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健侧骶1为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作者:陈爱民;江曦;李永川;鹿楠;杨迪;张志凌;郭清河;李钧;朱清华

    目的 探讨健侧S1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1例骶丛撕脱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7年11月收治1例骨盆骨折伴左下肢功能障碍3个月患者,男性,10岁.术前检查:左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皮肤感觉麻木或缺失,左髋外展、左膝屈曲和足踝部活动丧失.X线片示左骶髂关节分离术后、左耻骨上下支骨折.椎管照影显示左侧L4~S1根部假性硬膜囊肿.肌电图检查提示骶丛神经损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骶丛神经探查+健侧S1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臀上神经和股二头肌肌支,左侧闭孔神经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部分胫神经术.结果 该患者手术时间为5h,术中出血量约2000 mL,输血量为1600 mL.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4d右侧下肢髋外展、后伸、屈膝与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基本无影响,踝关节外翻稍减弱;足底、足趾外侧部分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4cm×12 cm;术后20 d,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为2 cm×6 cm.术后18个月随访,右足底皮肤感觉减退区消失,感觉恢复正常,右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左侧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肌力达3级,踝关节功能无恢复.结论 利用S1作为新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术式.

  •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在严重交通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张肃祥;陶圣祥;余国荣;喻爱喜;胡祥;陶宗飞;雷鹏程;孙文晋

    目的 探讨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严重交通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例严重交通伤致肢体毁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9 ~ 55岁,平均31.8岁.复合组织瓣类型及修复部位:桡动脉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上臂巨大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颈、腋及侧胸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部及小腿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下肢毁损伤并对侧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上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5 cm×10 cm~20 cm×30 cm,下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h,平均4.0h.结果 12例移植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创面感染,经创缘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术后12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经13 ~ 25 d(平均21d)创面愈合,6个月后8例患者受区可有两点辨别觉,4例恢复部分粗略触觉.12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可彻底覆盖修复巨大创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有效选择.

  •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异位骨化的57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晋;洪雷;王雪松;张辉;刘心;李旭;冯华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收治且获得随访的57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男39例,女18例;左侧27例,右侧30例;平均年龄29.3岁(17 ~44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史、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手术方法等.记录HO的发生情况及部位,使用象限分度法将HO分为5度,并将患者分为骨化组与非骨化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5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8.4个月(12 ~51个月)随访.21例(36.8%)患者发生HO,其中1度7例(33.3%),2度9例(42.9%),3度5例(23.8%).骨化组与非骨化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及后交叉韧带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O单独发生在内上象限者13例(61.9%),涉及内上象限者5例(23.8%),仅有3例(14.3%)单独发生在内下或后下象限.非骨化组与骨化组患者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平均分别为132.5°±5.0°、124.0°±13.0°,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分别为(9.1±2.1)、(13.3±8.4)分,使用麻醉下推拿的例数分别为l、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是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较常见并发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HO发生的影响因素,且发生HO的患者会导致膝关节屈膝角度受限.

  • 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与重建

    作者:甄平;李慎松;田琦;李旭升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2例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3.8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4例,Ⅵ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5d(平均4.3d).术中先在关节镜下探查膝关节腔内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情况;然后复位胫骨平台干骺端骨折,并在关节镜直视下行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性骨折的顶起复位与充填植骨;后根据胫骨干骺端骨折部位及复位情况采用侧方钢板固定.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2 ~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12例患者骨折复位情况按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评分为10~17分,平均15.6分;其中优10例,良2例.12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0~4.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评分为18 ~28分,平均25.8分;其中优3例,良8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膝内、外翻畸形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胫骨平台重度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关节镜直视下胫骨平台塌陷关节面的复位与重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的SHD结构域对成骨细胞内局部黏附激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于留钱;张宁;胡志毅;殷国勇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l)的SHD结构域对成骨细胞内局部黏附激酶(FAK)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取1~2dSD大鼠颅盖骨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传至第3代.体外构建野生型GIT1和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的质粒并组成慢病毒.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刺激成骨细胞后,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GIT1、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与FAK的相互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IT1和FAK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对成骨细胞内FAK位置和活性的影响.结果 PDGF刺激成骨细胞后,GIT1与FAK的相互结合明显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结合量逐渐增加(F=293.105,P=0.0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PDGF刺激后,成骨细胞局部黏附内活性形式的FAK(FAK酪氨酸397磷酸化)明显增加.PDGF刺激成骨细胞后,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与FAK的结合明显被抑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二者的相互关系无明显变化(F=0.322,P=0.737);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抑制成骨细胞局部黏附内FAK酪氨酸397的磷酸化,同时降低FAK在局部黏附内的表达.结论 删除了SHD结构域的GIT1通过降低与FAK的相互结合,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局部黏附内FAK酪氨酸397的磷酸化,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

