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固定矫治器在个别前牙松动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娟;高振涛;冉庆祥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前牙松动的情况.比较常见的病因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因外伤所致的牙齿松动或脱位;另外一种是由于牙周骨丧失所导致的牙齿松动或移位.对于松动的患牙如果不及时的采取复位固定措施,在咬合力量的作用下该牙会终脱落,导致牙列缺损.

  • 固定矫治器在个别前牙松动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娟;高振涛;冉庆祥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前牙松动的情况.比较常见的病因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因外伤所致的牙齿松动或脱位;另外一种是由于牙周骨丧失所导致的牙齿松动或移位.对于松动的患牙如果不及时的采取复位固定措施,在咬合力量的作用下该牙会终脱落,导致牙列缺损.

  • 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牙槽骨破坏研究

    作者:赵戬;马勇强;王宏岩;潘春玲;宋荣博;潘亚萍

    目的 研究能够快速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的方法,摸索建模的佳时间并对比研究结扎与非结扎区域的牙槽骨破坏情况.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室及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周、8周实验组.采用牙颈部结扎合并口腔接种牙周致病菌的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分别于4周、8周时进行牙周检查,并利用放射影像和体视显微镜检查对比大鼠的牙周骨组织破坏情况.结果 4周和8周实验组大鼠结扎区都出现牙龈红肿,探诊出血,均可探及较深的牙周袋.对照组和4周、8周实验组大鼠上颌三颗磨牙平均骨丧失量分别为(357.63±284.96) μm、(929.56±366.43) μm和(941.80±354.87)μm.与对照组相比,4周和8周实验组大鼠上颌磨牙的骨丧失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与8周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牙颈部结扎合并口腔接种牙周致病菌的方法,4周左右即可形成稳定可靠的大鼠牙周炎模型.大鼠的牙周骨破坏在4周之后速度减缓.

  • 我们需要补钙吗

    作者:秦中吟

    在多种矿物质中,人体需求量大的是钙,人体内98%的钙都用于组成骨骼.骨骼内部,不断发生着新旧更替:成骨细胞不断地吸收钙,制造新的骨组织,而破骨细胞则不断地破坏旧的骨组织.少儿时期,新生的骨组织,远多于被破坏的骨组织,骨骼不停地增长.到20岁左右,骨骼增长停止,骨吸收的钙量逐渐减少,但仍多于丧失的钙,骨质越来越密.从30多岁开始,骨丧失钙的速度,逐渐高于吸收钙的速度,骨质减少.

  •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过度扩锉对髋臼缘骨量和前倾角的影响

    作者:王友;董建东;薛文东;朱振安;戴尅戎

    目的通过髋臼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假体安装前的髋臼同心扩锉准备方式时过度扩锉对臼窝前后壁骨量丧失和髋臼缘开口前倾角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选取40例成人髋臼标本,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Pro/Engineer软件拟合出髋臼三维结构,再将其导入Unigrapics软件中,运用其集成的工具条和球体表面逼贴技术,对二种过度髋臼同心扩锉,即扩锉至Harris窝底或扩锉至髋臼内侧壁时,髋臼横断面开口扭转角度变化及髋臼后壁与前壁骨量丧失量作定量分析.结果(1)当髋臼同心扩大至Harris窝底时,髋臼横断面开口扭转角度在不同髋臼层面均发生变化,其中,髋臼上半部分大前倾角度可增加4.83°;而髋臼下半部分开口前倾角度轻微减小.(2)髋臼同心扩大至Harris窝底时,髋臼后壁与前壁骨量丧失量平均为6.75 mm和6.11mm.(3)当髋臼同心扩大至髋臼内侧壁时,髋臼横断面上半部分开口扭转角度进一步增大,大前倾角度增加达8.55°;此时,髋臼后壁与前壁骨量丧失量也增加至平均9.54 mm和9.56 mm.结论髋臼同心扩挫虽能保持髋臼活动中心点不变,但过度扩锉仍可造成较明显的髋臼前后壁骨量丧失与前倾角度变化,不利于髋杯假体与骨面的牢固固定和正确置放.髋臼扩锉达到或超过Harris窝底深度以上应尽可能在临床应用中避免.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颌骨骨丧失的机制

