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扫描的优化措施

    作者:梁启堂;钟向阳

    目的 从心脏电生理、运动周期及多排CT采集原理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排CT冠脉扫描,使得图像优化,满足于临床诊断要求.方法 从2009年3月开始至今,使用优化螺距、优化机架转速进行冠脉CT成像,并随机收集100例(为A1组)与2007年12月~2009年2月100例患者的固定螺距、固定机架转速冠脉CT成像(为B1组)进行比较;另外,2010年2月期间使用机器默认固定螺距14.4、固定机架转速0.4s/rot,对60例疑似冠脉病变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8例图像质量欠佳,对这8例图像质量欠佳患者,使用优化螺距、优化机架转速再次CT成像,进行前后对比,后者为A2组,前者为B2组.结果 A组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 优化螺距,优化机架转速可使冠脉CT成像成功率大大提高,图像优秀率提高.

  • 行业好书推荐

    作者:于小雪

    本书为中国心律学大会会议用书,内容精炼,针对一年来心律学领域的进展与难点,以权威专家述评的形式加以交流.全书分为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心电学进展、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预防、ICD应用、心脏起搏技术、CRT、心脏电生理进展、房颤的现代观点、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多个专题,颇具学术针对性.

  • 白藜芦醇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卫民;左顺庆

    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学作用.笔者主要从白藜芦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及对血管的调节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多普勒组织成像在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中的应用

    作者:杜鑫;黄灿亮;万征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是一种观察心肌室壁运动的新技术,将心肌室壁运动产生的低频多普勒信号以色彩、频谱或曲线方式选择性地成像.1992年McDicken首次报道将彩色编码技术应用于模拟多普勒组织超声,以评价心肌组织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至今已在心脏功能、心脏激动研究中广泛应用.DTI主要有七种显示模式:(1)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DTV)的彩色二维组织速度图(C-TVI);(2)基于DTV的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DTA);(3)多普勒组织能量图(DTE);(4)应变率成像(SMR);(5)彩色多普勒组织M 型(DT-M);(6)多普勒组织频谱图(DT-PW);(7)曲线化解剖M型技术.在DTI中,DTA图可直观半定量地反映局部心肌运动的速度变化率;DT-M主要反映心肌运动的方向与速度,时间分辨力高;DT-PW可精确定量,反映不同室壁、不同节段心内、外膜的运动速度的变化.DTI技术反映心肌机械收缩情况 [1],而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是互相关联的,故DTI也可反映心肌激动传导顺序.本文简单介绍了DTI在心脏电生理学方面的应用.

  • 识图练习集锦(5)

    作者:蒋勇;许原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就诊。体表心电图显示心室预激。为进一步确定心悸原因行无创心脏电生理(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请根据以下心电图做出诊断。

  • 经食管测定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一)

    作者:许原

    测定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应期是了解心脏各部位组织的传导性和应激功能的重要方法,对研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心内电生理而言,无创心脏电生理(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更简便、更实用的测定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的好方法。

  • 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运田;陆再英

    介绍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产生机制、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对其的影响.

  • 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致室性心动过速误诊一例

    作者: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邵春丽;陈旭华;杨跃进;张澍

    1病历资料
      男性患者,36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余,晕厥2次”入院。患者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心悸、胸闷,2012-06-19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后急诊至当地医院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此后在当地住院期间,行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预激综合征”,成功行右侧显性旁路射频消融术,术后心电图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仍反复发作心悸,性质同前,并再次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当地医院怀疑依然存在旁路前传,再次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无旁路存在,第1次射频消融术成功,但同时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行室速消融。2013-01患者因“心悸”于我院就诊,回顾患者外院心电监测提示一过性Ⅰ、Ⅱ、aVF、V3~V6导联ST段压低≥0.1mV、aVR导联ST段抬高≥0.1mV的心肌缺血性改变(图1),继而发作宽QRS心动过速(图2)。既往危险因素:吸烟15年,约20支/天。

  • 非接触式心内电标测技术

    作者:姚焰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是插入多根与心腔内膜相接触的电极以进行标测.对于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Ⅰ型心房扑动)以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因其机制已明确,发生的部位也较局限,消融靶点的定位近似于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并有显著的电学和解剖标志指导,因此,传统的标测技术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 心脏电生理及心脏起搏学术动态

