7 d,后适应组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LVEF、WMSI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后适应组LVEF显著提高[(56.35±8.44)%vs.(51.19±11.22)%,P<0.05],WMSI显著下降(1.20±0.09 vs.1.44±0.10,P<0.01),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心输出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比较,对照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55.64±7.42)mm vs.(51.60±6.19)mm,P<0.05],WMSI增加(1.44±0.10 vs.1.33±0.12,P<0.01),LVEF下降,但无显著差异;后适应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118.62±20.84)ml vs.(106.21±24.40)ml,P<0.05],心输出量增加[(4.25±0.78)L/min vs.(3.87±0.66)L/min,P<0.05],WMSI下降(1.20±0.09 vs.1.28±0.10, P<0.01),LVEF较前提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后适应能改善再灌注术后6个月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然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进一步肯定其有益作用。

  • 再灌注抢救激酶在肥厚心肌缺血后适应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梅;杨毅宁;马依形;陈邦党;刘芬;韩伟;高晓明

    目的 探讨再灌注抢救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 )和磷脂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K-Akt)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Most )对减轻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2周龄C57/BI刁、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4周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利用Langendor"灌流装置建立小鼠肥厚心肌I/R模型,30 min全心缺血随后再灌注15、120 min.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后适应组(Most组,采取缺血10 s及再灌注10s的3次Most周期),I/R+抑制剂组[分别加人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8,Akt特异性抑制剂握曼青霉素(wortmannin)],IPost+抑制剂组,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哇染色的方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免疫印迹方法检测ERK1/2,p70s6k,Akt、糖原合成酶3阿GSK-3团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I/R组比较,Most组小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压力上升大速度显著改善[(67±5)比(86±6),(2720±210)比(3678±330)mm Hg,均P<0.05],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均P<0.05).与I/R组比较,Most组在再灌注15、120 min心肌的ERK1/2、p70s6k蛋白磷酸化水平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I/R+PD98058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ost+PD98058组显示在再灌注的初15 min使用PD98059能消除Most对肥厚心肌的上述保护作用.与I/R组比较,IPost组再灌注15、120 min心肌的Akt,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I/R+wortmannin组、IPost+wortmannin组上述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IPost能有效地减轻离体小鼠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RK1 /2细胞信号途径是IPost对缺血再灌注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而PI3K-Akt信号通路未参与IPost上述保护作用.

  • miR-214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后适应中的表达及机制探讨

    作者:张苗苗;于海奕;祖凌云;徐明;王贵松;高炜

    目的 探讨miR-21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适应组.通过颈动脉插管测定不同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伊文思兰和TTC染色法测定缺血和梗死面积,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再灌注2h缺血心肌miR-214及预测的靶基因HIF1AN(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subunit inhibitor)的变化.结果 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适应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再灌注后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以及大下降速率(-dp/dtmax),并降低了心肌梗死面积;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区的miR-214表达显著下调,缺血后适应组心肌组织缺血区miR-214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214在HIFIAN的3+-UTR上存在结合位点,与假手术组相比,RIF1AN mRNA水平在缺血再灌注组中显著增加,而缺血后适应组与缺血再灌组相比,HIF1AN的mRNA水平显著减低.结论 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够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miR-214在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低,后适应处理能够升高miR-214的表达,miR-214上调可能参与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缺血后适应方案的系统评价

