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计算骨丧失量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作者:朱敏;叶春万;甘业春;王欣;樊道斌;吴信忱;苏明文

    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2].但是,对植骨量的多少,却仅凭术者的感觉或估算,可能导致植骨量的不足而产生椎体再塌陷[3-4].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庆德;王友成;张钊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重建髋关节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手术适应证范围的增大、手术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影响了此手术方法的整体长期优良率.

  • 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喻忠;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侯明夫;姚京东;徐燕

    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者,治疗较为棘手,治疗不当常导致肩关节僵硬、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会进一步破坏肱骨头的血供,增加肱骨头缺血坏死及骨不连的风险.人工肱骨头置换能迅速地消除患者的疼痛、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 三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金粉勤;薛锋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4%~5%,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患者[1].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肢体功能也愈发重视,所以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有限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薛锋,E-mail:xuemd@yahoo.com.cn,通讯作者

  • 足部外伤后异物存留的诊断与处理——左足异物存留感染一例报告

    作者:张奇;陈伟;扈文海;潘进社;李西成;张泽坤;张英泽

    临床上确定软组织内异物较为困难,在初诊中38%会漏诊[1],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第二常见原因[2].足底是异物存留常见的部位[3-4],由于组织致密,探查和清除异物更加困难.本例患者左足底钉子刺伤后9个月才再次出现症状,伤后1年始确诊,报告如下.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作者:潘福根;庄健;金冬泉;郑奋

    髋臼骨折以高能量损伤多见,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保守治疗致残率极高,手术治疗已成为重要选择.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8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微创内固定系统与髁动力加压钢板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剑;关雪刚;朱亚彬;梁明苏;刘兴华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由接骨板状的装置和锁定螺丝钉组成[1-3],作为一项新的内固定技术,国内外学者已先后报道应用于临床上骨折的治疗[4]疗效显著.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院应用LISS和髁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治疗32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髌骨翻转股骨髁间窝脱位一例报告

    作者:吕平成;张金海

    患者,男,20岁,因骑摩托车与他人摩托车相撞致左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13h,在其他医院手法复位失败后收入院.查体:左膝关节肿胀、屈曲70°畸形,弹性固定,皮肤青紫、局部压痛明显,关节间隙处压之有波动感,肢端血运及感觉正常.

  • 铰链式外固定架在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中的应用

    作者:程安源;柴益民;曾炳芳;蔡培华;王海明

    肘部外伤后导致创伤性肘关节僵硬与肘部本身结构特点或术后制动时间长有关,成为临床上棘手问题.我们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意大利Orthofix公司产品)应用于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29例,完整随访2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进展

    作者:王建广;范存义;孙鲁源

    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常并发软骨塌陷、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损伤、舟月韧带以及月三角韧带撕裂等软组织损伤,采用传统方法对此类损伤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伴有腕关节僵硬、不稳、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晚期并发症.

  • 戴尅戎:大写人生

    作者:颜克俭

    人物名片:戴魁戎,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5~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年于美国Mayo Clinic任客座研究员.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骨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院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 历史定格四川汶川大地震十大感动瞬间

    作者:

    关键词: 历史 四川 汶川
  • 科技前沿

    作者:

    关键词:
  • 院士大集结

    作者:

    关键词: 院士
  • "不抛弃、不放弃"

    作者:余斌

    5月13日,我作为广东抗震救灾医疗队第六支队的一员星夜飞赴四川.开始了15个难忘的日日夜夜.14日凌晨,我们到达成都.经过不足两个小时的休整,即刻驱车前往都江堰.并要求进入受灾严重的震中地区--汶川县映秀镇.

  • 一个灾区骨科医生的心灵记录

    作者:康斌

    地震发生的时候2008年5月1 2日,手术结束时已经下午2点10分了.我从11楼手术室田到6楼病区,准备倒点水喝,刚端起杯子,突然感觉一阵晃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听见一个护士喊: "地震了!".

  • 骨科前线

    作者:

    关键词: 骨科
  • 救治进行时

    作者:

    关键词:
  • 桡骨远端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外固定的比较

    作者:Beate P Hanson;Dan C Norvell;王簕

    四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对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风险评价汇总后显示,在临床治疗结果、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没有差异,但是与外固定治疗相比,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患者发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的相对危险度降低率达到70%.

