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중화창상골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00
  • 国内刊号: 11-5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8
  • 曾用名: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裴国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田琦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的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 ~ 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5例患者17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和髋臼再次内陷.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1±4.8)分改善至(91.2±5.2)分,末次随访仍维持在(92.5±3.1)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型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疗效良好,术中操作要点是选择短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情况下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由里向外依次分层松解.

  • 两种康复方案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的比较

    作者:周蓓;韩琼;张青松;彭永海;李烨;任义军

    目的 比较两种康复方案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程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期间接受ACL重建术的50例ACL损伤患者,根据不同时间段康复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普通康复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27.4±3.3)岁;术后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行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本体感觉康复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26.4±3.6)岁;术后患者行无支具膝关节伸屈锻炼、变异适应性练习、动态平衡性练习及经皮电神经刺激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患者的本体感觉,并用差值百分比[=(术前本体感觉-术后本体感觉)/术后本体感觉×100%]表示患膝本体感觉的恢复程度.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屈膝15°、45°和75°时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本体感觉康复组患者屈膝15°、45°和75°时本体感觉恢复程度均优于普通康复组(术后12个月本体感觉恢复程度平均分别为-50.2% ±13.3% vs.-27.5%±7.7%、-64.3% ±16.9% vs.-38.4%±7.6%、-60.3%±14.1% vs.-35.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变异适应性练习、辅以动态平衡性练习及经皮电神经刺激的康复方案有利于患者在静态、匀速动态、变异动态中重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对膝关节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大转子倾斜指数的应用

    作者:付世杰;高海军;张建志;董天华;吴希瑞;郑占乐;张国川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利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旋转力线恢复的有效性.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20例,女4例;年龄17 ~61岁,平均36.5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骨折AO分型:32A2型11例,32B2型8例,32C2型5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根据大转子倾斜指数计算出股骨近端的旋转角度及状态: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纠正外旋畸形,然后插入髓内钉并锁定;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先插入髓内钉,锁定近端,然后旋转股骨远端,纠正旋转畸形,锁定远端.术后应用CT测量并比较患者患肢与健肢的股骨颈前倾角,判断旋转复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平均分别为15.36°±7.91°、14.54°±7.4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8,P=0.348).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差值平均为3.58°±2.26°.所有患者旋转畸形均<9°,其中股骨远折端内旋畸形15例,外旋畸形8例,无旋转畸形1例.24例患者术后获8 ~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5.1个月.无骨不连、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能准确判断股骨近端的旋转状态,有助于纠正旋转移位,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 钙敏感受体缺失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张崛;冯玉旭;徐勇;刘欢;苗登顺;任永信;范卫民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在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以及Wnt信号通路在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取新生同窝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和CaSR敲除纯合子小鼠(实验组)各4只,分离培养颅骨成骨细胞并传至第3代,分别于培养2、4、6、8d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的吸光度(OD)值,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取培养6d的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核心结合因子(Runx2)、ALP、骨钙素(OCN)、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及β-链蛋白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β-链蛋白、Wnt-5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培养6d时对照组和实验组成骨细胞的OD值(1.55±0.05、1.26±0.02)和ALP活性[(0.023±0.002)、(0.017±0.001)U/mg· prot]均达到峰值,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成骨细胞的OD值和ALP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培养6d时实验组成骨细胞的Runx2、ALP、OCN、RANKL/OPG、β-链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β-链蛋白、Wnt-5a、IGF-1、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SR缺失将导致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经典的Wnt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 应用逆向工程技术设计儿童髋关节畸形矫正截骨模板的研究

    作者:佟矿;余斌;张晟;王博炜

    目的 探讨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Steel三相截骨矫正术设计截骨模板,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相对精确的截骨方案.方法 选取1例需行Steel三相截骨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性,6岁.采用连续螺旋CT对患者骨盆行连续断层扫描,将扫描所得.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4.1软件,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双侧髋关节三维表面重建,建立患者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并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通过镜像还原患髋矫形后位置,模拟Steel三相截骨,提取患髋截骨区域,通过旋转、移动截骨区域,设计截骨模板. 结果 通过三维重建得到的髋关节三维模型可以直观显示患髋的解剖形态.通过重建患侧髋关节并模拟截骨,实现了截骨模板设计,生成的截骨模板可以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成实体模板. 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构建的截骨模板可以应用于Steel三相截骨矫正术,且截骨精确.

