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定坤;陈博来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9月~2002年10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52例患者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13例获得3~19个月随访,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6例,良21例,可4例,差2例,手术优良率94.6%.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好等优点,疗效可靠.

  • 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征象(附23例报告)

    作者:谭俊铭;叶晓健;李家顺;贾连顺;袁文;何海龙;许国华

    目的经影像学研究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游离齿突小骨患者,其中10例有明确的外伤史.明确游离小骨的诊断后,须经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寰枢关节的不稳定程度和颈脊髓的压迫.1例无症状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4年(平均2年8个月),2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均较满意.结论对游离齿突小骨患者,无论有无寰枢椎不稳、有无症状和脊髓损伤的体征,均可成功进行影像学评估.建议对此类患者宜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屈-伸侧位摄片和CT平扫,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

  • 动力髋部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潘晓华;肖德明;林博文;黄纲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随机选取64例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给予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34例和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内固定术30例,所有患者术前情况均采用100分制的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手术适应性评估,记录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平均16个月,无死亡个案;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术前给予100分制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低于60分者应慎重手术;PFN内固定术具有适合高龄患者的骨质特点、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性,较适用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类型与治疗研究

    作者:藏磊;刘忠军;党耕町;刘晓光

    目的分析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形成因素、类型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类研究其影像学表现、致伤特点及病理基础,分析形成因素,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分析患者的形成因素,可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背髓损伤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约24%的病例以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为主要表现;Ⅱ型:约52%的病例存在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病理基础;Ⅲ型:约24%的病例表现为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节段性颈椎椎间不稳或颈椎间盘脱出.29例患者术后近期(平均8.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52.8%.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虽有共性,但形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入路减压手术及掌握恰当内固定指征,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同时,该研究亦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认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 等离子刀与机械清理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黄河

    目的比较等离子刀与机械清理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等离子刀治疗组24例,机械刨削对照组36例,全部病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对于软骨退变Ⅱ级和Ⅱ~Ⅲ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软骨退变Ⅲ~Ⅳ级的病例,等离子刀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刀技术对于软骨退变Ⅲ级以下的病例是首选治疗方法.

  • 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利昕;王卫东;魏振;李祥鹏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病例,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9例,明显改善3例.结论提高对青少年腰椎终板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固骼生促进新鲜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世立;曲海虎;曲海龙;王德章;袁伟;乔平;曹中兴

    目的探讨骨缺损修复材料--固骼生(Nova Bone)应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四肢骨折实施内固定手术时,在骨折线内及周围均匀植入固骼生材料2~5mm3,共治疗64例,同时选择32例未应用固骼生组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结果全部病例经12~20周随访,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未应用固骼生组)骨折愈合时间16~20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固骼生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时植入骨骼生能明显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早期外科治疗远期随访分析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林冷;陈泽华;卓浩;张家俊;庄加川;詹伟鹏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为28例Ⅰ病程为1.5~9个月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行神经、肌腱松解术.结果术后2~15年系统随访,其优良率为82%.手的外形及运动和感觉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早期显微外科治疗是可行性.

  • AO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周军杰;曹成福;纪斌;丁浩

    目的评价AO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其中23例采用AO肩锁钩钢板、辅以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可吸收缝线修补术;2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两者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5.6%、6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AO肩锁钩钢板、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疗效可靠.

  • 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7例诊治分析

    作者:孙念全;姚利兵

    目的分析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诊治.方法1989年以来共有7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儿童行手术治疗,年龄8~15岁,伤后就诊时间1h~6d.3例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4例用可吸收线"8"字缝合,按膝关节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摄片复查骨折完全愈合,随访1~4年,疗效均达到优.结论在缺乏磁共振(MR)检查时,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髌骨位置测量a-b/b、d值、c线位置综合分析,经手术检查证实,可以确诊髌骨下极撕脱骨折.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卫星细胞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向峥;余斌;谢伟勇;孙林辉;杨建成;侯振海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 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 192-Saporin对SD大鼠股骨发育的作用研究