  • 兔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遥;王静成;顾加祥;颜连启;冯新民;戴善和;王强;虞海流;解慧琪;李秀群;杨志明

    目的 探讨兔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取24只大耳白兔,于兔双侧桡骨中下段制造1.5cm的节段性骨缺损,左侧骨缺损用P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实验组),右侧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桥接(对照组).实验动物双侧于术后2、4、8、12周摄X线片和取材,对双侧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分;对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2、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X线评分平均分别为(3.72±0.24)和(3.49±0.29)分、(6.24 ±0.41)和(5.91±0.45)分、(8.15±0.67)和(8.87±0.59)分、(1139±0.86)和(12.04±0.9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均参与了双侧骨缺损愈合的成骨过程,但以软骨内化骨为主.术后2、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载荷平均分别为(48.76±6.03)和(56.17±4.10)N、(65.64±4.49)和(74.67±7.69)N、(101.04±3.35)和(90.77±6.91)N、(131.35±6.91)和(150.61±21.41)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都可以较快地修复长骨临界大小节段性骨缺损,PMSCs与BMSCs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 壳聚糖-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纳米微球体外转染软骨细胞的能力及影响因素

    作者:卢华定;赵慧清;吕璐璐;王昆

    目的 探讨壳聚糖介导体外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能力及不同条件下基因转染率的变化,以筛选佳转染条件.方法 将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质粒DNA(pDNA)以复凝聚法制成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用扫描电镜检测纳米微球的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及分散度.以脂质体为对照,观察对软骨细胞的毒性.体外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以裸pDNA及脂质体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转染率.检测在不同pH值、N/P比值及pDNA剂量下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介导对软骨细胞的转染率变化.结果 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1.5±26.7)nm,表面Zeta电位平均为(17.8±3.9)mV,分散度平均为0.227±0.025.细胞毒性试验显示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与软骨细胞相容性良好,与脂质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转染实验证实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能转染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pH值为7.0、N/P为5、pDNA浓度为4.0μg/mL时基因转染率高,48 h转染率达10.9%±0.2%.结论 复凝聚法制备的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是一种有效的非病毒基因转染系统,细胞毒性小,对软骨细胞有一定基因转染能力,其转染率与pH值、N/P比值及pDNA剂量等密切相关,pH值为7.0、N/P为5、pDNA浓度为4.0 μg/mL是其佳转染条件.

  • 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技术

    作者:王鉴顺;吴新宝

    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是指不直接显露骨折区域,采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尽可能少的侵袭性操作达到缩小骨盆容积、维持骨盆环稳定性及恢复骨盆解剖形态的目的.骨盆骨折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恢复骨盆环的稳定,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早期研究[4-5]提示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损伤大、出血多,且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伤口不愈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