  • 术中实时三维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会祥;汪方;王秋根;林艳萍;陈豪;陶星光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CT扫描的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应用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 方法 术前沿着5具正常骨盆标本髂骨翼各置入1枚钛钉后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SuperImage软件完成骨盆的三维重建.将三维模型导入导航软件中,获得钛钉标识点在三维虚拟空间的坐标,并规划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安全路径.术中通过导航探针,获取钛钉的实际空间坐标,并与虚拟标识点进行配准;通过导航系统实时跟踪术中骨盆及手术器械的空间位置.在实时三维导航下按照虚拟规划的安全路径,在5具骨盆标本上各完成1枚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的置入,并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并与术前规划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在5具正常骨盆标本上按照术前虚拟规划的路径各顺利置入1枚骶髂关节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5枚螺钉位置均满意,与术前虚拟规划结果基本一致.手术操作时间为19~ 23 min,平均21.6 min. 结论 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充分利用术前虚拟规划信息,术中螺钉置入精度高,且无需X线透视,操作流程简单、快捷,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向内穿出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丰;张世民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是AO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在2004年发明的一种新型头髓钉,与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其他头髓钉相比,其不但具有力臂短、强度大、创伤小等共同特点[1-3],而且只用1枚螺旋刀片固定头颈骨块,兼具抗旋转和抗内翻能力,螺旋刀片通过敲击"挤入"股骨头,减少了骨量的丢失[4-6].随着PFNA临床应用的增多,一种与螺旋刀片特别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7-8]:螺旋刀片沿其轴向发生切割,向内穿透股骨头,甚至穿透髋臼进入骨盆.为此,本文就PFNA螺旋刀片向内穿出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鹏飞;程少文;应晓洲;柳海晓;沈跃;彭磊

    目前,虽然有众多骨缺损重建技术,如带血管的骨移植技术、骨牵引延长术和自体骨移植术,但大范围骨缺损的重建仍是一个挑战.因为现有的骨重建技术存在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骨愈合时间长、负重时间晚、愈合率低、耐受性差及并发症多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2000年Masquelet等[1]发现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假体后,在假体周围能诱导一层假膜,这层假膜被称为骨水泥诱导膜.

    关键词:
  • 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

    作者:林文祥;严康宁;王承云;陈进鸿;康加祥;吴市春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19例单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男15例,女4例;年龄为18 ~53岁,平均33.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15例,外侧副韧带(LCL)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 18 d,平均14.1d.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胭腘肌腱修复重建ACL、PCL,用十字带线锚钉固定修复MCL和LCL.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4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至受伤前水平,4例患者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关节粘连引起僵硬.所有患者术后Lachman试验、前、后抽屉试验及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胫骨前后移距离均<5 mm.术后12个月17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46.3±5.6)分提高至(89.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1,P<0.001);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64.5°±17.5°改善至12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0,P<0.001).结论 对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一期关节镜下重建ACL和PCL,同时修复MCL和LCL,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功能恢复快,关节粘连率低,疗效较满意.

  • 无牵引床下仰卧位与侧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隋福革;汪群;王东军;何晓峰;李恒;郭明锋;王强;田国峰

    目的 比较无牵引床下仰卧位与侧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至2010年9月在无牵引床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3.4±7.2)岁.侧卧位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71.8±6.6)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获10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69.6±7.1) min]较侧卧位组[(47.2±6.0) min]长,术中出血量[(261.6±43.3) mL]较侧卧位组[(182.7 ±47.8) mL]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仰卧位组优2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侧卧位组优22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在无牵引床的情况下,采用侧卧位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仰卧位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作者:何光联;柴斌;罗鹏;惠明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应用PFNA-Ⅱ治疗的6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25例;年龄25~82岁,平均62.5岁.骨折部位及分型:股骨颈基底骨折6例,按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5例,按改良Evans分型:Ⅲ型25例,Ⅳ型13例,Ⅴ型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1例,按Seinsheimer分型:Ⅳ型5例,Ⅴ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PFNA-Ⅱ内固定治疗. 结果 59例患者术后获6 ~40个月(平均26.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2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30例,可3例,优良率为94.9%.无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脱出、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PFNA-Ⅱ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可早期负重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Endobutton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耻骨联合分离

    作者:刘焕兴;季日旭;麻光喜;沈新升;洪建军

    目的 探讨Endobutton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应用Endobutton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7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5岁.根据Young骨盆骨折分型:APCⅡ型6例,APCⅢ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 13 d,平均8d. 结果 本组7例患者耻骨联合复位均满意,固定坚强、牢固,术后测量耻骨联合距离为4~5 mm.7例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据陈坚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可1例.1例患者出现耻骨联合后区轻微疼痛. 结论 Endobutton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疗效良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及能术后早期活动等优点.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方式探讨