    作者:常晶;刘宇;吕亚奇;胡小兰;张丽;彭晓霞;张麟

    目的 评价缺血后适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及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疗效,探讨其适宜的人群及方案.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2和STATA 12软件分别进行Meta分析与Meta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临床研究24项(2222例).发现缺血后适应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SMD-0.35,95%CI-0.72 ~0.07,P<0.00001,I2=85%,n=890].Meta回归分析发现缺血后适应对年轻患者更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操作方案60 s/60 s×4优于其他方案;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0.92,95% CI0.67~1.25,P=0.58,n=1449).结论 缺血后适应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年轻患者更有益,且60 s/60 s×4方案效果更好,但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无显著益处.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球囊充盈次数对心肌灌注和心肌坏死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贵松;赵威;郭丽君;张福春;高炜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球囊充盈次数与心肌灌注和心肌坏死程度的关系,评价缺血后适应在直接PCI中可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我院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140例,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左前降支(LAD)或右冠状动脉(RCA),术前IRA血流为TIMI 0级,且无侧支循环充盈,术后TIMI血流达3级.排除心搏骤停复苏后、心源性休克、曾患心肌梗死或有梗死前心绞痛的患者.按直接PCI中球囊充盈次数将患者分为A组(球囊充盈次数为1~2次者)和B组(球囊充盈次数为3次或以上者),其中A组62例,B组78例.直接PCI后心肌灌注情况用心肌Blush分级和ST段恢复情况来评价,心肌坏死程度用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释放峰值水平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相似,PCI中球囊充盈次数B组显著高于A组(4.7±0.9比1.8±0.2,P<0.05).PCI术后造影示心肌Blush分级B组(2.35±0.32)明显高于A组(1.89±0.29),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大ST段抬高幅度相似,分别为4.53±0.62 mm(A组)和4.31±0.58 mm(B组)(P>0.05),术后2 h大ST段抬高幅度分别降至1.65±0.49 mm和0.98±0.37 mm(P<0.05).B组患者CK及CK-MB峰值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1 368±726 U/L比1 976±869 U/L,P<0.05;132±76 U/L比189±84 U/L,P<0.05).出院前B组LVEF(54.76%±11.24%)明显高于A组(47.68%±10.17%,P<0.05).结论 直接PCI术中需多次球囊充盈的患者较少球囊充盈次数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心肌坏死程度减轻,提示多次球囊充盈以断续的方式来解除持续性心肌缺血可能模拟了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 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常晶;袁玉婷;刘宇;张麟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诊断为急性STEMI[1]。急性STE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6%~14%[2],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迅速的血流再通会使缺血所致的心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reperfusion injury)[4]。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旨在降低再灌注损伤,即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后,血流再通的初几分钟内重复、短暂闭塞血管,再永久开通血管。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5]。2005年,缺血后适应首次应用于临床研究[6]。本文将对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后适应提供参考。

  • 缺血后适应对介入治疗老年患者血清酶学指标影响

    作者:薛德刚;依仁科;王芳;赵学森;李忠强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 IPC)对接受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酶学指标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AMI患者77例,入选对象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随机分为IPC组(39例)及未进行IPC组(对照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浓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K-MB浓度分布接近,IPC组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及术后72小时测试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IPC可以明确降低老年AMI患者血清酶学指标。

  • 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的新策略

    作者:张永明;王禹

    缺血后适应是近几年新提出的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策略,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等方面有着确切的心脏保护作用.缺血后适应与预适应的保护作用相似,但缺血后适应有着更强的可控性,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心肌缺血后适应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昌琳(综述);乔树宾(审校)

    过去十年中,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心肌再灌注损伤在终心肌梗死面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再灌注时的缺血后适应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前景的措施之一。本文将就缺血后适应在动物心肌梗死模型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研究,心肌缺血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帮助未来关于缺血后适应的研究尽快获得成功,并促使该项充满希望的技术早日广泛应用于导管室再灌注治疗过程中。

  • 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大鼠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P-Akt的关系

    作者:王波

    目的: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各种心脏病逐年发病率升高。更加随着心外科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心肌保护及其关键,因此再灌注损伤成为研究的热点,因为其可抵消心脏手术、急诊PCI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如何预防及治疗再灌注损伤成为心脏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探讨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

  • BCL-2在离体大鼠缺血后适应心脏保护中的作用

    作者:邢颖;谢瑞芹;崔炜;闫智慧;刘静;呼海娟

    目的:本研究预观察Bcl-2是否介导离体鼠缺血后适应对坏死心肌的保护作用,其介导的此保护作用是否经线粒体ATP敏感的钾通道,bcl-2与mKATP的相对位置如何,及这种保护作用是否受神经反射调节?

  • 缺血后适应在压力负荷诱导小鼠肥厚心肌晚期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作者:李海霞;包馨慧;李晓梅;马依彤;杨毅宁;陈邦党;刘芬;陈小翠;盖敏涛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IPost)对离体小鼠晚期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在IPost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 S1P/S1P 1信号通路在肥厚心肌缺血后适应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梅;李海霞;包馨慧;马依彤;杨毅宁;刘芬;陈邦党;盖敏涛;陈小翠

    目的:探讨S1P/S1P1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IPost)对减轻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12周龄C57/BL小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4周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利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小鼠肥厚心肌IR模型,30 min全心缺血随后再灌注120 min。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IPost组,采取缺血10s及再灌注10s的3次IPost周期)、IR+VPC23019组(S1P1抑制剂)、IPost+VPC23019组,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范围检测, 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1P1、ERK1/2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

  • 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牟楠;董梅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应)组(n=10)和Ani组(n=10).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I)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表达水平,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SB203580组的CK-MB和TnI水平、梗死面积和再灌注60 min和3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SB203580组、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ni组和I/R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SB203580组和Ani+缺血后适应组明显抑制了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0.05),Ani组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B203580组具有与缺血后适应组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在TnI、CK-MB、梗死面积和PLA水平方面,Ani+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弱.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而减少再灌注过程中PLA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184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