  • 体征与磁共振成像在前交叉韧带撕裂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旭;陈廖斌;王华

    目的 对比分析体征、MRI与关节镜下实际损伤的相互关系,探讨体征及MRI对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78例(79膝)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膝45例,右膝32例,双膝l例;男58例,女20例;年龄14~53岁,平均29.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d至96个月,平均13.1个月.以关节镜检查作为诊断的客观标准,计算前抽屉试验(ADT)、Lachman试验及MRI对ACL撕裂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 ADT诊断符合率为74.7%,与关节镜检查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25,P=0.048);Lachman试验诊断符合率为87.3%,与关节镜检查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388);MRI诊断符合率为82.3%,与关节镜检查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569).ADT与Lachman试验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15,P=0.043),ADT、Lachman试验分别与MRI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T、Lachman试验诊断ACL撕裂与MRI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Lachman 试验的诊断符合率高于ADT,三者相结合可提高ACL撕裂诊断的准确率,有效避免漏诊与误诊.

  • 髂骨截骨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骶骨骨折一例报告

    作者:赵勇;王丹;刘永厚

    目的 探讨髂骨截骨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骶骨骨折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9年8月收治1例骨盆骨折[AO分型C2型,包括骶骨骨折(Tile C型、Denis I型)、双侧髂骨、耻骨骨折]等多发伤1个月的患者,男性,50岁.术前查体:双下肢外旋畸形,左下肢短缩2 cm,双髋及骨盆区压痛,双髋关节不能活动.双下肢感觉、血供良好,远端活动良好.X线片、CT片显示:左侧骨盆向上移位.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耻骨上、下支骨折切开复位、左侧髂骨截骨、下拉左侧骨盆、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等治疗.结果 骨盆手术时间约3h,术中出血量约400 mL.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表现,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1年随访,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良好,患者已弃拐行走,无痛感,无跛行.结论 髂骨截骨是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骶骨骨折的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术式.

    关键词: 骨盆 骶骨 骨折 截骨术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特点的临床观察

    作者:连鸿凯;王少华;白玉;刘博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46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入院时、术后2h、术后1、2、3、4、6、8、10、15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43~82岁,平均70.2岁.髋关节置换术18例,膝关节置换术28例.入院时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D-二聚体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以排除DVT.结果 46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4例未发生DVT的患者入院时、术后2h、术后1、2、3、4、6、8、10、15dD-二聚体浓度平均分别为(350.0±147.2)、(2519.5±733.1)、(2366.7±698.5)、(2072.5±581.8)、(981.6±406.3)、(505.7±272.3)、(492.5±153.6)、(477.0±122.2)、(445.2±116.9)、(384.0±109.6)μg/L.而12例发生DVT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平均分别为(372.7±85.7)、(3356.1±590.7)、(3465.2±616.7)、(3377.7±611.0)、(3161.6±596.2)、(2959.6±537.2)、(2805.9±490.0)、(2732.2±510.9)、(2637.3±580.1)、(2549.3±433.0)μg/L,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未发生DVT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为26.1%.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刘复安;孙乃坤;杨俊

    目的 探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龄56 ~ 87岁,平均76.4岁.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IA型6例,IB型6例,Ⅱ型7例,Ⅲ型l例,逆转子间骨折2例.闭合牵引复位满意后纵向切开股外侧肌起点肌膜1 cm,紧贴股骨外侧皮质向远端插入钢板,近端3孔置入3枚空心锁定螺钉.远端经皮锁定至少3枚双层皮质螺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60 min,平均52 min;术中出血量约50~80 mL,平均62 mL.22例患者术后获5~18个月(平均10.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0.2周.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优1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1.8%.无骨折端移位、螺钉松动、拔出及断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大腿中上部疼痛持续半年余.结论 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及疗效佳等优点.

  • 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固定与髋螺钉固定的比较

    作者:Lan Harris;王簕;杨云峰

    Summary Evidence from fou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uggests a 60% reduction in 1 year mortality for 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compared with hip screw(HS)for treatment of p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Other outcomes favoring PCCP include lower mean bloo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and slightly lower postoperative pain.Both PCCP and H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rates of implant failure,however,in the PCCP group implant failure and unplanned reoperations may be more common.Additio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recommended to verify these results.4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提示,与髋螺钉(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经皮加压钢板固定(PCCP)术后1年的死亡率可以降低60%.另外,PCCP治疗还可以降低输血量,术后疼痛相对轻微.虽然PCCP与HS治疗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几率均较低,但是相比较而言,PCCP的内固定失败率和再次手术率更高.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来进一步明确这些研究结果.