    作者:陈明;谢鸣;勘武生;郑琼;徐敏超;胡家朗;潘昊;周华军;熊文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24 ~61岁,平均38.4岁.骨折Tile分型:B型13例,其中B1型3例,B2型7例,B3型3例;C型16例,其中C1型8例,C2型4例,C3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至10 d.14例骶骨翼骨折合并前环骨折患者后环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4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前环损伤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行前后环内固定;9例骨盆骨折合并移位明显的髋臼骨折患者行单一或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例全身情况不稳定或合并多发伤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及微创内固定治疗. 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7~19个月)随访.2例患者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行伤口换药后愈合.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17例,良9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平均为86.7分(53 ~100分),其中优18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6.2%.2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骶髂关节螺钉或钢板进行内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全身情况不稳定者,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钱学峰;徐能;蒋富贵;李建强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3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36~65岁,平均50.5岁.骨折按部位分型:头下型5例,头颈型22例,经颈型3例,基底型5例;按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合并伤:股骨干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3 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 mL.35例患者术后获1~3年(平均2.5年)随访.骨折愈合34例(97.1%),愈合时间为12 ~ 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不愈合1例(2.9%).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8.6%.2例(5.7%)患者术后24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无关节功能受限、严重畸形及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愈合率高、疗效良好,其手术操作的关健是早期闭合复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作者:颜连启;孙钰;李小磊;王静成;王强;胡翰生;陈岗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4例THA术中、术后PFF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33 ~ 85岁,平均63.6岁.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型7例,B型12例(B1型3例,B2型8例,B3型1例),C型5例.术中出现PFF 5例,术后外伤所致PFF 19例.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20例.手术方式包括钢丝环扎、记忆合金环抱器、锁定钢板、长柄翻修假体结合植骨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 ~52个月(平均23.8个月)随访.24例患者骨折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5.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0.3分(68 ~95分),其中优7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9.2%.1例B2型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发生畸形愈合. 结论 对于THA术中、术后PFF,治疗方案需结合骨折部位、假体有无松动、局部骨质量及身体状况而定,其治疗原则是移位骨折需进行牢固固定,松动假体要进行翻修,严重骨缺损需要植骨处理.

  •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个性化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作者:毕郑刚

    "高龄患者"按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泛指年龄≥75岁的老年人口群体,此界定标准仅作为参考,各国、地区及种族间的差异较大,但各临床研究报道肯定了一种共识——系骨质疏松骨折高发人群,以髋部骨折居多,占全身骨折的20% ~ 45%.髋部骨折的主要发病特点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结构基础上附加低能量创伤即导致骨折.而在该群体的髋部骨折中,个体因素存在差异,如性别、骨质疏松程度、伤前生活状况、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状态等,是导致目前此类骨折手术治疗策略选择方面各位专家拔新领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注重该人群髋部骨折个体因素的术前评估,探讨个性化手术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
  • 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国内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胡军;惠宇坚;朱辰蕾;范卫民

    目的 对国内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HA)与内固定(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至2012年,获取采用HA和IF治疗国内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比较HA和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指标,包括术后1年死亡率、再手术率、一般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tata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0篇),包括2738例患者.HA组与IF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 CI(0.44,2.11),P=0.929].HA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OR =0.48,95%CI(0.31,0.74),P=0.001]、主要并发症[OR=0.35,95% CI(0.27,0.44),P<0.001]及再手术率[OR=0.24,95% CI(0.18,0.33),P<0.001]均明显低于IF组,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则明显优于IF组[OR=2.15,95% CI(1.73,2.6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国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HA的疗效优于IF.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一年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奇;童培建;徐斌斌;吕帅洁;杨力;黄余亮;江彬锋;瞿杭波;何帮剑

    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的死亡率,并探讨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杭州地区6家医院经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85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705例,女1149例;年龄65 ~98岁,平均79.4岁.统计患者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1年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1年内共有29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0% (297/1854).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感染93例,心脏疾患38例,神经系统疾患53例,肿瘤63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5.053,95%CI(1.517,16.829),P=0.000]、性别[OR=0.376,95% CI (0.122,1.161),P=0.002]、术前内科合并症[OR =3.236,95%CI (1.553,6.746),P=0.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OR=6.057,95%CI (1.968,18.641),P=0.000]、受伤至手术时间[OR=1.928,95%CI(0.979,3.796),P=0.009]和住院时间[OR=3.875,95%CI(0.368,6.542),P=0.001]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AS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邵明;毕郑刚;贺胜;种阳;李国军;李超;焦志竖;张名硕

