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贺用礼;马雪峰;朱肖奇;郭浩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离体培养后与生物衍生骨(bio-derivcd bone,BDB)复合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成中段15mm的骨缺损,其中20只,将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后,通过手术将其植入右侧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单纯生物衍生骨植入左侧桡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另5只为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2、4、、8、12周各时间点分别行大体标本X线放射学检查、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 术后2、4、8、12周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生物衍生骨能够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移植入异体新西兰大白兔后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是可以选择的细胞载体.MSCs/BDB复合物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植入.

  • 异种生物衍生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研究

    作者:肖仕辉;韦庆军;韦积华;李伟岸

    目的:探寻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以市售新鲜猪股骨制备一种生物骨衍生材料,将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复合培养,扫描电镜下对复合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异种生物衍生骨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材料细胞界面.结论:异种生物衍生骨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适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细胞模拟造血龛支持造血干/祖细胞增殖

    作者:黄晓兵;刘霆;孟文彤;邓力;智伟;朱焕玲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人源生物衍生骨,构建三维培养体系,观察模拟的造血龛(hematopietic niche)对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增殖的支持作用.方法 分选人骨髓MSC及胎儿颅骨成骨细胞,将培养3代的MSC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分别将①MSC、②颅骨成骨细胞、③MSC与成骨细胞混合物(比例为1∶2)及④MSC诱导的成骨细胞作为饲养细胞复合在人源生物衍生骨上,构建三维培养体系,同时用相应的饲养细胞层构建对应的二维培养体系.免疫磁珠分选脐血CD34+细胞,接种于各培养体系,无外源性细胞因子条件下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各饲养细胞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半固体细胞集落培养观察比较各培养体系支持HSPC的增殖能力.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免疫荧光标记观察结果显示,已成功地将MSC、颅骨成骨细胞、MSC和成骨细胞混合物及MSC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在人源生物衍生骨上,构建了造血干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在无外源细胞因子作用下,脐血 HSPC培养2周造血祖细胞集落(CFU-C)与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分析,三维培养体系各组(①~④)CFU-C明显多于相应二维培养体系各组(①681.00±44.43比438.20±64.24;②729.80±37.72比536.60±35.31;③697.80±54.09比464.80+41.53;④740.20±47.66比513.40±65.56),P<0.05,但三维培养体系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培养体系各组LTC-IC也明显高于相应二维培养体系(分别为①68.00±5.11比26.00±3.73;②93.00±6.12比38.60±4.93;③83.40±5.85比36.20±4.52;④126.00±11.89比59.40±4.25),P<0.05,且三维培养体系中MSC诱导的成骨细胞组(④)LTC-IC明显多于其他各组.脐血HSPC培养5周,二维培养体系中饲养细胞层已逐渐崩解、脱落、死亡;而三维培养体系中饲养细胞层生长情况较好.三维体系各组CFU-C集落分析显示,MSC诱导的成骨细胞组(④)与其他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112.00±14.21;②186.17±24.80;③126.67±11.52;④257.00±28.78),P<0.05.结论 骨髓MSC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复合人源生物衍生骨构建的三维培养体系,对于脐血HSPC体外培养具有类似体内造血龛的支持作用,成骨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生存、增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体内成骨的影响

    作者:刘杰;孙正义;曹蕾

    目的研究在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的影响.方法用青紫蓝兔 30只制作右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将预先制作好的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生物衍生骨植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在术后 2, 4, 6, 8周摄 X线片及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移植骨内成骨情况.结果 X线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所有骨缺损植骨均成功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有一只未愈合.组织学评分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形成软骨和新骨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组相比,在 2, 4, 6, 8周时, t值分别为 3.091,3.361,2.982,2.317, P值分别小于 0.01,0.01,0.05,0.05.结论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过程中,缺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会严重影响移植骨内骨的形成,阻碍骨折的愈合.应用外源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骨折端的血流量促进骨折愈合.