  • 重视髋部骨折的处理与临床研究

    作者:曾炳芳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这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增高有着密切的关系.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由于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减少,骨的微结构发生改变,骨骼的强度下降,遭受低能量损伤即会造成髋部骨折,而且多数呈粉碎性,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复位不尽人意,固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更是大打折扣.加上老年人合并症多,全身情况远不如中青年患者好,髋部骨折预后不良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文献[1]报道,髋部骨折的患者中,12% ~ 20%的患者1年之内可能死亡,50%终生需要他人护理,没有人可以恢复至骨折前的功能水平!所以,重视髋部骨折处理和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的迫切性跃然纸上,必须引起临床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期集中发表一组髋部损伤诊断与治疗及相关研究的文章,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 微创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周志平;田守进;倪善军;吴耀刚;张兴祥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微创与传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11年5月),EMBASE(1980年至2011年5月),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2011年5月)以及万方数据库(1993年至2011年5月),收集微创与传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利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微创与传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共769例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微创DHS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DHS组低(RR=0.30,95% CI 0.18 ~0.49,P<0.001),手术时间较传统DHS组短(WMD=-21.47,95% CI-31.95 ~-10.99,P<0.00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传统DHS组小(WMD=-1.44,95% CI-1.98 ~-0.89,P<0.001),骨折愈合时间较传统DHS组短(WMD=-0.74,95% CI-1.16~-0.33,P<0.00l),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较传统DHS组高(WMD=1.60,95% CI0.68~2.53,P<0.001).结论 与传统DHS比较,微创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建政;刘智;孙天胜;李连华;叶超群;任继鑫;胥少汀

    目的 比较股骨重建钉与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治疗股骨于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采用股骨重建钉固定10例(股骨重建钉组),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固定11例(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3、6、9、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通过临床和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27.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及Friedman-Wyman功能评定结果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重建钉组住院费用高于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10,P=0.016).两组股骨干骨折愈合率(9/10 vs.10/11)、股骨颈骨折愈合率(9/10 vs.1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重建钉组4例发生并发症,逆行髓内钉组7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原则.股骨重建钉更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狭部及狭部以近的股骨干骨折;对于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远端骨折或需要同时处理的膝关节内损伤、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更为理想.

  • 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概念提出与治疗

    作者:李智勇;张奇;陈伟;刘月驹;许斌;张英泽

    目的 提出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概念,并探讨其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19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男241例,女278例;年龄21 ~ 66岁,平均54.9岁;左侧295例,右侧224例.所有患者首先尝试牵引闭合复位,若经3次整复骨折不能达到理想复位效果,则认为属于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改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复位技术复位,并采用3枚空心钉固定.分析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型,评价股骨头干三维互动复位技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有31例(6.0%)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男20例,女11例;年龄21 ~58岁,平均39.6岁;均为GardenⅣ型骨折.均采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复位技术复位成功,28例骨折复位质量达Garden指数Ⅰ级,3例达Garden指数Ⅱ级.根据X线片及CT影像学特点,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可分为3型:Ⅰ型5例(16.1%):骨折线为斜形,近端骨折片呈“鹰嘴”状嵌插入骨折远端;Ⅱ型17例(54.8%):骨折线不规则,骨折远端外旋并嵌插入近端;Ⅲ型9例(29.0%):骨折端完全移位,股骨头和股骨干之间有分离,股骨头成漂浮状态,旋转移位较大.29例患者术后获2~4年(平均3.3年)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20.1周).3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Ⅱ型l例,Ⅲ型2例.结论 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可分为3型,采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复位技术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式量化评分表的制定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刘月驹;许斌;李智勇;徐国辉;张奇;刘松;殷兵;张英泽