    作者:陈守平;周正炎

    当今社会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老年化,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发生率日益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据报道,美国有两千多万人受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为女性。在中国,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8%[1]。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POP能使颌骨骨密度降低,引起颌骨骨丧失[2,3]。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加以综述。1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及影响因素[4~7]1.1 破骨细胞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破骨细胞是唯一专司骨吸收的细胞。它依靠其膜表面粘附分子——整合素与骨基质蛋白结合,在细胞与基质间形成密闭腔室,维持骨吸引所需要的H+和蛋白水解酶浓度,有利于骨吸收的进行。近研究发现,破骨细胞可通过胞内转运将降解的骨基质蛋白和无机盐运送到游离侧胞膜顶端区释放出胞,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吸附蛋白受体实现的。这种胞内转运过程不单是降解产物的清除,也是骨吸收的重要机制。 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IL*.1、IL*.2、IL*.6、VitD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血病抑制因子和ONCOSTATIN*.M等刺激破骨细胞的合成;碱性磷酸酶、降钙素、γ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IL*.4和IL*.13则抑制破骨细胞的合成。

  • 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树生;孙波;牟建松

    由于某种如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而使骨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由于缺损间隙大,绝大多数骨缺损难以自行愈合,后形成骨不连.

  • 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苏媛;陈璇君;容明灯;吕影涛;卢海宾;李少冰;张雪洋

    24例无牙颌患者植入163枚种植体,采用即刻负重技术制作27副义齿,观察时间6 ~ 2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98.2%,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负重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边缘平均骨丧失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7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修复体行使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高.采用即刻负重技术修复无牙颌患者,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还需大样本和长期的临床观察.

  • 牙周炎骨丧失与细胞凋亡

    作者:付永伟;和红兵;欧炯光

    牙周炎(periodintitis)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口腔领域导致骨质丧失的常见疾患[1].

  •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厚度干预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文芳;刘宪;黄盛兴;马丽辉

    目的:对种植体周软组织厚度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干预,观察该干预对种植体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种植义齿Ⅱ期手术过程中,对于软组织厚度>5 mm者行斜形切口;对于软组织厚度预期<1.5 mm者行结缔组织移植术.两者均调整软组织厚度至2.5~3 mm,以对侧同名部位的种植牙为对照组,于种植体修复后半年,检测种植体周牙龈炎症指数(GI)、龈沟内金属基质蛋白酶-8(MMP-8)含量,以及种植体周骨丧失(B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斜形切口组MMP-8含量、BL均显著降低(P<0.05),结缔组织移植组GI、MMP-8、BL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适当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厚度处理有利于维护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健康.

  • 计算骨丧失量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作者:朱敏;叶春万;甘业春;王欣;樊道斌;吴信忱;苏明文

    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2].但是,对植骨量的多少,却仅凭术者的感觉或估算,可能导致植骨量的不足而产生椎体再塌陷[3-4].

  • 牙周炎与种植体周围炎的比较

    作者:黄萍;梁星;宫苹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发生在天然牙周围的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及软组织炎症.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失败.二者均为细菌性感染疾病,且在微生物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利于临床工作者施以治疗及种植后的牙周维护.

  • 糖尿病与骨丧失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永伟;和红兵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骨的代谢及其改建,是造成骨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糖尿病骨丧失的机制除骨矿物质代谢紊乱、钙调激素异常、胰岛素缺乏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等因素外,近年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聚以及遗传因素亦是糖尿病骨丧失的重要促进因素.

  • 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在骨缺损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顾春杨;秦书俭;王文孝

    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等使骨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骨缺损是外科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骨缺损及骨不连已成为临床上较普遍又较棘手的问题.

  • 牙周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岱尊;钟德钰;邓婧;王吉波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牙周状况,初步探讨牙周炎与RA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RA患者为RA组,70例未患RA的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及性别分布互相匹配.对RA组与对照组进行牙周状况检查,同时对RA组行类风湿病学检查,比较RA组和对照组间牙周状况的异同,并就RA组患者牙周状况与类风湿病学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A组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缺失牙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A组牙周炎指数为5或6的牙数多于对照组(P<0.05),说明RA组患有中、重度牙周炎的牙数多于对照组.RA组中、重度牙槽骨丧失者,其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或轻度牙槽骨丧失者.结论 RA患者比正常人群更易罹患牙周炎,并以中、重度牙周炎较常见.

