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Neer分型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姜春岩;张蔷

    目的 通过比较检查者Neer分型的组间一致性与组内可重复性评价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以及经验对Neer分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肩关节正位、侧位、改良腋位X线片,以及肩关节横断位CT平扫或三维重建),分2次(至少间隔3个月)呈递给12名检查者,以同样的流程进行16分法Neer分型,使用Kappa检验评估组间可信度和组内可重复性.同时比较接受过肩关节外科专科培训的检查者(专业组,6人)与未接受过肩关节外科专科培训的检查者(对照组,6人)的分型一致性,并重组数据后评估简化分型的可靠性.结果 2次测试Neer分型组间可信度分别为0.534和0.473,组内可重复性为0.669.专业组分型可靠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数据在新的6分法(简化分型)基础上重组后的组间可信度为0.581和0.502,组内可重复性为0.680,组间可信度有提升,但一致性仍维持在一般水平.所有12名检查者分型一致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7.5%(第1次测试)和15.0%(第2次测试).结论 本研究对Neer分型评估取得了一般的组间可信度和良好的组内可重复性,并显示专业水平是分型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肩关节外科专业培训对提高组间可信度和组内可重复性至关重要;简化Neer分型对提升可靠性并无明显帮助.

  • 江西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廖琦;郝亮;张国华;仇志强;范少勇;黄陈翼

    目的 探讨钢板与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江西省的应用现状与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5家三甲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90例(410侧)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按照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钢板组(采用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257例(271侧),男197例,女60例;髓内钉组(采用随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133例(139侧),男108例,女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Karlstr(o)m-Olemd疗效评定结果.结果 髓内钉组手术时间[(149.2±27.9) min]较钢板组[(120.2±28.1) min]长,术中出血量[(459.7±108.8)mL]较钢板组[(429.9±113.7)mL)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3.7±5.2)d vs.(14.1±5.6)d]和恢复下地时间[(3.5±0.9)个月vs.(3.7±0.9)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43/257vs.15/133)、末次随访时Karlstr(o)m-Olerud疗效评定优良率(232/257vs.125/1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钢板组内固定断裂发生率(17/257)明显高于髓内钉组(1/133)[OR =9.24,95% CI(1.22,70.14),P=0.03].结论 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江西省髓内钉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

  • 微创内固定系统对股骨远端骨折的间接复位作用

    作者:张力丹;刘洪波;刘国会;张权;刘亚波;张伯松;王满宜

    目的 探讨一种利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的解剖形态设计对股骨远端骨折进行间接复位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13例复杂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Synthes(R) LISS DF型解剖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骨折进行间接复位固定,均为男性;年龄18~58岁,平均37.1岁.均为新鲜骨折.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C2型9例,C3型4例.首先将LISS钢板按照其特定的形态放置于股骨外髁特定的位置并进行固定:正位X线片上D、F孔螺钉平行于膝关节面,侧位X线片上连线与股骨外髁长轴一致;再将钢板近端置于股骨干外侧、平行于股骨干固定,即利用钢板与锁定螺钉固定的空间形态达到股骨远端骨折间接复位的目的.根据股骨外翻角和Blumensaat线对复位固定后的股骨远端骨折进行测量,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13~ 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61.5%(8/13),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股骨外翻角平均为81.7°±3.5°,Blumensaat线与股骨干长轴夹角平均为38.7°±6.0°.末次随访时骨折固定均无继发移位,内固定物无失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评分平均为76分(42~96分);其中优3例,良6例,中3例,差l例,优良率为69.2%.结论 利用Synthes LISS DF型解剖锁定钢板的解剖形态可实现股骨远端骨折的间接复位和固定,此方法能简化手术步骤,对失去影像学复位标志的复杂骨折更为有效.

  • 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夏增兵;梅劲;王丹;袁永健;闵继康;杨文龙;李战春;徐旭纯

    目的 通过研究小腿不同区域皮肤穿支血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在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8侧下肢标本,其中12侧用于全程追踪各穿支血管的来源与分布;另26侧用于观察并测量外径≥0.5 mm穿支血管的穿出部位、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等.1998年5月至2010年11月临床应用多普勒血管测听仪测听穿支血管,并根据小腿穿支血管走行轴线设计带穿支血管的筋膜蒂皮瓣,邻近转位修复62例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男50例,女12例;年龄7~78岁,平均40岁.创面部位:胫骨上段10例,胫骨中下段32例,足踝部20例.缺损面积为2cm×3cm~9cm×l6cm.结果 解剖发现小腿内侧、后侧、后外侧及前外侧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其中内侧隐神经与后侧腓肠神经走行区营养血管链的穿支多.本组59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例逆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结痂,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行二期植皮.62例患者术后获3~48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无一例患者发生骨髓炎.结论 在小腿4条链状血管丛走行区,以纵向走行的穿支血管为纵轴线切取离创面近的筋膜蒂皮瓣,其切取方法简便、对穿支血管干扰小、血供可靠,为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法.