  • 灾害外科骨科医生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裴国献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至发稿时为止已有69146人遇难,17516人失踪,374072人受伤,住院治疗95252人,转送外地治疗9379人,突显出地震伤的突发性、批量性及多发性特点.

  • 钢板技术的革新——锁定钢板

    作者:刘军海

    钢板技术仍然是处理大多数关节周围骨折和某些长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为了尽可能减少软组织切开、避免骨移植、提高愈合率,正在不断开发更适应符合生物学特性的钢板固定技术.

  • 外固定架在地震致重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早期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杨衡;王军;唐诗添;康斌

    目的 评估外固定架应用于地震伤致重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5月12至17日收治83例(116侧)地震伤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伤员(均为Gustilo Ⅲ度开放性骨折),均采用积极清创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深部感染的发生、截肢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83例(116侧骨折)伤员获18-23d随访.9侧Ⅲc型骨折术后出现肢体缺血坏死而行截肢术,1侧Ⅲb型骨折因肢体感染坏死合并脓毒败血症而行截肢术.20侧肢体出现深部感染,经反复创口清创、扩创后感染得到控制.伤口一期愈合52侧,二期愈合54侧(包括使用皮瓣、肌瓣、肌皮瓣转移及植皮术等治疗).结论 地震伤致重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固定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地震伤员后方医院救治经验

    作者:陈滨;裴国献;林昂如;王钢;余斌;任高宏;胡稷杰;张晟;郭刚;金丹;魏宽海;相大勇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伤员的后方医院救治经验.方法 2008年5月20日至2008年6月8日,对收治的53例四川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创伤骨科收治33例:手术治疗29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 33例伤员获得较好预后,未出现骨折严重晚期并发症和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在地震等突发性灾难的救治工作中,后方医院的工作需要做到组织有效、全面诊断、个体化治疗、积极心理疏导以及预防晚期并发症.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救治
  • 汶川地震伤致严重挤压综合征救治体会——附一例报告

    作者:苏佳灿;卞金俊;张春才;李卓东;李明;王志伟;朱科明;郭志勇;贲道峰;王昌惠;胡建强

    目的 探讨地震伤致挤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为地震伤挤压综合征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地震伤致严重挤压综合征1例治疗进行总结回顾,观察全身营养支持、积极局部创面处理辅助血液透析对挤压综合征伤员恢复的作用.结果 经过积极处理,局部坏死组织得到清除.心、肾功能进一步好转,为后续修复创面打下良好基础.结论 清除坏死组织、减少毒素吸收、辅助人工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提高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 172例汶川地震伤员远程火车转运前的要求与途中处理

    作者:宋朝晖;李西成;陈伟;吴昊天;秦迪;吴啸波;马利杰;郑占乐;刘建宁;郭明珂;王琳;王建朝;潘进社;张英泽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火车长途转运过程中的合适治疗方案及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 对河北省收治的172例地震转运伤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地震伤员火车长途转运过程中各病种伤情发生变化情况及并发症预防措施.结果 转运的172例伤员全部安全到达目的 地医院,共有68例发生并发症,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3例,坠积性肺炎2例,褥疮7例,感染16例,经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应密切监测大批地震伤员在转运途中时伤情变化并及时处理,绝大部分伤员可安全转运到达目的 地医院,同时要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

  • 地震后送伤员的特征与治疗对策——附15例报告

    作者:吴文;吴增晖;谢会斌;王非;符史发

    目的 探讨地震后送伤员的特征与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8年5月22日至24日,对收治的15例地震后送伤员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包括心理康复、清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及植皮手术等.结果 地震后送伤员的特征包括:震后心理创伤的存在(15例),四肢截肢术后感染多(4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居多(10例),四肢骨折创伤较多而脊柱损伤相对较少(仅1例脊柱骨折),儿童骨折创伤多(4例).15例伤员感染均得到控制,创面愈合满意,骨折对位好,内固定牢靠.结论 地震后送伤员的特征鲜明,必须按照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汶川地震肢体创伤后方医院处理原则与要点