  • 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

    作者:朱肖奇;Ma Xue-feng;贺用礼;Guo Hao

    背景:移植骨能否血管化是移植成活的关键.目的:验证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化工程骨修复兔桡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没计的动物对照实验,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双侧桡骨制备成中段1.5 cm的桡骨-骨膜缺损.方法: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按随机数字表法,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造成骨缺损后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周观察组织工程骨、生物衍生骨与断端的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中血管形成情况,并进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5只兔无脱落.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两断端已融合为一体:植入后12周,已经塑型,外观接近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愈合程度不如实验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后4周均有大量血管生成,植入后8周,实验组修复区的血管网较对照组开始排列规律;植入后12周,实验组血管已达成熟阶段,血管排列方向比对照组均匀、有序,形态结构接近正常皮质骨的血管形态.血管面积图像法测定的血管面积结果表明,植入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面积低于正常骨组织,植入后4,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面积高于正常骨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4周实验组血管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加快骨修复后的血管化进程.

  • 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其体外附着特点

    作者:梁军;辛景义;兰旭;杨志明

    目的:观察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进行.①材料制备:新鲜捐献骨(人),经脱脂、脱蛋白等工艺制成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以Ⅰ型胶原通过真空吸附法修饰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表面,构建出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②实验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分别复合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和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共同培养7 d.③观察指标:分别于培养第1,3,5和7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及附着情况;用紫外/荧光/可见光高效分析仪测定成骨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活性;MTT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及倍体水平.结果:①扫描电镜结果: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②碱性磷酸酶活性: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低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0.019±0.003,0.038±0.004,P<0.05).③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第1,3,5,7天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A值均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P<0.05).④流式细胞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不大,各组细胞皆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形成,胶原修饰后无细胞毒性.结论:以单纯生物衍生骨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修饰后的复合材料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无细胞毒性.

  • 生物衍生骨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骨膜缺损:血管化进程及其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马雪峰;朱肖奇;贺用礼;郭浩;肖新跃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力学性能和体内血管化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因而制约了临床的广泛开展.目的:观察生物衍生骨体外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化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一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骨头制各生物衍生骨;体外分离和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再将诱导的成骨细胞接种到生物衍生骨支架上制成组织工程骨.取大白兔25只,制成骨膜桡骨缺损模型,其中5只兔不做处理为空白组;另外20只兔左前肢为对照组单纯植入生物衍生骨,右前肢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术后2,4,8,12周分别取5只兔标本,观察血管面积和缺损区植入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液循环丰富,血管面积较大,12周血管面积趋于稳定,接近正常状态;2,4,8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面积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修复区的血管网排列规律,12周形态结构已接近正常骨组织,力学性能明显增强.结果证实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有较好的血管化进程和力学性能,是修复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生物衍生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修复免桡骨大段缺损

    作者:朱肖奇;贺用礼;马雪峰;郭浩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 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巾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P<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硅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成骨诱导的问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 生物衍生松质骨支架材料的Micro-CT量化分析

    作者:刘兆利;杨惠林;张文;陈曦;曾昭勋;罗宗平

    目的:在骨组织工程中,如何制备出理想的支架材料一直是研究重点;目前主要的有天然生物支架材料、人工合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等;生物衍生骨即天然生物支架材料的一种,由于其与天然骨在形态结构上较为相似,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支架材料之一;既往形态学研究局限于在二维层面,对于其三维结构参数分析较少.故本实验主要运用Micro-CT对生物衍生松质骨的三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量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结构参数.方法:截取新鲜猪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及去抗原处理后,制作成生物衍生骨支架;应用Micro-CT扫描,重建三维图并量化分析其结构参数,统计软件SPSS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经Micro-CT扫描,得到二维CT图和三维重建图.各三维结构参数的值分别为:BV/TV(20.48± 5.14)%;BS/BV(41.66± 5.39) 1/mm;Porosity(79.52± 5.14)%;Tb.Th(0.10±0.01) mm;Tb.N(1.99±0.47) 1/mm;Tb.Sp(0.32±0.05) mm;Tb.Pf(2.03±4.70) 1/mm; SMI (1.28± 0.35);DA (1.60±0.23);Conn.Dn (158.53± 106.09)1/mm3.各参数间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1)Porosity与BS/BV、Tb.Th; (2)BV/TV与BS/BV、Tb.Th;(3)BS/BV与Conn.Dn、Porosity、BV/TV;(4)Tb.Th与Porosity、BV/TV、Conn.Dn; (5)DA与Conn.Dn;(6)Conn.Dn与BS/BV、Tb.Th、DA.结论:Micro-CT扫描、量化分析是评价支架材料结构参数的理想方法;也证明生物衍生骨支架符合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要求,尤其在孔径大小、孔隙率、表面积体积比等三维结构参数,此外,也可为其他支架材料的制备在三维结构上的要求提供参考依据.