    作者:秦煜;吴岚晓;裴国献

    目的研究胆碱能神经系统对骨发育的影响.方法用192-Saporin抑制SD乳鼠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每2d腹腔注射1次,持续2周,股骨进行大体测量和生物力学检测,坐骨神经行Loyez髓鞘染色.结果药物处理对乳鼠生理状态和运动能力无明显影响,处理前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股骨中段冠状面皮质直径小于对照组(P<0.01),直径/全长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股骨大抗折应力小于对照组(P<0.05),刚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坐骨神经轴突排列较紊乱,密度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处理组股骨发育较慢但发育比例正常,以及矿化程度未受影响,提示胆碱能神经系统可能在成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异种骨基质明胶(BMG)的抗原性研究

    作者:陈剑飞;林坚平;吴多能;姚伦龙;蔡海莉;王清华;姚捷

    目的探讨异种骨基质明胶(BMG)的抗原性.方法临床植入异种BMG167例.对异种BMG抗原性行组织切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及免疫组化检测;20例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中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2、4、6、10、12、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体温均在38.5℃以下,除1例外伤口均甲级愈合.组织切片示BMG成骨与正常骨结构一致;扫描电镜示BMG哈佛氏管和骨陷窝内未见血管内皮组织和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BMG内没有可检出的抗原.细胞因子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异种BMG的抗原性极弱.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是它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应当遵循灵敏、可定量、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的原则.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哪优缺点,认为磁共振灌注法是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为适宜的方法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旨在对BM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基因治疗及其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李楠;张贵林;张波;公茂琪;王满宜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有相当的发病率,对部分患者造成持续且严重的疼痛.椎体成形术是经皮向骨折塌陷的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这种方法已被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解除患者的疼痛.为介绍该法并探讨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多位作者的报道,我们发现椎体成形术对于疼痛的缓解率可达到67%~100%.短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骨水泥的外渗,这不但会增加疼痛,还会散热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合理的选择患者和完善的操作会减低这些并发症,因此,极少需外科减压的手术.但它的长期并发症,如骨水泥-骨接触面的异物反应,骨水泥的老化,由于应力改变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等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椎体成形术还需更长时间随访.

  • 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作者:张宇鹏;魏宽海;裴国献

    骨骼肌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学研究较少的一个领域,以往有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综述类文献,都局限于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等方面论述.而近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结合新国内外文献,从组织工程骨骼肌构建的基本问题到其血管化、神经化等方面,对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的不利因素

    作者:Beate P.Hanson;David L.Helfet;Suthorn Bavonratanavech;Ian Harris;陈国奋;顾立强

    现有文献中没有确定性的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佳方法.一般情况下倾向于开放复位内固定.但是,由于缺少不同特定内固定物间的比较,因此难以做出推荐.报道一致认为,导致结果差和一般的潜在不利因素包括老龄、术后复位不良、严重的骨折、股骨头损伤,以及延迟处理.

  • 面向21世纪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趋势与策略

    作者:裴国献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组织工程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重点与组织工程发展的初期有很大不同,已正在逐步走向围绕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方向上来.本文结合本期骨科组织工程的专题论文,指出基础研究须与临床应用、产业化紧密结合,组织或器官的构建须由单一、简单的方式向复杂仿生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组织工程组织的初步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组织工程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组织工程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对相关研究的策略进行评述.

  • 组织工程在创伤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谊林;崔磊;刘伟

    组织工程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崭新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骨、软骨、肌腱、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的再造与修复,与创伤骨科的研究与治疗范围有非常大的交叉.本文仅就组织工程在创伤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从骨、软骨、肌腱、血管等创伤骨科治疗中涉及较多的组织构建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 骨科医师的医疗风险(三)

    作者:鲁谊;吴新宝;王满宜

    随着骨科器械的发展,特别是内置物的成功设计,骨科医生们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这些内置物本身存在着失效的风险.骨科医生们应该对在应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医务工作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一项大规模服务体系,正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这种变化不仅使患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使医生的社会角色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 成年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汪群力;裴国献;曾宪利;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目的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后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像及形态学分析