    作者:裴国献;陈滨;胡稷杰;任高宏;魏宽海

    目的 总结地震伤后3周肢体创伤转送后方医院时的伤情特点与处理原则.方法 对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医院转送的33例骨科创伤伤员的救治工作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地震肢体创伤3周后的处理原则与要点有:[1]正确处理伤口,尽早闭合创面;[2]运用综合措施,合理处理骨折;[3]特殊情况伤情须行个体化处理;[4]全面检查,防止脊柱损伤漏诊;[5]重视肢体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结论 地震肢体创伤3周后伤口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骨折多未处理、脊柱损伤漏诊较多,应制定出个体化的处理措施,做好地震肢体创伤的二期治疗工作.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后方医院
  • 对地震灾害中下肢严重损伤进行保肢治疗的若干思考

    作者:陶杰;高堪达;王建东;王秋根

    作出保肢还是截肢的决定仍然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方案,需权衡肢体和生命的关系,综合考虑肢体损伤程度、全身情况、伤员心理、年龄、潜在的疾病和职业要求以及医疗技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抗震救灾的特殊环境下,伤员转运至后方将失去宝贵的治疗"时间窗",因而进行保肢尝试的危险性极大,不得不早期施行截肢术以保全生命.而在具备医疗技术与设备的前方医疗机构,应尽量保全伤员肢体.

  •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与后方医院处理分析

    作者:吴雪晖;许建中;王序全;周强;唐康来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中转运至后方医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治疗效果,探讨地震灾害后送伤员的救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大坪医院所救治的273名伤员的年龄、性别、获救时间、受伤部位、ISS创伤评分、并发症、挤压伤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受伤年龄为1-96岁,平均48.6岁,其中0-14岁10例(3.7%),15-44岁114例(41.8%),45-64岁81例(29.6%),65岁以上68例(24.9%).男女比例为1:1.13.伤员的获救时间平均为6.7h,137例伤员在24h内被救出.受伤部位中,头颈部17例(5.6%),面部2例(0.7%),胸部48例(15.8%),腹部27例(8.9%),四肢、骨盆197例(64.7%),体表13例(4.3%).ISS创伤评分为1-37,平均8.6分,<16分172例(63.0%),≥16分101例(37.0%).发生并发症者55例(20.1%),其中普通创面感染18例(6.5%),气性坏疽伤员1例(0.4%),肺部感染1例(0.4%),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0.7%),糖尿病6例(2.1%),发生挤压伤27例(9.9%).所有伤员入院后首先评估生命征,抢救生命,处理并发症,病情平稳后进行手术治疗209例(76.6%),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截肢.结论 地震灾害可同时出现大批伤员,多发伤常见.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关键词: 地震 损伤 治疗
  • 汶川地震灾区骨科医生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郭征;王臻;朱锦宇;丛锐;赵广跃;闫铭;王倩

    发生地震后,伤员救治环境与场所与平时有很大差异,余震不断、停水、停电、人员复杂、卫生条件差是其主要特点.野战手术车拥有齐全的抢救、治疗及检验等各种必要的设备,这对伤情的判断与救治都非常有利.地震伤员以骨科伤员为主,占70%,至震后4-5d,伤者往往伴有极度营养不良、心理恐惧、电解质紊乱,伤口创面严重污染,气性坏疽的发生率较高,还有许多患者出现挤压综合征,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在伤员救治方面,在认真排查与分析伤情后,进行生命支持和对症治疗;针对严重毁损、感染无法控制的肢体紧急进行截肢处理;而对部分肢体虽已感染,但肢体远端尚存有一定功能和血运的伤员,可以进一步治疗,保留肢体;对于地震伤员的救治,外固定架固定术是一项非常便利有效的方法,早期救治效果满意.

    关键词: 地震 急救 骨科 挤压伤
  • 损害控制性手术在汶川地震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李西成;潘进社;张伯锋;闫承勇;宋朝晖;吴昊天;陈伟;马利杰;张英泽

    目的 探讨地震多发伤采用损害控制性手术(DCS)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赴四川德阳医院抢救治疗的123例严重多发伤伤员资料,其中施行两种及两种以上DCS者56例.结果 56例多发伤伤员经过建立大静脉通道液体复苏,以简单、有效、省时的DCS减轻地震灾害对机体的损伤,处理出血,减少、减轻再度污染,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 在地震灾区实施DCS治疗严重多发伤可提高伤员的生存率,应作为处理大批多发伤的首选手术原则.