  • 抗肿瘤活性生物衍生骨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作者:庄研;许卫红

    目的 制备同时具有抗肿瘤药物缓释特性及修复骨缺损能力的抗肿瘤活性生物衍生骨,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该材料的缓释特性.方法 取猪肱骨近端松质骨,经处理制成去抗原的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再与顺铂明胶溶液复合,制成抗肿瘤活性的生物衍生骨材料;将该材料进行体外缓释实验,测定缓释液中的顺铂浓度并进行相应的肿瘤细胞抑制实验.结果 去抗原的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呈白色,具有连续的多孔结构,具有天然骨的三维结构;复合明胶、顺铂后该材料呈淡黄色,孔隙为明胶、顺铂所填满;从材料的体外缓释曲线中可以观察到,顺铂在第1~3天释放药量较多,而后维持恒定的释放量,在2周内其缓释液对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维持在50%以上,顺铂在局部的浓度可达100 g/ml左右,远高于一般腹腔给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结论 生物衍生骨材料是理想的药物缓释载体材料和骨修复的支架材料.将生物衍生骨材料与含有顺铂的明胶溶液复合制成的抗肿瘤活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能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载药生物衍生骨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庄研;许卫红

    前言如何修复骨缺损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以往的治疗手段是采用自体骨移植,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及取骨区的并发症等原因,使人们转向其替代物的研究.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 体外构建与体内构建组织工程的比较研究

    作者:戚超;杨志明;黄富国;秦廷武;罗静聪;蔡琰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能力,以探讨修复缺损佳途径.方法制备山羊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分别植入体内、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自体骨及单纯生物衍生骨,分别行组织学、X线观察、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体外构建组材料降解较快,成骨迅速,16周时已可见髓腔再通;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2~4周;而单纯生物衍生骨对照组材料降解、新骨形成均较慢;6周时,各组弯曲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12、16周时体外构建组高于体内构建组(P<0.05),体内构建组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对照组(P<0.05).结论体内、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成骨迅速、量大,排斥反应小;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 抗肿瘤活性生物衍生骨预防局部骨肿瘤复发

    作者:庄研;许卫红;林焱斌

    骨肿瘤手术中肿瘤切除残留骨缺损,影响稳定性,需局部植骨内固定重建稳定性.局部肿瘤切除不彻底则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如能在植骨材料中复合化疗药物,在修复局部骨缺损重建稳定性的同时,以局部化疗手段杀灭残留肿瘤细胞,就能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

  • WO-1生物衍生骨支架与成骨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军;杨志明;解慧琪;李秀群;罗静聪

    目的研究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试验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应用同种异体骨、Ⅰ型胶原及WO-1制备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取幼兔的颅顶骨成骨细胞,经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后,与WO-1生物衍生骨材料联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细胞与材料的粘附和增殖情况.结果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天然骨的三维结构;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均显示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生长良好.结论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体外构建与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研究

    作者:戚超;黄富国;罗静聪;廖文波;蔡琰;祁洁;杨志明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内、体外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以及血管化与成骨的关系,以探讨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佳途径.方法22只山羊制备成胫骨中段20mm的骨-骨膜缺损,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在2、4、6、12周时间点分别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血管面积图像分析和X线片观察血管化过程及成骨情况.结果体外构建组与体内构建组血管化进程无明显区别,各时间点血管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均能达到完全血管化,但X线片见体外构建组新骨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高,体内构建组以上各变化较前者慢大约2~4周.结论BMSCs与生物衍生骨体外构建和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均能快速血管化并成骨,但是体内构建方式成骨较体外构建慢.