  • 平台转换技术对上颌前牙区单枚种植修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苏伟;赵保东;刘凤芝;郭力强;肖菲;冯爱菊

    目的:评估应用平台转换技术对上颌前牙区单枚种植修复的影响,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5例上颌前牙区单颗牙缺失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植入种植体与基台平台对接设计的3i种植体,B、C组为实验组,分别植入具有光滑斜面平台转换技术的Osstem GS Ⅱ种植体及具有粗糙水平平台转换技术的Ankylos种植体.负载12个月后测量种植体周骨高度丧失量并评价软组织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量及软组织情况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B、C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平台转换设计有利于减少种植体颈部骨丧失、增进前牙种植修复美学效果,其远期效果可期.

  • 锥形多螺纹种植体:5年回顾性研究结果

    作者:Zeev Ormianer;Ady Palti;王小容;刘朴;张艳

    此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多螺纹锥形种植体的长期性能,这些种植体植入在临床条件可能不佳的病人中.以218个种植体治疗了60位病人,每个病例都包括一项或多项可能的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种植体的失败比率增大、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或牙科文献中提及的临床并发症.这些因素有:短种植体(23%)、共存疾病(25%)、上颌种植体(61%)、即刻负重(88.5%)、在拔牙窝中植入(91%)以及局部牙列缺失(97%).种植体用不同的修复体修复.利用在植入时和所有后续复诊时拍摄的根周X光片,用标准的平行装置和1mm测量网格计算边缘骨的改变,平均临床随访时间对种植体为67.5(范围:1-94)个月,对修复体为60(范围:15-74)个月.四个种植体未能结合并立即用更大直径的种植体替代.8个修复体出现崩瓷(n=7)或粘结失败(n=1)并进行了更换.对于98%的种植体没有观察到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剩余的2%表现出1mm的骨丧失.5年临床负重后,种植体的累计存留率是98.2%,修复体是96.3%.对锥形种植体结构可能比圆柱形种植体结构更易于发生牙槽嵴骨丧失的担忧在此研究中并没有得以证实.尽管存在一项或多项可能的不利因素,锥形种植体仍实现了骨结合并维持了边缘骨水平.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牙周骨丧失程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岱尊;钟德钰;王吉波;邓婧

    目的:揭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炎严重程度与牙周骨丧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7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牙周附着丧失与牙槽骨吸收程度分为2 组:无、轻度骨丧失组和中、重度骨丧失组.分别检查患者晨僵持续时间、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并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2 组在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中、重度组均高于无、轻度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牙周骨丧失的程度与其类风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大鼠尼古丁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颍凤;王小竞;吴礼安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并观察尼古丁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36只SD大鼠,丝线结扎上颌右侧第二磨牙颈部,左侧未结扎作为自身对照.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尼古丁每日低剂量组和高剂量实验组,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尼古丁每日0.83 mg/kg、1.67 mg/kg腹腔注射.给药第14、28天处死动物,取材.采用组织学、Micro-CT方法观察大鼠牙周破坏情况.结果:第14、28天各组大鼠结扎侧第二磨牙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牙槽骨丧失值(ABL)均高于对照侧(P<0.01),尼古丁给药后各测量值进一步加重,并呈浓度依赖性.仅给予尼古丁亦可造成大鼠非结扎侧牙槽骨吸收.结论:组织学、Micro-CT方法证实牙颈部丝线结扎方法可成功的建立牙周炎实验模型,腹腔注射尼古丁可致加重大鼠牙槽骨丧失.

  • 模拟失重下大鼠下颌牙槽骨形态改变的初步探讨

    作者:申晋斌;郭慧慧;吕强;冯娟;石莹莹;张蓉

    目的:初步探讨模拟失重下大鼠牙槽骨骨质是否存在骨丧失.方法:将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n=6),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悬尾组大鼠连续悬吊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其下颌骨磨牙区标本,分别通过Micro CT扫描重建分析比较两组大鼠牙槽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μm)、骨小梁数量(Tb.N,mm-1)和平均密度MD值(CT);SEM观察比较两组大鼠牙槽骨骨细胞和骨胶原纤维情况;能谱分析测定各大鼠感兴趣区域的钙、磷含量.结果:Micro CT扫描结果可见,悬尾组大鼠下颌磨牙根分叉下的牙槽骨骨质存在一定程度的骨丧失;下颌牙槽骨的BV/TV、Tb.N和MD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Tb.Th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EM可见,悬尾组大鼠牙槽骨骨细胞皱缩,且排列紊乱;骨胶原纤维结构杂乱,失去正常条索状形态.能谱分析结果显示,悬尾组大鼠的钙、磷含量曲线波动幅度明显减少.结论:模拟失重下大鼠牙槽骨骨质也可存在一定程度的骨丧失.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