  • 2.4mm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亮;王宝军;李亚东;杨稳;刘振宇;高化;刘长贵

    目的 探讨2.4mm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2.4 mm LCP治疗4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男3例,女40例;年龄50~78岁,平均60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3例,C2型18例,C3型12例.采用掌侧人路2.4mmLCP固定,术中若存在骨缺损,则予以植骨.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术前38例患者行骨密度检查,根据其结果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14例),骨量降低组(18例)和骨质疏松组(6组),对3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3例患者术后获6~3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1例患者关节面遗留台阶1 mm;其余42例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术后12个月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32例,可3例,优良率为93.0%.本组患者术后即刻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复位丢失,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骨质疏松组患者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分别为(3.9±1.6)、(3.7±1.3)、(5.7±0.5)分,骨质疏松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mm掌侧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能够牢固固定并有效维持骨折复位.骨质疏松可能影响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 头颈实测法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辉;唐三元;李远辉;向阳;詹鹏;束志勇

    目的 探讨头颈实测法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控制肢体长度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头颈实测法进行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资料(实测组),共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71.2岁.以2003年7月至2007年10月应用经验方法治疗的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结果 实测组术后双下肢长短差异:优(0~5 mm)21例,良(6~ 10 mm)7例,可(11 ~ 15m m)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19例,良30例,可9例,差(>15mm)2例,优良率为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8.350,P=0.008).实测组30例患者中27例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对照组60例患者中56例术后获13~35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功能:实测组优2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29例,良18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1,P:0.017).结论 头颈实测法在术中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的肢体长度,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 镍钛合金记忆弓齿钉在粉碎性肩胛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章云童;张春才;付青格;王攀峰;刘欣伟;汤洋;张欣

    目的 探讨镍钛合金记忆弓齿钉的特点及其辅助锁定钢板、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粉碎性肩胛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8 ~55岁,平均35.2岁.骨折按照Hardegger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5例,肩胛颈骨折2例,混合型骨折5例;均为伤后3周内手术的新鲜骨折.手术入路采用改良Judet入路或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术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4~30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术后3~12周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达到或接近健侧水平;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61 ~91 d,平均66.0d.无骨折再移位、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镍钛合金记忆弓齿钉的合理设计更适合肩胛骨不规则的解剖结构,持续应力加压作用可促进骨质愈合,多点锁定可避免局部软组织大范围剥离;其结合锁定钢板、空心螺钉形成三维空间固定能有效恢复肩胛骨的解剖结构,是治疗粉碎性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 髓内钉与钢板治疗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作者:陈安富;余斌;姜楠;董福;覃承诃

    目的 对髓内钉与钢板治疗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的相关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为胚骨干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66年至2012年3月)、EMbase(1974年至2012年3月)、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3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髓内钉与钢板治疗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半随机对照研究(CCT),选择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发生率、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463例患者,其中RCTs 3个、CCTs 4个;髓内钉组258例,钢板组2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髓内钉组畸形愈合率明显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81,95% CI(2.01,7.21).P<0.05);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RR=1.46,95% CI(0.90,2.38),P=0.12]、感染发生率[RR =0.54,95% CI(0.27,1.07),P=0.08]、骨折不愈合发生率[RR=1.74,95% CI(0.62,4.90),P=0.30]、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RR=2.03,95% CI(0.56,7.31),P=0.28]、二次手术率[RR=1.22,95% CI (0.71,2.10),P=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与钢板治疗相比,髓内钉治疗增加骨折畸形愈合率,钢板可能更适合治疗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