    目的 设计股骨颈骨折术式量化评分表,并按此表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与临床实践的一致性及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股骨颈骨折术式量化评分表,对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70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符合评分表纳入标准且资料完整者502例.按评分高低和实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4组:低分内固定组(281例)、全髋关节置换组(94例)、半髋关节置换组(119例)和高分内固定组(8例),每组内以是否按照评分表治疗进一步分成一致组与不一致组.比较组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感染率、再手术或翻修率、死亡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50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2年(1.0~4.5年)随访,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549(P=0.000),说明评分表与临床治疗具有一致性.低分内固定组:一致组的骨折不愈合率(1.2%)、股骨头坏死率(7.4%)和再手术率(7.0%)低于不一致组(17.9%、33.3%、41.0%),Harris评分[(86.4±9.9)分]高于不一致组[(74.8±10.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一致组的翻修率(1.6%)低于不一致组(18.2%),Harris评分[(92.0±6.3)分]高于不一致组[(85.9±11.6)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一致组的翻修率(5.5%)低于不一致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6,P=0.029).结论 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式量化评分表与临床实践具有一致性,对内固定、全髋关节置换及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 三种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与国人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匹配性研究

    作者:冯卫;余斌;郝廷;郝增涛

    目的 通过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亚洲型PFNA(PFNA-Ⅱ)及InterTan 3种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与国人股骨近端解剖学的匹配性,探讨适合亚洲人群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形态学参数.方法 对120例国人股骨进行CT扫描后以Mimics 10.01图像处理软件重建3D模型,并测量其股骨近端髓内钉设计相关参数.使用proE 4.0软件构建出PFNA、PFNA-Ⅱ及InterTan的3D模型,并从120例样本中随机抽取20例与其进行解剖学匹配实验,通过观察3种内固定物与股骨外侧壁和股骨大转子顶端的相对关系,比较其与国人股骨近端的匹配性.结果 PFNA、PFNA-Ⅱ及InterTan突破股骨外侧壁的厚度平均分别为(1.51±0.58)、(0.12±0.21)、(0.33±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89,P<0.001),PFNA分别与PFNA-Ⅱ、InterT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钉顶端突破大转子的长度平均分别为(3.47±0.85)、(4.11±0.92)、(0.25±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600,P<0.001),InterTan分别与PFNA、PFNA-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Ⅱ对PFNA的改进明显降低了术中对股骨外侧壁损伤的几率,然而对于近端较长的问题尚未解决.InterTan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了对股骨近端外侧壁的损伤,而且近端长度适中,与国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匹配性较好.

  • 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 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吴若;徐耀增;耿德春;李荣群;黄立新

    目的 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行THA治疗且获得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微创THA(A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2±8.0)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头坏死9例等.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THA(B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9.1±9.2)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头坏死6例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临床评估包括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等,放射学评估包括髋臼外展角,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0.9±10.1)个月随访.A组患者切口长度较B组短,失血量较B组少,术后3d内下床例数较B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Harris评分[(82.4±3.3)分]及Barthel指数(85.4±3.8)均高于B组患者[(72.3±3.7)分、77.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末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均能满意应用于THA,但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THA术后前3个月内功能恢复更佳.

  • 临床病例讨论—延迟诊断Morel-Lavallee损伤的治疗

    作者:张弛;仲飙;罗从风;孙辉;杨光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汽车碾压伤致右大腿疼痛、畸形、活动受限2h急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心率120次/min,血压9.31/5.32 kPa,左髋部及大腿明显肿胀,局部皮肤碾压伤,压痛(+),畸形,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不清.立即予开放深静脉补液,心电血压监护,X线片示右股骨干骨折,因为怀疑股动脉损伤,行双下肢CT血管造影,结果阴性,遂诊断:创伤性休克,右股骨干闭合性骨折.经镇静补液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行右胫骨结节牵引术收治入病房.完善相关检查后于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术中出血量为1000 mL,输注红细胞悬液4U,术后予抗炎消肿治疗.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