    作者: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能力以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于术后2、4、6、12周时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12周行X线检查.结果4℃和-196℃的温度保存组和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区别,低温保存3个月与6个月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无明显区别;组织工程骨各组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比较,前者在骨缺损处产生更多的胶原与新骨,其修复骨缺损是通过多点方式成骨,成骨迅速,骨愈合更快;而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从两端"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所有各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低温(4℃和-196℃)保存方法均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从影像学和形态学研究证实该保存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 PLGA生物膜和延长的神经轴突束构建人工神经的体外研究

    作者:程飚;陈峥嵘;吴志伟

    目的探索新的构建人工神经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支持周围神经移植的基质材料.方法将鼠胚皮质神经元细胞种在PLGA生物膜支架上,用自制的神经轴突延长装置对其延长.观察神经元细胞及轴突生长情况,测定轴突延长后轴膜的渗透性.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神经微丝蛋白进行染色.结果鼠胚的神经元和神经轴突束可以在PLGA生物膜上延长和继续培养.这些神经元和延长后的轴突束可以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结论这种复合神经元轴突束的三维支架结构具有人工神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为用延长的神经轴突束修复神经缺损打下基础.

  •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作者:赵子义;郭希民;王常勇;徐莘香;段翠密;董灵芝;李晶

    目的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阳性细胞,获得同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对MNCs进行常规贴壁培养或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NGFR+细胞.分别检测NGFR+细胞和常规贴壁培养所获BMSCs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结果免疫磁珠分离获得NGFR+细胞的纯度为(90.4±4.7)%,NGFR+细胞较贴壁培养获得BMSCs具备更强增殖能力和成骨及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利用免疫磁珠分离骨髓NGFR+细胞可以获得同质性原始BMSCs.

  • 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活性的表达及维持

    作者:陈光兴;杨柳;唐康来;段小军;李忠;周红星;顾祖超;林炎水

    目的观察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骨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骨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成骨环境",将成骨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成骨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成骨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骨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成骨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成骨表型,保持成骨活力.

  • 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作者:段小军;杨柳;周跃;唐康来;陈光兴;董世武

    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 胶原酶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优化获取

    作者:林荔军;李奇;靳安民;朱立新;张力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酶法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优化获取,以期保证获取关节软骨种子细胞的佳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及不同消化时间的关节软骨细胞收获量、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活性为观察指标,探讨消化酶浓度及消化时间对于种子细胞获取量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种子细胞获取率与消化浓度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细胞活性在超过2.5h消化时间后显著减弱,部分细胞出现易老化现象;在0.15%消化酶浓度消化2.5h内所获取的种子细胞可达到满意的种子细胞获取率及良好的种子细胞生物活性.结论适当浓度的胶原酶,在相应的时间内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种子细胞,或获取数量多及活性高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生长板软骨细胞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作者:丁坚;曾炳芳;张先龙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条件下,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及成骨分化的标志骨钙素与Ⅰ型胶原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从而认识生长板软骨细胞旁分泌作用对BMSCs分化的影响,以期帮助认识生长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BMSCs在与生长板软骨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并设阴性对照.测定ALP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与骨钙素mRNA的表达.结果BMSCs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ALP活性明显升高,Ⅰ型胶原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钙素mRNA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见PCR扩增产物,共培养组在终末期则有一定的表达.结论BMSCs在与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后,出现成骨分化倾向:随时间延长效应愈加显著,提示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

  • 组织工程化肌腱体外构建的环境优化及系统设计

    作者:李宏;魏娴;刘伟;崔磊;曹谊林

    目的设计一套构建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的肌腱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根据肌腱细胞体内的生物力学环境,在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设计一套能够提供张力和参数测量系统的生物反应器,在肌腱的培养过程中对肌腱施加不同形式的张应力作用,以期在体外获得力学性能优化的自体肌腱.结果细胞培养和张应力控制系统是由完全透明的有机材料制成的,整个系统由细胞培养室、测量系统和排换液系统等部分构成,在长期的肌腱细胞培养中,可提供肌腱-材料支架动态的培养方式.细胞培养室能很方便与气动肌腱连接,产生持续的脉冲张力作用.结论用肌腱生物反应器可以使肌腱组织复合物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学环境中,促进肌腱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平行排列,提高肌腱的力学性能,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产业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无血清培养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ECs)的扩增规律与原代表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邓辰亮;崔磊;杨光辉;杨军;刘伟;曹谊林