  • 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骨细胞复合同种异体生物衍生骨实验研究

    作者:熊丽莉;孙伟华;陈红;项涛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自体来源的生物衍生骨复合后的生长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及探索一种良好的支架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兔骨髓基质细胞并诱导成成骨细胞后与同种异体来源的生物衍生骨复合后体外培养,并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贴附生长、增殖良好.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与生物衍生骨复合后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理化特性

    作者:李彦林;杨志明;解慧琪;秦廷武;黄富国

    我们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自制的天然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测试其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可供选择的支架材料.将猪肋骨进行一系列理化处理,制成完全脱蛋白骨(FDB)、部分脱蛋白骨(PDPB)、部分脱钙骨(PDCB)三种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用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能量散射分析材料成份,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发现,FDB、PDPB、PDCB三种材料皆保持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系统.其钙/磷比值依次为1.81、1.74和1.50.三种材料的蛋白质含量为0.01%±0.02%,22.41%±0.83%和35.75%±2.21%,力学强度大小为:PDCB>PDPB>FDB.可见,用不同理化方法处理制得的三种生物衍生骨材料皆保存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系统,所含有机及无机成分含量不同,力学性能亦有差异,尚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 纤维粘连蛋白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的协同刺激作用

    作者:冯立;曹晓建;任永信

    目的 研究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on,FN)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对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支架上黏附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 取第3代成骨细胞,以bFGF(0.1、1、10和100 ng/ml)刺激,接种于FN(0.1、1、10和100 μg/ml)或多聚赖氨酸(Po1ylysine)修饰的生物衍生骨支架上,MTT法检测组间细胞黏附效率差异,电镜观察细胞密度与形态.GRGDS肽封闭后再次重复上述步骤.结果 单独应用FN与bFGF均可增加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支架上的黏附效率(P<0.05),联合应用时,产生的效应显著增强,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1).而Polylysine与bFGF无此交互作用(P>0.05).电镜观察发现,两者联合应用时细胞密度、铺展效果均优于单独应用.应用GRGDS肽后,FN联合bFGF产生的黏附促进作用被显著阻断.结论 bFGF与FN对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三维支架上的黏附存在协同刺激作用,细胞黏附产生这一效应的机制很可能是由RGD-整合素α5β1途径来介导的,需深入研究探讨.

  • 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结构特征和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

    作者:任永信;杨志明;解慧琪;秦廷武;李秀群

    目的 制备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对其理化性质和WO-1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Pluronic F-127负载WO-1制作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衍生骨及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形貌特征,测量其孔径和孔隙率;应用X线衍射分析仪和X线能量散射分析仪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评价WO-1在双蒸水中1~7 d的药物释放情况. 结果 生物衍生骨具有天然的网状孔隙结构,孔隙间互相连通;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也具有互相连通的网状孔隙结构,孔径和孔隙率分别为522.43±16.75 μm和55%, 低于生物衍生骨的孔径623.67±12.31 μm和孔隙率75%.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钙/磷比为1.54;生物衍生骨钙/磷比为1.77. 药物释放实验: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1 d表现为爆发释放,溶液浓度为4.6 μg/ml,此后可连续释放6 d,浓度维持在0.2~0.8 μg/ml. 结论 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可望成为一种更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待于进一步进行体内研究.

  •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抗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军;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目的研制具有抗感染作用的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 方法应用Ⅰ型胶原和同种骨制备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将WO-1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构建成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将3H-四环素(45.1GBq/mmol)以WO-1标准品溶液稀释,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测定缓释材料中WO-1的体外释放;将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置入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抑菌能力.将WO-1生物衍生骨植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处,术后9、16、23及30 d各处死2只兔测定血中WO-1的浓度,以及材料周围肌肉与骨中的WO-1的浓度. 结果 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保留了天然骨的三维结构,表面有胶状膜覆盖;在体外释放实验中第1天呈暴发释放,以后呈恒定释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持久稳定的抑菌能力.体内实验中周围骨组织及肌肉组织中WO-1在各时间点均保持较高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物血中WO-1浓度较低,与骨及肌肉组织中WO-1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及较强的抑菌能力.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