  • 内侧柱支撑重建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浪清;陈云丰;刘燕洁;陈强;王赤宇;王磊;张闻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2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4例,女71例;年龄18~88岁,平均54.6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7例,三部分骨折62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术后X线片所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2组:内侧柱支撑重建组(重建组,84例)和内侧柱支撑未重建组(未重建组,41例).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重建组与未重建组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9±13.0)、(67.3±11.3)分,优良率分别为72.6%、43.9%,平均VAS评分分别为(1.6±2.0)、(3.2±2.4)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2°±3.3°)小于未重建组(4.4°±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二次手术率(4.8%)均较未重建组(34.1%、17.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骨折端良好复位不仅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及内固定失败,而且术后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的冲击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韦葛堇;杨华;林荔军;林舟丹;李奇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在人体步态运动过程中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应力分布.方法 选择4名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均应用DuromTM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假体)术后志愿者,利用64排螺旋CT对志愿者髋臼、股骨近端及假体进行扫描,采用Mimics、Abaqus软件重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有限元模型,模拟股骨在膝关节完全固定(人体站立相)下的静力影响,同时采用冲击载荷对髋关节进行试验,比较冲击载荷对股骨的不同作用效果,以及股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结果 在500 N载荷作用下静载的应力峰值(5.21 MPa)大于冲击载荷应力峰值(1.89 MPa).从分布区域看,静载的峰值应力与冲击载荷的分布相同,都位于股骨颈周围区域.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颈交界处应力较其他区域减少21% ~76%,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应力峰值存在于股骨颈基底部.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在冲击载荷作用下,高应力存在于股骨颈基底部,股骨头颈交界处应力遮挡明显.

  •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印迹的研究

    作者:张强;徐虎;王迎春;孙芳菲;张春礼

    目的 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测量双束止点印迹,为临床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名,女23名;年龄20~ 50岁,平均28岁.64排工作站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膝关节侧别印迹角、长短轴、印迹边缘至周围软骨的距离,以及双束中心点距离等.结果 110个膝关节的印迹角平均为6.8°±4.6°,印迹长轴平均为(16.8±1.7) mm,印迹短轴平均为(7.5±1.4)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短距离(DPCM)平均为(1.9±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短距离(DDCM)平均为(1.5±1.3) mm,双束中心距离平均为(8.0±1.0)mm.男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侧DP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短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女性印迹长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对正常人群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的测量结果可靠,具有代表性.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以及与印迹至周围软骨距离等形态、位置参数存在个体差异.

  • 一期获取自体脂肪干细胞复合可缓释诱导因子支架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宪民;杜明昌;刘松波;王琪;田竞;陈语;项良碧;王洋

    目的 探讨可缓释诱导因子支架的制备及一期获取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冻干缓释支架,应用Elisa方法检测支架缓释诱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TGF-β2 (TGF-β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猪ADSCs,取2个细胞支架复合体,体外培养3周后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分布情况及软骨外基质的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分泌情况.制备猪膝关节7 mm×7 mm正方形软骨缺损,同时一期获取足量ADSCs并与支架复合后一期植入缺损部位,观察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实验组);以猪膝关节微骨折处理作为对照组,每组3只猪.实验动物于术后2、4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冻干缓释支架在体外可以缓慢释放诱导因子,释放浓度未呈现迅速下降趋势.体外培养3周后ADSCs在支架内分布广泛、均匀,软骨特异性指标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呈阳性表达.实验组术后2个月有部分透明软骨修复,术后4个月缺损区被软骨组织样填充修复;HE染色显示有典型的透明软骨结构,但细胞密度较正常软骨组织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未能修复,表面充填纤维组织.结论 一期可获取足量用于移植的ADSCs,ADSCs复合在具有诱导分化功能的支架上后可以向软骨细胞分化,从而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

  • 经皮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春;陈少坚

    目的 评价经皮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集成年新鲜胸腰椎标本8具,平均分为普通椎弓根钉组和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组,每组4具标本.制作椎体前屈压缩性骨折,分别采用普通椎弓根钉和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利用生物力学的电测试验应力分析方法测试固定后脊柱的极限压缩强度、轴向压缩刚度、弯曲刚度、扭矩和扭转刚度.结果 普通椎弓根钉组和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组的平均极限压缩强度分别为(3450.02±110.03)、(3430.04±102.12) MPa,平均轴向压缩刚度分别为(407.52±33.02)、(395.04±26.46)N/mm,平均弯曲刚度分别为(305.14±26.53)、(295.12±23.80)N·em/Deg,平均扭矩分别为(6.45±0.25)、(6.25±0.21)N·m,平均扭转刚度分别为(0.54±0.04)、(0.52±0.03)N·cm/Deg,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长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胸腰椎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性能与普通椎弓根螺钉接近,能满足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要求.

  • 骶骨多平面骨折的治疗现状

    作者:王国栋;周东生

    骶骨骨折在骨盆骨折中约占20%~30%,多合并有其他部位的严重骨折和损伤,又因为骶骨位置较深,且较为隐蔽,因此容易漏诊[1].骶骨高位横形骨折是较为少见的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伤引起,常见于自杀者,因此Roy-Camille及同事初将其命名为"自杀者骨折"(suicidial jumper's fracture)[2].