    作者:张澍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回顾上世纪后期心脏起搏及电生理进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发展迅速。2000年的几个国内外的专业会议包括第21届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大会、12届欧洲心脏起搏电生理大会、第50届AHA大会以及第四次中国起搏电生理大会都对本专业领域20世纪所取得的进展做了全面的总结,并对21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此仅就几个重点方面做个概述。 心房颤动(AF)的治疗:AF治疗是20世纪末热门的题目,也是21世纪心脏科医生大的挑战。AHA会议除了有大会专题讨论外,有42篇摘要讨论AF的治疗。AF的治疗策略分维持窦性心律(窦律)与心室率控制,药物维持窦律面临副作用,5年仅30%能维持窦律,而心室率控制能很快缓解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降低治疗费用,因此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消融房室结是为方便和有效的方法。消融肺静脉治疗局灶性AF成功率低于50%,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15%,只主张在少数中心试验,新近开展的隔离心房和肺静脉方法据报告成功率为70%,可能会有一定前景。Saksena报告了双心房起搏预防AF经验,对长间隙诱发的合并房间阻滞的AF有明确预防作用。Hoffmann介绍了抗AF试验(AFT),心房起搏加上特殊的抗AF程序可预防AF的发作。总之目前AF仍需要综合性治疗,心室率控制能改善AF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双心室起搏又称心室同步化(VR),用于治疗伴有室内阻滞的CHF。几次会议均介绍了目前3个临床试验,即:PATH-CHF,MUSTIC和InSync。其中PATH-CHF观察了心功能(NYHA)Ⅲ级的患者,比较右心室、左心室和双心室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MUSTIC分别观察药物治疗和双心室起搏对窦性心律以及慢性AF两组患者的作用;InSync也是观察双心室起搏的作用,重点比较双心室起搏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心室起搏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耐量,其疗效以QRS>150 ms为明显,而与心力衰竭的病因无关。今后将进一步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远期影响。会议也报告了希氏束起搏比右心尖起搏有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可能会替代常规的右心尖部位起搏。 置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本年度会议分别介绍了近十年来心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用于预访猝死再发作,包括AVID、CASH和CIDS,结果证明ICD能明显降低(25%~30%)“高危”患者死亡率。一级预防临床试验用于有猝死发作可能的患者,包括MADITⅠ,MUSTT,CABG-Patch,MADITⅡ,SCD-HeFT和DEFINITE,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0.35,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VT和VF者应置入ICD。而在AMIOVERT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缺血性心脏病非持续性VT患者ICD和胺碘酮对死亡率的影响无差别。目前多个试验正在进行中,等待后结论ICD是否适用在一级预防,如果结果是阴性,结论只能是ICD只适用在AVID的患者(二级预防)。

  • 索他洛尔对房室旁道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摘要)

    作者:刘召红;廖德宁;赵学;张家友

  • 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和房间隔缓慢传导的电生理意义

    作者:方丕华;Radtke NL;Ramaswamy K;Simmons TW;Haisty WK;Fitzgerald DM

    目的用电-解剖标测方法标测右心房,然后比较心房扑动(AFL)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和心房间隔部(AS)的电冲动传导速度,以便确定AFL患者除了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外,是否伴有心房电生理方面的异常变化.方法10例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这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 ms在冠状静脉窦(CS)起搏的情况下测量AFL和AVNRT患者的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并将两组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与AVNRT患者相比,AFL患者在各个起搏周长(PCL)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都明显减慢(P<0.05).另外,在AFL组,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起搏周长600、400ms时低于CTI,但在300 ms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为在AFL组,PCL为300 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明显低于600和400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致使PCL为300ms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CTI相比,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所有患者都较慢,而AFL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减低更明显,并且在CTI的冲动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频率依赖性.这些结果说明除了右心房扩大、CTI的长度和宽度增加外,AFL患者也有心房电生理改变.解剖和电生理两方面的改变是诱发和维持AFL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选择性刺激犬心房窦房结脂肪垫的电生理观察