    目的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42例75岁以上、骨密度T值≤-2.5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置换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平均年龄为(80.3±4.5)岁;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髓内钉组(53例),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79.6±5.7)岁;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 结果 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4±8.4) min]较髓内钉组[(60.6±11.6) min]短,切口长度[(12.7±2.3)cm]较髓内钉组[(8.5±2.3)cm]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关节置换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髓内钉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较髓内钉固定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天闻;翁习生;高鹏;林进;金今

    目的 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脱位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72例髋部损伤患者资料,男76例,女196例;平均年龄为78.3岁.原始损伤类型:股骨颈骨折260例,股骨头坏死6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根据患者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是否存在人工股骨头脱位,将全部患者分为脱位组与非脱位组,对各因素进行x2检验或秩和检验后,对P <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脱位相关的因素. 结果 27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4个月(6 ~ 85个月)随访.共有9例患者发生人工股骨头脱位,脱位率为3.3%.脱位原因:4例患者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1例患者外伤致股骨骨折假体松动,2例患者因双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精神疾病等原因发生2次脱位,其余2例原因不明.脱位发生时间为术后6~45 d(平均18.4d).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脱位组与非脱位组的年龄[OR=1.138,95% CI(1.089,1.308),P=0.048]、是否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OR=1.229,95% CI(1.045,1.360),P=0.046]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小转子至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OR=0.086,95% CI(0.001,5.584),P=0.2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龄且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重要原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加强术后预防措施可减少人工股骨头脱位的发生.

  • 髓内钉与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国军;邵明;贺胜;毕郑刚;种阳;李超;焦志坚;张明硕

    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5例不稳定型(Russell-Taylor分型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5例;年龄为32~ 87岁,平均53.4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髓内钉组34例,髓外内固定组31例(其中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髓内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7.9±19.0) min]较髓外内固定组[(79.8±22.4) min]短,术中出血量[(112.6±63.4) mL]较髓外内固定组[(178.5±97.5)mL]少,骨折愈合时间[(21.0±6.5)周]较髓外内固定组[(28.0±8.7)周]短,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3.4±8.1)分]较髓外内固定组[(79.2±7.4)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均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者,改为髓内钉固定后骨折获愈合;2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其中髓外内固定组1例,髓内钉组1例. 结论 髓内钉较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更有优势.

  • 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倒置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适应证探讨

    作者:谭磊;周方;张志山;田耘;姬洪全;侯国进

    目的 总结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接骨板倒置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采用LISS接骨板倒置治疗的72例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73.4岁(45 ~87岁).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术后随访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41.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38.1 mL.围手术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炎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患者死亡1例,术后谵妄1例.65例(90.3%)患者术后获平均22.1个月(18 ~4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3~8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3.7分(20 ~100分),其中优8例,良19例,可25例,差13例,优良率为41.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4% (10/65),包括螺钉断裂6例,骨折不愈合1例,钢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 结论 LISS接骨板倒置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宜作为常规方法,其适应证为AO分型31A2.2型以上的复杂骨折、髓腔过小或前弓过大者、病理性骨折、假体周围骨折及多发伤需控制创伤者.

  • 侧方入针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治疗成人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

    作者:王娟;刘月驹;张奇;刘勃;李晗;秦士吉;杨宗酉;吴率帅;张国川

    目的 探讨侧方入针股骨头干三维互动闭合复位技术治疗成人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10例成年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2 ~ 60岁,平均40.5岁;骨折Garden分型均为Ⅳ型.所有患者均采用侧方入针股骨头干三维互动闭合复位技术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1 min(30~6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7 mL(20~ 50 mL).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0年(1.5 ~4.2年)随访.9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达Garden指数Ⅰ级,1例达Garden指数Ⅱ级.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5 ~21周,平均18.1周.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生股骨头坏死,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侧方入针股骨头干三维互动闭合复位技术治疗成人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及复位效果理想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较肥胖、不易触及股动脉搏动的患者.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髓内固定治疗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力;孙奇;易立明;厉驹;童培建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髓内固定治疗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4例;年龄为65 ~91岁,平均80.3岁;骨折AO分型:AI型8例,A2型14例,A3型1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12例)和髓内固定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 股骨头置换组和髓内固定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0.0±2.1)、(5.1±2.3)cm,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1.8±98.2)、(156.3±45.1)mL,术后下地时间平均分别为(6.4±2.9)、(30.5±8.7)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 (4/12)、65.0% (13/20),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平均分别为(61.3±5.4)、(57.4±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和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54.1±12.5)、(65.2±15.7) min,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3/12)、26.3%(5/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早术后下地时间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较髓内固定有优势.

中华创伤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