  • 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救治地震严重多发伤

    作者: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范伟力;王雨;刘明永;王子明;柳峰;陈贤明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汶川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损害控制在24例四川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伤员救治中的经验,研究损害控制的方法、时机.结果 本组24例全部存活,5例截肢,4例重要器官衰竭者已脱离危险,3例尚需进一步行清创和植皮手术,其他伤员均已完成确定性手术并在顺利康复中.结论 地震灾区严重多发性损伤特点与平常不一样;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地震灾区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特别是前线和后方二级医院联合采用可有效地控制损害.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损害控制
  • 汶川地震远程转运骨折伤员治疗分析

    作者:马利杰;秦迪;王琳;王建朝;郑占乐;李西成;张英泽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中需要骨科手术的55例骨折伤员进行安置与治疗,探讨重大灾害后远程转运骨折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 了解接诊医院的组织及医疗情况,分析伤员的一般情况,观察接诊医院治疗前后伤员的一般状态和治疗效果.结果 94.6%的伤员对医院的接待和病房布置非常满意,5.4%的伤员表示满意.所有伤员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54名伤员入院时抑郁、焦虑测试得分分别为(14.35±3.82)、(22.69±4.12)分,8名未手术伤员得分分别为(17.71±1.26)、(19.45±1.11)分,46名手术伤员术后1周得分分别为(21.74±4.98)、(16.02±3.33)分.结论 对于因重大灾害而远程转运来的骨折伤员,在积极行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功能的同时,通过温馨的医疗生活环境和充满爱心的生活氛围来改善伤员的不良心理,更有利于伤员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的恢复.

  • 河北省经治汶川地震172例伤员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伟;张奇;潘进社;李西成;宋朝晖;吴昊天;秦迪;刘建宁;郭明珂;王林;王建朝;马利杰;郑占乐;张英泽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转运至河北省172例伤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调查172例汶川地震伤员,统计其性别和年龄构成、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并发症及漏诊率等项目,并进行分析. 结果地震伤员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6:1,中老年人居多.致伤原因以砸伤和摔伤为主,损伤部位以胫腓骨、胸部和足踝为多见.主震和余震中伤情分布不同.地震直接导致的损伤漏诊率达21.5%,以头、胸部损伤漏诊为主.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达3.5%,肌间血栓发生率为16.9%. 结论本调查提示了汶川地震转诊伤员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为地震伤员的救治和分诊以及大样本地震伤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地震 流行病学
  • 汶川地震1070例伤员救治报告

    作者:权毅;潘显明;邓冰;周劲松;邓少林;伍红桦;黄刚;马泽辉;蒋凯;屈波;谢庆云;康夏

    目的 总结分析地震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分析整理2008年5月12日至30日收治的107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措施.结果 1070例伤员中,开放性损伤412例(38.5%),闭合性损伤658例(61.5%).单纯四肢躯干损伤557例(52.1%);单纯胸腔、腹腔、头颅损伤248例(23.2%);多发伤232例(21.7%).据ISS评分,轻度损伤372例(34.8%)、中度损伤183例(17.1%)、重度损伤480例(44.9%)、极重度损伤35例(3.3%).并发休克25例(2.3%),四肢筋膜间隙综合征25例(2.3%),挤压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0.75%),气性坏疽1例.本组共截肢23例26肢,截肢率2.1%.结论 地震伤员的迅速转运、早期明确诊断与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流行病学
  • 地震后送老年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治疗对策

    作者:曹烈虎;张春才;王志伟;付青格;刘欣伟;苏佳灿;李卓东;鲍宏伟;吴建明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地震伤后送老年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6日至28日汶川地震后收治的15名60岁以上老年伤员的具体伤情、救治过程和结果,并总结经验.结果 除1例87岁高龄伤员人院后4d因误吸死亡外,其余14名伤员获得成功救治,未发生伤情加重或死亡,且心理状况良好,均表现出对伤痛康复充满信心,现在生命体征平稳,身体状况及伤情较转入前明显改善.结论 地震伤后老年伤员的伤情复杂,常伴有严重的复合伤及内科并发症.多科室通力协作,全面、系统评估老年伤员全身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人文护理,是降低老年伤员手术风险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康复的关键.