    目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uman epidermal cells,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比较不同年龄hECs原代细胞表型.方法临床收集50例包皮环切术中丢弃的皮肤组织,包括中年组(A,35~52岁,11例)、青年组(Y,18~27岁,17例)、儿童组(C,2~12岁,22例).以Dispase和胰酶(tripsin)-EDTA分离,收集hECs并进行体外培养.每个年龄组随机选取5例,各代细胞计数,计算大扩增倍数,并统计分析.收集原代细胞测量平均直径,记录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K19阳性百分率.结果中年、青年、儿童组包皮来源的表皮细胞大扩增倍数分别为(719±65)、(730±47)、(729±56)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体随机标本平均可扩增(728±53)倍,达到大扩增量所需平均时间为(31±6)d.中年、青年、儿童组,表皮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3.44±0.42)μm,(3.54±0.46)μm,(3.55±0.37)μm,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6.5±5.3)%,(36.9±6.8)%,(36.4±5.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ACS检测中K1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2.55±4.61)%,(42.47±6.58)%,(41.77±4.7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与年龄因素无关,不同年龄hECs大扩增能力取决于原代细胞表型.

  • 犬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作者:蔡道章;王其友;徐义春;卢华定;金文涛

    目的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成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自犬肋骨取骨髓2~3ml,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增,顺序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培养瓶内较高细胞浓度培养,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阿新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细胞甲苯氨蓝异染性、阿新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结论应用bFGF和TGF-β1体外可以诱导犬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 影像学技术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长时间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陈滨;裴国献;王珂;唐光辉;金丹;魏宽海;任高宏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X线、CT等影像学技术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远近期实验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CHAP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术后ECT、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各种手段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早期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远期在术后2、3、6个月行CT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X线.结果术后影像学手段检测表明,组织工程骨组可以修复2cm的骨缺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CT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12个月以后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结论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影像学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直观依据.

  • 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构建工程化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文波;杨志明;邓力;李秀群;孙天威;戚超

    目的探讨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复合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修补兔颅骨缺损后的形态学变化和成骨效果.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n=20)、B(n=8)两组,手术在兔颅顶骨矢状缝两侧分别各建立一个直径1cm的圆形全层缺损,用两种方法: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和藻酸钙凝胶、骨粉分别构建组成可塑形的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分别填补修复A组兔颅骨左右两侧的缺损,B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组织学、X线观察材料的形态变化、成骨情况,并对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评分.结果材料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①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组:修补后12周颅骨缺损基本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大多被骨组织替代,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块状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5.50±1.0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布满整个缺损区,X线片评分为(3.25±0.95).②藻酸钙凝胶-骨粉组:修补后12周部分颅骨缺损被硬性组织所修复,镜下见修复材料部分转变成骨组织,骨粉基本被吸收,有凝胶残留其中,组织学评分为(3.25±1.50).X线片见兔颅骨缺损处有高密度骨痂影存在,主要分布在缺损区的边缘部位,X线片评分(2.25±0.25).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主要被膜样纤维组织修复,在紧邻骨缺损边缘处有硬性组织形成,镜下见修复组织边缘有骨组织存在,中央大部为膜状致密纤维组织,组织学评分为(1.50±0.50),X线片仅见靠近骨缺损边缘的部位存在致密骨痂影,X线片评分为(1.00±0.57).结论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骨粉构建的可塑形组织工程骨可根据颅骨缺损的形态进行塑形填补,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达到对兔颅骨缺损的骨性修复,但部分藻酸盐凝胶吸收缓慢,手术后12周仍不能满意吸收.

  • 体外构建与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研究

    作者:戚超;黄富国;罗静聪;廖文波;蔡琰;祁洁;杨志明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