  • 陈旧性距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兵;陈大伟;俞光荣

    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发生比例不到全身骨折的1%[1],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骨折并发症较多且严重.约60%以上的距骨表面被软骨覆盖,其余部分覆以骨膜,以维持血供,无肌肉或肌腱附着,血供较差[2].对于距骨骨折,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则晚期容易发生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及踝关节、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陈旧性距骨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较为棘手,是足踝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

  • 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的应用

    作者:陈建文;胡新永

    Ilizarov系统是利用铰链和根据患者情况特殊设计移动装置来完成复杂畸形的矫正,需要系列化或分步骤调整框架结构,更换铰链和不同的移动装置[1-2].1994年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城,J.Charles Taylor和Harold S.Taylor首先将Stewart平台和Chasles理论应用于骨科.他们改良了Ilizarov外固定系统,使用6根在接头处能自由旋转、并可伸缩的支撑杆连接远、近端的固定环,并将这种外固定系统称为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1].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光诗;徐林;林国栋;李黎明;姜晓锐;林峰;孙军军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半螺纹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半螺纹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7例Lisfranc 损伤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1 ~52岁,平均35.5岁;均为单侧损伤.Lisfranc损伤按Myerson分型:A型6例;B1型4例,B2型3例;C2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至10 d,平均7.5d.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9 ~4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示均获解剖复位.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0~ 100分)6例,良(75 ~89分)8例,可(50~74分)3例,优良率为82.4%.2例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跖跗关节炎.结论 切开复位半螺纹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疗效良好,跖跗关节复合体的解剖复位对中足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

  • 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志权;曾雄;陈家鸣;闵敏;张光明

    目的 探讨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22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24~ 56岁,平均38.6岁.骨折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8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5 d,平均10.2d.18例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急诊行腓骨钢板内固定术.所有pilon骨折均先行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17 ~28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4.9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7.3%.2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通过换药等局部处理后均治愈.本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能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 椎体后上部截骨治疗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发后凸畸形

    作者:杨永宏;赵志芳;楼肃亮;张冬生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间隙椎体后上部分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发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21例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发后凸畸形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55 ~76岁,平均66岁.术前后凸cobb角为32°~ 66°,平均42°.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8例,D级8例,C级5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间隙椎体后上部分次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h,平均2.2h;术中出血量为600~2000 mL,平均900 mL.21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 分级:8例E级无变化,8例D级中有4例提高至E级,5例C级中有3例提高至D级.术后平均后凸cobb角减小20°,无失访病例.所有患者截骨面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创面愈合不良,l例发生螺钉松动,1例发生单侧肢体偏瘫.结论 后路经椎间隙椎体后上部分截骨矫形是治疗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发后凸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梅良斌;徐永清;朱跃良;唐辉;王毅;何晓清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8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6 ~48岁,平均35.6岁.根据手指皮肤缺损形状和面积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3.5 cm~4.0 cm×8.0 cm;皮瓣血管蒂分别与受区指动脉及浅静脉做端端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发生动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成活.所有患者术后获6 ~ 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优l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结论 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具有皮瓣切取方便、血管解剖恒定、供区隐蔽且损伤小、术后患指外形和功能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大收肌肌腱转移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

    作者:潘政军;王双利;殷浩;江华;黄彰

    目的 探讨自体大收肌肌腱转移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2例青少年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5例,女7例;年龄11~ 17岁,平均14.3岁.10例为复发性脱位,髌骨脱位次数为2~5次,平均3.2次;2例为初次脱位.12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大收肌肌腱转移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2 ~42个月(平均24.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髌骨运行轨迹正常,3~6个月内膝关节屈曲O~135°,恐惧试验阴性.所有患者未发生再脱位,膝关节无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52分提高至术后94分.髌股外侧角由原来的向内侧开口转变为向外侧开口.结论 自体大收肌肌腱转移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能提供髌骨静态稳定的张力,且不损伤骨骺,避免了使用永久性内置物,是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的一种较好选择.

  •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殷圣银;李贵坚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42例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22~ 65岁,平均36.3岁.骨折按Hardegger等提出的分型:42例均为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其中肩胛体骨折18例,肩胛颈骨折11例,肩峰骨折4例,肩胛冈骨折3例,盂缘骨折3例,喙突骨折2例,盂窝骨折l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9d,平均6.6d.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9~24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周,无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按照Hardegger提出的评定标准评价患肩功能:优27例,良9例,可5例,差l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肩胛骨骨折,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手术入路.

  •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髓内钉治疗与锁定钢板治疗的比较

    作者:Joseph R Dettori;王簕;杨云峰

    本研究提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与锁定钢板治疗相比,锁定髓内钉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种治疗方法之间骨折愈合率相似,肩部功能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还需要更可靠的方法学研究和更有力的证据以明确锁定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何者更优.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