    作者:曾红;贺玉泉;柳林;杨萍

    目的 位于右心房及右肺静脉交界处的窦房结(SAN)脂肪垫含有丰富的支配心房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节.本实验通过选择性直接刺激心脏SAN脂肪垫,观察其对SAN功能、房室传导、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心房颤动(AF)诱发易感性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以明确心房SAN脂肪垫的副交感神经功能分布特点及探讨AF发生机制.方法 入选杂种犬33只,右侧开胸暴露SAN脂肪垫.将标准的电生理导管置于右心房、希氏束、右心窒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记录基础窦性周期长度(SCL)、AH及HV间期、房室结文氏点、AERP及VERP、AF诱发窗口(WOV)及快速右心房起搏诱发AF的RR间期.以逐级递增的能量直接刺激SAN脂肪垫直至AF诱发,测定不同能量状态下SCL及AF诱发阈值.以引起SCL较基线延长50%的固定能量再次刺激SAN脂肪垫,观察其对上述电生理参数的影响.AF诱发成功后,继续逐级增加刺激能量直至人值10.0 mA.记录不同能量状态下诱发AF的连续10个RR间期,取其平均值.结果 100%犬在直接SAN脂肪垫刺激下诱发AF,AF诱发阈值为(4.0±1.3)mA.AF诱发前,SAN脂肪垫刺激导致窦性心率减慢[SCL:(588±77)ms对(994±293)ms,P<0.001].AF诱发后,直接刺激诱导AF RR间期进行性延长[(461±204)ms对长(636±260)ms,P<0.001],个别犬出现高度房室阻滞.在以延艮SCL 50%的固定能量刺激SAN脂肪垫时,AERP与刺激前比较明显缩短(P<0.001)、WOV增宽(P<0.001),而AH、HV、房室结文氏点、VERP无变化(P>0.05).结论 直接SAN脂肪垫刺激延长SCL,缩短AERP,增加AF诱发易感性,而对房窒结下区传导及心室无影响.以前文献报道SAN脂肪垫只有单一调节SAN的功能,而本实验结果显示当刺激能量足够时,SAN脂肪垫还町减慢AF时房窜传导.

  • 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岗;汪芳;孟伟栋;冯金芝;薛吉祥;庄文燕;孙宝贵

    目的研究经导管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初步了解冷冻消融的特点,可操作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冷冻导管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对10只杂种犬进行了房室结的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分别选择-25℃、-40℃,检测房室传导文氏点、2:1点,以及AH间期、HV间期随消融温度和消融时间的变化;选择低温度(-75℃)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冷冻消融,观测消融即刻成功率和短期复发率.术后取材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中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多个样本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轻度低温(-25℃)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均在冷冻60s内降低(P<0.05)并达到平台期,60s后直到240 s冷冻终止,没有进一步变化(P>0.05);而在冷冻停止后迅速回复,在60 s内回复到冷冻前基线水平(P>0.05.而AH、HV间期在-25℃ 240 s内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中度低温(-40℃)时,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也均在冷冻60 s以内迅速降低,并且出现了AH间期的延长(P<0.01),在冷冻(58.2+42.3)s时出现房室阻滞;冷冻240 s终止,此后(36.7±20.1)s恢复房室1:1传导,终止后60s内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已与冷冻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度(-75℃)冷冻(16.5±5.3)s时,出现完全性房室阻滞;冷冻2 min的5只犬中,2只犬30 min内恢复房室传导,成功率为60%(3/5).冷冻4 min的5只犬成功率100%(5/5).在冷冻消融下,组织所发生的病理学形态的改变一致,均可见组织嗜伊红增强,组织间隙不规则增大,心肌纤维水肿,边界模糊,有的核消失,在凝固性坏死中间散在存活细胞.肉眼所见同组织病理学以及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一致.结论犬房室结冷冻标测使用-25℃~-40℃,若120 s无变化,则未找到合适的靶点;若出现房室阻滞,即使冷冻到240 s终止,房室传导仍然可以恢复,安全范围大.冷冻消融至少要低温度(-75℃)4 min以上,短期成功率高.冷冻消融的作用机制,在组织中引起的病理改变,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 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时限和有效不应期动态变化的在体实验研究