  • 地震灾害中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处理与疗效分析

    作者:康斌;唐诗添;杨衡;王军;王伯通

    目的 探讨在地震灾害中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处理方案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12"四川大地震中收治的32例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治疗方案及短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例伤员死亡,22例患肢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感觉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保肢成功;5例伤员行伤肢截肢手术;24例伤员实验室检验指标恢复正常,7例伤员实验室检验指标不同程度恢复.2例伤员切口感染,经治疗后感染控制.结论 地震灾害中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处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及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及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 地震伤骨盆骨折的损害控制处理——附一例报告

    作者:周贤杰;罗从风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在地震伤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1例地震伤致骨盆骨折伤员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并进行总结回顾,伤员一期行抗休克治疗及骨折临时固定,二期采用导航下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经过损害控制的分期处理,稳定伤员的生命体征,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创伤控制应用于地震伤骨盆骨折伤员的救治了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地震中肢体挤压伤的液体治疗

    作者:陈华;姚一民;贾金鹏;陆宁;许雷;娄延举;陈一平;唐佩福

    目的 评价静脉补液对预防肢体挤压伤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解放军第四五二医院收治的11例汶川地震肢体挤压伤伤员临床资料.结果 伤员被废墟下掩埋平均时间(10.90±4.81)h(2-18h),震后(96.18±26.59)h(24-143h)经直升机转运至中心医院.入院第1天血清肌酸激酶峰值(22327.3±26881.0)U/L(1500-102400U/L).入院24h液体入量可以达到12000mL.无死亡和肾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尽早、快速、大量静脉补液可以预防挤压综合征发生肾功能衰竭.

  • 汶川地震中32例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作者:贾金鹏;陆宁;姚一民;陈华;周玉科;唐佩福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胸腰段骨折伤员的特点,探讨在大量伤员情况下该类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受伤的32例胸腰段骨折伤员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24例伤员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13例行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行椎体成形术;8例保守治疗.采用McAfee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型,对有神经症状的伤员采用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判.结果 所有伤员骨折椎体高度和后突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7例有神经症状的伤员ASIA评分平均提高1.3级,25例术前无神经症状的伤员均未出现神经症状.1例伤员术后发生伤口延迟愈合.结论 胸腰段骨折在地震中是一种常见损伤.对脊柱不稳和有神经损伤的伤员进行手术可以尽量恢复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活动可减少并发症.选择手术方法要兼顾骨折节段、软组织和前柱的完整性及医生对手术的熟练程度.在骨折椎体打人椎弓根钉的短节段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 降低地震灾害后即刻死亡率的灾害应对医疗方案

    作者:Carl H.Schultz;Kristi L. Koenig;Eric K. Noji;覃俊君

    在过去的20年里,自然灾害涉及到全球300多万生命,影响到至少8亿人,并导致财产损失超过500亿美元.近发生在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导致超过5000人死亡.据说在美国,沿密西西比峡谷的新马德里断层大地震在1812年震响了波士顿教堂的钟声,还让密西西比河倒流3d.

  • 灾害救援机构组织与灾害医学救援

    作者:穆天旺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恐怖活动猖獗,局部战云密布,新的传染病疫情暴发,地震发生此起彼伏,各类交通事故逐渐增多,灾害的形势更趋严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灾害的多样性、严重性,并且应该了解灾害救援的相关组织及内容.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其进行概括性回顾.

  • 灾后挤压伤的处理

    作者:Mehmet Sukru Sever;Raymond Vanholder;Norbert Lameire;荆小伟;王簕

    灾害很少能被预防,能被预防的更少.在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龙卷风、山体滑坡)和人为灾害(如战争、矿难、恐怖袭击)时,重要器官的死亡可以导致立即死亡.迟发性死亡主要归因于横纹肌溶解,并因此产生挤压综合征,这是在地震后除了创伤之外常见的死亡原因.挤压相关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挤压伤少数几个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之一,它是可以逆转的.

  • 第二届积水潭骨科论坛暨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作者:张力丹

    2008年6月6日上午8时,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学会以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积水潭骨科论坛暨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邀请中外骨科及护理业界专家近200人.其中包括来自9个国家及地区的三十余位学者及教授,注册参会代表近1000人.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