    作者:包明威;黄从新;刘捷;王腾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动态改变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死组(n=30).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冠状动脉,梗死组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结合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和程控刺激技术,于梗死前,假手术后2 d,梗死后5 min、15 min、30 min、2 d、14 d和60 d,在梗死区的心内膜层(Endo)、中层(Mid)、心外膜层(Epi)观测MAPD90、ERP、后除极(AD)、自发和诱发的心律失常.结果心肌梗死后5~30 min 3层细胞MAPD90和ERP均明显缩短,以MAPD90 Mid缩短为显著,梗死后5 min即达梗死前的约1/2.梗死后2~60 d 3层细胞MAPD90和ERP逐渐恢复.梗死后5~30 min ERPMid超过MAPD90Mid,出现复极后不应期(PRR)现象.梗死后30~60 min,30只兔中有23只在Endo记录到后除极(AD),记录到自发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5次.梗死后30~60 min的Endo(0.933,56/60)和60 d的Epi(0.800,16/20)心律失常诱发率高.假手术前后MAPD90和ERP无明显改变,未观察到AD和心律失常.结论梗死后不同时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不同与梗死后心室3层心肌细胞MAPD和ERP的动态变化有关.

  • 肺静脉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擎;王玉堂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本身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心脏电生理工作者研究证实,源于肺静脉的快速局灶性冲动在房颤的诱发及维持上起重要作用,而90%以上的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1],其他的起源自上腔静脉、右心房游离壁、界嵴、冠状静脉窦口周围、左心房游离壁和Marshall韧带等.这些异位兴奋灶通过局灶触发(仅诱发房颤,不参与房颤的维持)和局灶驱动(持续以恒定的顺序激动整个心房,参与房颤的诱发与维持)参与房颤发动和/或维持.但是对于局灶冲动引起房颤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就肺静脉的组织学特点作一综述.

  • EuroPace 2003关于心房颤动导管根治术简报

    作者:董建增;马长生

    2003年12月14~1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欧洲起搏、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会议(EuroPace 2003)对有关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方法学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林治湖

    新近研究表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尤其是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其主要发生机理之一是来自肺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激动的触发[1],通过外科或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肺静脉与心房的解剖连接或电连接(传导)关系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而导管射频消融心房-肺静脉的电隔离已经在国内外许多大的心脏电生理中心成为了常规治疗方法[2-4],控制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60%~80%,严重并发症低于3%.以下就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静脉电隔离的方法作一介绍,供各位同道参考.

  • 两种频率的心房起搏对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作用

    作者:汪顺银;黄德嘉;文山;王宏志

    本研究采用倾斜试验(HUT)与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方法,探讨心房起搏对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CIVVS)的治疗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 对象:不明原因晕厥患者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17~58岁,病程2~30年,晕厥2~60次,经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脑电图等检查,未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与导致晕厥的原因,首次HUT检查中刚出现晕厥或接近晕厥时伴心率减慢(心室率39~58 次/min);不伴血压下降,平均动脉压74~102 mm Hg(1 mm Hg=0.133 kPa), 诊断为CIVVS。 2. HUT方法:空腹4 h,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使用美国惠普公司心电血压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用皮带将患者固定于带有脚踏板的电动倾斜床上,然后将床倾斜70°,倾斜30 min后无症状出现者,用微量输液泵分级静注异丙肾上腺素,从1 μg/min开始,每隔6 min递增1 μg, 直至大剂量5 μg/min。 3.阳性评定标准:当患者出现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伴体位张力消失)或接近晕厥(面色苍白、出汗、胸闷、过度换气,继之黑朦、听觉下降、恶心、呕吐、站立不稳)伴心率减慢(心率<50 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代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一过性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长达3 s以上的心脏停搏)或者伴血压下降(平均动脉压下降25 %以上),为HUT阳性。以心率减慢为主者称心脏抑制型,以血压下降为主者称血管减压型,二者兼有者称混合型。 4.重复HUT方法:在间隔1 d或3 d进行,采用苏州东方电子仪器厂XD-2A型心脏电生理诊疗仪及四极食管电极导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Ⅰ11例患者,在重复HUT时只插入食管电极而不进行起搏;组Ⅱ 12例患者在重复HUT出现心率减慢时以72次/min频率起搏;组Ⅲ10例患者在重复HUT时以90次/min频率起搏。

  • 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莉莉

    目的:分析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于本院经X线及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正常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06:01~22:00及22:01~06:002个时间段的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结果:2组白天的平均Q-T间期数值均小于晚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天的平均心率、Q-T/斜率和Q-T间期变异均大于晚上,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Q-T/斜率和Q-T间期变异能够反映患者的心肌室状态,对预测心律失常与猝死具有重要价值。

15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